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林彪的军事思想 - 军史文学版 - 龙的天空lkong.net --龙空 - Po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3:18
机会主义的产物 失败主义的战术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为了对抗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原则,抛出了一套所谓的“六个战术原则”。“六个战术原则”是林彪推行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产物,是在战争问题上典型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从两种军事思想、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高度,对“六个战术原则”进行了批判。现将我们在学习与批判中的体会,以问答形式写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努力打好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这一仗。
  问:什么是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它的要害是什么?
  答:解放战争时期,林彪从一九四五年底至一九四八年四月,在东北先后炮制出了“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所谓的战术,简称“六个战术原则”。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要害是对抗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鼓吹打击溃战、消耗战,反对打歼灭战。
  所谓“一点两面战术”,在兵力对比上,反对在战役战斗上我对敌兵力要占绝对优势的原则;在兵力部署上,反对四面包围敌人;在兵力使用上,主张将“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的兵力放在“点”上,“九分之二甚至少到九分之一”的兵力放到“面”上,在“点”上搞集中兵力的绝对化。一句话,“一点两面战术”是与毛主席提出的“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的原则相对抗的。
  所谓“四快一慢战术”(即“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大战果要快,追击要快”;“总攻击开始的时间要慢”),极力宣扬一个“慢”字,叫嚷不管情况与任务怎么变化,“反正我要准备好了才打”,没有准备好就“不打”,“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林彪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立场上,用所谓的“准备”否定战机,放弃战机,破坏全局,消极避战,推行军事保守主义和军事分散主义,反对毛主席提出的“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
  所谓“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把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主观臆造为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这三种情况,并相应地提出所谓的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这三种打法。这条东拼西凑,不伦不类的所谓“战术”,忽而强调不敢打,忽而主张要乱打,既没有揭示出战场情况的客观规律,又没有提出解决战斗的正确打法,显然是军事保守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的混合物。
  所谓“三猛战术”(即猛打、猛冲、猛追),鼓吹以“猛”代替战术,胡说“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这种不讲战术的死打,有勇无谋的乱冲,“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穷追,否定了“智勇双全”,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歪曲为军事拚命主义,完全是对我军优良的战斗作风的破坏。
  所谓“三三制战术”,是把我军长期以来采用的步兵班的战斗编组和前后三角队形,机械地规定为“三三制”,并上升为在各种情况下都必须应用的“战术”,完全抽掉了根据当时的任务、敌情、地形情况灵活使用的原则,显然是一种绝对化、模式化的东西。
  所谓“四组一队战术”,把我军长期以来在攻坚战斗中灵活运用的突击队编组方法,机械地规定为“四组一队”(即一个连编成四个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算作一队),否定了敌人防御特点、地形情况和我军装备、战斗手段等前提条件,同“三三制战术”一样,也是绝对化、模式化的东西。
  问:“六个战术原则”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笼的?
  答: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不是一下子提出来的,而是先后分几次提出来的,有的还作过几次修补。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林彪刚到东北一个多月,只打了“第一仗”,就提出了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战术;一九四六年九月在所谓《指挥要则》中提出了“三猛战术”;一九四七年四月东北夏季攻势前,提出了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一九四七年四平攻坚战后,又提出了“四快一慢”;一九四八年四月又提出了“四组一队”。在林彪提出“六个战术原则”的两年多时间内,当时的斗争形势究竟怎样呢?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反动派积极准备发动反革命内战,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运到东北地区的蒋介石军队占领了山海关、葫芦岛、锦州等地。对于这种形势,毛主席早就指出:“如果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击破其进攻”,“绝对不要被反动派的其势汹汹所吓倒”。然而,在东北地区的林彪,从右倾机会主义立场出发,过高估计敌人的力量,过低估计革命的力量,夸大暂时的困难,不敢积极作战,在敌人进攻面前畏敌如虎。他违背毛主席关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不愿离开城市,反对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作战指导方针,始而幻想和平,叫嚷“等待”和“忍耐”,继而悲观失望,被迫消极应战,鼓吹要打“硬拚仗”,要打“拚命仗”,并且说这是“总的作战方针”。他的“一点两面战术”,就是为这种错误方针服务的。请看林彪的解释:“我们碰到的敌人,亦不是过去一般的顽军,而是蒋介石的远征军,是经过美国训练与装备的,质量上较强。同时东北铁路很多,调动很快,一个师可作几个师用。”我们“集中兵力于一点后,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容易掌握与对付”,否则就“顾虑甚多”,“兵力雄厚,就不怕敌人反突击,如兵力分散,敌人一个反突击,就可能将我们突垮。”这一席话,把林彪右倾畏敌的内心世界暴露得何等淋漓尽致!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毛主席发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为我军规定了战胜蒋介石进攻的主要方法。在东北战场上,我军经过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迫使蒋军转入战略防御,到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我军已转入了全国规模的反攻。在这种形势下,毛主席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明确指出:“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毛主席还多次电示林彪,你们须积极作战,只有采取勇敢进攻之方针,才是胜利之道。但是,林彪违背毛主席的上述指示,于一九四七年复炮制出了所谓“四快一慢战术”,并说“其实是一个慢字”。就在这个“慢”字的背后,林彪不但一再造成贻悞战机的过失,而且竟拒绝毛主席要东北多打几个大的歼灭战的指示,压制广大指战员的作战积极性。他说:如果积极作战就会“吸引很多国民党军队到关外来,过早打就过早背,这对东北不利。”这就一语道破了林彪消极避战、以邻为壑的险恶用心。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毛主席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这是我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方法。但是,林彪在十大军事原则发表后的一年时间里,在作战问题上的多次报告和指示中只字不提十大军事原则,反而变本加厉地鼓吹“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就靠能实行一点两面、三三制和四快一慢战术”,极力推销他的以消极避战为出发点,以击溃战为指导思想的“六个战术原则”。这就充分说明,林彪“六个战术原则”的出笼,从根本上是反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指导原则的,完全是右倾机会主义政治路线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产物。
  问:为什么说“六个战术原则”是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服务的?
  答:毛主席指出:“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军事原则是“直接地和基本的政治原则联系着的”。这就告诉我们:军事是服从于政治的,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是党内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在军事上的反映。林彪对政治形势的悲观估计,导致了他在军事上的右倾保守。所谓的“六个战术原则”,就是直接为他的右倾机会主义政治路线服务的。
  全国解放以来,特别是一九六○年以来,林彪利用窃取的权力和地位,更加猖狂地向全军推销他的“六个战术原则”,并把它非法地塞进条令、条例,定为部队战术训练的基本内容。林彪为了抬高“六个战术原则”的地位,到处吹嘘“技术就是五大技术,战术就是三三制、一点两面、四组一队、四快一慢、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硬要部队象学习五大技术一样学习“六个战术原则”。一九六二年他为了把“一点两面、三三制”吹成是“辩证法”,竟然无耻地借蒋介石抬高身价,说“蒋看五遍,叫部队学习”。特别是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前夕,就是在林彪连续书写“克己复礼”反动条幅之后三个月,林彪反党集团背着毛主席、党中央编印出版了以“六个战术原则”为内容的所谓《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的黑书,印刷的数量、质量和发行范围,都超过了《毛主席的六篇军事著作》。林彪一伙还把这本黑书吹嘘为“是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太祖思想的战争学、军事学”,“通篇贯彻了军事辩证法”。我们把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及其它吹捧林彪的黑书、黑文章、黑报告,同他们的反革命武装政变纲领《“571工程”纪要》联系起来剖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林彪及其一伙大肆宣扬“六个战术原则”,决不是什么孤立的事件,而是蓄谋已久的反革命阴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顽固兜售“六个战术原则”,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其罪恶目的就是效法孔老二的“正名”把戏,把林彪打扮成“天才军事家”,为“名正言顺”地篡夺党的兵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
  问:为什么说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是对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的歪曲和篡改呢?
  答:林彪一伙为了用“六个战术原则”代替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用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代替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胡说“六个战术原则”是对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的“具体化”。其实,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完全是对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的歪曲、篡改和否定。大家知道,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我军作战的基本方针是歼灭战。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通过革命战争的实践就总结出了一整套打歼灭战的战法。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毛主席提出的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进一步统一了我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毛主席明确指出:这些原则“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的方法”。但是,在东北战场上的林彪却另搞一套以击溃战为指导思想的“六个战术原则”,胡说他这套原则才是“打胜仗的根本办法”。林彪在东北三年,先后四次在中高级军事干部会上专门讲战术问题,全部是推销他的“六个战术原则”,闭口不讲贯彻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作战原则。可见,所谓的“具体化”,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让我们围绕打歼灭战问题,看看林彪对毛主席的作战原则是怎样具体地歪曲、篡改和否定的吧。在打歼灭战的作战形式上,毛主席提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也注重有利条件下的阵地战;林彪却拚命鼓吹打所谓“堂堂之阵”的阵地战,胡说打阵地战比打运动战“合算”,诬蔑打运动战是“分数兵力”。在作战准备上,毛主席提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林彪搞所谓“四快一慢战术”,在一个“慢”字上大作文章,贻悞战机,丧失主动,破坏全局。在作战部署上,毛主席提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林彪大肆推销“一点两面战术”,使兵力在“点”上绝对集中,“面”上绝对分散,破坏集中兵力,反对四面包围,鼓吹打击溃战、消耗战。在战斗作风上,毛主席提出要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林彪竭力兜售“三猛战术”,一味强调“死打”、“蛮干”,宣扬军事拚命主义,歪曲革命英雄主义。其他,如在战斗编组上只规定“四组一队”,在战斗队形上只采用“三三制”,在作战情况处置上搞什么“三种情况三种打法”,这些也都是违背毛主席按照情况灵活运用原则的精神的,是十足的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问:林彪为了兜售“六个战术原则”,主要采取了哪些骗术?
  答:列宁在批判叛徒考茨基时指出:考茨基首先玩了一套偷换把戏,用明显的诡辩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生生的革命的灵魂。林彪正是用这样一种诡辩术和偷换把戏来篡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指导方针的。他硬说,他的以打击溃战、消耗战为特征的“六个战术原则”是“合乎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要矛盾或中心环节的学说)的唯一办法。”好一个“唯一办法”!从根本上否定了歼灭战,还一本正经地谈论什么“主要矛盾”,取消了集中优势兵力,还假惺惺地讲什么抓“中心环节”,除了林彪这样的“江湖骗子”,谁还能讲出这些“热昏的胡话”呢!
  “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最容易欺骗群众的。”(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二○页)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从头至尾充满着这种折衷主义的货色。例如,关于集中兵力问题,毛主席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林彪却说:“在战略上要集中兵力,战役上一点两面,而在战术上战斗动作上却是分散兵力”。看!林彪把集中兵力的两种根本不相同的观点捏合到一处,先原则肯定,后具体否定,这就从根本上抹煞了毛主席关于集中兵力的原则。又如,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问题,毛主席指示的精神是每战要尽可能有周密的计划,充分的准备,把胜利建立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不打别巳,打则必歼。而林彪却提出所谓“四快一慢战术”,把毛主席提出的有准备与有把握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一个“慢”字加以割裂和歪曲。这样,以消极避战为出发点,一味强调一个“慢”字,“慢”就成了贻悞战机、破坏全局的代名词啦!
  否定真理的客观性,搞实用主义,这是林彪“六个战术原则”的又一特征。以“一点两面战术”为例:首先,什么是“一点”呢?林彪时而说一点是“作战方向”、“主攻方向”,时而又说是“主要突击点”、“攻击点”;时而在这里说是敌阵地前沿的一点,时而在那里又说是敌阵地纵深的某一个会攻点。其次,什么是“两面”呢?林彪有时说“一点一面”,有时又说非“一点两面”不可;有时说“一点多面”,“至少两面”;有时却说可以“三面四面”,可以“有点无面”,可以“多点多面”,可以“点中有面,面中有点”。最后,怎样实行“一点两面”呢?林彪一会儿说只适用战术范围,一会儿说也适用战略范围;一会儿说“战役内部的各级指挥员皆应采取”,一会儿却说“战役内部的部队可以有点无面”。林彪这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为了推销他的黑货,需要什么就强调什么,需要哪个方面就突出哪个方面,结果自相矛盾,逻辑混乱,越说越糊涂,越解释漏洞越多。老实用主义者胡适说过:“真理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林彪也说:“战术”“应该为我服务”。两相对照,何其相似。
  问: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违背了马列主义、太祖思想关于制定战术的那些根本原则?
  答:判断战术原则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拿什么作标准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从战术产生的基础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新的生产力同样是作战方法上每次新的改进的前提。这就是说,战术的产生,不是主观臆造的,也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以客观物质作基础,随着发展的条件,首先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改变的。毛主席为我军制定的战略战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人民军队的阶级本质和技术装备水平而提出来的唯一正确的战略战术,因而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而林彪炮制的“六个战术原则”,离开了人民军队的阶级本质和人民战争的性质,脱离了当时我军在数量和技术装备上处于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完全是主观臆造的,是失败主义的战术。
  从战术与战略的关系来看。毛主席早就指出:“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这就告诉我们:战术服从于战略,各个不同阶段的战略转变必然要求战术手段的相应改变。比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毛主席在前期的游击战争的战略阶段,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在后期的运动战(提高了的游击战)战略阶段,提出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的一套战法。与此相反,那些所谓“全线出击”、“六路分兵”、“堡垒战”、“短促突击”等等,都是违背敌强我弱的客观物质基础,违背当时正确的战略方针的,因此也是错误的战术。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适合这一战略方针的游击战争的战术,就是最好的战术。与此相反,那些鼓吹配合国民党打大仗,打所谓的“正规战”的战术是错误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规定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方针。因此正确的战术原则必须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相适应。而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完全违背了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是一套打击溃战、消耗战的战术,因而是错误的战术。
  从是否符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来看。毛主席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要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出发,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毛主席提出的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深刻地揭示了人民战争的客观规律,完全符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与此相反,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脱离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背道而驰,要么搞军事保守主义不敢打,要么搞军事拚命主义就乱打,既不能大量地消灭敌人,又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问:我军在东北战场上打的一系列歼灭战与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是什么关系?
  答: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打了一系列的歼灭战。这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伟大胜利。林彪把东北战场上我军按照毛主席军事思想打的歼灭战,说成是什么对他的“六个战术原则”运用得好,这完全是颠倒历史,欺世盗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党中央及时地决定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正确斗争方针,从苏北、山东、冀中、冀鲁豫、陕北抽调我军几支老部队十余万人,从延安、华北、华中等地抽调干部约两万人挺进东北,以此为基础组成东北野战军。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我军的光荣传统,在东北野战军广大指战员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在毛主席、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东北野战军广大指战员运用毛主席军事思想和作战原则,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打了一系列歼灭战。举例来说:一九四六年十月末至十一月初的新开岭战斗,我第四纵队按照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八个团打敌第二十五师的三个团,采取四面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取得了全歼该敌七千余人的胜利。一九四七年五月的怀德战斗,我第二纵队按照毛主席的作战原则,以七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击怀德守敌两个团五千余人,西面和西南面各用两个团担任主要突击,北、东、南三个助攻方向各用一个团,四面围攻,又有重点,因而取得了全歼速决的效果。特别是辽沈战役,在毛主席亲自部署和指挥下,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全歼东北蒋军四十余万人,取得了解放东北的伟大胜利。与此相反,按照林彪“六个战术原则”打的仗,只能打成击溃战、消耗战。例如,一九四七年六月,林彪在我军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发动了对某城市的攻坚战。我军以六个师实施由西向东的一面攻击,另一个师在东北方向助攻,既没有四面包围,又没有实施穿插。虽然部队打得英勇顽强,但由于林彪指挥的错误,结果打了半个月未能奏效,后因敌人增援,我军撤出战斗。事实充分说明,在东北战场上所有的战役、战斗的胜利,都是毛主席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的胜利;而所有的击溃战、消耗战,恰恰是林彪“六个战术原则”所造成的恶果。
  问:为什么说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贯穿着一条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答:首先应当指出,正确的战术原则,只能来源于战争实践。“六个战术原则”是从哪里来的?林彪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一次想出来的”,而是“从千百次战斗中抽出来的”。这是林彪在撒谎。实际情况是: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林彪于九月下旬奉命调往东北,十月二十八日到达锦州,十二月八日在锦州以北阻击进犯之敌,只打了“第一仗”,林彪就在十二月中旬,一下子提出了三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和不打主观主义仗(即后来的“四快一慢”)。这不是头脑制造法则又是什么呢?
  斯大林指出:“作战方式、战争形式,不是永远一样的。”(《斯大林全集》第五卷第一三八页)这就是说,战术原则是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然而,林彪这个右倾机会主义者,却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以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待战争规律,把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简单化,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公式化,在“六个战术原则”中大搞机械论。林彪一伙吹嘘什么“六个战术原则”“在将来的较长时期内完全适用”,甚至断言“今后战争,这些原则是不会变的”。这同蒋介石的“尽管战争的情形和所用的武器怎样不同,但是战略战术的原则,始终不会变更”的胡说八道加以对照,简直如出一辙。所有这些谬论,只能从儒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杜林的“终极真理”这类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中找到根据。
  问:在深入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及其“六个战术原则”中,怎样更好地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
  答: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是深入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及其“六个战术原则”的关键。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对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批判就能抓住实质,击中要害,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真正从路线上分清是非。
  在大批判中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要注意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当时的两条路线斗争实际,着重学习毛主席观察和解决战争问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牢固树立人民战争观念,深刻领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学好军事辩证法。这样学习,能够更深刻地揭露林彪政治上的右倾,军事上的保守,更有效地提高我们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的自觉性。
  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对历史上战争的性质、军事的规律、战略战术原则的运用等等作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研究各种不同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方针和充分的依据。我们在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中,应当把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同批判孔孟之道,特别是同批判儒家在军事上的种种谬论结合起来。这样做,既能够加深对孔孟之道的批判,又能够深挖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反动思想根源。
  在大批判中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要紧密联系实际。这里最重要的,是紧密联系林彪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是为了“克己复礼”这个实际。同时,我们在学习和批判中还应当结合研究战例、军事训练、战备工作,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使我军的毛主席军事思想水平和军事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thread-27059-1-1.html 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
        军事科学院
        一九七四年六月一日
       
        目 录
        一、驳“一点两面战术”
        二,驳“四快一慢战术”
        三,驳“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四,驳“三猛战术”
        五、驳“三三制战术”和“四组一队战术”,
        六、结语
        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
       
        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我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服从于这一政治路线的军事路线,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就提出了“十六字诀”的军事原则;到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又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在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以后,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就已形成,其中包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战略反攻阶段,毛主席又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我军的全部战争史证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及其战略战术原则,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在中国革命战争的许多关键时刻,总是对抗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及其战略战术原则。解放战争期间,他在东北先后提出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三猛”、“三三制”、“四组一队”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就是其中的一例。一九六0年以后,林彪擅自把他的这一套战术原则定为全军战术训练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九届二中全会前夕,林彪反党集团大肆吹嘘“六个战术原则”,说它是“战争学,是军事学”①,是“非凡的天才”,“杰出成就”②,“今后战争,这些原则是不会变的”③,等等,作为他们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的舆论准备之一。
        林彪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是其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产物。它对抗毛主席、党中央的战略总方针及其“十大军事原则”,否定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破坏我军的优良传统,是一套典型的在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东西。
        一、驳“一点两面战术”
       
        “一点两面战术”,是林彪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正式提出来的,其实质是主张击溃战,反对歼灭战。林彪说:“一点两面是我们战术中最主要的东西”④。因此,批判“一点两面战术”是批判林彪“六个战术原则”的重点。
        (一)林彪欺骗党中央,掩盖和坚持“一点两面战术”的错误,对抗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指示。
        林彪一九四六年二月十日给部队的所谓指示中,解释“一点两面战术”的主要内容是:“所谓一点,就是要选择敌人一个最薄弱点,将主要的兵力集中使用于这一点上”;“所谓两面,就是不应当将突击队与箝制队统用在正面”。
        毛主席对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向来就是不同意的。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毛主席质问林彪:“你们所说一点两面的战法,是什么意思?”第二天,即九月十六日,毛主席向各战略区发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这个指示,科学地总结了我军近二十年的作战经验,并根据解放战争的情况,明确规定了我军基本的战役、战术原则。这个指示,实际上也是对林彪“一点两面战术”的否定和批判。
        林彪在接到毛主席的质问后,竟对毛主席、党中央采取欺骗的态度。他在九月十九日答复说:“所谓一点,就是说,要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的攻击点上”;“所谓两面,就是说,必须采取勇敢包围办法,防止敌之突围逃走,两面是指至少两面,兵力多时也可以是三面四面”。在这里,林彪把他以前发给部队指示中所说的集中主要兵力改为集中优势兵力”,并增添了“勇敢包围”、“也可以是三面四面”等字句,但对部队并没有作同样的更正。这显然是以阳奉阴违的手法,对抗毛主席的指示,掩盖“一点两面战术”的错误。尽管林彪对“一点两面战术”作了种种粉饰,但仍然可以看出:林彪所说的集中兵力,同毛主席指示的集中优势兵力,完全是两回事。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而林彪所说的集中兵力,不是同战场敌人对比的,是只讲自己方面把主力集中于一点。这决不是真正集中优势兵力。既然没有几倍于敌的优势兵力,那么林彪所谓的“勇敢包围”、“三面四面”,就更是一句假话。
        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下达后,林彪不但不贯彻执行,反而在一个多月内,接连在他下发的《指挥要则》和《战役指挥问题》两个文件中,继续鼓吹“一点两面战术”,对抗毛主席的作战原则。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光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并指出,这些原则“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的方法”。但是,在这之后,林彪给部队的所谓指示中,根本不提“十大军事原则”,却说“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就靠能实行一点两面、三三制和四快一慢战术”⑤。林彪在东北的三年中,先后多次在中、高级军事干部会上专门讲战术问题,顽固坚持他那一套所谓“六个战术原则”,对抗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及其作战原则。
        (二)“一点两面战术”,反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第一,“一点两面战术”反对在战役、战斗部署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从而取消了歼灭战的先决条件。毛主席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中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林彪拒不执行毛主席这一指示,制造种种借口,反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他胡说什么:“集中优势既受兵力对比的限制,又受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的限制”⑥。一九四六年十月三十日毛主席指示:“南满方面敌很分散,我须集中十几个主力团一起行动,每次歼敌一个团左右,打几个好仗转变战局。”南满部队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在新开岭全歼敌一个师。十一月九日,毛主席又指示林彪和南满部队:“以后作战,凡打大一点的仗,总要集中十团八团兵力,最好能集中十二个团打,以期必胜。”但林彪公然对抗,他在十二月二十四日给南满部队的所谓指示中说:“东北我军由于群众条件的不成熟,我甚难秘密的接近敌人,所遇敌又较强,非一打即垮,又由于敌铁道汽路太繁,增援甚快,故甚难求得通常优越条件各个击破的歼灭战”。
        毛主席早就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中国革命战胜的战略问题》)。在”十大军事原则中又进一步阐明:“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但林彪却提出“在战役上或战术上,(尖刀战术)以少胜众”⑦。林彪主张在一点上实行“纵长的配备”⑧,采取头尖尾巴长的部署,他说:“两个师并肩突击,两个师各级都作三线配备,那么突击时仅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⑨。显然,这是假集中,真分散,是形式上的优势,实际上的劣势。这种假集中,除了林彪自己用来壮胆之外i,对于歼灭敌人是无用的。其格木战斗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九四七年一月的其塔木战斗,我军以一个师,打敌一个营,兵力本来是绝对优势。但是按照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部署兵力,把两个团放在主攻方向,只有一个团在前边。这个团也采取头尖尾巴长的部署,前边只用一个连攻击。这个连伤亡大了,再上去一个连,一个营伤亡大了,另换一个营,逐次增兵,把优势兵力变成了劣势。而敌人则由于没有受到四面围攻,得以在内线机动兵力,集中对付我之主攻点。结果,我伤亡一千一百多人,打死打伤敌五百五十余人,残敌二百多还跑掉了,造成得不偿失。这完全是林彪推行“一点两面战术”的结果。(附图一)
        其塔木战斗后,参战部队总结经验教训时提出:虽然“我之兵力九倍于敌,占绝对优势,但在兵力布置上又形成劣势”,“把绝对优势总兵力,变为局部进攻的劣势兵力”(东野第三师:《其塔木战斗之经验教训》)。林彪对上述意见极为恼火,他训斥部队说:“其塔木战斗检讨中,对一点两面战术同样地作出了模糊的有害的说法”,“今后皆必须坚决改正”[林彪:《应认真实行集中兵力的作战原则》(一九四七年三月五日)]。但实践作出的结论,是林彪怎样蛮横压制也改变不了的。
        第二,“一点两面战术”,反对四面包围敌人,从而否定了歼灭战的部署原则。毛主席指出:“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四面包围是歼灭战的部署原则,否定了四面包围敌人,就是否定了歼灭战。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不是四面包围敌人,而是留出空子,把敌人放走。他说:所谓“一点两面战术”,就是在兵力部署上“主张主要方向用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次要方向用九分之二甚至少到九分之一”[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补充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七日)],甚至“可有‘点’无‘面’”[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这种只攻一点,敞开三面的部署,就根本谈不上把敌人包围歼灭。
        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集中比敌人多数倍的优势兵力,实行四面包围,有重点的多路攻击,才能迷惑、分散敌人,便于我军在主要攻击方向上顺利突破,进行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而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实际上是一面平推,这就使敌人无后顾之忧,可以随时调整部署,集中兵力火力抗击我之进攻。结果就会使敌人的薄弱点变成强点,使我之进攻受阻。即使能够突破,由于没有四面包围和穿插分割,单靠一面平推,也会同敌人顶牛,形成啃硬骨头,充其量只能击溃和赶走敌人,而不能将敌人一口一口地吃掉。因此,用“一点两面战术”进攻敌人,既不能全歼,也不能速决,完全是打击溃战、消耗战的战法。四平攻坚战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九四七年六月的四平攻坚战,林彪虽在四平周围地区掌握有二十四个师的兵力,但按照他的“一点两面战术”的部署,仅以七个师攻城,没有超过四平守敌的一倍,既没有造成攻城兵力的绝对优势,更没有四面包围的部署,而是一面平推,让敌人自由机动兵力兵器进行顽抗。结果打了半个月,我付出很大代价,仍未能攻克,因而撤出战斗。(附图二)
        四平攻坚战后,参战部队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提出:“如果我军在野战以四比一对付敌人,而攻坚固较大的城市则应以六比一”;“对比较大的城市(小城市在外),至少须选择两个突破口和突击方向,否则不能造成敌人腹背受击,因而也不能分散敌人之兵力,争夺敌人炮兵阵地,使敌调集全部的预备队及所有(炮火)对付我主攻的一个方向”;“在纵深战斗中,战斗动作上设法采用局部的包围分割敌人,以求一块一块消灭敌人”(东野第一纵队:《四平战役初步战术经验总结》)。这是对林彪“一点两面战术”的有力批判,又一次说明它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三)东北野战军各部队打的许多歼灭战,都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及其“十大军事原则”而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党中央及时正确地决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各解放区抽调老部队十一万余人,另外还有两万多干部,挺进东北,加上东北抗日联军,以这些为骨干,组成了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我军的光荣传统,在东北野战军广大指战员中是有着深厚基础的。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东北野战军广大指战员,运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及其作战原则,打了许多歼灭战,例如秀水河子战斗、新开岭战役,怀德战斗等。特别是毛主席亲自部署和指挥的辽沈战役,全歼了东北蒋匪军,取得了解放东北的伟大胜利。林彪胡说秀水河子等战斗是按照“一点两面战术”打的,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一九四六年二月,七旅和一师进行的秀水河子战斗,根本不是按照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打的,而是按照我军传统战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四个团打敌立足未稳之四个营,采取了四面包围、各个歼灭敌人的部署,一夜之间,速战速决,取得了歼敌一千五百余人的胜利。(附图三)
        一九四六年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二日,第四纵队进行的新开岭战役,按照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力求在运动中歼敌的原则,集中了八个团,打敌第二十五师(三个团),采取了四面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取得了全歼该敌七千余人的重大胜利。(附图四)
        一九四七年五月,第二纵队进行的怀德战斗,以七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击怀德守敌两个多团五千多人,西面和西南方向各用两个团担任主要突击,北面、东面、南面三个方向各用一个团的兵力担任助攻,四面围攻,又有重点,因而达到了全歼速决的目的。(附图五)
        事实证明,东北野战军各部队所进行的许多歼灭战,没有一次是按照“一点两面战术”打的。连林彪自己当时也不得不承认:“一点两面战术开会时多少都讲到过,但往往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直到现在,这一思想并未打通,并未成为群众性的思想”[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在实践中行不通,广大指战员不接受,这就是历史给“一点两面战术”所作的结论。
       
        二、驳“四快一慢战术”
       
        林彪在一九四七年夏,提出了一个以“慢”为中心的所谓“四快一慢战术”。他的解释是:“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总攻击开始的时间要慢”。并说,这个战术是鉴于“打德惠、打四平都是性急打得过早”[林彪:《关于总攻击开始时间问题的指示》(一九四七年夏)]而提出来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四平没有打下,是林彪推行“一点两面战术”所造成的;德惠没有攻克,是因为林彪惧怕敌人增援,而强令部队中途撤出战斗。这两仗都不是“性急打得过早”的问题,因而得不出要“四快一慢”的结论。
        “四快一慢”的实质是坐失战机,不顾全局,消极避战,是林彪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在作战指导上的反映。
        (一)“四快一慢战术”否定战机、放弃战机,是右倾怯战的战术。正确的作战指导,必须基于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审时度势,灵活地运用战术,使自己的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毛主席指出:“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例如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防条件;打迟了,敌已集中驻止,变为啃硬骨头。这就是时机问题。”(《论持久战》)因此,战机依赖于敌我双方行动这个客观基础,而“四快一慢战术”却是离开这个基础,主观地决定这个“快”、那个“慢”,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同时,战机还依敌我双方情况的变化而存在,又依敌我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消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不失时机。而林彪却强调:“四快一慢,其实是一个慢字。”这完全是违背作战规律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是我军作战的基本要求。我军在查明情况,作好准备,荫蔽地接近敌人以后,就要不失时机地发起突然而猛烈的攻击。只有迅速行动,才能乘敌之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敌措手不及。而敌人一旦发觉其处于不利态势时,必将采取一切措施,弥补其弱点,改变其被动地位。我军的任何迟缓都会失去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因此,我们在战争中要做到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必须审时度势,善择时机。战机未到而轻举妄动,是“左”倾蛮干;战机已到而按兵不动,是右倾保守。“四快一慢”就是右倾怯战的战术。
        (二)“四快一慢战术”同“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是完全对立的。我们要求每战力求有准备和有把握,是以积极歼敌为指导思想的;而“四快一慢战术”则是以消极避战为出发点的。准备,就是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优势与主动;把握,就是达到主客观一致,具备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准备和把握的统一,最终要表现在适时发起攻击并歼灭敌人。而“四快一慢战术”却是以“慢”作为战机的标准,以“准备”作为不打的借口,给敌以时间去弥补弱点,改变其不利态势,以致坐失良机,失去了有把握的条件。
        林彪说什么:“只要记住四快一幔,包打胜仗”[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不要害怕由于准备所产生的新的困难,即敌兵力增加、工事增加与敌退走。”[林彪:《在军事干部会议上的结论》(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三日)]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敌人增援和加强工事,正是为了改变其被动地位和不利态势。按照林彪一味强调的“慢”去做,就必然使自己丧失主动、优势和战斗的突然性。而使运动之敌,变为驻止之敌;使立足未稳之敌,变为有准备之敌;使分散之弱敌,变为集中之强敌。总之,使好打之敌,变为难打之敌;使有把握之仗,变为无把握之仗;使本来可以打胜的仗,变为败仗。
        (三)“四快一慢战术”反对服从全局,破坏集中统一的战场指挥。毛主席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但林彪却说:“当下级的要掌握四快一慢的原则”[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上级是上级的事”,“没准备好不执行命令,不打是对的”[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他还说:“如果为了配合作战,其他方面都已打起来了,自己未准备怎么办呢?这时可用第二梯队的一部兵力来佯攻”[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这是公然煽动不服从毛主席、党中央的作战命令,鼓励打滑头仗。按林彪这种做法,对敌人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佯攻”,使其有可乘之隙;对自己一方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欺骗。这样做的结果,就必然打乱整个作战部署,破坏协同一致的作战行动,增加自己的困难,甚至使作战失利。林彪的这些主张,完全是剥削阶级军队的一套恶劣作法,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毫无共同之处。
        (四)东北野战军广大指战员,对“四快一慢战术”同样进行了抵制,当时就提出了许多反对意见。例如: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日,第三纵队关于威远堡奔袭战斗总结中说:“不分具体情况的等待炮兵到达和一切布置好了再行攻击约六小时之久,结果敌人占领了工事,布置了兵力,延长了战斗时间,增大了伤亡。”(东野第三纵队:《以优势兵力对分散守备之敌运用渗透战的几点初步检讨》)
        一九四九年十月,第四十九军在《关于在界岭歼敌七军战役检讨》中说:由于“四快一慢的作风,每次攻坚准备时间很长,失去了许多攻击时机”。
        特别是一九四八年夏季练兵中,第三纵队的干部提出:“往往因一慢而迟缓了动作”,“这样是否会被作战消极的指挥员钻空子,以此来作借口,而延误攻击时机失去战机”,(四野《训练总结材料》)。这对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真是一针见血的批判!
       
        三、驳“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林彪一九四七年四月提出的。他说:“通常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有三种措置:第一种情况,对于防御的敌人,……就不能打莽撞仗。第二种情况,对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第三种情况,对要退而未退的敌人,……完全打莽撞仗不对,完全不打莽撞仗亦不对”[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这就是所谓“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的战术原则。
        (一)林彪所谓的“三种情况”,不符合战场实际,是主观片面的东西。战斗的基本形式是进攻和防御。在战役、战斗中,攻防是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战场情况也是复杂多变的。怎么能设想我们所遇到的敌人,只有防御、退却、要退未退三种情况,而无其他(例如进攻、反击、伏击、遭迂等)情况呢?就是对防御之敌的进攻,也要区分敌人是运动防御还是阵地防御等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打法。尤其是“三种情况”没有涉及敌人的行动企图,而只是零碎地抓几个表面现象。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三种打法”,就不可能是“认识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了行动的规律,解决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的结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而只能是主观主义想当然的东西。
        (二)“三种打法”是用荒谬的概念和死板的公式代替灵活地使用和变换战术。我军战术思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灵活机动,按照实际情况活用原则。毛主席指出:“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情况,及时地恰当地给以变换,是灵活性的指挥之重要任务”(《论持久战》)。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战指挥上,要根据情况灵活地使用和变换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分进和合击、攻击和防御、突击和箝制、包围和迂回、前进和后退种种的战术或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取得战斗胜利。而林彪的所谓“三种打法”,却用什么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这种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荒谬概念和死板公式,代替灵活使用和变换战术,完全是骗人的假道理。
        (三)“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同样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作战指导上的反映。毛主席指出:“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林彪的所谓“三种打法”,是完全违反毛主席上述指示的。
        林彪在“三种打法”中提出的“不打莽撞仗",是“四快一慢”的同义语。林彪说:“一九四六年底提出不打莽撞仗,……去年夏季四平进攻战后又把它提出成为四快一慢,……是一个意思”[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是“根据三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三种不同程度的慢”[林彪:《歼灭运动之敌和临时防御之敌的原则》(一九四八年一月十七日)]。这就是说,所谓“不打莽撞仗”是幌子,实际是消极避战。
        林彪在“三种打法”中,主张打莽撞仗和半打莽撞仗,就是不问敌情、地形、天候等情况的乱打乱冲,是鲁莽的指挥员的一种错误的行动。例如,林彪说:“对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完全不考虑退却之敌有各种情形:可能是溃退,也可能是调整部署,还可能是佯动诱我就范。必须透过敌人退却的现象看本质,定下正确的决心。否则,就是乱撞乱碰的鲁莽行为。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根本没有揭示战斗行动的客观规律,更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它的特点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对敌情的片面和表面的认识,作战指导的忽左忽右,就必然走向要么不敢打,要么就乱打这两个极端。因此,“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地地道道的军事保守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的大杂烩。
       
        四、驳“三猛战术”
       
        “三猛战术”,是林彪一九四六年九月提出的,其实质就是把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口号当作战术原则,以“猛”代替战术,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歪曲为拼命主义。
        (一)“猛打、猛冲、猛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军中我党领导的部队首先提出的。当时敌我双方火力均不强,敌人的工事构筑较差,特别是北洋军阀部队,腐败无能,一触即溃。因此,北伐军猛打、猛冲、猛追,长驱直进,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在汀泗桥附近战斗中,敌人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顽抗,北伐军猛打猛冲,未能奏效,以后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并进行近迫作业,才攻克该地。这说明,猛打、猛冲、猛追不是林彪发明的,是早就有的。在北伐战争的具体条件下,作为一种战斗口号,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就在那样情况下,如果作为普遍的战术原则,也是不行的,汀泗桥附近之战就是证明。
        (二)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指出:“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主席还指出:“在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和动作,是在正确的作战计划下绝对必要的东西”(《论持久战》)。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作风,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因此,不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应发扬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精神。
        勇猛必须与战术、技术相结合,而不能象林彪所鼓吹的,不问敌情、地形等条件,不要战术、技术,只要猛打、猛冲、猛追就行。例如:在火力运用上,应当根据敌情、地形、任务、我军武器弹药的性能和数量等情况,周密计划,正确组织,密切协同,既要猛烈,又要准确,首先集中火力消灭对我前进威胁最大之目标,并根据情况发展,灵活地调整火力和组织配合。而林彪鼓吹的“猛打”,却是不强调目标和效果的乱打,其结果是浪费弹药,暴露企图。在冲锋时,应该是有既定目标的、能掌握时机的、有组织有指挥的迅速动作。既要勇猛,敢于拼刺刀,又要善于利用地形地物,灵活运用战斗队形和战斗动作,周密地组织火力支援和协同动作,坚决果敢地进行冲击。而林彪所鼓吹的“蛮干精神”[林彪:《军事干部会议上的结论》(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三日)]的“猛冲”,就是不讲战术,不讲队形的乱冲乱撞。在追击时要首先查明敌人的企图和退却方向,既要追得猛,又要边追、边侦察、边掌握部队,迅速切断敌人退路,以包围歼灭敌人。而林彪却鼓吹“不管三七二十一”[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以乱对付乱”[林彪:《关于总攻击开始时间问题的指示》(一九四七年夏)]的乱追。因此,林彪的“三猛战术”,就是乱打、乱冲、乱追,这是完全错误的。
        (三)林彪的“三猛战术”把革命英雄主义歪曲为拼命主义。我们提倡的猛打、猛冲、猛追,是在正确的路线指导和同战术技术相结合的条件下,建立在广大指战员阶级觉悟基础上的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行动。而林彪却把它歪曲为拼命主义,说什么“完蛋就完蛋”[林彪:《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一日)]。这是悲观失望和拼命主义的论调,是对我军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优良战斗作风的不可容忍的歪曲。
        (四)东北野战军广大指战员对林彪拼命主义的“三猛战术”,当时就提出过不同看法。特别是在其塔木战斗和四平攻坚战以后,许多部队正确地指出,在敌人固守工事,而我军在暴露的地形上,按照林彪的办法猛冲是不能成功的。例如:第三师提出:“不组织火力掩护制压,……仅凭勇气和以密集队形向敌碉堡来冲锋,以求得胜利,这是愚蠢的指挥员”,“结果在敌人交叉火力射击下”,“遭受了伤亡,也未成功”(东野第三师:《其塔木战斗之经验教训》)。
        第十六师提出:“没有组织火力与爆破,认为一冲就可歼敌:……结果一次一次被反击下来”(东野第十六师:《攻四平经验》)。
        林彪在“三猛战术”中提倡拼命主义,和他在“四快一慢战术”中提倡消极避战,是他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两种不同的表观形式。
       
        五、驳“三三制战术”和“四组一队战术”
       
        (一)“三三制战术”是林彪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提出的。一九四六年一月,林彪还专门发出关于“三三制”的所谓“命令”。一九四七年二月,林彪又规定:三三制是战术动作的部署”[林彪:《在军事干部会议上的结论》(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三日)]。
        所谓“三三制战术”的三角队形和战斗小组的编成,并不是林彪的发明。在历史上,随着兵器的发展,军队作战为了发扬火力和减少伤亡,战斗队形大体经历了方阵、横队、纵队、线式、散兵与纵队结合、疏散队形(包括三角队形)等发展演变过程。我军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就已采用了小群疏散战斗队形。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都曾从实践中总结出班以下编成三至四个小组,采取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混合编组的办法,既是战斗组织,又是团结教育巩固部队的组织。战斗中,在班、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敌情、地形,把三角队形作为灵活机动运用的战斗队形之一。
        林彪把三角队形和战斗编组,作为他的发明创造,规定为刻板的“三三制战术”、“战术动作的部署”,强令部队在作战中机械地用这一种队形,去套各种不同的实际地形和千变万化的战场情况。这种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十分有害的。一九四八年三月《东北野战军作战教育会议总结》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发现在一个沟坎里也在摆三角,战后打扫战场时,发现伤亡的尸体也摆成三角。”这完全是林彪推行“三三制战术”所造成的恶果。
        (二)林彪在一九四八年四月,把我军长期以来,在攻坚战斗中行之有效的突击队各种编组方法,武断地定为“四组一队”,作为他的“六个战术原则”之一。他规定在任何攻坚战斗中,突击队编组一律采用“四组一队”,“四组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
        我军在攻坚战斗中,突击队的战斗编组,向来是根据敌人工事情况、地形特点和我之装备、战斗手段而具体决定的。例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打敌人土围子时,就采用过梯子队、突击队、火力队的战斗编组。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部队在打敌伪有碉堡的土圈子时,采用了送炸药爆破的方法,突击队主要由爆破组、火力组、突击组编成。解放战争时期,在上党战役中,我军登城部队则编为攻击组、梯子组、破坏组、投弹组和火力组。在天津攻坚战中,突击队还编有架桥组、架梯组和爆破组等。这就足以证明,在攻坚战斗中,依据不同情况,突击队必须采用不同的战斗编组。突击队的战斗编组,必须随着战争的发展,敌人防御特点和我军装备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决不能成为固定的形式。但林彪的“四组一队战术”,就是把不断发展变化、灵活运用的战斗编组加以固定化,并作为普遍的战术原则,成为机械的、刻板的、公式化的东西。这是完全错误的。
       
        六、结 语
       
        (一)“六个战术原则”是林彪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产物。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期间指出:“总观全局,说明了一个真理,就是只要坚决反对保守主义,反对惧怕敌人,反对惧怕困难,依照党中央的战略总方针及其十大军事原则的指示,我们就能展开进攻,大量歼灭敌人”(《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但是林彪在东北地区,初期他夸大敌人力量,不敢积极作战。在四平保卫战中,他实行消极防御。撤出四平后,他实行逃跑主义。以后他又千方百计地消极避战。他当时只想背靠苏联,偏安一隅,不相信我党领导的人民力量能够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毛主席针对林彪的右倾错误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和严肃的批评。特别在全国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毛主席一再指示林彪:“应将主攻方向转至北宁、平绥两线”,“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但林彪一直按兵不动。一九四八年四月十八日,林彪断然抗拒毛主席关于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作战的指示,第二天他就在哈尔滨军事会议上阴阳怪气地讲:“不管上面怎样催”,“当下级的要掌握四快一慢的原则”,“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最怕‘催命鬼’”[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这完全是把矛头对着党中央,进行恶毒谩骂的一套黑话。同时,也充分暴露了林彪闹独立性,破坏毛主席、党中央的集中统一指挥,坚持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丑恶嘴脸。说明林彪“六个战术原则”的出笼,完全是为其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服务的。
        (二)“六个战术原则”是军事保守主义的货色,在战役、战斗上都是打击溃战、消耗战的。林彪政治上的右倾,必然导致在军事上的保守。他根本没有敢打必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信心和决心,因而制定了以消极避战为出发点,以击溃战为指导思想的“六个战术原则”。在作战形式上,主张阵地战,反对运动战;在战斗决心上,是要么不敢打,要么就乱打;在战斗部署上,是反对四面包围,而把敌人放走;在战斗动作上,是机械刻板和蛮干乱冲。所有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反对毛主席关于“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以运动战为战争的主要形式”的指示,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历史证明,东北战场的伟大胜利,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及其“十大军事原则”,战胜林彪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及其“六个战术原则”的干扰而取得的。
        (三)“六个战术原则”是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毛主席教导我们:“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因此,战术原则必须来源于战争实践。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却是主观臆想的东西,是靠什么“联想力强”和“编串子习惯”[见《林彪、叶群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笔记》]产生的,根本没有客观实践作依据。例如,“一点两面战术”,林彪忽而说,“战役内部的各级指挥员皆应当采取”[林彪:《战术指示》(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忽而又说,“战役内部的部队可以有‘点’无‘面’”;忽而说,“如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上来打”[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忽而又说,“不要第一梯队冲不上去,用二梯队往上冲”[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又如“四快一慢战术”,林彪忽而说,“世界上有战争以来,就有了这一条道理”[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忽而又说,“现在我们提出要慢”,“既不是过去的战斗经验,也不是一般的军事原则”[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完全是主观主义地瞎说一气。正如毛主席尖锐指出的:“这是鲁莽家和门外汉的理论和实际,是丝毫也没有马克思主义气味的东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点两面战术”,还把敌人的部署及其薄弱点,设想成固定不变、互不联系的。林彪说,把敌人的“一点打垮了,其余的就都会垮”[林彪:《在听取汇报部队训练情况时的指示》(一九六○年十二月)],我军只用少数兵力攻击,“较多的兵力在旁边等候敌人的崩溃”[林彪:《战术指示》(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这完全是脱离战争实际的空想。正象马克思曾指出过的:“为了利用臆想出来的胜利而采取的这些措施和类似措施,每次都成了保证打败仗的最可靠的办法。”(《偷梁换柱,混淆视听》)
        毛主席指出:“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古今中外一切反动的军事理论,无不以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待战争规律,说什么“尽管战争的情形和所用的武器怎样不同,但是战术战略的原则,始终不会变更”[蒋介石:《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一九三四年七月)]。林彪也吹嘘他的“六个战术原则”,“在将来的较长时期内完全适用”[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林彪死党甚至断言:“今后战争,这些原则是不会变的”[黄永胜:在军委办事组讨论《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出版时的发言(一九七○年五月十五日和二十四日)]。显然,这种绝对化的、静止的观点,只能从儒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杜林的“终极真理”这类唯心主义的哲学中找到根据。它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太祖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
        ① 吴法宪:在军委办事组讨论《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出版时的发言(一九七○年五
        月十五日和二十四日)
        ② 周赤萍:《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
        ③ 黄永胜:在军委办事组讨论《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出版时的发言{一九七○年
        五月十五日和二十四日)
        ④ 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
        ⑤ 林彪:《战斗胜利依靠两个基本条件》(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
        ⑥ 林彪:《战役指挥问题》(一九四六年十月)
        ⑦ 林彪:《二十二年的我军总结》(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⑧ 林彪:《战术指示》(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⑨ 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
 
【强国机遇】征文活动重新进行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使用道具 TOP
 
   yuanbai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yuanbai 当前离线 帖子540 主题59 精华0 积分8 活跃1278  龙晶2  龙威0  阅读权限90 性别男 注册时间2010-3-9 最后登录2010-5-17 
萌龙 帖子540 精华0 积分8 龙晶2  龙威0  注册时间2010-3-9
 7#
 发表于 2010-5-16 12:31 | 只看该作者
论短促突击林彪一九三四年六月十七日 (一)敌人在五次围剿中,在军事上.放弃了他过去长驱直入并进穷追的速战速决的战略,而采取步步为营的持久战略与堡垒政策的战术。敌人深知红军有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深知红军勇不可挡,行动迅速,长于一般的运动战尤其是遭遇战斗,袭击等。故敌人在其战略战术的决定上,极力避免与红军的长处斗争,与红军在政治上的优越条件斗争,而极力抓着红军在物质上和兵器技术上的弱点来进攻,极力夺剥红军进行一般的运动战,尤其是遭遇战斗,袭击的机会,这是敌人在五次战争中他在战略战术的决定上的最基本要点之一。但“战争的最终命运不是由技术来决定的(苏联的仇敌曾以大批军火供给台尼金和高却克),而是由正确的政策广大群众的同情与拥护来决定的”(斯大林语) 。这个真理是那些国民党走狗和蠢猪们所不能够了解的呵! 在持久战略与堡垒战术下的敌人,他为着首先缩小苏区,以便最后与红军决战,他依照其总的计划,分路向着苏区军事政治上的要点前进(不是向着红军主力所在地前进)。每路约三个师以上的兵力,其每一次前进的距离和速度,是随着群众条件,随着对我主力行踪的了解,随着他本身兵力的大小,随着当时红军打击他轻重的程度,以及地形情形等条件而变动的。如:陈路军进占广昌以后,汤周纵队进占建宁以后,他们的前进,较其过去在边区要进得慢的多了,较其在白区前进时则更慢了。最近薛路军在龙岗,一遇到我主力,和给予他的打击以后他就不进,而采取在其堡垒火力完全可以掩护下的推进。又如:陈路军向广昌前进时,他虽然发现红军在其附近,然而他己集结了充分的优势的兵力,同时在地形上也容许他大兵力的使用,所以他依然前进而占领广昌。 敌人每到一地,他立即进行筑垒,以立定脚跟;接着构筑连络堡,封锁线马路,以取得别路的连络与策应,以裁割和封锁苏区,以取得后方的接济。 敌人在其前进中,非常注重侦察警戒。在其与红军战斗中,则极力发扬其多量轻重机枪及炮兵火器的威力,和极力利用集团飞机的侦察与轰炸。在战斗中,虽然达到占领某个地点,但并不积极向与其对战而退走的红军追击。敌人在苏区前进,是短距离的前进,他每次前进大约走十里左右,行进时多半是沿着制高的地点向着他预定的目标前进。在前进中,如遇到我军稍有力或有力的阻滞时,他立即停止向预定的目标前进,而进行筑堡,与防御的战斗。 敌人的这些动作方法,都是根据他过去失败的经验教训来的。为了避免同红军进行运动战,为了抑制红军的猛烈冲锋,为了避免红军的突然袭击,为了对付苏区群众的坚壁清野,为了避免陷于孤军独战和被红军裁断后路的危险。所以敌人才采取以上的种种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着眼于使红军在政治军事上的优越条件困难充分运用,而使他自己在物质上兵器的优点能极力发扬,并将其过去在战术上的缺点极力纠正(如侦察警戒之疏忽,筑垒之迟慢……等)。 短促突击的战斗,是从上述的敌人战略战术条件,及其他种主客观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战斗有很多特点,这种战斗,他不是一个正规的攻击战,也不是一个正规防御的战斗,他是混用着各种复杂的战斗方法。我们应如此来了解这个问题。 短促突击,不仅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而且能够取得战役上的胜利。 如:洛阳堡战役,新桥战役,都有求得战役胜利的极大可能的。因为,敌人士兵的动摇,战斗力的薄弱,他不得不采取多量人数的密集队形。同时,他利用我军火力的薄弱,故亦敢采取密集队形。所以有时虽在短的距离,窄的地域内,却拥挤了敌人大的兵力。如果我军能迅速击溃敌人,并截断其退路,则可取得战役上的大胜利。这种战斗需要最好的配合,最好的组织,在这种战斗中如发生小的缺点,都会造成失去胜利的恶果。 敌人现在已经进占我们基本苏区的门户了,今后敌人在苏区中当更彻底的,更标本式的,运用他步步为营的作战方法了,我军以后将更会要多遇到要采用短促突击的方法去消灭敌人的战斗。我们在这种战斗中,应该不以取得些战术上局部胜利为满足,而应极力为取得伟大的战役上的胜利而斗争。 (二)短促突击,就是对于从堡垒内出来作短距离(专指距离约五里至十里左右有时更少)推进筑堡的敌人,乘其立足尚未确实稳定时予以不意的,迅速的,短促的突击,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1、在战斗前,应根据当时了解的情况,对于敌人前进的时机,到达地点,和阵地,兵力部署,和动作方法等,予以确切的判断。 2、在战斗前,指挥员或派得力参谋,应实地的绵密的侦察敌情地形,并由参谋处进行实地测图,如单凭调查路线,和现有地图(不详细并有很多错误),在进行这种战斗,是万万不够的。洛阳堡战役,某兵团事先不实地侦察地形与道路,等枪已打响了,临时仓卒招队伍出动,把大的兵力拥塞在一条隘路上,被敌人一部兵力将进路堵住,以致结果没有达到截断敌人退路的任务,这种教训,是不应当忘记和再重复的。调查路线和请响导也是战斗前必要的工作。 3、根据地形侦察和敌情判断的结果,受领战斗任务的高级指挥员(该战役的最高指挥员),应预定作战的方针和计划。这种方针和计划,要判断到敌人有那些可能的变化,而其最大的可能是那一种,自己的方针和计划要能适应各种可能的情况,但不可以平均主义的精神来决定自己的计划,而应以适合主要的可能为主。在根据计划着手进行作战准备工作时,亦不应犯着平均主义,而应当准备应付主要的可能。部队待机的位置和部署,亦应当是以应付主要的可能为主。这个计划为了使部属能事先进行准备,和战斗中在通讯联络万一中断时也能适合上级的企图,独断专行和协同动作,须将这个计划通知所属的必要的指挥员. 4、必须注意的,事先预定的作战方案和计划,这只能作为战斗前进行战斗准备的根据和战斗中独断和协同时的一种参考材料。战斗的实际指导,则仅依照一个明确的方案以命令行之。如各部单凭事先预定的作战方案去动作,则最容易发生错误,和动作的不协同。因为敌情的变化,有时不是事先所能料到的,并且有些情况,介乎两个或三个预料的情况之间的,有的指挥员在他看的情况是相当于预料的甲种情况,如是他采取对甲种情况所预定的动作,在同时同一情况下,有的却认为当时的情况,是属于预料的乙种情况,他如是采取对乙种情况所预定的动作。错误,岔子,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了。 5、如果是在山地,则在这种战斗中敌人是沿着制高地前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根据情况的判断,占领敌人前进方向而在敌人堡垒火力以外的制高地点,配以少数兵力(一营左右)因守之。占领这个阵地,应当极端秘密,不使敌人知道这个阵地上有我们的兵力。守兵进入阵地不应过早,免致暴露企图。这种阵地的火线,应设在山顶的前斜面上,以便万一放弃时,敌人不能利用我们现成的工事,在山腹、山脚,应设置层的射击。这种阵地要有极好的伪装,使飞机与地上之敌不能发现,要有充分的障碍物,使敌人停在我障碍物的下面,受到我火力的严重杀伤,掩蔽部和战壕,要能抵抗敌人炮弹和飞机的轰炸。担任守备的要是政治上坚定的,有顽强战斗力的部队,如守阵地的部队是质量差的,不能达到固守任务的部队,则在战斗时将使主力失去突击敌人的有利条件,并且有时还有受到敌人打击的危险。担任守备的部队,事先应进行充分的提高政治情绪的工作,要有在敌猛烈的、野蛮的,飞机轰炸炮兵机枪的射击下,和步兵进攻中死守阵地,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同时须进行守备的战术训练,并须补充守备队的子弹,特别是手榴弹,如没有现存的子弹,也可从突击部队身上抽拨。 6、在预定突击敌人的地域,如没有现成的,便于突击部队用平行路前进的道路,而又为非要路不能运动的地形,(如密林……)则须预先开路。但所开之路的末端,不应太接近敌人的行进路.因为这种自己开的路,多半是在敌人前进路的侧方.如太接近敌人的进路,则有暴露企图的可能。但不应因无道路,放弃执行机动,而要用战斗队形在道路外前进。 7、对于预料敌人前进路附近的原有工事,如旧寨子、堡垒,应先拆毁,以免被敌利用。在我军所占的制高点前的高地,应以我制高点上的火力控制之,如在我火力外,则须设以竹钉自发地雷等障碍物于向敌方之斜面上,并应有很好的伪装以免被改人过早发觉,使敌人不易占领等方法控制之,或作能迅速恢复之准备。 8、这种战斗需要有最敏捷的通讯组织,因为战斗动作须要迅速和很好的配合,过去历次的短促突击,大部分由于动作的配合不好,而未取得圆满的胜利.电话应为主要的工具,而以其他通讯工具为补助的工具。这些通讯工具应并行使用,使通讯无断绝之可能。 9、在适当的高地上,应设观察所。有些观察所,如有好的地形,能将数十里以内的敌情地形,了如指掌。观察所应派参谋携带望远镜去观察,并与司令部保持电话的联络. 10、对于前进之敌,应采取利用敌人仰攻我制高点时行反突击的方法,抑应采用单纯的埋伏的侧击夹击,或采用让敌人占领某些不难攻的地点后,乘其立足未稳时而攻击之,或采用其他种战斗方法,这要根据地形,敌人离开堡垒的远近,敌人的数量、质量,及其他条件来适当决定的。 11、敌人前进的时机,可以根据他堡垒马路完成的程度、兵力的调动,及其他谍报材料判断之。在判断敌人将前进时,则须将部队隐蔽的进入进攻出发地隐蔽起来。这个出发地,要能保障部队能在一小时,至多两小时以下的时间,即能到达预期的地域突击敌人。但敌人并不能一定恰如所料的时间来进攻,所以这种待机有时成为空待,有时接连数日都是早出晚归的空劳往返,这当然使部队有些疲劳,但不能因此而发生动摇,而避免疲劳,而松懈起来,而不作紧张的待机准备。否则,如果一旦敌人前进,临时才从远的地方出动去进行突击,则往往已失时机。但在判断敌人确在其时极少极少前进的可能,则亦不应天天将部队进到进攻出发地,以免无益疲劳和暴露企图。并且应估计到遏敌待机过久,企图必被暴露,故敌有改变前进路线的可能。在进攻出发地待机的部队,在不致暴露秘密之下,应当进行教育的工作,这种教育应与当时战斗任务连系起来。 12、敌人前进的目标,他是有预先的确定的。在当地之我军,当时的任务如不是迟滞敌人的前进.而是在求得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则应让敌人按照其原定计划前进,用不着去抵抗他,阻滞他(但并不取消以原任守备部队的游击侦察与引敌前进)。因为敌人一遇到我军的阻滞,他即停止不进而做堡垒,这就减少我们在更有利的条件下(但也有例外),使敌人更远离其堡垒的条件,消灭敌入。如待敌人向其原定目标前进,待其进至我军预定的突击地域再行突击,这样就更能干脆的消灭敌人。这种方法不算是诱敌深入,要知道,诱敌深入的方法,在对付历经惨败而有无数血的教训的敌人,已经不是可靠的有效的办法了。 13、如敌已进至我预定的突击地域,或敌停止前进,或敌仰攻我制高点,已受我火力的严重杀伤,和已吸引了他多的兵力在我制高点的下面,在至少有了这些情况之一时,且在我军所选定突击的地域,已不会受到敌人的堡垒有效火力射击时,则应依照命令,开始进行突击的战斗。这时无论敌有无后续梯队,无论他的后续部队是否已完全脱离了敌堡的火力掩护,都应不迟疑的开始突击。 14、战斗的部署,通常应以一部与敌的先头部队战斗,吸引敌之先头部队,以主力取平行道路(但不一定是走路上),突击敌之某一侧面,如在我兵力优势,及不致分散兵力条件下,最好采取夹击敌之侧面,另外须以精干有力之一部队,担任截断敌人的归路。如不将敌人退路截断,则全部胜利是极少保障的,因为敌仍能退回堡垒,这种战斗消灭敌入主要不是靠在追击中,而是靠包围敌人于战场就地歼灭之。在我截断敌人退路的战斗地域,如虽己脱敌堡之有效火力射击,但距敌堡仍不甚远时,则我主力不可在截断敌人退路的战斗地域,因这样很容易被在堡垒继续出来的敌人,将我主力抓住,致陷我主力于被动的不利地位。在部署中,如估计我突击敌人时,敌人还有后续部队有来包围我在战斗中的部队的可能时,则须留出足够的兵力,保障战斗中自己翼侧的安全。 15、突击时机成熟后,最好首先以担任截断敌人退路的部队,出敌不意的突然的掐断敌人后路,主力接着或与插断敌退路的部队同时动作,突击敌人的侧面。担任在敌正面战斗的部队,必须等待担任在突击敌侧面和截断敌退路的部队,已开始突击,才配合着行反突击,或反攻,或攻击前进。无论如何在正面部队不应单独过早行反突击,或反攻,或攻击前进,只有在为着巩固自己必要的阵地,有时才可行局部的反冲锋动作。 16、突击开始以后,应最迅速的动作,最猛烈的连续冲锋,乘敌人在立足未稳时,末做好工事时,和后续部队增援未到时,迅速干脆的歼灭之。在这种战斗中,动摇、犹豫、迟缓,都是不应有的。在广昌战役中,和洛阳堡战役中,都曾有道这种严重的现象。在今后的战斗中,是决不可再发生这样的错误啊, 17、突击部队的第一线的战斗队形,应当采用以班为单位并列的战斗群,或排的并列战斗的队形,应当避免用大队伍走一路前进的行军队形,或用密集队形的集团冲锋,在第一线应展开优势的兵力,以期一举决战。 18、在敌侧面突击的部队,通常应不经过预先火力的准备,而直接冲锋。在敌退路上战斗的部队,主要是用火力阻止敌增援,阻敌后退,和准备在胜利条件下向敌堡追击,以火力向敌堡射击并夺取之。 19、当战斗胜利时,如已消灭敌之主力,如敌堡垒守兵动摇,应乘胜向堡垒攻击并夺取之。如胜利不大,敌堡尚无动摇和夺取之相当可能时,则应毫不迟疑犹豫的结束战斗,将主力迅速脱离敌人, 20、敌人的侦探,和侦察都队经常出来活动.我们应当布署我们的侦察员捕捉敌人的侦探,并最好以埋伏的方法去捕捉。对付敌人出来的侦察部队,应经常有消灭他的准备,最好采用值班部队的方法,每个值班部队(一营以内的兵力)担任一个区域,在那个区域内发现敌人出来的侦察部队,即由他负责立即出动,去以包围迂回的方法消灭之。如不用值班部队的方法,待发现敌侦察队出来以后,才临时命令某部队出动去打,则往往已失时效.这个值班部队,还有对付敌人突然来袭击的作用。 21、敌人在构筑工事的时候,多成连成营成团的密集队暴露在阵地上,我们应派出一、二挺机枪,以伪装与隐蔽的动作接近敌人,予以短兵式的火力袭击,这也是有意义的。 22、对防空问题,应有很正确的方法,各时机各部队除注意伪装和隐蔽外,担任扼守制高点的部队,应构筑防空隐蔽部,应有对空射击设备。在进攻出发地待机的部队,在待机时对空以隐蔽伪装为主,若到突击开始,则无论飞机凶猛到如何程度,都不应停止自己的冲锋和追击,这时只会与敌进入肉博,方不致失掉战斗的胜利,才不致受到飞机的猛烈轰炸,对空射击在这种时机也是必不可少的。 23、狡猾的敌人,往往故意先以一部在某方向进行佯动佯攻,待将我军主力吸引于该方面之后,则以其主力遂行其本面目的战斗,因此我们要经常明察敌人的真伪,切勿受其欺骗。三溪战役,王都寨东华山的失守,是不应当忘记的教训。“不应被吸引于次要方向使我们屈从意旨与他作战而应征取并保持主动权在我们手中”。 24、这种短促突击的战斗,胜利最主要条件之一,在于能保持军多秘密。在我主力兵团企图进行这种战斗时,则必须使敌人不知我主力兵团在其附近。封锁消息,捕捉投敌分子,捕捉敌探,对空隐蔽与伪装,都必须严重的注意,并采取具体的方法和布置。部队在正式战斗前的一切准备动作,都要注意不致泄漏秘密。 25、进行这种战斗,必须对敌情有经常的明了,故必须用观察所窥望敌人的一举一动,或派侦察不间断监视敌人。另外应当注意警戒的问题,防止敌人乘我在待机中,因久而发生松懈中,而向我军行突然的袭击。 26、由于敌人离开他后面的堡垒并不甚远,堡垒与出堡垒的敌人之间的地域不宽,容不下我军过大的兵力进入战斗,正因敌人前进的距离不甚远,他一发即至,我军须乘其立足未稳,与兵力劣势时突击他,所以战斗的发生是突然的,战斗的经过是短促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的战斗,是用不着要过大的兵力的。否则就发生部队拥挤,遭到无益的伤亡,及减少在别方面寻求机动的部队,和发生协同配合的更大困难。 (三)我们在战略战术上,是一方面要极力利用革命战争的各种辅助方式(游击战争防御等),但最基本是要巧妙的机动,以主力寻求在更宽大无堡垒的地域,进行正规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大量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短促突击虽然也是运动战的一种,但我们如完全束缚在这种战牛方式中,则是非常错误的。在另一方面,如果不大相信这种短促突击的战斗有消灭敌人的可能,有造成战役上胜利的明日,而忽视这种战斗,则更是危险的有害的。 最后让我引用华夫同志的话来结束我这持文字吧, “我们要特别指出最危险的简单化及机械化的应用战术原则。敌人的和我们的战术都是在发展中变更中成就中,若以这些原则引以为足时,那就要在目前的战斗环境中算落伍了。因此我们必须估计每次战斗的经验,来补足及变更我们的战术。在这创造的工作中我们应造成最后的胜利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thread-270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