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医保方案料本月公布 未来覆盖13亿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21:15
各界热盼的新医改在春节过后将迈出更实质性的一步。据消息人士透露,一份“医保扩面”的具体方案已由劳动、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草拟完成,日前已上报国务院,有望在3月份的全国两会后予以公布。
方案就建立覆盖全体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框架设计,随后将选择一批省市区作为国家试点,预计到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届时,医保制度将覆盖全国十三亿人口,真正实现“全民医保”。
全民医保方案浮出水面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这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方案》定义了哪些人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给出的界定是“城镇职工制度没有覆盖”的人群,包括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非从业城镇居民和学生儿童;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这几类“城镇居民”目前没有受到任何一种医保制度的保障,他们一旦患病,所有医疗费用都要全额由自己承担。
为了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现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互对接,《试点方案》提出,城镇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统筹层次一致,即以县(市)为统筹单位,设区的市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推行“全民医保”,资金来源是最大的问题。之前,对“全民医保”持反对意见的一方认为,目前国家财力还不足以使医保制度覆盖全民,而没有职业的城镇居民恰好又是支付能力最弱的群体,拿不出多少钱来参保。
对此,《试点方案》给出的筹资原则是:“国家补助一点、地方安排一点、个人掏一点。”方案提出,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将按一定的比例,补助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和经济困难城镇居民参保。补助范围可能包括低保人员、一定年龄以上的老人、伤残人员、失业人员等,还包括在校大中专学生。
《试点方案》另一引人注目之处是明确规定了首诊制和转诊制度。即城镇居民看病首诊必须在限定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过社区医疗机构诊断后,才能转诊到大医院。这是和城镇职工医保制度不同的地方。另一个不同是,现有职工医保制度中备受争议的“个人账户”制度在城镇居民医保方案中也不再提及。按照《试点方案》中的制度设计,未来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仍然属于“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而且,“相比于现有的职工医保制度,非职工的城镇居民医保在保障水平、缴费标准上仍可能存在差异”。业内人士分析,“经济支付力弱的不发达地区,非职工医保的保障水平有可能会低于职工医保。”
专家支持全民社保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保水平的角度看,中国尚无能力建立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太多,搞全民社保不现实。但多数专家对此观点都持否定态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迎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丁宁宁等社保专家都从不同角度对全民社保作了肯定回答。
李迎生说,中国搞一个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并非没有可行性。中国目前GDP可能要超过二十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三万多亿元,外汇储备近万亿元。就中国经济总量和实力而言,现在完全有条件解决全民社会保障问题。问题是,各界对社保也要有清醒认识,不要学西方过度宣传福利,防止掉入福利陷阱。
实际上,社会保障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也具有重大意义。民众如果能普遍享受社会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就会增强消费信心,提高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这样的方式不仅会产生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而且也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缺乏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是跛足型的增长,危害迟早要显现出来。中国近年投资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二十个百分点,而消费率相对过低,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也很关键,而要扩大农村消费,政府的社会性服务就要改善,就要向农民提供包括医疗、养老和贫困救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逐步解决农村没有或缺乏社会保障的历史问题。
“政府统筹基础养老金”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建立覆盖全民、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追求的政治、经济目标。专家认为,要实现这一点,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要及时跟进。
所谓“全民所有制”,用专家的话说就是建立“中央统筹基础养老金”制度,即由中共中央统一为全国所有养老人员确定和发放一份基础养老金,不论他们生活在哪里、身份是什么。目前,大多地区的社会保障基金统筹范围还只限于市或县一级,省内统筹都尚未实现,更不要说全国范围了。结果是,沿海发达省市资金充足,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北等欠发达地区严重亏欠。社会保障基金构成的地区结构严重失衡。
据估算,假设中央统筹基础性养老金按照每人每月三百元计算,一年每人不到四千元;按照四千万退休人员计算,中央财政需要支付一千六百亿元,而目前中央已经补贴的资金大约六百亿元。这就意味着,如果实行全国统筹,中央财政只需要再增加一千亿元就可以了。这笔钱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并不是多大的负担,而收到的社会效果却要事半功倍。
目前,一些省市已经逐步实施省级统筹效果较好。不过专家也指出,省级统筹固然很重要,但也不是惟一的出路。一些省份、尤其是相对落后的省份,对省级统筹的积极性不高,也可考虑采取其它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