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印·斜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51:53

文/江淳

  “乞食归来晚,云堂已闭关。
  明月篱犬吠,经罢木鱼闲。
  白板双扉启,青藜一杖还。
  挑灯石岩下,趺坐小尘寰。”

  此诗是明代诗人盛时泰(应天府上元人,今属南京江宁区)结香茅于方山时所咏:“宿定林寺”。
  中国孩子,大多数都听过这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在我出生的村庄西十里,有一座名叫天印的山。它于秦淮河东畔拔地而起,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望去皆呈墨绿的梯形;日出时,由东远眺天印(即方山),仿佛神斧劈削的一般神奇。
  在外婆口中,天印山是一座神仙聚会的神山。相传山下一樵夫曾肩扛尖担(两头装有铁角的木扁担)登上天印山顶,忽见俩鹤发童颜者在大石盘上对弈,便将尖担插入石床旁的石缝中观棋。专注观棋的樵夫并不知,时光进入另一时空,这可急坏了二位仙人。一仙对樵夫说:“你夫人来找你了”。樵夫回头望去未见其妻子,再回头,二位仙人已不在,那尖担已烂成碎滓。一路歌声的樵夫赶到家时,父母、妻子已亡多年,儿孙辈将他当成陌生人。至今天印山还可见当年的仙人石床和棋盘。
  天印山曾是一座喷薄的火山,它火红的青春已造化为满山的绿涛和四周肥沃的田野。
  僧人驾鹤去,天印依旧在。寺观不可寻,斜塔白云间。明朝时,天印山上香火较旺,东有东霞寺,北有东北寺,山顶有石龙池,南有洞玄观葛公洗药池;另有袁枚(清代江宁知县)小住过的天印庵等。而今天惟有岿然屹立于天印北麓的上定林寺塔略可想象当年的繁荣。真可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念小学第一次步行登临方山给烈士扫墓时,还没有听讲过北面的斜塔,只在东麓山腰探过长长的地洞、在山顶捡过一种能浮在水面的褐色的麻石。第一次看到上定林寺塔是在“方山紫雾”茶叶听的像片上,中央电视台二套新闻(2001年春)曾以“南京斜塔”为名报道过。上定林寺塔并不高,屈屈13米,在世界塔林中至多只是一株小树。但它向北倾斜的程度已超过虎丘,甚至超过了那座闻名全球的比萨斜塔。远离故乡多年回来后,一直想走进方山,一直想看看心仪已久的斜塔,如会见一位久别的友人。8月26日在好友陈大寿的指引下,我沿山北青石道登上了儿时心中的神山,半山腰亲眼见到了你——上定林寺塔。
  让人心颤的是斜塔已凋零成这般容颜:寺早废,僧已去,独你一人向钟山倾斜着身子昼夜北望故土。我的双目湿润了……若不是铁栏栅阻挡,我定要拂一拂你身上的埃尘。
  下午1时,阳光明媚,知了齐唱,一簇簇浆王树贪婪地吸吮着你身旁的光芒。独你,在饱经几百年的风霜磨难后,仍倔强地挺立着!我一时无语,蹲下将旅人遗下的未烧尽的草香点燃。铁栏东10米有一块精雕细刻的马槽形条石,南几十米处有一完好如初的大石鼓,这可是诗人时泰和方丈饮茶的案几?塔南偏东有废寺的碎石残基……
  上定林寺塔修建于公元1173年(南宋乾道9年,废于明代,后重建,又废),已有828年的历史,1982年被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为砖建,专供佛像,为七级八面楼阁式佛塔。宋《景定建康志》“祠祀志”记载:“定林寺(注:建于南朝,公元424年)有二:‘上定林寺’旧在蒋山(钟山)应潮井后,宋元嘉16年,禅僧竺法秀造,在下定林寺之西;乾道间,僧善鉴请其额于方山重建;‘下定林寺(即钟山定林寺,废于萧齐497至502年)’在蒋山宝公塔西北,宋元嘉元年置,后废。”

  我弄不懂,两千年来中国人为何如此执著于建寺造塔?它自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吧。
  在紫烟缭绕的的斜塔旁,我仿佛看到那位秦高僧善鉴,领着小僧们抬着“上定林寺”匾额从钟山向开满油菜花的方山田野缓缓走来,他要实现自已终身的宿愿: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一部分,我虽不是佛教徒,但仍被这传播生之火种的虔诚深深地感动着。这千年不倒的斜塔可是善鉴法师不灭的魂灵?!
  14:38分,我从北侧陡坡登上方山顶。山下群鸟啁啾、爆竹声声;山上茶林葱茏、祥云悠悠。极目鸟瞰北方,巍巍钟山依稀可见,绮丽多姿的东山城安睡在秦淮河母亲的摇篮中……上元诗人许谷百年前的诗句从空中响起:
  天印山高四望遥,振衣同上兴飘萧。
  深岩芨草秋仍茂,绝顶清池旱不消。
  散睇青峦围锦甸,举头苍霭接丹霄。
  洞中却爱栖真者,不信人间有市朝。
  顺原路返回斜塔,向东到“定林寺修复筹备处”将身上全部银两捐献。

  二00一年十二月五日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