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国际外交:美苏扮演的角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2:23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国际外交:美苏扮演的角色

    中国与印度是邻喜马拉雅山而居的两大文明古国。在世界历史上,像中国和印度这样保持1000多年友好而没有战争记录的邻国的例子是不多的。而在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却使中印两国关系在20世纪下半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阶段。由于中印边界的划分是殖民统治遗留的历史问题,两国观点相差甚大。从中国的立场上看,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为了反击印方在中印边境地区的蚕食和军事挑衅所发动的一场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战争,虽源于领土争端,却不以收复领土为目标,而是为了对印方的挑衅进行回击。对印度来说,中印边界冲突是“中国通过长期准备的突然袭击来教训印度”。印度作为失败的一方,其民族感情受到巨大伤害,战争的阴影至今残存。笔者认为,中印边界冲突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不仅仅是源于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冷战时期中美苏印四国在冷战中博弈的产物。因此,分析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的印美、印苏关系,有助于理解美俄在亚洲的战略,也有助于理解有志于成为大国的印度的外交考虑。本文拟将从中印边界冲突前的印美印苏关系着手,然后分析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印美印苏关系,最后分析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角色扮演的原因及其得失分析。

    一.中印边界冲突前的印美印苏关系

    1.印美关系

    美国和印度都自诩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民主国家”。从整体上看,二战结束后美印两国关系是在冷暖交替中向前发展的。

    二战后,美国的南亚政策受到英国政府的极大影响。南亚曾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二战结束后,最开始美国采取的是“不干涉英联邦问题”的态度。1948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美国与英国一起在印巴纠纷中采取平衡政策,使印度对华盛顿的期望值大大减低。冷战开始后,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美国首先看中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地处中东地区中部,由于其独特地势,可以在中东与东南亚地区之间起联系作用。于是,美巴结盟。而印度奉行的不结盟政策受到美国的批评。美国开始反对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而印度从1950年起就开始主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拒绝签署对日合约,在朝鲜战争中采取独立立场。这表明在1947到1954年间,印美关系的主流是存在分歧的。

    1956年印美两国在苏伊士危机期间的紧密合作为两国在其他事务上的密切关系铺平了道路。1956年12月,尼赫鲁对美国第二次官方访问取得成功。标志着印美关系开始了明显的改善。而这时印度国内的“二五计划”遇到资金困难和粮食短缺,急需外援。这一时期经济援助构成了美国对印政策的基本方面。随着1959年中印关系开始紧张,印美关系出现亲密的新形势。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受到热烈欢迎。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印美政治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1961年11月尼赫鲁第三次访问美国,对中印边界形势表示担心,美国倾向于支持“不结盟”的印度,作为共产党中国的反对者。

    但是,由于印美两国的在解决发展中国家贫穷的迫切性、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等问题上存有很大分歧,因而美印两国除了反华外,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点非常有限。

    2.印苏关系

    由于冷战的原因,美巴结盟与印苏亲近几乎同时发生。万隆会议后,印度反对美国组织军事联盟和扩大在亚洲的势力范围,这就使其与苏联的现行政策出现了结合点。1953年12年,印苏两国签署了五年贸易协定。1955年,印苏领导人尼赫鲁与赫鲁晓夫互访,苏联开始向印度提供经济援助,并态度鲜明地支持克什米尔和葡占果阿等问题的立场,同意与印度共享苏联发展工业和和平利用核能的经验。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于是把对中国的援助转向了印度。随着中印关系的紧张,印苏两国结成密切的关系。1959年8月在中印边境发生第一次武装冲突后,苏联发表塔斯社声明,对中印边境冲突表示“遗憾”,公然袒护印度。在发表塔斯社声明后的第四天,苏印签署了关于苏联向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援助的协定。苏联在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提供的贷款共计7.86亿美元,是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所提供贷款的四倍。1960年印苏领导人互访,印度总统普拉沙德访问苏联时称印苏关系“堪称各国关系范例”。足见印苏关系从冷战开始就一直平稳前进。

    就印苏关系而言,其特殊性是在双方互有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起美印关系来说,其基础更为牢固,密切关系也会更为持久。

    二.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的印美印苏关系

    1961年春季,印度政府决定进一步推行“前进政策”,打算以武力迫使中国接受印度的边界,并自认为自己的行动不会遭到中国的反击。印度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说道:“根据不同的情报和外交报告,他使自己相信,中国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已越来越紧张,国内也出现严重的经济局面,这些因素使中国不能对印度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而在印度做出这些判断的背后,是美国的怂恿和苏联对印度破坏中印边界稳定的行动的“中立”态度。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超级大国对印度的支持使印度政府愈加对局势产生错误判断,间接导致了印度政府决策的失误。


    1.印美关系

    1962年夏,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9月上旬,东段边界的朵拉地区发生流血冲突后,印度决定用武力把中国军队从东段争议地区驱赶出去。之后,印度开始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亲印反华的总统,他当即致信尼赫鲁,表示会全力支持印度。美国的怂恿使印度有恃无恐。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开始自卫反击作战。10月22日,美国国务院指责中国“侵略”,并宣布会以同情态度考虑印度的援助请求。1962年10月27日,美国驻印大使布尔加雷思发表声明称“麦克马洪线是被接受的国际边界并为国际惯例所支持”,⑤这是美国首次公开支持印度的边界主张。为了不让印度腹背受敌,肯尼迪亲自写信给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要求巴方向印度做出不采取军事行动的保证。美国还迅速向印度政府提供了有关中国的军事情报,与印度建立密切的情报交换关系。10月27日,印度驻美国大使向肯尼迪递交了尼赫鲁的信,尼赫鲁在信中正式要求美国紧急提供军事装备。从11月3日起,美国开始向印度紧急空运武器弹药及通讯设备,美军C-130大型飞机为这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物资起飞60余架次。

    1962年11月14日,印度在东段边界地区发起了新的军事进攻,中国不得不进行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作战,并迅速清除了争议地区的印军据点,印军全线溃败。尼赫鲁在绝望中两次致信肯尼迪,要求美国派空军到印度与中国军队直接作战,并让美国的航空母舰进入印度,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尽管美国已将“企业号”航母调至孟加拉湾。但肯尼迪政府对印军的迅速失败还是感到震惊。11月22日,中国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宣布把军队撤回至1959年实际控制线。印度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停火,这也使美国想让战争拖延下去的幻想破灭了。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在中印冲突中,美国对印度不仅在外交上进行支持,并且大力对印度进行军事、情报上的援助,使印美关系在二战后达到高潮。

    2.印苏关系

    由于中苏关系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日趋恶化,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冲突中先是持“中立”态度,但很快便公开支持印度,指责中国,在舆论和军事上均支持印度。

    1962年8月,印苏达成购买12架苏联米格-21战斗机的协议,苏联还答应在印度帮助建立米格飞机工厂,这是印度在向美国购买F-104超音速飞机和响尾蛇导弹时美国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为条件出售,致使印度转向苏联购买。而在这之前,中国曾向苏联提出过购买苏联的米格飞机却被苏联拒绝。而这次苏联不仅将米格飞机卖给了印度还将设计图纸一并给了印度。苏联还向印度提供大量直升飞机和在边境上修路的机械设备。

    一直到古巴导弹危机最危机的时刻,苏联为了避免全面战争的风险,才暂时表示对中国的支持,但古巴导弹危机刚以结束,苏联再次在中印边界冲突上持“中立”立场,也继续对印度进行各方面的援助。

    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联的态度和表现使中苏分歧进一步深化,也使苏印之间的密切关系得以加强。

    三.美国和苏联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角色扮演的原因及其得失分析

    1.美国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美国对印度的政策从本质上看是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的。由于美印两国外交战略和目标的根本不一致,因而冷战以来,印美关系起伏不定,时冷时暖。随着中印关系的恶化,印美关系越走越近,这表明两国这一时期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美国对印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在南亚最重要的目标是:最好能使印度放弃中立主义立场,将印度拉入西方冷战阵营。就算保持中立,也不能让印度靠近共产党国家。在此基础上,促使印度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保持美国主导下的印巴均势。因此,美国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印度拓展其疆界,而是利用印度进行冷战。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美国对印度的帮助不是全心全意的,仍力迫使印度放弃“不结盟”政策,并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改变印苏关系和印度国内经济政策来与印度谈条件。这既是印度在向美国要求援助的同时也向苏联要求援助的原因,也是印美两国在战时发展紧密关系后不久又归于平淡而仍与苏联继续保持友好的原因。

    其次,美国看到中苏分裂日益加深,防止中苏关系的修复被认为是最优先的目标。因而美国暂时容忍了印度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对印度进行援助,并且美国在中印边境冲突中推波助澜,力图扩大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间的分歧,从而打击共产主义阵营。这就是美国以往在对第三世界争夺时与苏联对立而在这次中印边境冲突中却与苏联一道支持同一个国家的原因。

 

    从结果来看,美国在中印边境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并没有达到美国的目的。印度并没有放弃不结盟政策。印度在中印冲突中同时要求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似乎使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的形象大打折扣,但在尼赫鲁的观点中,他并不认为他国政府、私人的资本投资等经济援助等同于结盟。冲突结束后,印度依然宣布不结盟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希望能发展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来树立印度在发展中国家的领发地位。而美国企图利用军事援助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向巴基斯坦让步,印度并没有接受,转向苏联寻求帮助。这说明美国在南亚政策上存在一个它无力克服额度结构性困难,这也使得印美关系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开始倒退,而美国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对巴基斯坦的支持使印美关系落入二战后的最低点。并且,虽然中苏两国没有在短时间内接近,但却使印苏两国关系更加融洽,印度对苏联的信任度大大提高。印度成为美国在冷战中的一块鸡肋,而印苏两国密切的关系维持到冷战结束直至现在。

    2.苏联

    苏联在中印边境冲突中采取了与美国同样的立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中苏关系的恶化是苏联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表面中立,实质上支持印度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一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中苏关系才实现正常化。苏联在中印冲突中的表现只是中苏两国在这近三十年中不正常关系中与华不和的一部分而已。

    第二,南出波斯湾,争霸印度洋一直是历届沙皇梦寐以求的目标。冷战后为了打破西方的封锁,苏联加强了同美国对印度洋的争夺。因而冷战开始后,苏联一直对尼赫鲁政府采取拉拢政策。

    印苏关系是在互相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两国关系一直稳定发展。苏联屡次在国际上支持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充当印度的保护伞。苏联还为印度提供了当时西方拒绝提供的东西,包括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设备、技术、资金、廉价的军备。这与美国明显不同。而印度一直以来想要称霸南亚也迫切需要地缘政治上最大邻国苏联的支持。这就是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中虽有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的卷入,但并没有站在中国一边的原因。

    从结果来看,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中除了古巴导弹危机中最危机的时刻中表示与中国站在同一战线外,其余时间均对印度进行大量援助,边界冲突后也依然对印度进行经济、军事援助,印苏关系的确如尼赫鲁所称的“印苏友谊值20个师”那样友好,但中苏关系却越走越远,愈加恶化。

    总之,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联和美国的插手形成冷战时期所谓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民主国家”和“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四方的博弈。其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对四国间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很快打赢了战争,克制地结束冲突,在关键时刻与巴基斯坦解决边界问题,都大大压缩了美苏的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