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驻罗马尼亚大使谈罗共下台原因历史政治亲历访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6:12

前驻罗马尼亚大使谈罗共下台原因历史政治亲历访谈

                    本文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01期(有删节)

记者:在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时间表上,罗马尼亚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速度是最快的,仅用了10个小时。从事变发生到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处决,仅用了5天时间,剧变的速度令人震惊。您能否谈谈当时的情况及罗马尼亚共产党员的态度。

陈德来:罗马尼亚1989年12月的剧变,始于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发生的动乱。匈牙利族神甫拉斯洛·托克什是维护罗少数民族匈牙利族利益的持不同政见者,曾在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过批评政府及其政策的谈话,为此,当局解除了他的神甫职务,令其迁出公宅,地方法院也作出了令其迁出公宅的判决。12月12日,执法机关强制执行迁居判决。16日晚,几百名市民在教堂周围拉成人链,反对强制搬迁。17日,抗议活动继续并发展成数千人的游行示威,高喊“打倒齐奥塞斯库”、“要自由”等口号,冲击了市府大楼,砸碎玻璃,推翻汽车,并与警察发生冲突,局势进一步恶化。

蒂米什瓦拉市骚乱事件发生后,罗共政治执委会(即党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蒂市局势,认为必须当即采取强硬措施制止事态蔓延。齐奥塞斯库命令国防部派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进行武力镇压。据传当时死了许多人,包括妇女和儿童。实际上这是一个骗局,关于这一问题,我在本题最后再具体谈。18日,罗党报《火花报》等中央主要报刊发表社论和文章,强调反对法庭判决是“违法犯罪”行为,肇事者应依法受到严惩。19日,蒂米什瓦拉市爆发了数万人规模的示威游行。20日,齐奥塞斯库中断对伊朗的访问回国,并发表电视讲话,指出蒂市发生的骚乱是流氓、暴徒煽动的,谴责“冲击党政机关”的“恐怖主义行为”,指责“外国反对势力”“企图搅乱罗马尼亚政局和经济”。同时,宣布蒂市进入紧急状态。21日,当局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中心的共和国广场组织群众大会,齐奥塞斯库在大会上就蒂市局势发展发表讲话,意在制造声势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孰料与会人群中发出嘘声,甚至有人高喊“打倒齐奥塞斯库”。军警鸣枪警告,电视转播中断。集会刚散,数万人开始示威游行,当局出动警察、军队、装甲车、坦克,封锁现场,施放催泪弹并鸣枪警告,试图驱散群众。游行一度散去,但很快又重新集结起来,并设置路障,与警察和军队形成对峙。随后,发生冲突,造成伤亡。22日,游行罢工蔓延到外地。11时,齐奥塞斯库颁布法令,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但军方领导拒绝执行命令,表示国防部军队不再向群众开枪,并撤离守卫在重要部门的士兵。11时45分,聚集在共和国广场的群众冲进了罗共中央大厦。12时15分,齐奥塞斯库夫妇乘直升机离开大厦,去向不明。13时,电台和电视台被群众占领并由群众主持广播。15时,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防化兵司令兼首都卫戍区司令、空军司令等先后在电视台露面,表示支持示威群众。同时,齐奥塞斯库夫妇在距首都约70公里的特尔戈维什泰被捕。19时,首都共和国广场和电视台附近,支持齐奥塞斯库的安全部队包括特种部队与支持示威群众的国防部所属部队开始交火,战斗十分激烈。

25日14时,齐奥塞斯库夫妇被转移到一个秘密的军事设施内,接受临时组成的“特别军事法庭”的秘密审判。审判中,齐奥塞斯库夫妇始终拒绝对他们的所有指控,并理直气壮地指出,此系政变,“审判”是非法的,不承认罗大国民议会以外的任何法庭。最后,特别军事法庭宣布被告犯有屠杀、危害国家政权、破坏国家财产、破坏国民经济、在国外存款10多亿美元、企图外逃等罪名,没收被告全部财产,处以死刑并立即执行,剥夺上诉权利。16时,齐夫妇被处决。

12月22日晚,由39人组成的“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宣布成立,接管罗马尼亚国务委员会和政府的一切权利,同时公布了施政纲领。24日,救阵委发表第二号公告,要求全国立即实现停火,宣布军队为惟一有权掌握武装的部门,内务部安全部队并入国防部,护卫重要机构,维护治安。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易名为罗马尼亚,并更改了国歌,将原罗共财产收归国有。

齐奥塞斯库被处决后,被埋葬在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墓内。迄今,齐奥塞斯库的墓地几乎每天都有鲜花和点燃的蜡烛,齐的生日和祭日还常有一些群众到墓地聚会纪念。齐夫妇被控在国外有10多亿美元存款,到现在亦查无证据。据同齐共事多年的一位前领导人讲,根据他对齐的了解,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齐在国外有存款,而且数额如此之大。

罗共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剧变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是“革命”,结束了齐奥塞斯库的专制统治,开始了新生活,使人民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第二种认为是“政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利用人民群众对齐奥塞斯库的不满,以非法的手段,推翻了合法的政权。第三种认为是“事件”,齐奥塞斯库一生做了不少好事,但也犯了许多严重错误。齐的结局应该是下台,但不该如此被枪决。

罗马尼亚剧变到现在已近16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形势的发展,广大干部和群众正在思考过去,探索未来,人们对齐奥塞斯库的看法也在起变化。现在,认为剧变是“革命”的仍较普遍,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历史、辩证、客观、全面地评价齐奥塞斯库的功过,他为国家和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又犯了许多严重错误。持这种观点的,哪个阶层的人都有。有人私下讲,对齐的评价不能走两个极端,要么都好,要么都坏。

现在,我详细介绍一下蒂米什瓦拉市死尸“骗局”。据新华社驻巴黎分社报道,法国《解放报》于1990年4月4日承认,1989年12月下旬关于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市发现“杀人场”,有4630人被集体屠杀一稿,是西方舆论对事件的“过分夸张”,实际上这个“杀人场”并不存在。1989年12月23日至24日,法国几乎所有电视台、广播电台、通讯社、报纸和杂志都在显著位置大量报道了这一消息,并配以照片,其中有“母亲”被剖腹与婴儿死在一起的照片,有双足被铁丝绞在一起,衣服被脱光,似乎是被“折磨”而死的男人照片。这些消息和血淋淋的照片,对不在现场的观众和读者颇具煽动性和“说服力”。这一骇人听闻的报道对罗马尼亚的动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

《解放报》记者后来对罗现场的调查表明,这个“杀人场”并不存在,而那些照片只不过是从蒂米什瓦拉市市立医院一公墓里挖出来的19具自然死亡人的尸体,经人工摆布后拍摄而成。所谓“母亲与婴儿”照片,是一个出生两个月就病死的女婴同一个与她毫不相干的、比她早死一个月的、一位因饮酒过度死于肝硬变的妇女构成的。据该医院的病历材料和法医证明,这些尸体有名有姓,都是该市发生动乱之前被埋葬的,身上无枪伤和被折磨的痕迹,但医院曾对这些尸体做过生理解剖。《解放报》记者从罗法医部门获悉,从1989年12月17日1990年1月4日,罗整个动乱期间,蒂市各方死亡人数为97名,整个罗马尼亚有639人死亡,另有几百人失踪。

报道说,参与炮制和传播这一消息的有:美国国务院设在慕尼黑的专门针对东欧广播的“欧洲自由电台”、流亡在柏林的一名罗作家、法新社、匈牙利电视台、南斯拉夫通讯社、蒂市“救国委员会”成员等。这一消息的传播路线是:慕尼黑-巴黎-布达佩斯-蒂米什瓦拉-贝尔格莱德,然后再经罗“解放电视台”传向全世界,先后经过了不到三天的时间。《解放报》还注意到,此间苏联塔斯社曾报道罗屠杀了800名儿童,这条消息也是假的。

记者:发生在1989年12月的蒂米什瓦拉事件是罗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导火线。蒂米什瓦拉市民上街游行,高喊的口号是“要自由”、“要面包”、“要热水”、“要暖气”等。请谈谈罗共在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发展经济的情况以及有何教训?

陈德来:1965年3月,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逝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在3月中央全会上由党内元老毛雷尔推荐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在齐奥塞斯库执政近25年期间,发展经济的情况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65年至1979年(黄金时期)和1980年至1989年(衰败时期)。

齐奥塞斯库上台后,于7月即召开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会上,齐奥塞斯库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要求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新社会物质技术基础,在短期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力争到198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到1990年或2000年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问题上,齐奥塞斯库十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他提出如此宏伟的目标和建设方针,事出有因。首先,罗马尼亚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不发达。

第二世界大战前,罗马尼亚经济的60%以上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际垄断资本手里。工业产值最多只占国民收入的30.8%。解放后,罗马尼亚共产党想改变现状,重视工业的发展,制定并落实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其次,罗马尼亚共产党认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出在经互会内实行“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主张,要求罗马尼亚分工专搞农业,企图控制罗的经济。罗共坚决反对这种把经互会变为超国家机构、损害成员国主权的计划。

罗共指出,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更好地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1974年11月,罗共十一大通过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罗马尼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纲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齐奥塞斯库要求通过“三高”即“高积累、高指标、高速度”来实现。1965年至1980年期间,罗工业获得持续高速发展,平均每年增长11.5%。

1980年同1965年相比,一些主要工业产品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钢由180公斤增至590公斤,煤由540公斤增至1578公斤,电力由904度增至3027度。一系列实物产品的人均产量已接近于经济发达国家,如:钢、水泥、拖拉机、卡车、车箱、化肥、化纤、塑料、合成橡胶、纺织品等。罗把农业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部门”,十分重视对农业的投资,使农业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农业产值增长60%。

在这个时期,罗马尼亚外贸每年平均增长16.5%。70年代被誉为“齐奥塞斯库时代”。在70年代,我曾在罗工作和生活,切身感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每年每个职工在休假时,都享受18天由国家负责食宿的国内旅游休假。

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1980年罗马尼亚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到2.5%,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但罗马尼亚共产党并没有及时从根本上调整政策,而是用勒紧裤腰带的办法,力图通过限量供应商品,抑制消费增长,尽可能维持经济的增长。齐奥塞斯库曾派一专家组到中国“取经”,学习各种生活必需品限量凭证供应的办法。

1980年至1981年,罗农业连年歉收,粮食短缺,人们吃面包都成问题,面包店每天都排着长队。1981年10月,罗颁布《实行粮食配给制的法令》,规定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粮食定量为折合150公斤小麦和30公斤玉米,而农村每人每天只有300克面包。商店空空如也,很难买到生活必需品。齐奥塞斯库不听专家劝阻,执意要在1990年之前还清全部外债(1981年为110亿美元),并为此采取了最大限度地限制进口和最大限度地增加出口的方针。其结果,使人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如食品、煤气、供暖、供电以及日用消费品等都无法得到满足。

为了偿还外债,罗大量出口农副产品,造成国内供应长期紧张。当时,罗出口的农副产品在莫斯科许多菜市场皆可见到,而在罗国内却很少见。在肉店里很难买到肉和肉制品,只能买到内脏和骨头。外国驻罗使团和外交官,只能到特供点——外交商店凭使馆公函购买生活必需品。最难过的是冬天,因暖气供应不足,老弱病残和儿童冻得受不了。

为节省能源,规定路灯只能用1/3照明;夜晚,各地电灯很少,一片漆黑,去机场的路上经常发生车祸。还规定只能使用国产“达契亚”汽车(省油),禁止使用外国车。为此,齐奥塞斯库带头使用国产车。在民生凋敝的困境下,齐奥塞斯库还不吝国情,不惜民力,竟然大兴土木,搞起“形象工程”,劳民伤财。例如1984年竣工的多瑙河-黑海运河耗资数十亿美元。

该工程宏伟可观,但毫无意义。本来花在这个工程上的大量资源可以用于一些城乡居民饮用水的工程建设,而这些城乡至今仍面临严重的饮水问题。再如1984年开工的“人民宫”及其配套的“社会主义广场”、“社会主义大道”等庞大建筑群,花费20多亿美元,到1989年剧变时还未完工。“人民宫”占地面积达33万平方米,建筑11层21组,是仅次于美国五角大楼的世界第二大宏伟建筑。建筑空间220万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三。

至于发展经济的教训,因我不懂经济,谈不好,只能谈点皮毛的东西。我觉得教训不少,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似可总结:一、鉴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到顶住苏联和“经互会”的压力,罗共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优先发展工业的愿望是好的,思路是对的。但在发展工业中,忽略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没有用高新技术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并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更谈不上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所以,当时罗马尼亚工业虽然比过去有很大发展,比一般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也强一些,但由于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跟不上,出口的竞争力很差。罗的产品只能更多地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

二、及时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罗马尼亚在70年代大力发展了石化工业。罗的石油藏量较丰富,位居欧洲第二位,仅次于苏联。罗石油开采有传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3500万吨。70年代,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相对便宜,罗则压缩国内开采,大量进口原油,加工后出口石化产品。按照齐奥塞斯库的想法,这样做可一举两得,既可获得高额利润赚取大量外汇,又可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点石油宝藏。但到了70年代末,世界能源供给发生危机,油价猛涨,虽然罗当时也采取一些措施,如降低发展指标,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放慢工业发展速度,降低积累率,但力度不大,更未能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从而加重了财政负担。这一教训是深刻的。

三、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好速度、指标和积累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必须科学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经济的速度、指标和积累三者之间的关系,适时调整;必须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像齐奥塞斯库那样,一味地搞“三高”,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多年来,不顾一切地将国民收入的1/3用于积累,致使人民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同时,罗还突击咬牙还债,大兴土木,这势必大大损害人民的利益,引起人民的不满。

记者:罗马尼亚共产党早年曾有这样的规定,即不允许把近亲纳入同一领导机构。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对这一规定是如何执行的?造成了什么影响?

陈德来:齐奥塞斯库在1965年7月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一个党员只能担任一个经常性的政治职务”,以防止个人滥用职权、独断专行。为此,中央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他并没有按照规定做,而是身兼数职。

齐奥塞斯库不仅违反他在党代会上提出的“不准兼职”的规定,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还违反中央关于不准把近亲纳入同一领导机构的规定,先后把他的儿子、儿媳、弟弟、妹夫等一些亲属安排在中央各部门的重要岗位上,特别是把他的妻子埃列娜扶植成了党和国家的第二号人物。

齐奥塞斯库的这种做法,自然造成了不良影响。首先,作为领导人带头破坏党的规定,其威信大大下降,同时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其次,这种做法使干部群众非常反感,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埃列娜在中央还主管人事,全国党政军人事问题都由她做主,罗共给人以“夫妻店”的感觉。人们对她的恨,在很大程度上也转到了齐奥塞斯库的头上。第三,党风不正,“抬轿子”的风气越演越烈。不管是谁,上至中央一级领导,下到普通干部,要想进步升官,就要对齐夫妇进行吹捧。埃列娜被齐奥塞斯库不恰当地树立起来以后,也分享了“党和国家的卓越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光辉的国务活动家”等等称号。

记者:1989年“12.16”事件后,伊利埃斯库总统曾对法国《世界报》记者说:“齐奥塞斯库在党内外建立了强大的镇压系统,扼杀了所有改革意图。一切都恶化了,紧张局势加剧了,直至不可避免地爆发”。请谈谈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罗共在指导国家发展的理论上有什么失误。

陈德来:罗马尼亚共产党在指导国家发展的理论上有不少失误,我觉得值得总结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完成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甚至可能出现曲折和反复,不可能一蹴而就。罗马尼亚是1944年8月23日解放的。1945年10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提出了实行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着手实行国家工业化。1948年2月,党代会规定党的最高目标是消灭任何形式的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2年后,1960年党的八大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成,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到1974年党的十一大提出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纲领。事实上,罗马尼亚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还很低,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还不健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建成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都是不可能的。

二、好大喜功,不顾国情

搞经济建设,必须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罗马尼亚经济每况愈下,虽然其中有世界经济危机的外部影响,但关键是以齐奥塞斯库为首的罗共中央并没有拿出正确的对策,没有及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齐奥塞斯库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不切实际地搞多瑙河-黑海运河、“人民大厦”这样巨大的纪念碑式的工程,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全局利益,而且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搞社会主义建设应当珍惜人力、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当务之急;不能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这不能不说是齐奥塞斯库的一个严重失误。

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社会主义建设要靠共产党领导,但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要适应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及时相应地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大力增强执政能力。而罗共当时包办代替了国家、社会、行政等一切事务。1967年12月,罗共全国代表会议“为了提高工作效能和消除平行重复现象”,决定把党的职能和国家的职能结合在一起。据此,齐奥塞斯库则兼任了国务委员会主席职务,而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的县委第一书记则兼任县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从此,国家的一切事务,党说了算,齐奥塞斯库说了算,地方上的一切事务第一书记说了算,错误地把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各种社会团体置于党的直接干预之下,党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使罗共因陷于大量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而削弱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四、思想僵化,反对改革

罗马尼亚经济体制是50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政治上一党高度集权,经济上全面计划管理。这种体制,在一个时期内使罗经济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既不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进行改革。罗马尼亚也做过不少尝试,如从1967年开始,采取了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系列措施;1978年实行新财经体制;1982年在农业部门推行总承包责任制;1983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普遍推广联产计酬总承包制;1986年颁布了《承包与计件付酬法》。

齐奥塞斯库还提出对企业职工实行分红制,把小商店承包给职工,他本人还带头在工厂入股。齐奥塞斯库试图通过这些措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但毕竟没有也不愿意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因此收效甚微。齐认为,上述经济“完善”措施符合罗的国情,罗的“改革”已足够了,没有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他甚至反对改革,指责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斥之为“搞资本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齐还表示,他无法理解某些社会主义国家重新为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开路。1989年11月,齐在罗共十四大上再次拒绝任何改革,说那些进行改革的国家正在越来越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并正在走向资本主义。

记者:罗马尼亚国内没有强大的反对派,不像波兰国内有团结工会那样的反对派组织,在与执政党对抗的10年过程中,不断强大并最终夺取了政权。而罗国内的救国阵线委员会也不过是在国内突发剧变中形成的。但是罗共丧失政权在东欧各国中却是最快的,请您谈谈百姓埋藏在心里的对齐奥塞斯库领导的共产党不满情绪是如何积累起来的?

陈德来:罗马尼亚共产党丧失政权之快,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枪决之惨,虽然许多人没有料到,但这场风暴迟早要来则是意料之中的。齐奥塞斯库倒台,罗共丧失政权,原因很多。千条原因,万条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脱离群众,失去民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百姓对齐奥塞斯库领导的共产党的不满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当然也有个变化的过程。

齐奥塞斯库原本来自人民。他1918年1月26日出生于奥尔特县斯科尔尼切什蒂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困难,上小学时连课本都买不起。1929年他就背井离乡到布加勒斯特谋生。起初在一个鞋铺学徒,后又进一家工厂当工人。当时正值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罗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同时法西斯势力也迅速抬头。在这种背景下,齐奥塞斯库把自己的命运同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在一起,开始投身于工人运动,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参加罢工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曾多次被捕入狱。

执政初期,齐奥塞斯库心系人民,密切联系群众。他经常深入基层第一线,到全国各地视察,到厂矿企业和农村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每次到国外出访回来,第二天立即下基层考察。每到一处,都同群众促膝谈心。那个时期经济发展不错,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人们普遍心情舒畅,安居乐业。所以齐奥塞斯库博得人民的拥戴。视察时,男女老少兴高采烈,抢着与齐握手,向其献花。开大会或集会时,只要齐一出现,与会者便自发地站立起来,欢呼“齐奥塞斯库”、“齐奥塞斯库-罗共”。

随着在领导人的宝座上越坐越长,他自己逐渐滋长了不良作风,主要有:

一、自以为是,惟我独尊;

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三、故步自封,胡乱指挥;

四、任人唯亲,放纵夫人;

五、随心所欲,以权谋私;

六、高压控制,民心丧尽。

这些都是与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的,也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格格不入的,必然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可悲的是,他自己居位日久,并没意识到这些问题,加上中央和地方上有些人“抬轿子”,想方设法吹捧他,他还心安理得,感觉良好地认为是人民爱戴他,他与人民心心相印。在剧变前夕的群众大会上,一些人蠢蠢欲动,甚至发出嘘声,他起初还习以为常地认为是群众兴高采烈地对他欢呼。而当时老百姓生活日益艰难,连面包都难以保证正常供应,可谓饥寒交迫。齐不顾百姓的死活,还要大搞“政绩工程”,勒紧裤带还债,使人民的煎熬“雪上加霜”。就这样日积月累,使罗马尼亚广大党员和群众对齐奥塞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共产党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再也不能长期忍受,这种强烈不满宛如火山,终于在1989年12月爆喷。

记者:1989年12月,面对共和国广场的混乱,齐奥塞斯库下令国家安全部门逮捕闹事的人,并严责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调动军队平息反对浪潮,但忠于齐的米列亚不愿意动用武力。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下,米自杀身亡。这个自杀事件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混乱,以致军队“倒戈”。请您谈谈军队为什么会如此?

陈德来:关于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当时不服从齐奥塞斯库命令而身亡之事,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自杀,还有人说是他杀,甚至说是齐亲自开的枪。米列亚到底是怎么死的,我想,历史总会有个交代。

军队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性,众人皆知,并经历史验证。齐倒台,罗共丧失政权,虽然不是军队直接作用的结果,但在紧要关头,齐下令让米列亚对群众动武,米作为军人,作为国防部长,竟然没有服从,以致军队“倒戈”,这对形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米列亚之死,军队“倒戈”,意味深长。

在乔治乌-德治执政时期,齐奥塞斯库于1950年任武装部队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1952年10月晋升为中将,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齐多年在军队身居高位,深知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1969年3月,他不顾自己执政后提出的不准兼职的规定,兼任新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把军队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了绝对控制军队,齐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个关键部门任要职,换下一批人。夫人埃列娜于1972年当选中央委员后,青云直上,一年一个台阶,到1977年升为中央常设局委员(政治局常委),1979年又兼任党政干部委员会主席,掌握了党政军人事大权。军人晋升,大军区人员调动,各军种兵种的人事调配等等,都要齐夫妇说了算。为了控制和建设军队,严明组织纪律是理所当然的事,但齐搞一套“情报员”制。这种特殊身份的人专门负责打报告,告密某人的表现,弄得军队内人人自危,生怕自己被“出卖”。齐夫妇的干部政策,特别强调干部的出身和有无海外关系。不少干部和军人因这两条而不能被重用,或被撤职,或被调换工作。

如有的人只因一个远亲在国外,就被调换了工作,因有“里通外国”之嫌。那些庸碌无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人只因会拍齐夫妇,就能被重用。齐夫妇在军队搞的这一套,加上任人唯亲,压制打击异己,引起军队上下的不满,但普遍敢怒而不敢言。

由于齐注重干部和军人的出身,军人都来自劳动人民,使得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多年来,人民群众对齐的不满,对军人包括高级将领产生很大冲击。罗国内经济长期困难并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军队的装备更新和军人的生活。

军队对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非常理解,十分同情,因为许多高级将领和军人同百姓一样,也长期不满现状,渴望自由安生,憧憬未来生活。所以,当齐下令对群众动武时,不仅国防部长不愿干,绝大多数干部和士兵也不愿干,以致后来军队“倒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

记者:不可否认,齐奥塞斯库在执政初期确实赢得了罗马尼亚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但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个人迷信也在不断膨胀。您作为亲历者,能否谈谈齐奥塞斯库在这方面的表现?造成了什么影响?

陈德来:确实正像您所讲的,齐奥塞斯库在执政初期赢得了罗马尼亚人民的爱戴、拥护和支持,然而个人迷信却随着执政时间的延续而不断膨胀。我认为,齐的个人迷信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一、为树立个人迷信扫清障碍

1. 批判乔治乌-德治个人迷信。齐奥塞斯库于1968年召开中央全会,开始公开批判前领导人乔治乌-德治的个人迷信、主观主义和滥用职权。实际上,他早有预谋,酝酿良久,并曾征求两位元老毛雷尔和波德纳拉希的意见。随后便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乔治乌-德治时期被贬的人,齐则予以平反和起用,有的甚至委以重任;在乔治乌-德治逝世后党中央曾决定为乔树立塑像,齐有意始终不予落实;乔的著作和生平等不予再版,等等。

2. 排斥异己。齐不能正确对待同志,更不能容忍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1971年,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和青年工作的中央书记伊利埃斯库(剧变后任总统)因不同意齐的一些做法而遭贬,由中央调到地方,最后任一家出版社社长。1974年3月,党内元老、时任总理的毛雷尔,因在一系列问题上与齐有分歧,再也忍受不了齐的一套做法而“辞职”。类似例子不少。

3. 设法表明自己开明、民主。1965年7月,齐上台后立即在党代会上提出,为防止个人滥用职权、独断专行,“一个党员只能担任一个经常性的政治领导职务,或在党的机关,或在国家机关”,并强调“这是党的最高领导原则”。根据这一原则,齐任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和总理分别由斯托伊卡和毛雷尔担任。齐指出,“所有决议都应是集体工作的结果,是党的机构有原则地、广泛地进行研讨的结果”。同时,齐提出今后不要只挂一个人的肖像,要按照姓名字母的排列顺序,悬挂所有常设局委员或政治执委会委员的肖像。

二、树立和扩大个人迷信

1. 自兼多职,大权独揽。齐不顾自己执政伊始提出的“不准兼职”的规定,自己作为党的总书记还兼任了共和国总统、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爱国卫队总司令、社会主义团结阵线主席、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主席等职,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2. 吐故纳新,调整班子。齐在1969年党代会上提出一系列人事安排,领导层变化很大,原有9名常设局成员,除齐外只剩下毛雷尔和波德纳拉希2人,其余6人有的被撤职,有的“病退”,有的调整了工作。代表大会决定扩大中央委员会成员,有121名中央委员、75名候补中央委员。

3. 任人唯亲,提拔亲信。齐把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试图通过此举在他周围建立起一个百依百顺的班子。

4. 敞开大门,组建大党。齐梦想成为大党领袖,为此提出要把罗共建成一个“大党”,把党的大门开向社会,并不断敞大,迅速普遍发展新党员。1965年罗共有145万党员,到1989年已发展到400多万。

5. 运用法律,抬高自己。为扩大自己对国家的权力,齐于1974年提出实行总统制,他因此作为总统就可以依法拥有了直接颁布法律、任命政府成员等广泛的权力。

三、大肆施展个人权威

1. 大搞“一言堂”。大会小会都听他的,他说了算,甚至连一平方米的土地要种多少株玉米这类事也得由他说了算。

2. 大搞个人专权。齐就是罗共,我行我素,什么话都是“指示”、“圣旨”。利用职权压制不同意见,甚至打击报复,动辄训斥、撤职。

3. 大树夫人权威。1971年访华后,开始树立夫人,一年一个新职、高职,最后成为中央常设局委员并兼任党政干部委员会主席。齐大事小事都要事先与夫人磋商、定调,对夫人偏听偏信,许多问题特别是人事问题,实际上是夫人说了算。

一方面,齐奥塞斯库的个人迷信不断膨胀;另一方面,众多抬轿子的人卖力为他歌功颂德,吹捧齐为“杰出的民族英雄”、“罗马尼亚当代历史的缔造者”、“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命运的天才舵手”、“国际共运和工运的楷模”、“当代世界最卓越的人物”等等。全年节日和齐的生日,各界都会有组织地发贺电、贺信,写诗歌、文章等;举办各种集会,与会者都在拉拉队的带领下数十次地起立、鼓掌和欢呼。

齐奥塞斯库搞个人迷信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而惨重的,不言自明,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背离了共产党的宗旨,背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齐奥塞斯库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罗举国上下众多群众的反感和不满,最终导致其自身的毁灭,罗共丧失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在罗马尼亚遭受失败。

记者:徐鹏堂,中央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