【原创】谈课改中校长应具有的改革精神 朱仲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31:14
谈课改中校长应具有的改革精神

  三中 朱仲革

  新课程改革成果的最终取得,要靠每一所学校来实现。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第一线。这就要求了校长应主动地认识新课程改革,了解新课程改革,并组织实施好新课程改革。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学校的管理,尤其是校长是否具有改革的精神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实施为每一位校长提供了教育研究与探索的机遇,创造了学校发展的空间。那么,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校长该如何进行管理呢?

  一、校长的管理应为学校的发展而设计。

  以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校长在新课程实验中该如何进行思考、实践、探索和反思,这是摆在每个校长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校之长,首先应具有改革精神,应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出一条新路,为课程改革实验排忧解难,为课程改革实验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

  ㈠改革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为理解成长而学习

  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呼唤学生为理解而学习,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实现独立性、自主性,实现学生为理解而学习。 学生把学校当作是学习的乐园,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每天回家欢歌笑语,向家长述说着在校生动有趣、活泼快乐的学习生活状况,逼着家长们回答他们提出的天真、幼稚而富有联想与创造性的问题,骄傲地向家长们展示他们成长记录袋里的小金星、小红花、小红旗、小奖状以及各种满意的作品……。逐渐形成熟练的技能,了解和认识新知,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跃跃欲试,紧张而愉快,努力并成功。

  ㈡改革对家长的期待:让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共同努力

  教师把“自主”设计在家庭作业中,允许学生有选择地完成课外作业,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不做,家长应要求孩子学过是知识应用与生活,发展孩子的个性,提高孩子实践能力,家长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易于配合教师的教学,家长应为了孩子的发展共同努力,发挥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学生的发展在适当的位置上,达到巩固已学知识,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有心,学者得益”,家长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丰富课余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

  ㈢改革对教师的评价:让教师为学生的成才而工作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以往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如今的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但以知识探究为宗旨,而且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都受到教师的关注。提倡教师“日夜兼程”和紧张的工作节奏,为了学生的成才而工作,让创造、创新的根深扎在实践与学习中,深入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能力,形成了熟练有效地接触和观察学生,掌握准确化解学生困难和忧虑的方法,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教师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主要职能应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教师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做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因此,作为一校之长,在课改中,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二、以科研带动学校发展

  新一轮的课改,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因此,作为一校之长,必须重视学校的科学研究,才能以科研带动学校发展。

  ㈠改革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旧的教育观念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双基”可以说已上升到教学的统治地位,以致“双基”出现异化;过分强调经典知识和系统知识,“双基”要求不断拔高,造成“双基”内容出现“繁、难、偏、旧”问题,“双基”教学成为学生的超负荷训练,致使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

  在课改中,校长要勇于改革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要通过科研来转变教育观念。要淡化过于重视“双基”倾向,要与时俱进,对“双基”的地位要正确理解。基础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和技能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基础学习能力,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相对连贯稳定的基础知识,进一步达到让学生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㈡以现代教育思想武装教师

  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要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有关文件、文章,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改革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束缚,因此应先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1、加强学习和感悟,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及专家们关于《新课程标准》解读的有关材料,深刻领会起精神实质。

  2、通读《新课程标准》,定时组织讨论交流自己所学、所想、所悟。

  3、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在培训中进行反思,展开讨论,让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碰撞,让教师在碰撞中提高认识,从而武装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改革中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

  ㈢开展教育科研促学校发展

  在课改中,有的校长提出“五个一”的新课程教学管理思路,(即每周至少做一次教后记、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每周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确立“周六新课程研讨日”活动(上午以中心小学为单位,下午以学校为单位,立足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教学研讨)教师应准时参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即建立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协作解决、结对帮扶、教学指导、听课、评课、课改沙龙等为基本形式的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周、教学新星献课、案例交流(包括教育故事)评选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条件。设立网上教研平台和教研员个人主页,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校校通工程直接上网,参与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设立的虚拟教研室或教研员个人主页的教研,为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外界的交流、研讨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提供平台,扩大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时空。

  三、追求最优化的管理

  新一轮的课改的成功,需要校长强有力的科学的管理,那么,校长该如何进行最优化的管理呢?

  ㈠确立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方向

  学校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做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双基”的内涵、实施、评价在学校中不断变化和发展。改革不能削弱“双基”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改革使“双基”教学更富有成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特点,确立反思“双基”理论与实践,适时适度精选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以往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非不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双基”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新一轮改革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对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时代性、趣味性,提出了高要求,强调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获得新知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目标、办学方向,精选学生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善“双基”在办学目标、办学方向的作用。

  ㈡改革管理机制、优化育人环境

  应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在同行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师教学个案跟踪分析,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1、同行评价要实现互助

  确定“以学论教,教是为了学”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观,要求教师在评同行的课时,先谈学生的学,再谈教师的教,依照课改理念从学与教两方面(主要侧重于学,对学的方面评价占60%,教的方面评价占40%,在“学的方面”的评价指标中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教学行为与教学能力五个维度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2、个案分析确立对子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创建教师课堂教学个案跟踪分析评价制度,促使教师水平的提高。

  3、评价教研实现一体化

  充分将教师课堂评价工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讨制度、教学常规制度结合起来,即将评价常规化,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结合日常教学活动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做到“资源共享,个人增减,预设与生成并全,形成特色”,把校内公开课、校际教研活动,作为实验验证和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标准和工具的载体。达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研讨采取形式多样,打破传统的单一体评价体系,有五主体(教师、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对教师展示的观摩课进行评价,形成评价方式自主、开放、活泼的多元互动局面。让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㈢实行科学管理、保证课改成功

  实行科学管理是以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改革。

  1、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改革的重要依据。学校应该设置那些课程?根据育人目标及学生的需要,提出了学校的总体目标: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学会探究,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究性课程;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2、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渴望交往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知道了奥妙无穷的身体语言、传情达意的神态动作表明着一个人的修养;他们懂得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微笑、致意、眼神增强与同学的沟通,拉近与同学的距离。学生享有了课程的选择权,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3、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都人尽其才

  围绕“怎样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的问题,教师们感到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甚至是一种冲动,要开第二课堂,要开优质课。学科教师要开课,骨干教师要开课,行政人员要开课,校园里充盈着一种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教师真正拥有了权力,以及这种权力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开好课、上好课,教师主动深造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综合能力为主的教育,强调知识的灵活应用,强调培养学生创造性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新课改响彻中国,新课改的实施如何?学生的实践能力怎样?教师如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变教育观念?

  为此,校长应具有改革精神,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及其教育理念必须了解,对改革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之中,学校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基础教育理念认为: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力的场所。由于数学活动课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实施灵活,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直接经验等特点。因此上好数学活动课是新基础教育的试验的一个重要部分。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保持“活动”的特点,防止把活动课搞成第二“学科”。对此,我们进行了探索,尝到甜头。现介绍我们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内容丰富开放

  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取,可说是依于大纲,源于教材,但宽于教材。数学活动课题是开展活动的先导,编拟的课题应依据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编写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课题,起到以题激趣、带趣参与的效果。如《神奇的七巧板》、《击鼓传花》、《扑克牌游戏》、《你会一笔画吗》、《抽屉与苹果》等。

  内容的新颖是数学活动课激趣的保证。选取和编拟内容时,尽量是学生没有见过的或没有听到过的内容,就是较熟悉的内容也要变化形式,变化问题角度,尽可能做到新奇,有趣。儿童学习数学,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他们的思维。为实现这一目的,其内容要尽可能地选择、设计出最能揭示数学本质和渗透数学方法,且有一定梯度和坡度的内容。如,妈妈下班后做饭,洗菜要用4分钟,切菜要用2分钟,蒸饭要用10分钟,炒菜要用3分钟,妈妈做这顿饭最少要用多少分钟?

  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的内容组织数学活动,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二、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数学活动课多数属动态学习方式,活动时不一定按上课的形式进行,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同桌,可分组,可按班级,也可按年级,还可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手做,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时还可通过竞赛,游戏,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主要做法有:

  1、专题讲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介绍中外数学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介绍好的学习经验,指导学法。如“数字的由来”、“圆周率的产生”、“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常用速算法”、“怎样预习”、“怎样复习和做作业”等。

  2、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制作数学教具、模型、活动课简单教具,进行一些实际测量,收集数据的活动等。如一年级可安排制作小计数棒、计数器、动物、植物计数小卡片等。学习几何形体时,可安排制作简单的几何形体。也可安排制作钟面、应用题中相遇问题演示器等。

  3、数学游戏。如猜迷语,做数字游戏,玩数学扑克牌,游数学王宫等。如: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戴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生:想。师:老师家的电话号码的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相同,和是12;第三个数和第六个数相同,和是14;第四、第五、和第七个数相同,和是27。谁能猜出来?学生的学致高昂,积极性很高。

  4、数学园地。以班办数学园地;发动学生考察、搜集有关数据、素材,要求援撰写数学园地稿,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订阅数学报刊杂志,摘录数学园地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办数学园地的能力。主要内容有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迷语、数学医院等。

  5、数学竞赛。以学校举行数学竞赛为契机,先全班拔,优胜者参加学校竞赛。竞赛的内容可深可浅,参赛的范围可大可小,不求规模,力求实效。

  二、自主参与,鼓励创新

  强调“自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精髓,它充分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广泛地接触事物,尽量地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鼓励“创新”。教学活动课为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开辟了数学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新天地”。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有12块大小一样的正方体,要求用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拼呢?

  在活动中,学生讨论激烈,思路各异。有的想出横着排两行,每行6块,有的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也可以竖着放,这种思路就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其他同学又想出了每排放3块,排4排等不同的解法。

  数学活动课是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课题的引进要有趣,使学生在心理得到满足。活动内容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乐、有所得,活动中要创设欢乐的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这种愉快的情境中求知、求乐,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