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你是我生命的歌 【图文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13:02
        【编者按:又快到了母亲节,(5月9日) 借工作之便,我们摄制组采访了一位普通的农村母亲,她的的事迹让我感动,并制作了《真情故事》电视节目。今天稿件发到360个人图书馆,让朋友们共同感受中国母亲的可敬,中国母亲的伟大!】           
                                     母亲--- 你是我生命的歌

摄影/作者/任虹  北京昌平流村镇古将村 李淑英  

在北京昌平流村镇的北部山区,有一个山峦环绕的小村庄,这里祖祖辈辈的农民,生存在原生态的环境中,虽然百年的老井已经干涸,依然能捕捉到男耕女劳,推碾子拉磨的画面,晚霞中映衬着炊烟袅袅的景象,村民们各自忙碌做着晚饭;在村北头一间东厢房里,我看到了一张淳朴的脸庞,经过岁月的雕琢,剪裁出一朵傲霜怒放的秋菊花。她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李淑英。


    李淑英今年64岁,是古将村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20岁时她从昌平流村镇北庄嫁到这里,虽然识字不多,但她热情、爽快、豁达,骨子里流淌着善良、温情的母性。在一个春寒料峭、月色朦胧的夜晚,一声男婴的啼哭,打破了原本五口之家的平静生活。
       1985年3月8日
晚上10点多钟,邻居家的一个男婴儿降生了,李淑英急匆匆地赶来帮忙。婴儿的家庭很特殊,一个呆傻哑妈和疯癫的奶奶、丧失劳动力的爷爷,只有孩子的父亲在村里干活维持着现状。孩子刚出生时不到 5斤,羸弱的他却长得五官端正,哭声异常的响亮,刺破了暗蓝的天际,他的生命力很弱。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背景,孩子根本无法存活。李淑英看在眼里,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惊人决定:她要抚养这个孩子。
    当天夜里,李淑英没有回自己的家,和衣睡在婴儿身旁,看着稚嫩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心想这个孩子的命真苦,来到世界上就要抗争,李淑英脱口而出给男婴儿起了一个小名叫“来顺”,希望他将来的人生顺顺利利。冥冥之中,李淑英注定和这个婴儿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她怀抱着非亲非故幼小的生命,一颗慈母的心和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古将村北依燕山山脉的皱褶里,那里的农民,仿佛生活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1500 口人的小山村,年人均收入只有800 元,在当时中国农村的历史背景下,贫脊中又多了小来顺一张口,可想而知生活的艰辛。
    一个小生命的到来,牵动着李淑英全家人的心,李淑英的丈夫,一个憨厚的农民,二话没说,从心里接受了这个孩子,他靠在村里打铁,每月挣的20几元微薄的工资,养活上学的一双儿女和小来顺;没吃过一天母乳的小来顺,只能吃奶粉,刚初中毕业的大哥一个月挣的工资,大部分钱买来奶粉喂养小来顺。自从小来顺来到人间,39岁的李淑英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这个孩子身上。
    咋暖还寒的季节,破旧的房屋温度低下,刚出生五天还在襁褓中的小来顺突然发起高烧,急促的呼吸、滚烫的小脸,让李淑英心急如焚,她当机立断和来顺的爸爸抱着小来顺出了家门,去昌平县城给他看病。当时村里没有公交车,他们走在崎岖的山路上,7里的路程显得那么遥远,足足走了1个小时,当坐上开往县城的公交车,李淑英终于松了一口气。经过医院的及时治疗,小来顺安终于全无恙。回来时天已黑了,柔和的月光,照着李淑英怀中熟睡的小来顺,李淑英虽然身体很疲惫,但一股柔情溢满她的心扉。
    那个时候还是票证时代,两岁时小来顺断了牛奶,家里的细粮和好吃的东西,李淑英总是留给小来顺,生怕亏了他。李淑英为了能多赚点钱,起早贪黑饲养鸡、猪,最多时饲养了几十头猪,每天煮猪食、挖野菜,一年到头卖猪的钱全部补贴家用,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肉,买一件新衣服。母亲总是默默地为他付出,为他分担。小来顺像所有孩子一样幸福、快乐的成长,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他是幸运的。上学背的新书包、过年的新衣服、步步高学习机、弹奏的吉他、都是李淑英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小来顺在李淑英的呵护下慢慢长大。
    时光的隧道进入1994年,当小来顺长到9岁时,他的生活却发生了剧变,一场车祸夺走了来顺亲生父亲的生命。1995年来顺的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李淑英又做出更大胆的举动,把小来顺的亲生母亲,呆傻哑妈接到自己家里,同住一个屋檐下。
    长年累月,日复一日,更多的是繁重的家务活等着李淑英,她每天天不亮,做的头一件事情,就是照顾来顺亲生母亲的衣食起居,她们之间没有语言的交流,只有心灵的沟通。生活的拮据没有难倒李淑英,她非常乐观和自信。
    李淑英既是妻子又是母亲,还是奶奶和姥姥,她平生笑着面对困境,面对人生,可她还有一个称谓—-她是女人,坚强的外表下也有柔弱的软肋。屋漏偏逢连夜雨,1998年11月,这个家再次发生了重大变故,李淑英的丈夫患了结肠癌,让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家更加雪上加霜。2004年老伴的去逝,她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李淑英在孩子面前从来不流泪,背地里却哭红了眼睛,她用坚强的臂膀撑起这个家。
    丈夫前后两次住院,共花去了三万多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讲已是天文数字。李淑英肩上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她拖着一双病腿忙前忙后,省吃俭用,偿还着债务。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不想让母亲再奔波劳碌,已经懂事的来顺和大哥在上班之余,经常到10多里外的地方砍柴,还要种植20多亩自留地。李淑英一生是个闲不住的人,孩子们上班时,她的身影依然出现的田间地头,因为土地是她的命根子。  来顺的亲生母亲
    2008年底李淑英积劳成疾终于累倒了,就在李淑英住院的三天,更不幸的是来顺的亲生母亲将大骻摔折,也住进了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李淑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仅住了三天医院就放弃自己的治疗,提前回到了家。为了便于照顾来顺的亲生母亲,李淑英和她吃住一个房间,她把破旧的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吊炕烧得暖暖呼呼,每天给来顺亲生母亲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无微不至整整照顾了三个月的时间,直到她能下地行走为止。15年漫长的岁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李淑英就是这样尽心尽力照料着来顺的亲生母亲,让她硬朗、快乐、幸福的生活着。  李淑英居住的东厢房
    在李淑英居住的东厢房,我看不到现代化的家具,糊满报纸的墙壁上,经过岁月的侵蚀已经泛黄,仅有的一台电视机、掉了漆的旧式碗柜,一张吊炕和简易床就是全部家当。很多年的冬天李淑英家里就是四样菜:萝卜、白菜、土豆、倭瓜;夏天吃的青菜都是自己种植的,看到竹篮子里那些发了芽的土豆和长出樱子的红萝卜,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酸酸感觉涌上心头。
    2000年来顺上了两年技校后,分配到昌平南口西普耐火材料厂,现已成为流村镇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在李淑英朴素的教育下,她倾注了半生的精力来养育来顺,教导来顺,让他“做一个有用的人”。来顺俨然成长为一个孝顺,正值、乐观的年轻人。
    现在来顺已经长大成人了,李淑英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来顺的婚事,别人娶媳妇要盖房子,自己的儿子结婚也要体面。为了来顺,勤俭持家、节衣缩食,盖了四间新房,这可是李淑英一生的心血。
    在别人看来李淑英是个大好人,村里的邻里之间红白喜事她都忙前忙后,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李淑英空闲的时候,也会去邻居家串门,离他家不远处的一户人家,有一位87岁裹着小脚,没有牙齿的刘奶奶正做着褥子,李淑英当即拿起针线做了起来,那针脚疏密匀称、一看就是个行家里手。刘奶奶和我拉起家常,她说:“淑英这个人啊,急性子、心肠热,村里的事没有她不帮忙的。”像这样的称赞话语,问起古将村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从1965年李淑英嫁到古将村,一晃45年过去了,曾经天真烂漫的脸颊,叠化成饱经风霜的面庞,而李淑英的心肠仍然那么善良和富有爱心。当从电视中得知我国青海玉树地震的消息,李淑英为之动情。她说:“看到那么多没有父母的孩子,我还想收留一个孤儿。”
    天底下最伟大的人是母亲,是养母给了来顺生存的理由。帅气懂事的来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好好孝顺我的养母,我要用我的有生之年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来顺平时最喜欢的一首歌就是阎维文演唱的《母亲》,他经常随同昌平流村镇文艺队到邻村或镇里汇演,他深情的演唱:“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家……”。每一次演唱都饱含着热泪,他是在用心在唱。    李淑英给来顺亲生母亲剪指甲
    在我离开李淑英之前,我看到了一幕感人的镜头:她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正在给来顺的亲生母亲剪着指甲,两个女人、两种命运,两位白发苍苍的母亲,两双粗糙的手交织在一起,不分你我,和谐共处。一抹夕阳下,映着李淑英黑红、满脸皱纹的脸颊,她的姿态那么敦厚、那么淳朴、那么专注。
    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多重的身份,李淑英用25年的光阴养育了来顺,用15年的心血,照料着来顺的亲生母亲。这种大爱无疆,感天地的举动,折射出永恒的光芒。
    我赞叹中国母亲!我敬重中国母亲!母亲的心灵宛若一枚温玉,母亲的慈爱如春天般厚宽,母亲的无私象蜡烛照亮了孩子,母亲的坚韧趟过每一个沟沟坎坎。母亲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母亲你是一首生命的歌。       采访进行中   摄像师正在拍摄外景  天之大-毛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