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二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5:31

母爱二题

鲍尔吉·原野《 人民日报 》( 2010年05月17日   24 版)

  保姆记

  电视台的朋友请我当节目嘉宾,听到一对母女讲述下面的故事。

  母亲今年60多岁,26年前她生下双胞胎女儿,满月就送人了。送人的理由是养不起,家里儿女太多,其实这是借口。她老伴怀疑女儿是别人的“种”,不让养。老伴前年去世,她开始找两个女儿。

  找也不好找,现在城市变化大,棚户区早没了。她记得大女儿小晶送到于洪明渠一带,户主是个瘸子,姓崔。这一带早变样了。派出所的警察通过户政中心找到了姓崔的新住址。他70多岁了,腿还瘸着。一问,她气得直跺脚。原来,他们把孩子又送人了。也不怪他们,姓崔的原来不生育,女儿送来之后,却生了个儿子,就把小晶送走了。崔瘸子说,收养她女儿那家住哪儿、姓什么都记不清了。人家其实有承诺,不透口风。大女儿找不到了,找二女儿小莹。小莹找得挺痛快,还在老地方,养父母都去世了。她离婚后自己过,没工作。找到小莹后,娘俩儿搬到了一块儿。

  母亲一见小莹,劈头就说:“你那个苦命的姐啊,她在哪儿啊?我活着能见一面也行啊!”说得小莹坐立不安,天天出去找“姐姐”,终于找到了,此中艰辛不可尽言。原来,姐姐小晶是献血志愿者,小莹的同学是血站护士。护士看她俩长得太像了,偷着把小晶小莹的DNA样本做了检验,证明了同胞关系。接着,母亲准备见大女儿小晶。这个话儿传过去,小晶断然不见,一点余地都没有。

  母亲悲从中来,对小莹说:“还不如找不到你姐呢,活着都见不到,死了就更见不到了!”

  小莹聪明,能在这么大的城市找到自己的姐,不是一般人。她巧施一计,让母亲见到了小晶。

  说,小晶童年坎坷,不止被人送了两家,而是三家。第三家视她如掌上明珠,豪宅、名车、铺面,都是娘家送的。小晶生了一胎之后,偷着又怀了一胎。这一胎生下,竟是双胞胎。她寻找60岁以上、用传统方法带孩子的老太太当保姆。

  小莹把这个上岗机会给她妈争来了。她把真相告诉家政公司经理,经理听得手绢哭湿一大片。母亲入选保姆,条件是不许透露真实身份。

  小晶不知保姆是自己亲妈,指手画脚。母亲身体好,能应付一对双胞胎的生活料理。她看小晶,俨然是自己年轻时代的翻版,脾气、说话声音都一样。夜深人静,母亲眼看睡着的双胞胎,泪水簌簌。她想的是,俩孩子叫一声“姥姥”,小晶叫一声“妈”。

  一天晚上,小晶的丈夫很晚回家,两人在客厅争吵,声音越来越大。母亲从育儿房出来,看这两口子正厮打。他们常有争执,但动手是第一次。小晶端起鱼缸,“哗”地泼她丈夫一身水,丈夫回身扇小晶一记耳光。小晶手捂着鼻子,血从手指缝流下来。这时,母亲像母狮一样扑过去,把她丈夫扑倒在地,双拳齐下,“咣咣”一顿捶。

  他们俩傻了,丈夫结结巴巴,问:“你、你……”

  “打我女儿,我和你拼命!”

  你女儿?她丈夫瞅小晶,傻掉了。

  小晶一瞬间明白,扭头回到卧房。

  母亲话说出口也惊呆了。这节骨眼儿,石头也会开口说话,娘俩儿嘛。

  第二天清早,母亲见厨房餐桌放一信封。里边有1万元钱和一封信。信只7个字:你走吧,越早越好!

  母亲抹着眼泪走了,有言在先,不可强留,钱没拿。她在7个字下面写了14个字:你也是母亲,知道想儿是什么滋味。临署名,左思右想也没署“你的母亲”这4个字。

  几个月过去了,小晶没来找过母亲。母亲在小莹的陪同下,现身这个亲情节目。

  节目播出了一个月,我打电话问制片人此事的下文。

  制片人说,小晶认了母亲,节目又做一期。小晶对她妈说:我恨过你,一辈子不想见你。见到后,心里的冰河融化了。我是你和我爸生的吗?她妈说:和谁生的,我都是你亲妈。我认你这女儿不图钱,就图你叫一声“妈”。小晶憋了半天,小声叫一声“妈”,娘俩搂着呜呜哭。

  制片人又说:“妈”是多平凡的称呼,有人想叫,没妈了;有人有妈却叫不出口,太沉重了。

  布袋记

  故事说,一人娶妻,领媳妇回老家度蜜月。一个月过去,临走前,婆婆送给儿媳妇三个布袋。婆婆说,平时你不要打开,如果你们有了争执,生气的时候打开看一下。

  儿媳回答:婆婆,我和您儿子永远也不会争执,不可能生气。这三个布袋永远也不会打开。

  婆婆一笑未言。

  小两口开始新生活,恩恩爱爱,媳妇把三个布袋全然忘记了。一次,他们俩因为一件小事发火。媳妇觉得丈夫小题大做,越劝火越大,后来丈夫竟摔起东西来。媳妇气坏了,想不到他竟如此,简直不可理喻。生过气之后,她想起婆婆送的布袋,找半天才找出来。一个布袋外面写着:第一次吵架。她“哼”地打开看,棉花包着一个塑胶奶嘴,纸条上写着:“这是××用过的奶嘴,时在六个月。”

  媳妇拿着这个旧的、深黄色的奶嘴看了又看,仿佛看到丈夫六个月的情形:穿开裆裤、叼着奶嘴咿咿呀呀地摆手。她“噗”地笑出声来,联想丈夫吵架的凶劲,越发觉得他可笑。媳妇是个聪慧的人,知道婆婆的用意——丈夫不过是个孩子。

  是的,人虽然长大了——心理学家说——有时还会突然短暂地返回儿童期,很幼稚,不讲道理。如果你拿他当孩子看待,一切都迎刃而解。作为成人,他很快会从儿童期走出来,恢复成人角色。媳妇松了一口气,暗自感谢婆婆。又想,另外两个布袋装的是什么呢?想打开看看,领教婆婆的智慧。但她没有这样做,希望永远不打开才好。

  后来,每当丈夫无端发火,媳妇就想起奶嘴,心里说:“奶嘴,孩子”,随他青筋暴跳,雨过天自然晴。而后,丈夫自会赔礼道歉。

  有一次,丈夫喝酒,整夜未归,她急了,说几句引起丈夫急恼。媳妇也急了:你喝酒,怎么还有理?这哪是奶嘴期孩子的行为?这简直是无赖。恼怒之余,她打开了第二个布袋,里面是一把木制手枪,纸条上写:“××的玩具”。

  玩具?媳妇翻来覆去拿这把木枪看,悟道:丈夫是男人。在家里,他是丈夫,在社会上,就是一个男人。像这把小手枪所喻示的——童年的丈夫拿这把枪,显示自己是个英雄。是的,像女人化妆掩饰真我,男人也用酒精伪装成一个英雄。虽然大部分男人都不是英雄,上战场多数会拉稀,但他们需要扮演这一角色。

  媳妇为之释然,婆婆告诉她丈夫的另两重角色——孩子和男人。之后,丈夫凡是在外边“男人”的时候,她都一律支持并劝他少饮多餐。丈夫欣欣然。

  第三回,她和他因为一个女人吵架。这个女人跟丈夫相熟,电话短信之类,令她很反感。她觉得表达自己的反感是再正当不过的权利,他却讥她神经过敏,自找烦恼。

  她打开婆婆送的第三个布袋。打开前,她有些手抖。当年说永远也不会打开任何一个,现在却已经打开了两个。还剩一个了,再吵架怎么办?

  打开布袋,棉花里包着一把剪子。

  她脑袋“嗡”的一声,惊诧:难道婆婆让我们分开?第一次吵架,合好;第二次吵架,合好;第三次再吵,剪断尘缘,分开算了。媳妇想到这儿,竟“呜呜”哭了起来。哭过,她认为没这么简单,哪有父母盼儿女离婚的?找纸条却没有。剪子到底是什么寓意?她怎么猜也猜不出来。

  婆婆家很远,没安电话。媳妇请假去了一趟,总该探望老人。到了那里,媳妇奉献礼物,梳洗歇息。婆婆笑道:是为剪子的事来的吧?

  媳妇脸“腾”地红了,心想婆婆简直成了人精,说“是的”。

  婆婆说:“孩子,剪子用时是分,用过就合了。剪东西时不碰对方的锋口,合在一起,彼此藏锋。吵架不要紧,就像剪东西,剪去七七八八,但总要合上啊。你悟吧,剪刀的道理多着哩……”

  婆婆说完,媳妇恍然大悟,两人欢喜自不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