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输谁赢自己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4:46:05

“中国人是怎么来的?我们一点没察觉,他们突然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

在德国多特蒙德,造价六亿五千万欧元的“帝座”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炼焦厂,投产八年后于2000年熄炉停产。2003年初,山东兖矿集团以六千万欧元买下“帝座”全部技术专利,并以每吨十五欧元的价格收购该厂所有设备。

四百多名中国工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拆厂,将设备运往中国。在两位留守“帝座”的德国老工人眼里,这群人的工作热情令人惊诧: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一周七天,每月挣四百欧元,却干着给德国人四千欧元也不愿干的工作,而德国人以为三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们居然一年半就完成了。

2003年至2004年间,在鲁尔工业区土生土长的德国导演乌里克·弗兰克与迈克尔·吕肯,跟踪拍摄了整个拆迁过程,2006年完成了纪录片《输家赢家》。

把德国工厂装进中国箱子

面对操着简陋工具的中国工人,德国工人莱纳和维纳存有习惯性的心理优势:他们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工厂,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中国人的劳动安全意识令他们瞠目:无论工人还是领导,没人顾及安全施工的常识,违规操作随处可见。

“你们这样是做不成的。”莱纳恼火而无奈。一名中国工程师立刻向他介绍起“战绩”:“十八年前,我们在慕尼黑拆卸了纯达普摩托车厂。1987年,我们在卡塞尔拆卸了AEG公司冰箱压缩机生产线。这是我们公司的标志‘中机建设’,您懂中文吗?您下次在哪个地方看到这个标志,就会想到我们。”他拍拍莱纳的肩,“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拆迁工厂,我们有经验!”

中国工人们带来两口大锅:一口用于煎炒烹炸,一口用于接收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这两口锅被放置在食堂,支撑起工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德国人看来,食堂对中国工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吃喝,这里是他们获取能量的场所。年轻的厨师希望回国后能立刻结婚,有了这一年半的收入,差不多挣够成家的钱了;一名工人从会计那里支了些钱,他刚接到国内来信,重病的妻子因就医而举债……
每个星期,最出色的七名中国工人会挂上红绸扎成的大花,照片被贴在食堂墙壁最醒目的位置,作为奖励,这令弗兰克和吕肯无比好奇。

这四百多人还共用一部电话,过节时排起长队轮着跟亲人通话。吕肯捕捉到一个动人的镜头:当那个男人打电话时,我听到电话里传来“爸爸、爸爸”的喊声,我们就问他:“你是不是有孩子?多大了?为什么要跑这么远来工作?”那工人回答我们说:“出远门是为了挣钱,让孩子将来有更好的生活。”

“帝座”消失的速度快得惊人,厂区日见空落,德国人的炼焦设备被装进了中国人的集装箱。为了这一天,中国工人们已经在异国他乡辛劳了一年半。

2006年,炼焦厂在中国重新投入生产。在中国另外两个地方也建起相似的工厂。炼焦厂被卖给中国后,国际焦炭价格从五十美元一吨上涨到最高五百美元一吨。由于世界范围内原料需求的增长,德国鲁尔区的人们在考虑:是否重新在自己国家生产焦炭。

德国人的恐惧

在“帝座”炼焦厂工作的德国工人,从前是两万人,后来是八百人,人数已经大幅削减。他们有社会福利上的保障,工作没有太大动力。整个拆迁过程中,德国人有很多担心,那种以后不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们深受伤害。

中国人一年半就拆了整个工厂,德国人来不及生气,更多的是惊讶。他们无法想象这样高速的进度。两位导演问中国工人:“工作这么辛苦,还有私人时间吗?”他们告诉导演,你们应该去看看中国的工地就明白了。

弗兰克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团体意识非常强烈。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个人利益不占主要地位,只有国家强大、集体好了,个人的生活才会有所改善。当然,他们每个个体也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和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一样,都在争取更富裕的生活,为自己的家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吕肯也补充道:“我们能感受到,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矛盾的局面中,一方面开放市场,有一定资本主义元素在里面;另一方面,又有原来的社会主义等一些传统东西。那些年长者来自那个社会主义时代,但在年轻人身上,更多的是市场的东西,两种元素在不断碰撞、交融之中,构成一个集体。”

谁是输家谁是赢家

弗兰克说:“有段时间,我们看到很多工人天天都在谈论‘神五’升天。到了那天,工人的神情都很紧张:电视机有没有问题?天线有没有调好?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事一定很重要,一定要拍到镜头。很多德国人都认为,中国人拆不了这个炼焦厂,我们就想用这个镜头做背景:你看,中国人连载人飞船都能上天,为什么你们还认为中国人很愚昧?你们自认是第一世界的人,但世界一直在变化中。”

德国工人这边,莱纳最后一次脱下工作服,像平时一样把它仔细地挂进衣柜,当他把柜门关上时,感叹了一声:“啊,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了。”那一刻,他非常的失落与难过。工作毕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的一种社会身份认同,失去工作机会,相当于失去了自我,这让他们非常害怕。

中国工人这边,有很多镜头让人非常感动。其中,有位中国工人因为发高烧“早退”,被扣除了半个月工资。“其实也就早走了十分钟。”他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另外一个年轻工人说,他要挣足儿子以后的学费。“因为没文化,只能当工人。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能成白领,不要像我这样,从事这样辛苦的工作。”
究竟谁是输家,谁是赢家呢?弗兰克说:“事实上,这问题带点挑衅意味。大家一开始会很明确,中国人戴大红花,是赢家,德国人是输家。转念想想,可能并不是这么回事。对每个人来说,生命中的‘得’和‘失’都有一番意义。在鲁尔区,德国工人不仅丧失了工作机会,也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如何面对这种社会身份的骤变?而中国工人失去了某段和家人团聚的时光,他们在严酷的工作条件下,追寻一个可能更好的未来,有时近乎盲目。只是,当这个未来最终实现的时候,他们还能健康、安然地看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