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票的由来及发展--------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36:30

龙票的由来及发展

 

龙票——清朝皇帝赐给到呼伦贝尔地区经商商户的护照或营业执照(又叫护身符)

早在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间,卓尔海任黑龙江将军时,他提出“以呼伦贝尔地广而腴,且邻俄境,疏请筑城”。清政府很重视卓尔海将军的意见,为了保卫《尼布楚条约》划定的额尔古纳河为界的北部边疆,在这一带建城戍边,于1732年(雍正十年)决定向呼伦贝尔地区移民,并于1734年建成海拉尔城又名呼伦贝尔古城,位于今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阳街一带。初建的海拉尔,城周四里,没有城墙,时以商铺和民房当城墙,中间空场修起丈余高的土围子,南北有两个砖城门,东西有两个土城门。建城至今273年,为捍卫祖国边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随着政治、军事作用的加强,商贸和交通中心地位自然形成。

 

被迫移民的北京“八大家”商户。

海拉尔建城后,成为呼伦贝尔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这是个主要是以少数民族为聚集地区,都来的汉族都是在闯关东时期移民到这里来的。当时的各族牧民要从这里购买各种生产、生活必须品,同时,出售牲畜及牲畜副产品。有需求就有发展,这是硬道理,尤其是针对商业经济就更显出重要性。清政府面对自己幅员辽阔的疆域,呼伦贝尔要比作为对清朝大臣最严厉处罚的发配宁古塔还要远的蛮荒之地,为了维护当地社会的稳定,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决定向呼伦贝尔地区指派商人开发商业,发展边境贸易,巩固边防。那么都有哪些商家被清政府指定为移民商家呢,据说当时有北京城的聚长城、隆大号、广太号、晋兴号、鼎升号、大利号、天聚号、弘盛隆共八家商铺被清政府指定作这项买卖,这八家商铺的主人知道后都很害怕,谁都不愿意到边疆草原上来经商。后来清朝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给他们发了“龙票”。这样有了皇帝给的特许证,首先是生命有了保证,本该动身去完成这项使命了,可是,这八家买卖的掌柜,谁也不动身,为什么?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去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到过、也不了解的地方,谁也吃不了那份苦。怎么办呢?于是这八大家的主人想出了一个一举二得的“好办法”:各自从自己的老家招来一些穷亲戚,把货物、车辆交给他们,让这些人代自己到呼伦贝尔地区经商,一来自己不用冒险吃苦受累,还完成了皇帝的圣旨内容;二来如果买卖顺利同时也救济和帮助了这些穷亲戚,自己也获利,达到双赢目的,如果出了什么问题,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地域风情环境决定,各少数民族的豪爽好客性格由来已久。

其实,无论谁开始到那些从未去过的地方做买卖,都是有畏惧感的,到最后但也都是最受益的,最成功的。且说这八大家商铺呼伦贝尔经商的历程吧。按理说他们拿着皇帝发给的营业执照到北方来作买卖,本应该是理直气壮,正大光明的。可是,他们为了求得保护,反而更恭维。也说明了自古以来商人就深暗经商之道。一进城,他们就先拜访了官吏和当地上层人物,送上金银物品表示敬意,这就使海拉尔的官、商产生了比内地更为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在一起打牌、闲聊、吸大烟。有的官员还在商铺里入了股份,这样就出现了“一品官二品商”的说法,也体现了当时商家的特殊社会地位。有钱的和有权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买卖还错得了。当时八大家经营的共同特点是:利用赊欠,抛售剩余商品,赊购畜副产品。他们以交朋友关系等方式,取得牧民的信任,不交款先取货,加速资金周转。仅弘盛隆一次就向牧民赊购千只羊、百头牛。

商铺的掌柜的很快发现一条经商必做之事,就是与当地各民族做买卖一定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只要做到这一点内角就是他们的朋友,其他一切都可以商量,何况还有共同利益的需要。比如说,学习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这包括语言、礼仪、衣服、饮食、居住、嫁娶、祭祀、丧葬、禁忌等内容。八大家认为和牧民交朋友,是做好买卖的基础,学习好当地民族礼俗,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因此,这些掌柜的对民族礼俗调查的很详尽,执行的商铺规定都很严格。所以八大家的商铺人员都掌握了一些当地民族生活常用语言。

牧民们被商铺的笑脸送回了草原,生产、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集中精力从“逐水草而居”的畜牧业生产上。蒙古族人是好客的,由于他们进城时受过商铺掌柜、伙计的礼遇,因此,每当商人们到蒙古人居住地时,他们就更加热情,往往拿出奶酒、肉干、奶皮、奶干等食品,这些买卖人会蒙语,又懂得风俗习惯,搞得主客亲如一家,互相赠送礼物,频频举杯,不醉不归,一醉方休,才是好朋友。

八大家商铺来到海拉尔,是清政府防止帝俄蚕食疆域,同时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广泛联系和民族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呼伦贝尔经济的发展。

2008年起,海拉尔区政府开始在原址上恢复古城风貌,即将完成古城的复原工程,届时将有新的八大家商铺成为新“古城”的一大亮点,同时也为草原明珠海拉尔生态旅游城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