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男女谎言:离婚夫妻的认知为何总相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06:32

    在前一章,我以林肯著名的反诘问例子,以及自己处理过的案例,介绍了看穿证人谎言的方法。接着从现实生活、商场交际与人际关系着眼,按照《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留下后路”,提出了应用的战略性思考,让自己不至因为谎言而蒙受多余的损失。

不要随便乱喊“你骗人”

我们在第1章所举的案例,都是些对方“说谎”的例子:但是对方之所以说谎,出发点究竟是真的出于恶意,或者只是单纯的“记错”了?事实上,“恶意说谎”与“记忆说谎”,两者经常难以分辨。万一你在对方“记忆说谎”的情况下,直接宣称对方是个骗子,那么,你和对方的信赖关系立刻就会分崩瓦解;最糟的情况是,你自己也落得个“不分青红皂白,迳自直指别人是骗子的傲慢家伙”的臭名,因而错失许多生意机会,或者破坏了双方的友谊。

或许有人会说:

别对我撒谎第2章记忆其实不可靠“若是肯定自己记得没错,那么认为是对方说了谎,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要是有旁人对此说了些什么难听的批评,丢脸的应该是对方吧!”

对于这样的说法,相信会有不少人不会苟同并会提出反驳。问题是,你能不能也像那些反驳的人一样,百分百地肯定自己的记忆正确无误?你敢断言,“我不会记错”吗?

在此,我想先说明一下,人类记忆浑沌的程度有多惊人。

失去对彼此的信任

关于“人对于过去事物的认知会出错”这一点,大家应该有许多亲身的体验。

例如,对于过往的事情明明自己是记得一清二楚,才会那么说的,但对方偏偏就是不肯退让,硬是紧咬完全相反的意见不放。最后的下场是,总有一方得屈就组织或社会地位不对等的压力,反正“官大为准”,也就不得不接受对方的说法,以对方的说法为真。类似的痛苦经验,相信你也有过才对,此时,你心里必定会有种自己“居然向骗子妥协”的不平吧?

虽然如此,在那样的情况下,或许你的内心里也会有另一种想法出现:“说不定是对方误解了”;这时不免又会觉得:

“如果对方当真是误解了,说话时却又那么自信满满,未免太奇怪了!不管怎样,那人真是个没礼貌的家伙!”

其实我自己也有过好几次这样的经验,在那种情况下,总是感觉自己憋了一肚子气。可是如果就此把人家当成个“骗子”看待,特别是对商场而言,可是件非常危险的事。特别是,自此之后,你常常会因为曾经和对方的记忆有所出入,而预设立场,认定“对方是个骗子”。

如果对方只是生意上往来一次的对象,倒是没什么关系,但如果对方是你的上司、下属,或是长期合作的重要客户,那么,你认为“对方是个骗子”的想法,肯定会通过脸部表情或是说话方式而表露无遗。如此一来,未来你恐怕也很难再和对方一起共事或合作了。

最糟糕的是,最终你会忍不住,把“对方是个骗子”之类的想法,向同事或朋友抱怨。这些背后的批评四处流传之后,转啊转啊,就会传回当事人耳里。正如俗语所说的: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都是这样的,好事不出门,谣言瞬间便传遍千里,然后再传进对方的耳朵里。

一旦坏话传回当事人耳朵,你和对方之间的关系就算彻底完蛋了,谁再也无法信赖谁,双方只剩下“憎恨与猜疑”,连和对方碰个面,都会令感人到发愁。无论如何,都应该要避免让事态演变到那种局面。TIPS 观察行人

通常我在等人赴约的时候,都会把时间拿来做一件事情:观察行人。

当然,在大街上紧盯着别人瞧,小心很可能会惹麻烦上身,所以我总是装做若无其事,暗中观察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在路上独行的人,由于表情与动作变化不大,对于培养“识人的眼力”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观察那些正在讲手机,或是三三两两边走边聊天的人群时,我就会针对他们的状况,乱猜一通:

“这个人,是在与合作对象通话?还是在和上司讲电话?”

“三三两两边走边聊天的这群人当中,谁是意见领袖?”

这类的训练,为的就是学会观察人类的表情、动作,并从中得到某些答案。我读过的许多书都曾经讨论到,要如何从人类的动作、表情中,判断对方“是否说了谎”。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养成习惯,利用这种观察行人的训练,来打发时间。

为了通过自己的眼睛,确认书本上所描述的那些“动作”,会如何在真实的世界中具体表现,因此我不断自我训练,至今已经超过了十年。人类表情或是动作的变化,真的是因人而异,若是要光靠在法庭上或在律师咨询室里所累积的经验,恐怕还是很难直接解读得出来。

在暗中练习“观察行人”的那段期间,我逐渐培养出能力,解读人类表情的变化。我建议,大家在等待对方赴约时,与其让自己无所事事地枯等、愈等心愈烦,不如利用这个空档,好好练习观察周遭不同的人;但请务必留意,绝对别让你观察的对象发现,因为那会让人觉得你很没礼貌。别对自己的记忆太自信

如同前述,为了避免让情况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即使我们明知对方说了谎,也必须要懂得保护自己、步步为营,不要急着拆穿对方。当然,要能这么谨慎,需要极大的忍耐力。

不过如果情况刚好相反,对方真的是出于“一时记错”,而且没有任何恶意,那么你就应该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不是吗?无论任何人,对于那些“一时记错了”的人,可能有的反应,应该只是心生同情吧,反而不会产生任何愤怒的情绪。试着想象一下,面对这样的人,你是不是会在心里出现这样的对话:

“唉,可怜的家伙,怎么才一转眼的工夫,就什么都忘记了。真是的,不多体谅他一点还真不行!”

但是话又说回来,说不定此时,对方的心里其实也对你抱有相同的看法呢?对于这种可能,你或许会认为:

 

“才没那回事!我是真的记得一清二楚,所以才敢这么肯定!”

就以我自己为例好了,过去的我,也曾经对自己的记忆力充满自信。举凡对过去的事情,如果有谁记得的跟我不一样,我肯定会认为,自己的记忆才是正确的,于是便带着同情的眼光看待对方,有时更因为一味地认定是对方在说谎,而发生争执。

但在处理过各式各样的案件,也好几次目睹有关记忆力的各种实验后,我不得不对自己的记忆力,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我相信,只要各位参考了以下的实验结果,你也一定会跟我一样,转而对自己的记忆力抱持保守的态度。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