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公务员面试题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21:48
    第一题  谈谈你对“十一五”规划制定重大意义的理解?
    第一,“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一个中长期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一五”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既要实现前1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又要为后10年有更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时期,我国的发展既有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真正抓住机遇,做好工作,就能够在“十五”取得的成就和过去20多年发展所创造的基础上,在“十一五”时期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使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转变增长方式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十一五”规划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全面总结和认真吸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在发展中的有益做法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紧迫而现实的任务。当前,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在不断深入人心。但也要看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

  第三,“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国际地位明显上升过程中的一个中长期规划。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的发展备受国际社会关注。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四,《建议》对于指导各级政府编制“十一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一些地方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地方政府也在着手研究编制当地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好规划,对于今后五年全国和各地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谐?谁知道呀,社会这么乱,贫富差距这么大,贪污腐败严重,民众生活这么清贫,怎么和谐呀,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第二题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第三题 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锦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第四题 谈谈你对“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解?

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第五题 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六题 谈谈你对“科技、人才举国战略”的理解?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角度一:是什么(依靠科技、教育、人才来振兴国家,使我国富强起来)

角度二: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还不够高。(初三P59)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三P23)。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初三P117)

4、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初三P125)。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三P128)。

5、当前,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P134)

角度三:怎么样(如何做、提建议)

国家:

1、我们要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抓住机遇,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所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初三P127)

2、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初三P128)。

3、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重奖科学人才)。

4、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第七题 谈谈你对目前医疗、教育行业存在乱收费现象的看法?

一.规范性文件:


1.肯定成绩,认清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教育乱收费现象一度蔓延,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甚至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强烈。为解决这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多次指示要求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各级政府加大了治理工作力度。一是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了制度建设,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了一大批违规违纪收费案件。四是落实各项政策,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教育乱收费提供了保证,奠定了基础。

在充分肯定治理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规范教育收费的任务仍然很重。虽然我们不断加大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但是有关政策还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教育乱收费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并未完全消除。因此,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力争不断取得新成效。

2.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教育事业正处于重要发展阶段。第一,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要求。第二,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第三,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的要求。

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加强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力争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现象。应该第一,大力推进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和规范城市择校收费问题。加强管理、从严治教。第二,要规范教育收费审批权限,严禁违规出台收费项目和标准。第三,要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强化监督检查工作,继续保持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第四,提倡勤俭办学,加强和规范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第五,在预防和教育上下功夫。第六,真抓实干,确保治理教育乱收费各项工作的落实。

3.教育部长周济认为,整治乱收费现象主要应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努力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到位。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四是巩固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严格执行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五是严格执行教育收费的监管制度。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坚持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

 

二.评论员文章

 

1.  教育乱收费不该是笔糊涂账

新闻主体:教育部部长周济批驳了“教育乱收费达2000亿元”的说法, 他认为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推断,建议不要把个别学校的问题通过乘法变成整个教育界的问题。

提醒媒体和公众不要把个别学校乱收费的现象扩大化,确实有助于媒体和公众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但笔者以为,此番“批驳”,并不能满足公众对教育行业信息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以正视听的动机也可能会打些折扣。

乱收费是公众对教育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教育乱收费现象之严重也绝非无风起浪。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价格举报六大热点,教育乱收费投诉高居价格投诉榜首。此间就有媒体披露我国10年来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而且是“据官方统计或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但事隔两月有余,一直未见作为教育行业主管部门的教育部出面辟谣,以致关于教育腐败黑洞的说法不胫而走,公众对教育领域的不满情绪不断滋长蔓延。教育部既有不同意见又不及时出面澄清,等这种说法广泛传播之后才出面“批驳”。那么,在“批驳”之余,是否也该为自身的纠错不及时反省反省呢?

应该明确的是,媒体在报道教育乱收费问题时,从来都没有对教育界进行全盘否定。公众对教育界腐败的印象缘于个案的不断积累,这种印象非一日形成,也非一两件事情促成,否则,教育乱收费就不会在全国范围内高居价格投诉的榜首。当教育乱收费已经位列投诉之首时,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应做的是从中总结并查找本行业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方案,而不是纠缠于教育乱收费具体数额的多少。

 就教育乱收费问题而言,公众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拥有的信息上也是严重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行业主管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而不能让它成为一笔糊涂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门在“批驳”对个别学校乱收费做乘法的同时,是否能告诉公众,全国到底有多少学校乱收了多少钱?如果自己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又凭什么来消除公众的怀疑,遏止不确切数据的传播呢?

没有人怀疑教育事业的发展主流是好的,但在“科教兴国”战略越来越深入人心、公众对自身及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教育行业的主管部门更应该把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看得严重一些。这不妨碍我们认识已取得的成绩,却有助于革除业已存在的弊端。

 

2.充分认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承诺,2007年,我国将狠抓教育乱收费治理,要全面清理、规范和公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完善教育收费及管理使用规定,从制度层面防范各种截留、挪用、挤占、平调教育经费的行为,做到收费和经费使用规范、公开,并让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参与监督。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完善教育收费监督和举报体系,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

教育乱收费是一个公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么多年来,这一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对乱收费的治理就很难做到对症下药。

从根源上看,乱收费屡禁不止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从1965年以来的40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教育投入增长速度都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而我国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3951.59亿元,仅占GDP的2.16%。

根据相关规定,教育投入不足留下来的缺口,应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但是,地方政府填补这一缺口的动力不足,官员们更关心自己的政绩。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维持运转,只能采取乱收费,将相关成本转嫁到公众身上,由公众承担教育投入不足的后果。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教育部门,都很难真正用心去解决乱收费问题,否则,留下来的缺口由谁来承担?假如学校因此无法正常运转,教育部门的政绩也必然大大受损。这就意味着,乱收费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利益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很难去真正落实治理乱收费的相关政策。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乱收费都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默认乃至纵容的。只有逼迫学校乱收费,地方政府才能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不是学校在乱收费,都是地方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

以占GDP4%的标准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大约800多亿元,以中国目前的财力,填补这个缺口是完全有实力的。应该认识到,借助财政投入不足的名号所进行的乱收费,可能远远超出填补缺口本身的需要,而沦为一些蛀虫敛财的途径。只有财政投入足以填补此前所留下来的缺口,政府和教育部门才能理直气壮地去治理乱收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治理也才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3.教育收费位居价格举报首位说明啥?

2006年价格部门查处的5.1万件价格举报案件中,教育、交通运输、医药、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电信位居前五位,占案件总数的66%。据悉,2001-2006年期间,教育收费有5年在各类价格举报位居第一,1年位居第二。

调查和公布各类价格举报案件以及查处情况,是为了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哪类收费价格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情况,给相关部门在规范价格和收费,重点打击各类价格违规行为提供决策依据,也是为了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并采取措施解决和杜绝。而教育乱收费在价格举报案件中连续五年居首位,最少说明这样一些问题:人民群众对于教育乱收费极为不满意;教育乱收费十分严重;有关部门治理教育乱收费措施不力,效果不好。

从被举报的教育收费主要问题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巧立名目、变换手法乱收费十分严重。例如:学校不执行相关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等。教育乱收费的危害性,人们已经谈论太多,不用赘述。几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协同价格管理部门年年出台制止乱收费的规章,年年组成声势浩大的各类教育乱收费检查组、清理治理小组等,年年到各地方进行检查、查处,在组织检查上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巨大,耗费主管部门、相关部门以及各级学校的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明显。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一些主管部门查处乱收费的力度不到、决心不大,甚至表面上查处,暗地里放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教育投入不到位,或者财政困难,或者重视不够,不给学校拨经费或者拖延拨经费时间,导致一些学校自己“生财”。

有关主管部门应该深刻反思教育乱收费五年居价格投诉首位的原因。是治理措施不力,还是重视不够;是没有能力管住,还是本身自己就想不通?治理教育乱收费一方面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必须下猛药。对于乱收费者坚决采取组织、纪律以及法纪措施,对于管理不力人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及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切实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和教职员工的各项待遇。

年年下文件,年年组织检查、查处,而年年居价格举报居首位的情况必须改变。但愿教育乱收费在价格投诉中不出现“六连冠”。

 

三.典型观点和事例

 

1.2006年,哈尔滨市价格举报中心共受理各类价格政策咨询及投诉举报10742件,教育收费成为价格投诉举报的最大热点,占投诉举报总数的27.5%。

据介绍,2006年,哈尔滨价格投诉举报呈现出教育收费、房地产价格和物业收费、药品价格和医疗收费、存车场收费、价格欺诈5大热点,分别占投诉举报总数的27.5%、22.5%、20%、13.75%、16.25%。
   相比之下,哈尔滨教育收费类投诉数量有所下降,但在2006年度仍占投诉案件首位。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教育乱收费,但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学校擅自收取初、高中学生补课费、学习资料费,校方为了提高成绩,树立名气,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学生补课并收费。学生家长偏信名师补课、名校快班、强化班等效应,鼓励子女参与,客观上也助长了乱补课、乱收费。

 

2.浙江将把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和房地产行业作为纠风治乱工作的重点领域。浙江省新任纪委书记王华元日前在全省纪委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将认真解决在上学、看病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2006年,浙江省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仍不容乐观,全年共查处此类案件104件,被清退的违规收费金额达1258万元。王华元表示,2007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将督促和会同有关部门严格规范各类学校办学和收费行为,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各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和教育投入保障措施的情况。


第八题 谈谈你对“以德、以法治国”的理解?



第九题 谈谈你对“十一五”规划制定重大意义的理解?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际竞争的态势,深刻反映当今世界和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反映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明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措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第十题 谈谈你对审批制度改革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