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观念开放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48:03
当有不少的人开始热衷“性解放”运动,开始学习西方换偶,并且标榜“开放”的时候,我不禁想他们一定没有去西方生活过;有人说:女人应该在所有的地方享有和男人一样权利才是文明的进步,那他一定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明进步的含义。性和性别 我们要何如跳出偏见怪圈?  卧室与公域的纠缠:告别了钳制,我们还需要面对什么   回到卧室,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很快成为“你”与“我”的“夫妻关系”。只不过,21世纪的中国民间,这种原本的“你—我”关系中融入更多的“他者”。大学教授与女学生、政府官员与女下属、熟悉的男女中学生、陌生的男女城市白领纷纷挤入卧室。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多的框架来厘清各种混乱纠缠的性观念与性实践及其背后隐藏的微妙关系。 性别理念 我们经历过性被钳制的时代,经历过性别被利用的时代。   在新时代中,我们希望,男性不会自我阉割,为了成为所谓“成功的男人”和“人上人”,而去认同“父权制”中的“男性等级秩序”。我们也希望,女性不会自我屈从,为了成为所谓“幸福的女人”和“人上人”,而去认同“父权制”中的“男女等级秩序”。两性的这种屈从,无不是一种切割生命完整价值的自我沉溺,除了被所谓商业规则继续利用,人生的图景和生命的维度并未由此获得更多的拓展。   因此,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从性别关系中看到更多的主张和正义,那么,我们的新时代的性别公正才能开启。现代社会就不该谴责换偶?   南京副教授“换偶”(据现在的报道披露的事实,该教授目前并没有配偶,系单身组织性派对活动)一案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知识界围绕此事的讨论也不少,因为此事绝非一个色情八卦那么简单,涉及到现代自由社会的诸多政治哲学问题,比如现代社会的法律是否应该将道德因素排除在外;现代社会是否应该选择道德相对主义,还要不要维护主流的价值判断;批评别人的私德就是把自己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强加于他人?   意大利真有1/4夫妻换偶?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澄清一些基本的事实,看看在换偶等性问题上,西方国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   4月13日,李银河先生发表了题为《1/4意大利夫妇参加换偶活动?》的博客文章,文章中说:“意大利《新闻报》报道称,约50万对夫妇定期在 200多家私人性爱俱乐部进行换偶游戏。但有关专家认为,实际人数远不止于此,应在近200万对,即占全国性活跃夫妇总数的1/4。”   这个说法可能让许多换偶人士感到兴奋,顿生一种“知音”遍天下之感,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而在严肃的研究方面,社会学家理查德·简恩克斯在《换妻:文献回顾》一文中也指出,换妻俱乐部的统计与严肃的调查数据差距极大,往往能相差十倍之遥,实在当不得真。   西方人真的那么开放吗?   这些年出国的人多了,人们对西方社会的错误想象也逐渐回归真实,网络上也有很多人谈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的感受,不少人都提到这样一点:在性方面,西方人并不像许多国人想象得那么开放。或许青少年学生在性方面要开放活跃一些,但对于大多数已婚人士,特别是中产阶级群体,则在性方面倾向保守,非常重视家庭的价值和对伴侣的忠诚。很多有过中美两国生活经历的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性观念开放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   性放纵不等于先进文化   我们不可否认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所带来的某些积极的社会变革,但性解放运动所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也使得人们再次反思传统和禁忌的价值。   性并不是握手、做运动那么简单,高潮并不是性的惟一意义,我们无法对那些关于性的复杂而深刻的人类情绪装聋作哑。这几乎是由人的本质天然决定的。   人类历史上的主流文明对性的规范与禁忌也不都是故作正派的假道学、强行压抑、或双重的标准。道德习俗之所以得以积累和流传,就在于遵守道德律令,反而能带来真正长久、快乐的性满足,减少试验性的痛苦。   自由社会不等于道德相对主义   没有人否认自由是人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但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若把任何一种价值绝对化,就会导致其他价值的忽略,把自由视作唯一价值也有同样后果。如家庭、爱的关系和尊重他人生命的要求,都意味着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有权利做某事并不代表做某事就一定是对的,批判一个人的行为也不等于剥夺这个人的政治自由。即使社会赋予我们权利做一件事,这件事仍是不道德的(如潜规则、婚外情)、不值得鼓励甚至需要批判的(如懒惰、浪费、好赌)。   何种道德和价值是值得倡导的?尽管这是人类很难给出终极答案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道德和价值就只能是相对的。人类只在客观价值的引导下行使自由,才能得到丰盛生命。  女人,男人:怎么跳出偏见的怪圈   访谈嘉宾 宋素凤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妇女与性别研究学者,妇女与性别平等权利推动者)   “女强人”说法是在贬抑女性的上升   性别歧视在我们社会中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并没有被意识到,更没有受到批判。有比较好表现的那些女性,时常受到这种性别歧视文化的干扰。比如说,在校园里有个笑话,“女博士”被看做是第三种人,灭绝师太般的人物。后来又一个延伸的笑话说,校园里面有四种人:一种是女学生,一种是男学生,第三种是女博士,第四种是敢娶女博士的人。女性如果成绩表现好,学识上有所长进、有所成就,你不肯定她、鼓励她,尊重她的成就,反而拿这些言辞去讥笑她,或者去压抑她!女性在社会上好不容易有一些成就,靠自己的努力有一些成就,然后你又冠上一个“女强人”。女强人这个词本身本来没有什么不对,但我们都知道这背后的潜台词或者说隐文本是:这个女人不具有女性的一些更好的特质,在婚恋市场上是一个不适宜的对象,也就是说属于小生怕怕,男见了要躲的这种女人……   你想想看,不管从灭绝师太,第三种人,第四种人,再到“女强人”,这些都是带有负面意味、压抑性的词语。我们社会有太多的环环节节在贬抑女性,它们有时候形成一种流行话语去压抑女性出头,或者蔑视她们的成就。    “剩女”焦虑是文化的负面效应   我不评价个人抉择背后的原因,但我们在做婚姻对象选择的时候可以自问,你选择的标准和目的是什么?如果你选择的标准是金钱,而对方选择的标准是年轻貌美,那么这些都是很可能、比较容易被替换被取代的。而在男性的一方面,我想可以自问的是:你是寻找一个生活、生命的伴侣,还是找一个可资炫耀的门面?   狭隘的媒体视界在强化偏见   即使是在处理一些八卦报道,你也可能有一些不同的角度,不会一窝蜂地全部在报道事件主角的裸露,一味对女性的身体做最大限度的情色消费,满足大众的窥淫欲望。   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怪圈当中,或者在这样一种简单的划分中形成了一些压抑性、压迫性的话语和性别规范,它可能对个人的生命形成压抑,男女都一样,限制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可能性的想象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