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止是鄰國的一面鏡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4:46

中國不止是鄰國的一面鏡子

        劉罡

        這兩年,中國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在鄰國眼裡的“威脅度”恐怕也在上升。於是,日本日益擔心中國軍力崛起印度疑似患上了恐華“妄想症”,即便是近年來跟中國關系最“鐵”的俄羅斯,在不久前舉行的二戰勝利紀念日閱兵式上也未邀請中國軍隊受閱,反而是邀請美歐派出士兵方隊與俄羅斯軍隊並行前進。

        大體說來,俄、日、印三國分別可以算作過去的大國、現在的大國以及未來的大國。俄羅斯的前身蘇聯曾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是現在的全球第二經濟大國,而印度基於其龐大的人口,早晚有機會成為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因此在俄羅斯眼裡,中國或許是它30年前的影子;在日本眼裡,中國大概是它的青春版;而在印度眼裡,中國沒準是它透過時光隧道瞥見的十年後自己。中國就像一面鏡子,俄、日、印三國本意是要看中國,但目光一接觸鏡面就不自覺地被鏡子中的自己所吸引,俄羅斯看到了自己的韶華老去,日本看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機,印度看到了自己的身單影薄。它們都對自己鏡中的形象不滿意,於是第一反應便是本能地遷怒於鏡子,俄羅斯疑心鏡子把自己照老了,日本埋怨鏡子把自己照醜了,印度則擔心鏡子把自己照小了。這三個國家淨忙著在那裡顧影自憐,對中國這面“鏡子”本身,卻好像一直未顧上得出客觀的印象。

        那麼,中國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有人說,要評判一個人的人品,在他最得意和最失意的時候去觀察他,往往能夠得出最準確的結論。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得意的時候不忘形,在失意的時候不自棄,那他或許就有點君子氣概了。人品如此,國品大概也是這樣。《華爾街日報》近日有專文談及了兩位和中國發生過密切關系的洋人,一位是明朝萬歷年間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利瑪竇,一位是曾長期執掌燕京大學的司徒雷登。利瑪竇在中國生活的年代,正值萬歷朝中期的太平盛世,那時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東方大國,利瑪竇的老家歐洲在中國人眼裡基本是一片蠻荒之地。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在北京病逝,外國傳教士和中國教友希望皇帝能在北京賜地埋葬利瑪竇,中國一些官員認為,以前從無讓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安葬的先例,不值得如此“抬舉”利瑪竇。但時任內閣首輔的葉向高卻力排眾議,他說,“自古來華洋人中,其道德學問,有一如利子乎?毋論其它事,即譯《幾何原本》一書,便宜賜葬地矣。”在中國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眼裡,利瑪竇的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道德學問和對中國的文化貢獻。說老實話,這種博大的文明心態,西方人恐怕是他們確立全球主導地位許多年後才逐漸具備的。

        司徒雷登在中國生活的年代,則是中國的國運跌至歷史最低點的抗日戰爭前後。但司徒雷登在中國的學生傅涇波卻與他譜寫了一段君子之交善始善終的佳話。司徒雷登在卸去美國駐華大使之職回國後頗不得志,他一生並無積蓄,晚年又偏癱,全賴傅涇波家照料。司徒雷登後來在遺囑中表示,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夠被送回中國,他之所以沒有因毛澤東將其妖魔化為美帝國主義的象征而記恨中國,除了對出生地的一份眷戀外,恐怕也緣於他通過與傅涇波等中國知識分子交往而對中國文化產生的敬重。一種文化,當它處在最低潮時仍能贏得強勢文化的尊重,這不簡單,有這樣文化的國家應該不會成為有倆錢就找不著北的暴發戶。

        中國的左鄰右舍在對著中國這面鏡子顧影自憐之余,應該也抽空想想這面鏡子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