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特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8:40
威廉·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後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枝。
  威廉·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联的。他的认识论结合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
  1856年冯特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医学系。1858年他成为赫尔曼·冯·赫耳姆霍兹的助手。在这段时间里他开辟了第一个科学地教授心理学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他使用来自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他的讲义被编辑为《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1864年他被提升为助理教授。
  1874年他发表了《生理心理学原理》。在这部书中他发明了一个系统性的心理学来研究人的感识:感觉、体验、意志、知觉和灵感。
  1875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为教授。1879年他在那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冯特晚年发表了他的十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冯特对心理学的继承和发展(转)

  标签:

民族心理学

心理学史

原始人

冯特

德国

杂谈

分类:小星推荐 冯特对心理学的继承和发展摘要    简要介绍冯特的生平,从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两个方面介绍冯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冯特对心理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分析了冯特在特定时代的局限性。
关键词  生平,理论体系,贡献;评价。一, 冯特生平简介: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出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一个叫巴顿的地方的牧师家庭。冯特的家族史上名人辈出,单是任海德堡大学校长的就有两人。他的家族虽然有如此优秀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但冯特小时候并不是特别用功。“中学因留级而重读而延后了进入大学的时间。”(1)
此后,冯特以爆发式的能量将自己的才华展示于众人:1852年,20岁的他入杜平根大学学习医学和哲学;第二年转到海德堡大学;185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58年受聘担任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的研究助理;1874年升任海德堡大学正教授;1873年到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1875年到莱比锡大学任教,留在该校长达45年;1889年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校长;1920年8月31日病逝于莱比锡,终年88岁。
二, 冯特心理学的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三, (一),理论体系:
“冯特心理学体系是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和民族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统一体。就是说,冯特心理学体系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
1, 个体心理学:
(1),经验:
冯特认为,经验分为经验的主体和经验的客体两个因素。“从经验的主体来看,感觉、感情、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是直接经验(immediate experience),这是心理学的对象;从经验的客体来看,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是通过间接推论而认知的,是简介经验( mediate experience),它是自然科学的对象。”(3)冯特采用的观察被试直接经验的方法,叫做内省法(introspection)。即:面对刺激情境时,被试对自己内心状态的观察。                   
(2),身心关系论:
在身心关系这个问题上,冯特主张平行论(parallelism)。冯特的这个平行论是受斯宾诺莎(Benedictus Spinoza,1632-1677)身心双面论(double aspect theory)影响。
斯宾诺莎的身心双面论认为心灵与身体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统一的一种实体所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属性。无论是“身”,还是“心”,它们都不能脱离它们所依附的实体而独立存在。
冯特的平行论认为:“人的生理不是人脑生理所产生的结果,而是与后者互相平行的独立的过程。心理一方面固有生理的相应、相伴随,但另一方面又必须是个完全独立自足的过程,有它自己的因果系列,制约着、支配着自身的进行。”(4)冯特把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看作两种独立并存的本质。
(3),心理元素的分析:
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mental element)构成的。他指出,感觉(sensation)是心理元素的基本单位——它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感情(feeling)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它呈现给人的经验的主观内容。
(4),感情三度说:
感情三度说(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冯特认为感情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元素,它是伴随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5)感情经验元素可分为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
(5),心理复合体:
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心理元素可以结合成各种心理复合体;感觉组成的心理复合体叫作观念;观念分为两种——记忆表象(memory image);知觉(perception)。
心理复合体的规律:心理复合体的形成规律主要是通过联想得来的。联想主要有一下四种基本形式:第一,融合(fusion),即把若干心理元素融为一体;第二,同化(assimilation),即把两个差异很小的物体处于一种彼此熟悉的关系中往往会产生等同性的观念;第三,复合(complication),即不同感觉之间的联想;第四,相继性联想(successive association),即记忆联想(如再认,回忆等)。
2, 民族心理学:
冯特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原始人;图腾制度;英雄和神的时代;人性的发展。由于本文作者知识储备和经验所限,本文仅通过云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世富的《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体系、理念及本土意义》,简单介绍冯特民族心理学中“原始人”相关理论。
原始人:
在原始人这一部分,冯特论述了一下内容:
第一, 原始人的发现。
冯特“介绍德国学者、旅行家乔治•施魏因富特(G1Schweinfurth) 于1870 年沿尼罗河上游航行时, 在上刚果的蒙巴塔(Mon buttus) , 发现俾格米人(pygmies) , 即非洲矮人。此外, 他介绍的还有菲律宾的小黑人(negrito) 、马来半岛的内地部族—赛曼人(Semang) 和森诺人(Senoi) ,以及锡兰的吠陀人(vedah) 、南非的布希曼(Bushman) 人、安达曼群岛的居民等。这些民族都很可能和文明隔离了几千年。我们只能从相对的意义说某种人是原始人。对原始人的判断是由他们的外表文化提供的, 如在服饰、住所、食物、自制的工具、武器和其他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所以, 冯特认为原始文化的标准基本上是心理学性质的。”(6)
第二, 婚姻和家庭:
“总的来看, 原始人的婚姻有三个发展阶段: 无婚姻或乱交, 继而是女性优势或母权婚姻, 最后是男人统治或父权婚姻。”(7)
第三, 社会结构:
“只要原始人的社会结构尚未受到较高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仍然过着类似牧群或游牧部落(horde) 的生活, 这意味着它仍然是一种无结构的而不是有结构的部落社会。这
种牧群, 作为一个相当大的社会群体只带有非常微弱的部族结构迹象, 确定是原始时代的特有现象。一个牧群就是一个人群。”(8)
   第四,语言和思维:
“心理学家很重视原始人的语言问题。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所以语言的基本差异确实暗示思维有方向和形式方面的歧异。”(9)
三,冯特的贡献(包括对前人的继承):
(一) 开创现代心理学的新纪元:
冯特的最大贡献,是他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哲学心理学。他把对心理学的研究从哲学思辩带到了实验研究阶段。“他开创了一个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立学科,也为从事这一学科的人们创造了一种社会角色。”(10)
冯特使心理学从旧的哲学心理学中独立出来,使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冯特的研究符合科学的三大条件——有明确的主题;有具体的方法;有系统的理论)。
(二)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后世界各地的众多心理学者云集于他的实验室,在一定时间内,冯特这个位于莱比锡的心理学实验室成为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该实验室培养除了许多心理学人才,分散世界各地。“34人成为心理学史上的知名如人物,如美国的霍尔、卡特尔、安吉尔……”(11)这些人回国后,在各自学校或研究机构创建心理学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创办心理学杂志等。这样就为心理学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冯特对前人的继承发展:
     20岁的冯特先是入杜平根大学学习医学和哲学;1858年他又受聘担任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的研究助理,所以,第一,冯特对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相应的,生理学也深深的影响了冯特的心理学思想。第二,化学影响了冯特的心理学思想。如心理元素的分析的思想,“来自约翰•穆勒(Jonh Stuart Mill,1806-1873)的心理的自发化学主张。”(12)第三,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发展了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的心理物理法。第四,哲学(古典哲学)影响了冯特的心理学思想。本文已经提到了斯宾诺莎的身心双面论(double aspect theory),冯特把它发展为平行论(parallelism)。
       四,冯特的历史局限:
       (一),哲学部分:
      “在德国,冯特意义上的实验心理学是作为哲学而诞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德国)哲学对它自身由其传统而造成的理论危机所做出的一个反应,并因而构成(德国)    哲学史的一个环节或插曲。……冯特无论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还是对哲学‘改造’的措施, 都带有不可救药的朴素性。”(13)
       “在他的理论中体系中,既有贝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又有马赫和阿万那留斯的经验批判论;既有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身;心平行论,又有奥古斯丁教父的内省论;既有孔德所谓‘中立性’和‘无党派性’哲学实证论,又有舒佩信仰主义的内在论。(14)
(二),两种倾向:
1,内省主义倾向:
舒尔茨曾指出,用冯特为新科学所选择的方法很难验证他的研究成果。如果不同的人其内省提供不同的结果,我们怎能决定谁对呢?用内省所做的实验不能保证试验者之间的一致性。
   2,元素主义倾向:
       西方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冯特心理学具有元素主义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冯特强调把意识经验分解成简单元素,主张研究心理元素及其化合的问题。完型心理学家讥讽冯特的心理学为“砖瓦和泥浆心理学”;詹姆斯也说它“像蚯蚓一样,把它切开后每段还会爬。”
尽管如此,冯特的历史功绩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威廉•詹姆斯挖苦地对一位朋友写道:“ 因为这个世界上必须得有教授,冯特也就是最值得称赞和永不可能敬仰过分的那种人。他不是一个天才,他是一位教授——一种其职责就是要知晓一切的存在,他必须对世间  万事万物有所看法,而且还得与自己(的专长)联系在一起。”(15)
       波林对冯特的评价却好像是无懈可击的:艾宾豪斯而不是冯特……在如何研究学习上面闪耀出天才的火花。有关情绪、思维、意志、智力和性格这些大问题也是如此,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成功的解决,但冯特实验室尚没有准备好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我们不应该轻视我们的遗产,因为,是在这些遗产的帮助下,我们才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远远超越了它。”(1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冯特的学生的霍尔192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演时说:“冯特到任何时候都将作为伟大的里程碑而永垂不朽。”  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从实质上看,他的心理学体系基本上只是对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心理学成就的一个全面的历史总结。他的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倾向还是停留在当时英国的以及德国的一些经验论、统觉说的传统的心理思想上,而并无整体上的对传统的较大突破。而且,冯特的心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所以,冯特的功绩并不在于他的内容心理学本身,而在于他为心理科学作出的那些不朽的贡献,一是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从数千年来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状态彻底地分离、独立出来,二是总结、创立了一门崭新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三是利用创建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各国心理学的建设和发展。为此,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尔在一次大学的演讲中所说的:“冯特到任何时候都将作为伟大的里程碑而永垂不朽。”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 [<<] [>>]

一、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有些心理学家以为社会心理学的创始可归功于黑格尔,因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民族心灵说的先驱,也就是主张超越于个体之上的社会心灵的各种学说的先驱。

据恩格斯的分析,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与他的辩证法是有矛盾的。譬如,他有一个命题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正是当时德国国王威廉三世所喜欢想到的,因为这个命题肯定了他的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书报检查制度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但是,同时黑格尔以为“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 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

所以依照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低级不断地向高级发展的,没有所谓最终的绝对真理。但是,恩格斯说,黑格尔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因为他要建立一个体系,不能不借助于绝对真理。他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他认为人世间只有一个心灵。它是绝对的,包罗万象的,神圣的。它在历史进程中完成了自己。个别的人们只是它的代办。它的主要中心在于国家,因为国家乃是地球的神圣生命的主要代办。每一国家都有一个集体心灵。它虽常利用个体,但决不能还原于他们的忽来忽逝的精神生命。

那时“德国还是分裂为三十八个邦,这种四分五裂的状况,阻碍着内部的一切进步。”所以德国除了黑格尔以外,费希特和洪堡等都把哲学基础建立在争取统一中出现的民族的概念之上。到了1860年间,这个概念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了。

二、拉扎拉斯和斯坦达尔的影响

德国的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拉扎拉斯与斯坦达尔编辑的有30年影响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期刊》停止发行于1890年。他们是最初对人民的比较性格学感有兴趣。他们认为,每个人有其自己的民族精神。他们在期刊(1860)的创刊号上规定了这种精神的意义。集体心灵的现实性并不是超验的,它不过是个体心理的一种类似物,加上这些类似物所认识的事件。民族精神是真正的黑格尔学派的模式,它坚决反对个体心理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拉扎拉斯和斯坦达尔认为,民族心理体现于言语、神话、宗教、民间传说、艺术、文学、道德、习惯与法律。因此,民族心理学是研究民族精神生活的成因与规律的科学。心理地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和作用,阐明民族特质的消长以及在艺术、生活、科学上所表现的民族精神的规律,就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所以尽管民族心理学来源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却也可说是那时的时代精神的产物。

三、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拉扎拉斯和斯坦达尔两人的思想直接地影响了冯特(1832—1921)。冯特在1862年早就决定心理学有两个分支──生理学的与社会的(民族)。他计划把他生活的第一部分贡献于前者的主题,而第二部分贡献于后者。他在1900年之后,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出版了十大卷的《民族心理学》。在这些著作中,他坚持并强调一切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均属于民族心理学的范围。他不相信实验室研究的个体心理学能够说明人的思维。因为人的思维是沉重地被语言、习惯和神话所制约的,是属于民族心理学的三种最重要的问题的范围。冯特宁愿用术语民族心灵(volksseele)以代替民族精神(volksgeist)。他也认为,民族精神这个字的含意是很客观的。它包含了全部个别地从个体和超越个体以及在个体之上的一个实体。他把民族心灵归之于精神实在的概念范围。由于民族心灵的最初要素是语言、习惯和神话,所以在《民族心理学》中便又论述了艺术、宗教、法律与社会组织等题目。于是确定民族心理学的基本论题是关于精神的、文化的财富,在人民生活中具有规定性影响的论题,也包括国内政策的问题。

冯特在民族(社会)心理学方面写了三种著作:一是从1900年3月到1919年9月写成的十大卷《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二是1912年出版的《民族心理学纲要》(有Schaub的英译本);三是在1912年出版的题名为《民族心理学的诸问题》(论文集)一册。他的十卷本《民族心理学》一书,第1、2卷论述语言;第3卷论述艺术;第4卷以及第5、6卷论述神话和宗教;第7卷和第8卷是论述社会的;第9卷论述法律;第10卷是冯特个人对文化和历史的总看法,这一卷在探讨冯特民族心理学的观点和思想上是非常重要的。

在冯特的以上三种著作中,他的值得注意的几种社会心理学思想择述如下。

(一)关于人类共同生活的特征问题

冯特认为,生物过共同的生活,高等动物也是这样。蚂蚁的生活和蜜蜂的生活,动物学家把它叫做“动物国家”的一种团体的生活。但是它们的结合,彼此交换心理活动,并无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物质的要求而已。因而它们的结合是始终同一的,既没有变化,也没有目的。然而,到了人类就大不相同了。人类并不仅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上的目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经常进行心理上的相互作用。个人受团体的影响而变化进步的同时,团体也受个人的影响而变化进步。个人和团体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关于集体意识的问题

冯特指出,多数人集合在一个团体中生活时,各个人的意识并不是孤立的,事实上是他们形成了一种统一的结合的关系。与个人的意识一样,团体的意识也向着某一个目的进行着。其性质和个人的意识不同。冯特把这种意识叫做集体意识(Gesamtbewusstsein)。集体意识决不在各个人的意识之外,各个人的意识结合为一整体,指向在一定的目的上而统一起来,从而构成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并不是一个空名,而是和个人的意识一样的实在。

冯特认为,多数人们集聚的精神团体,是有心理的价值的。这是社会学的问题。回溯民族精神生活的初期,通过他们的集体生活,便产生了种种的心理的产物,我们由于这个产物就可以看到民族精神的特质。这些产物之内,特别重要的是言语、神话和风俗。这三种,冯特把它们称为集体意识的产物。

(三)关于言语的问题

冯特认为,言语最初是从个人意识的表现中产生的,是民族共通的东西。它形成了民族的结合,并且助长民族的发展,言语的发生与发展可以从儿童那里看出来。但是儿童的言语经常受大人言语的影响。要了解它的真正发展必须从民族的发展中得到启发。

冯特在他的《民族心理学》第一卷中,揭示了人类言语发展的两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一为手势言语;二为发音动作。在手势言语方面,他认为,人类生下来之后,除了把自己的感情、情绪表现于外部之外,还有要把自己所想的传给别人的冲动。这种表现手段,最初使用的是“手势”。即使完全没有言语时,手势也可传达自己的意志。例如,聋哑人是因为没有声音的表象而根据身体的各种手势来表现自己的意志,或了解他人的意志。所以说,人们表现自己的手势有两种:“指示手势”和“叙述手势”。这和一切言语具有同等的价值,叫做“手势言语”。

其次是发音动作。冯特认为,表现自己的感情、意志,叫做广泛的动作。这种动作也是声音的一种动作。除了聋哑人之外,我们有发声器官,根据发声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意志,这叫做“发音动作”。

发音动作和身体动作比较起来,以发音动作较为方便,它变化多,对他人可以明了地传达自己的意志。发音动作最初是与身体动作在一起的,不能把二者分开。例如,野蛮人在说一个词时,必然要加上一个身体的动作。这是儿童在学说话的开始时常有的表现。由于这些事实,冯特断定言语的发展是“分化”的结果。

(四)关于神话的心理起源的问题

在冯特的《民族心理学》的第4卷中,他论述了神话的心理起源的问题。他指出,和各个人所具有的表象和感情一样,民族精神又是各个人具有的共通的表象。这就是“神话的表象”和对这个表象具有的一种畏惧与希望的情绪。

冯特认为,未开化时代的人们,普遍地宣称天地万物都和自己一样具有同样的意识,这是原始人特有的统觉作用,可称作“拟人的统觉”。他们相信外界具备和自己一样的感觉、情绪,又相信具有有意的行为。例如,石头和植物在美术品之中,被认为有感觉和感情的存在,云和天体的运行,被认为是某种活体的有意的运动,这些统觉的作用也就是冯特的联想的“同化”的作用,开始在我们心内产生的想象的表象,把外物予以同化的活动。原始的人类,这时表现出许多想象的错觉,即:把云彩的形状,看成真实的怪物的形状。神话的表象虽然最初是在一个人的意识中产生,但通过言语便可以扩大到整个的民族,变成了传说以至流传至子子孙孙。

(五)关于宗教的起源问题

冯特在其《民族心理学》的第5、6卷中论述了宗教的起源问题。他指出,原始人类把自然物体看作是对自己而来的力,是具备超人的力的神,相信它们支配着自己的命运,并对这些表现出热烈地崇拜。其表现的手段为“礼拜”。这种礼拜就是宗教的起源。它最初是在个人中产生的,可是后来便扩展到整个民族,并通过礼拜企求这种伟大的力量能满足自己生活上的要求和今生来世永远幸福,于是宗教便形成了。

(六)关于风俗习惯的起源问题

冯特在其《民族心理学》的第7、8卷中,他论述了社会中风俗习惯的起源问题。他认为,神话的思想如果表现在整个民族共同的表象和感情中的话,“风俗”是整个民族共同的“意志的规范”。民族在从事生活时,经常以共同的动机来行动。风俗习惯的规范可分为“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类,前者是各个人从对于其他人们的关系中产生的规范,后者是各个人把共同生活作为必要所产生的规范。

冯特还指出,风俗习惯的个人规范大抵是上述礼拜传留下来的,但是现在的风俗习惯完全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过去,人们相遇时,彼此都要“祈祷”,现在祈祷的意义完全没有了。

他还认为,风俗习惯的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保存自己满足生活的条件,必须过共同的生活。由于个人不能维持生活,所以多数人集聚在一起组成“部落”,过着互相帮助的生活。由于这种部落还不能满足共同生活的需要,以至希望永久的结合,从而组成集体的“家族”。而家族构成的要素就是男女。这样,民族在组织家族的同时,一方面要防止个人的危害,一方面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便要去侵略敌国。这样的结合逐渐巩固起来,便构成了今天的“政治团体”。因而社会的风俗习惯的规范乃采取了法律、道德的形式。

以上六个问题的全面研究,用冯特的观点来说,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全面研究。难怪冯特把民族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以人的团体(gemeinschaft)一般的发展和有普遍价值的、共通的精神产物发生为基础的心理过程的”。所以冯特认为:“现今心理学所处理的心理、精神,并不是哲学的实体概念,只不过是现实的概念,即实际的精神作用、意识现象。”

由于冯特依据这样的论题,他在《民族心理学》的第10卷中,指责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学说和实践,荒谬地宣称阶级斗争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且赞扬德国社会民主党(指其右派)的战后政策。这一切都暴露了冯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极端反动。

冯特虽然在他的《民族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上犯了那么多的原则性的错误,但是他在这一领域中也是有贡献的。把发展的观点应用于《民族心理学》中的功劳是应该归功于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