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穴位疗病养生之大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4:55
        为使广大中医爱好者更好地清楚经络的本质,作者在发表“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一文后,已陆续发表各经穴位的性能解说多次,现在就最为常用的“四总穴”作一综合概述,此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暂时告一段落,毕竟晚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本草理论,我是在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的时候发现经络现象有点雾里看花之后才转移研究方向的。事实上真要研究经络穴位还得修道进行内证实验,我虽在努力进行中但还没达到这个境界,等有一天晚辈可以进行内证实验了,我再继续研究经络与穴位,同时也会将研究成果公报于众与大家分享。现在就四总穴解说作一小结如下。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

        足三里―――肚腹三里求
        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所谓“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
        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在那里,通常情况下用不上,但如果去发掘它,那真是受用不浅。胃痛的时候,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就缓解,非常有用。还有就是醉酒了,但觉得要吐又吐不出来,这时候你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吐出来后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
        那么足三里与老母鸡又有什么关系呢?传统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而老母鸡的补益作用则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祖辈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俗话说:“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那么,如何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古人常常采用“化脓灸”,那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一次约15分钟或更长时间。穴位处出现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待水泡自行吸收。古人认为这样做相当于每天进补一只老母鸡的效果。而且在当时物质文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这种保健方法是很经济也很方便的。因此,这种方法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现今仍有很多人喜欢经常灸足三里或进行针灸并用以进行保健,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化脓灸”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作为修佛研道的素食者,不妨每天都在足三里处进补一个“老母鸡”。

        委中―――腰背委中留
        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委中是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经气最强,入脏也最深,故感传效果也最佳,腰背部的经络几乎为膀胱经所占住,故委中所治疗的面积甚广,一般可用于治疗腰脊强痛、股膝挛痛、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以及头痛身热、呕吐泄泻、咽喉疼痛等病证。此外,由于膀胱经最活跃的时候为15时至17时,在这段时间刺激委中穴效果更好。
        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要穴,其实也没什么神秘,只是这个地方用拍打的方法比针灸按摩什么的效果要好,因为委中那一片的肉是人体中比较嫩的,一般打到患者委中一带出瘀青,或者发红,有红丝为好,哪边疼就重拍打哪边,如果你想不伤着自己的手,那就拿点刮痧油、药酒、风湿油之类,在膝盖弯处先擦上一些之后再拍打。忌讳:拍打后三天内拍打部位不要见水,洗脚也简单一点好,同时少吃发物。
        为什么拍打委中穴善于治疗腰背疼痛呢?这个问题如果真要说明的话那就只能在内证实验的前提下回答了。由于晚辈目前还没有练到这个境界,所以在这里只能引用其他高人的说法:“实验发现,在内证的状态下,对两腿委中穴进行拍打,会促进人体小腹部,所谓下丹田部位黄色真气,成立体、棱形聚集,驱散腰部的不良瘀积,建立恢复腰背功能的那种状态。”

        列缺―――头项寻列缺
        列是分解的意思;缺一般指缺口之器。因本穴所处手腕侧,当桡骨突起的分裂缺口处,故以为名。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
        另一方面,我们古时候称雷中之神为裂缺,雷电是阴中之阳,有通上彻下交通阴阳的能力,所以古人就认为它是天地的裂隙,阴阳的交界。而“四总穴歌”就说“头项寻列缺”,意指该穴,善治头项诸疾。 “列缺腕侧上 ,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等等 ,即指出其主要治疗作用。
        问题是,“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而本穴一般认为是手太阴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经,通于任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若论从手太阴肺经,按其循行来看 ,并没有上行至头项处,所以说列缺别走手阳明经,还不如谓其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主属穴位。因为列缺的位置在手腕外侧,属阳经一类所循行的地方,与一般阴经循行于内不同。总而述之,大肠、肺经以及任脉经络所经过的地方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针刺列缺穴来治疗,但以大肠经的为主。这样一来,“头项寻列缺”就容易理解了。

        合谷―――面口合谷收
        合谷:本穴取意古之山名,以肉之大会为谷,二处相连为合,又有交结,集会之意。食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峰,故名“合谷”。系本经之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本穴有开窍醒神,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功效。
       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简单取法:将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然后拇指尖向下压,拇指尖所压部位就是该穴。
        本穴治牙疼最管用。但由于左手的大肠经在面部走右边,而右手的大肠经在面部走左边,所以它治牙痛也是交叉的:右侧牙痛按摩左边的合谷,左侧牙疼按摩右边的合谷。但需要注意的是,大肠经进入下齿,然后绕唇,在人中穴左右两支交叉上行,分布在鼻孔两侧。而上齿则由胃经主管,所以本穴一般是治下牙痛,而上牙痛的时候可以用胃经的内庭。
        另外,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本穴一般治面部上的病,比如牙痛、鼻衄等等,所以此前贤有“面口合谷收”的归纳。这与西医一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头乃诸阳之会,这里面的经络多为阳经阳穴,其内藏阳性能量,非一般阴凝物质可比,阳者虚空,故头面部位出现经络阻塞的现象是比较少的,所以引起面部病证多由其它本原地方出现问题所致。合谷乃大肠经之原穴,原穴者,生命活动之根源动力所在,是原气汇聚出入之所在,是脏腑真气输注于经络的部位。凡医疗当求其根本,本经头面诸疾均根本于合谷,所以本穴皆能疗之,并非是什么希奇的事情。

        [按] 四总穴歌最早见于明朝的《针灸大成》,后来有人又在四总穴的基础上加上两句“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这样一来就更加完美了。一般情况下你懂得这几个常用穴位,就可以对付很多病证了。这个“阿是”就是阿是穴,什么是阿是穴?“阿”字据《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按压痛处时,病人常会“阿”的一声,以之呼痛,然后医生就会问是这里痛吗?病人立刻就回答说“是是是”,故名“阿是”。其理论依据来源于《灵枢·经筋》中的“以痛为输”。这个是以全身皆穴为原则以及根据就近取穴或者X平衡取穴的方针进行的,对四肢的病证应用得最为广泛。至于“胸胁内关谋”中的内关,其简便取穴法:将一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另一手手腕横纹上,这时三个手指头并拢的手的食指和另一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处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内”是内藏的意思,“关”是关要、关口的意思,指的是出入的要地。内关是手厥阴心胞经上的一个要穴,是心脏的保护伞,什么呼吸憋闷、心烦心悸之类都可以找它。不仅如此,古书还记载“某夫人半月不食,目闭不开。针内关,目开而能食。”这证明了内关这一要穴能治很多重疾。我这里只是说了个大概,其中还有很多奥妙有待大家去发扬光大,最后顺祝大家及早修得中医正宗以济世天下。
         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面部,口鼻之间,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会之间。为急救昏厥要穴。一般认为经属督脉,为手、足阳明与督脉之会。但是,根据人体经穴的演化规律(具体规律请读者参看本博“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全文),我们认为在人体里,人中穴是自百会与会阴之后演化出来的第三大穴,一般认为本穴从属督脉,那是因为本穴在头面而应天之阳,但实际上,在人类早期,人中穴其实从属任督二脉共同拥有,这里曾是它们交会的中转站,只是人类进化特别是直立行走后,人中往上偏移以致性属于阳而从属督脉而已。
        更有意义的是,人类这最早演化出来的三大穴位,竟然均与人的性命息息相关,它们是最常用的急救穴位。正常人体因受突然惊吓等不同因素而卒然昏迷,古称“尸厥”,一般有阴厥、阳厥以及阴阳中断厥。阴厥是阴包阳,阳不能出于阴,治疗当取百会穴以提升阳气,著名的“扁鹊起死回生虢太子”医案中,扁鹊就是应用此穴。对应地,阳厥当取会阴穴。
        所谓阴阳中断厥与人之将死的阴阳离绝是截然不同的,这里的阴阳虽中断但没有离绝,只是一时连不上,或微弱地连续着,治疗当然应取阴阳之交会——人中穴。事实上,人中一名也能体现此穴功能。所谓天上地下人在中,人中一名表示此穴对应于人而能交通天地阴阳也。具体地说,鼻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以通天气,口摄入五谷水液,以通地气,本穴在口鼻之间,上天,下地,中人也,又位居身体正中线,故称人中。最能交通天地阴阳而使阴阳中断重新接合,其中道理,已无容再论。
  实际上,人中穴应用广泛,凡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均可优先取用此穴。为什么刺激人中会出现一定的急救作用呢?中医的解答我们在上面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了,而西医对此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只存在认识的层面不同而已。
  其一,刺激人中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血压是主要生命指征之一,任何原因造成的血压过低都会危及生命,在危急情况下,提高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研究表明,节律性刺激、边续弱刺激或边续强刺激人中易能引起动脉血压升高。
  其二,刺激人中对另一主要生命指征--呼吸活动也有影响,连续弱刺激可引起持续性吸气兴奋,边续强刺激可引起持续性吸气抑制,适当的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进行。虽然刺激人中对血压和呼吸这两个重要的生命指征都有影响,但对呼吸的影响并非都有利。例如,边续刺激引起的吸气兴奋和吸气抑制导致呼吸活动暂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不同的刺激手法对呼吸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在充分发挥升高血压作用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对呼吸活动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适当的节律性刺激最为合适,可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每分钟掐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持续0.5-1秒。
        综上所述,人中乃人体一急救大穴,实在不容忽略。这里很多朋友会说,我们很注重这个穴位啊,怎么会忽略呢?实际上,我们忽略它已经很久了。自从人类有了“植物人”的定义之后,在西医角度的断定是:死亡。但在中医角度却不是,那么在针灸上当如何取穴呢?答案是:人中穴。理由与治疗阴阳中断厥一样。试问,有几个人注重过它?作者首先在这里提出来,愿天下人共知之。

        膻中穴
        膻中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一般认为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与任脉之会。同时此穴也是心包募穴,倘若被重击,则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对膻中穴的性能解释,从来就没有超出《内经》的范围。《经》曰:“膻中者,为气之海。”又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我们知道,在任脉上脐下一寸半就有一个气海穴,这里又说膻中为气之海,难道这不是前后矛盾或者是明摆着迷糊后辈吗?所以为了区别,后来就称膻中为上气海,脐下那个为下气海。这样好像是区分开了,但只不过是空间部位上的区分,很明显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还没有明确指出上下气海的具体穴性何在。考究膻中穴的具体位置,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指的气海其实就是宗气之海。宗气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营卫之气和吸入的大气相合而积于胸中的气。胸中不仅是宗气积聚之处,又是一身之气的运动输布的出发点。它有两大功能,其一是上出于喉咙而行呼吸,它关系到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其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由于手太阴肺经亦路经膻中穴,那么为什么膻中穴被认为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与任脉之会而唯独没有肺经的份呢?要知道这个上气海穴与肺气的关系是极度密切的啊!这很明显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现在我们在这里修正过来。膻中穴经属任脉没错,但却是手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与任脉之会。同时,我们也肯定此穴是心包募穴的说法。既然膻中穴与这么多的经络有关,那么它的功能就非常广泛了。记住,一般情况下凡募穴皆禁灸,这是我们得出的一个穴性规律。因为募穴的功能均以聚气募集能量有关,加热只会使气体能量膨胀而无益于聚集,这有悖于募穴的基本功能,所以禁灸。除非特殊情况,如此处同时风寒痹着。所以,作为心包募穴的膻中,一般禁灸同时也很少进针。因此,在这里我们就着重讨论膻中穴在养生上的功能。因为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这样一个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宗教的世界性动作:合十。所谓合十,就是两手掌相合。其形状是两手当胸而十指相合。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世界多个宗教特别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其实,合十何止礼节如此简单,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心浮气躁时,合十可以让我们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这个把双手相合而放在胸前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对平稳情绪很有效。那么,这里面蕴涵着什么道理呢?其实,每当我们合十时,你就会发现手掌摆放的位置就在膻中穴附近,这样一个动作其实每重复一次,就起到间接按摩膻中穴一次,使得这个心包的募穴能起到为心包募集到更多的能量的效果,其直接导致这些能量为心经所用,从而使得心平气静,起到收摄内心的作用。这就是“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的真正原因。
又比如说,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捶胸顿足”。人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而捶胸顿足的。为什么呢?这与膻中、涌泉穴有绝对大的关系。人悲痛时,气就郁结于胸中膻中处。敲打它可以把郁气给震出来,心情就会改善。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对身体机能的自我调节。大家不妨试一试,被人拒绝时不要生气,回家“捶胸”一下就舒畅了。那么为什么要顿足能?因为我们脚底心有涌泉穴,顿足可以打开涌泉穴排放废气而同时又令肾的精气充沛,肾中精气振奋升起,则人就会从郁闷之气中解脱出来。

        气海穴
        气海与肾的关系相信大家已有所认识。但肾有两个,从《难经》开始就认为右肾为命门,这样一来,则气海就与左肾相对应了。问题是,我们中医乃至整个阴阳八卦学说系统不是说左为阳而右属阴吗,为什么说右肾为命门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准备作深究,因为左右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严格区分哪个是命门意义不大。同时,在这里也把气海与命门一起研究。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为了与膻中穴这个上气海区别开来,这里经常被称为下气海。这两个地方都被称为气海,其实是不简单的。因为膻中穴是宗气的海,主要对应肺,属后天的气海,而下气海则是真气之海,主要对应肾,属先天的气海。这里除了先后天的对应,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在人体内部,除了肺肾,就再也没有对称生长的脏腑了。面对这样的奇特现象难道我们就一点感觉都没有吗?这种对称分布在人体的上下遥相呼应而成子母关系的两大与气最有关的器官其实就是构成人体气机循环的最大源动力所在。        我们知道,人体两肾自分阴阳,则肺亦分两叶与之对应,以显母子对称关系。由于肺部主要对应的是天气,而两肾则主要对应着地气,这里所谓的地气就是肾的真气,包括真阴真阳。地气哪里有真阴真阳?固地之真阴在海中,石油之类是也,地之真阳在地心,这里温度极高,非一般火可比,非一般水可灭也。肾以涌泉通地气于下,故有此两肾之分之象。天气交通与下,地气交通于上则形成地天之泰卦,所以在人体里面,也必须肺肾二气互为交通方可。在时间的对应上,则肺之气,夜必归于肾;肾之气,昼必升于肺。肾之气昼升于肺,就像地气上交于天,肺之气夜归于肾,就像地气上交于天之后遇冷而凝为水珠下降于地一样,他们就这样的无端循环着,从而完成人体气机的大流通。由于自然界里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所以这里面的循环机制是这样的:左肾气海一般肾阴因受体内心阳之气的蒸腾而致肾中那些经会阴等穴收集而来的宇宙能量通过经络上升至左肺部位作初步的冷凝,由于这个时候右肺还没有被这些高温气态能量进行热传递而温度相对更低,然后这些初成云雾的气态能量就向温度更低而压力也低的右肺漂移作进一步的冷凝,待冷凝工作完成后它们就像下雨一样循经下落到右肾命门之地,然后再流回左肾气海被当作“石油”(其实石油岂是经此一周就能产生?如此顶多是得到一些柴碳而已)一样储藏起来以备急用。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体在这里的气机循环就是法地而得。
        懂得了这些,我们才有可能懂得气海穴的真正意义所在。它就像大地的海洋,如果说气海穴与宇宙能量的交通出了问题,那么就相当于大地上的海洋被冰封了一样,有些地方就会产生一派虚寒之象,但有些地方却由于没有雨下了,所以就对应地产生干涸口渴而现虚火现象,如果这个时候不审明阴阳而乱投苦寒降火药物,则犹如雪上加霜,病家危矣!计唯内服附子干姜以振阳,外针气海命门以益气,合则调补下焦,补肾固精而病愈。
        所以,前人对本穴一直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意思是说气海穴有强壮全身的作用,这都是由其主一身气机所致的。验证于临床,则本穴确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对先天禀赋虚弱、后天劳损太过、大病初愈或产后体虚等证均可取为补虚要穴,并可与足三里、命门穴等互相配合使用,以期达到最佳补养效果。
        涌泉穴
        此穴在足底,我们认为是足少阴肾经的最早的原穴。《灵枢经?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其具体位置在人体的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涌是涌出或涌入的意思。泉指其体内肾经的经水废气由此外涌而出体表,也指地气能量由此内涌而入体内的意思。很明显本穴一方面主要肩负着排放肾经废物的功能,另一方面同时具有强烈的吸纳宇宙能量的功能。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均有“水”上下呼应,从此“井”上可腑视到脚底涌泉之“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如果你有经常上网而把人体的生物钟搞坏了,而经常通宵失眠的话,可每晚临睡时盘腿打坐,足底向上,然后屏气静心排除杂念,用双手大拇指时重时轻地按摩两足底涌泉穴百下,一段时间后睡眠就会有很明显的改善,偶尔半夜惊醒,只要按前法补做足疗,又能继续入睡。并且,按摩涌泉穴还有使人食欲大增,精神充沛,似有百病消散脱胎换骨的功效。
         如果有修过药师经的读者朋友,细心的你相信会发现药师如来虽然全身色青唯手掌心劳宫穴以及脚底心涌泉穴处是红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南怀瑾在《药师经的济世观》一书中说:“肉身修持到了的人,本身中脉通了,自然都是在天青色的境界中,像早晨起来,东方太阳刚出来,万里无云,天是青色的,朝气,生气,这是修行到了。那么脚底代表什么?脚底心是生命的根源,如果肉身修到了,这个肉身可以不坏。它是欲界的升华,炼精化气,红代表了能源。所以功夫到了,手心脚心发红。人的生命在下部,精从脚底生。人的衰老死亡,从脚底开始,越老两条腿越走不动。”南前辈的这几句话,完全可以作为作者“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一文中关于经络与穴位的能量本质的相关观点及其结论的旁证。


        劳宫穴
        劳宫穴属于手少厥阴心包经,穴位在手掌心,二三掌骨间。为什么叫劳宫穴呢? 劳是劳动的意思,宫是房子中间的房间,穴位在掌心,好像在房子中间,当劳动中指,屈拳掌中,中指尖点到的地方就是穴所在,所以叫劳宫穴。
        日常生活中很多动作是无意识的,但大都是在治病,都是身体对外来刺激本能地发出的一些反应。比如说男的左手在下,女的左手在上来护丹田捂肚子.用的就是劳宫穴。这个动作从医理上讲,就是心肾相交。腹部属阴,是肾所藏的部位。用心包的劳宫穴包住腹部,可以让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总而述之,本穴具有开窍醒神,清泻心火,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热病、心烦、衄血、呕吐、癫狂、癔病、中风中暑等病。我们认为,劳宫穴是心包经的最早的原穴,一方面它是心包以及心经能量的吸收源发地,另一方面,它更是心包以及心经废物的最终排放地,这些废物就是从这里排出体外的。所以此穴对心包以及心经可以起到虚可补实可泻的作用。由于本穴给心脏补足气血十分快捷,所以如果每天觉得心里有点劳累了、有点慌乱了、有点紧张了,就揉揉劳宫穴,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刮痧或者拔罐的时候感觉不舒服了,随手揉揉劳宫穴也能很快恢复。劳宫穴还是治疗晕车的要穴。日本一学者也谈到:只要每天能用心地对劳宫穴给予刺激,就能积极地对抗不可避免的由于日常生活所致的紧张等情绪。在身体的劳宫穴部位给以单纯的、反复的刺激,可使精神紧张平静下来。人之“心”的疲劳是精神上的一种抑郁状态,常导致失眠、神经衰弱等证状,指压劳宫穴可使忧虑、抑郁等得到舒张,心包有代心脏行使功能的作用,因此自古以来就是治疗精神疾病的特效穴位。
        所以,劳宫穴作为生物体的一大穴位,与诸有情之生理及心理息息相关。现代人之心理疾病有增无减,一方面是由于压力增大了,但更重要的是劳宫穴的功能受损了,因为我们人类的压力再大,也比不过那弱肉强食时刻受生命威胁的别的动物所承受的压力大,但是其它动物们却很少见有什么心理疾病而大多数的动物都能寿终正寝,这是为什么呢?按人类直立行走后,劳宫穴远离大地而不能很好地吸纳地气,故其功能受损,同时也逐渐失去其原穴的地位,使得有些疾病如心瓣膜病、高血压等成为人类的专利。动物们可还是爬行而掌心贴地,所以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那么我们人类如果经常爬行就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了?答案是:完全正确!但在自己的家里爬行没多大效果,因为家里的地气被水泥板给挡住了,尽管手贴地板也吸纳不了多少地气,一定要在自然的大地上操作方能见效。

        天突穴
        此穴定位在胸骨上窝中央。为方便论说,须参考一下该穴的解剖位置:胸骨切迹中央,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向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深部神经。
        由于本穴内及气管,所以进针犹须谨慎。一般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但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张锡纯的“治痰点天突穴法”。张锡纯说:“点天突穴以治痰厥,善针灸者,大抵知之。而愚临证体验,尤曲尽点法之妙。穴在结喉(颈间高骨)下宛宛中。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里),其气即通。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点天突穴就能治痰厥?按肺乃储痰之器,若痰要外出,皆因肺在上部所以多从喉咙而出,倘若喉结附近经络闭塞,则痰必聚于此而成痰厥,点之或针之则能加强此能量的吸收和利用然后改善此处微循环,使其气通,随之人体平衡机制启动而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
        由是观之,天突一穴,其名之天乃指人之头部,突乃喻突破喉结阻碍之意。其本质如此,所以该穴性能多以泻实为用,少有补意。虽本穴直属任脉,但因其贴近肺管,所以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肺部病证。

        少商穴
        商,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与肺同属金。穴属手太阴肺经,位居肢体末端,脉气细小,故而得名。取法:在拇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取穴。本穴有泄热开窍,回阳救逆,利咽镇痉之功效,是急救穴位之一。
        小孩子一般很容易得扁桃体肥大、发炎这两个毛病,大家认识了这个穴后,在家就可以把病治好了。就是用三棱针点刺少商至出血,从鱼际处往上推,把淤血或鲜血挤出三五滴来就好了。还有,在秋天很多人都会嗓子痛,也可以这么弄,放点血出来,嗓子就通了,效果很好,尤其急性咽喉肿痛,简直就是血去病除,这些都是由本穴具有泄热开窍的功效而决定的。当然,很多穴位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只是本穴位处指端末梢,主管吸纳原气能量以及排放废气微粒,功能比一般穴位比较强大而已。
        由于少商这个穴与很多末梢的穴位,即井穴一类的穴位一样,一般都需强刺激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所以通常都需要用三棱针点刺,放几滴血,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放血疗法。由于有很多人怕放血,同时为安全起见,所以平常大家不妨拿指甲掐一掐。但是如果论效果,还是放血够显著。或许你会问,中医真奇怪,放点血就能治疗大疾病。其实,我们真正要的不是这几滴血,况且这些血也没有什么不妥,为什么要无端端的浪费掉它呢?按气随血脱,放血其实是为了使聚集在体内那多余的高热能量随血而散,从而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我们知道,一般饮食不节,神志失调或脾胃虚寒,都可以能产生胃气上逆而引起呃逆。少商属金而性降,所以于此颇是对证。呃逆发作时指压少商穴,同时下吞咽口水,如此反复数次即可止住,往往持续一分钟即能生效。

        三阴交
        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处,胫骨边缘凹陷中。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三经的交会穴,位置十分重要,类似交通枢纽。可以调节足三阴经的气血运行,同时补益肝脾肾三脏。所以本穴具有健脾益气、补肝滋肾、止血止痛等功效,应用十分广泛,凡涉及足三阴经的疾病,此穴皆有治疗作用。
        腹泻俗称拉肚子,中医认为这个病主要是脾气虚或脾阳虚所致。仔细归纳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引起腹泻的诱因中以寒性居多,当这个寒气进入胃之后,由于脾阳有些虚,所以不能温运它,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尽量将其排出体外。此外还有个腹泻叫做“五更泻”,是与肾阳虚有关的,道理和这个一致。三阴交能健脾益气、补肝滋肾,所以都能以之治疗。
        本穴的最大特点就是:妇科疾病的万能穴。中医认为“妇女以血为本”,血在女性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女性的一生,会经历到很多与血密切相关生理问题,这里面主要指的就是女性的月经、怀孕、生产、哺乳一直到绝经,都离不开大量的血的支持。另外女性还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情绪化”,而主管情志的是肝脏,因此肝脾肾三经与女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女性的很多疾病大都因此三经出现了问题。常见的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血晕、更年期综合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等。但是,尽管三阴交是妇科疾病的万能穴,但作为调节身体机能的广义范畴的“中药”,它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对于怀孕的女性,针灸三阴交有引发流产的危险,所以对孕妇就应该禁用。
        有的男士或许会问,本穴男性可不可以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体内有湿热的人,口干舌燥而总想喝水,都可以按摩三阴交而获得效果。特别地,无论过胖或过瘦,按摩它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三阴交有对瘦人增肥与对肥人减瘦的功能。或问,增肥与减瘦不是自相矛盾的吗,这是什么道理呢?按无论过胖或过瘦,都是由于阴阳不调而造成的,经络穴位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系统,调节之故而均能治疗之,这有什么不妥的呢?我们知道,肥胖一证虽与摄入过多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脾胃功能的问题,是由于体内能量不足导致垃圾堆积过多而造成,过瘦则是由于新陈代谢过于旺盛消耗能量过多所致,三阴交有健脾益气、补肝滋肾的作用,能够促使人体更好地与天地交通从而获得更多的能量,并进一步改善机体功能活动,从而使得机体在物质层次更好地吸收与应用。所以,本穴既能增肥又能减瘦,并没有什么希奇。

        丰隆穴
        丰者大也,隆即盛意。该穴所处肌肉丰满隆盛,又丰隆为雷神名,喻其在下肢,犹如雷起地下,行云施雨,雨后天晴,故而名之。本穴为胃经之络穴,别走脾经,主要的功效在于化痰二字。
        郑幅中前辈说:“丰隆穴,中里老师又给它起名叫化痰穴,专门化痰。有哮喘、咳嗽、痰多这种情况,多揉丰隆穴就可以从里面把痰化掉。中医这个 ‘痰’,范围很广。比如你长个脂肪瘤,中医叫痰核;血脂高了叫血痰;长个扁平疣了也是痰。 ‘气郁则生痰’,所以跟痰有关系的都跟气有关系。另一方面,脾虚则生痰。中医有一句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刚刚说脂肪瘤、高血脂是痰,还有什么是痰呢?赘肉,就是多余的脂肪。这种脂肪完全是一种垃圾,它只能是随身的负担,是消耗气血的东西。所以肥胖不是脾胃能力强,而是脾胃功能弱。减肥,一定要强壮我们的脾胃。”
        郑前辈说得很有道理,虽然肥胖一证与摄入过多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脾胃功能的问题。从这个新的观点所发展出来的减肥方法,当然和大家熟知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原来运动、节食、热量控制的方法中,多数是消耗能量的方法,减少身体的总体能量。而在新的观点看来,垃圾排不出去主要是能量不够,这些方法会使能量更低,是反其道而行的。因此,减肥时不应该减少身体的能量,反而要增加身体的能量。
        当然垃圾的堆积除了能量不够之外,经络不通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我们的经络研究中,发现经络在物质层次是人体血管系统外的另外一个体液流通的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将营养运送到细胞周围供细胞吸收,同时也将细胞所产生的垃圾带走。因此,经络不通也是垃圾堆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善于化痰的丰隆穴,其善化之功能可知,其善通的功能可知,其善疏经活络之功能可知,其善调和气血的功能可知,其善和胃健脾的功能可知,其善消脂减肥可知。

        尺泽穴
        尺,乃人之“尸”与“乙”(曲肘之形象)的合字,指前臂部。泽,浅水低凹处,因其位置特点而名。尺泽是合穴属水,因水能克火,所以尺泽有清宣肺气,泻火降逆的功效。又或者说,肺经在五行属金,其实证取尺泽(水),即实则泻其子之意。其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另外,此穴更是补肾的要穴。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把肺经多余的能量补到肾上去。因为尺泽是合穴,“合穴属水,内应于肾”,而这条经是肺经,属金,金能收水,所以这个穴有补肾的作用,这个补肾方法就叫“泻肺补肾法”。通过按摩这个穴位,我们就能够令身体的能量在自身转化。如果患有哮喘、高血压、上实下虚等证,都可以使用这个穴位。但如果肺气自己也虚,则按摩此穴就会不见得是补肾,因为它的能量须先跑去滋阴润肺,待肺气也足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金生水”的方式补肾。
        相信有不少初习中医经穴者会感到很奇怪,尺泽是合穴属水不错,但在一般的经络图上这个穴位与肾经并没有什么关联啊,怎能一句“合穴属水,内应于肾” 就说明得了问题呢?由前面的关于经络本质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经络系统是开放性系统,它们之间的关联并不以一般经络图为标准,并且经络及其穴位主要是属于能量层次的,只要两两物体所发出的能量频率一致,它们之间就能产生共振现象,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亲和药理作用。尺泽是合穴属水,它这里汇集的能量从属水类,与肾经的能量频率相一致,它们之间能产生共振现象,所以彼此之间能很好地实现气血的转化。

        隐白穴
        隐即藏意,本穴居因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位于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角一分许,是处皮肤常隐白肉,因而名之,是脾经之井穴,益气统血为其主要功效,常用以止血。
        由“五行学说的证明”一文我们已经知道,脾是人体最早演化出来的脏器,早期担负着一定的造血功能,但心肺出现之后,脾就逐渐退化并演变为统领教练一类的角色,除统领五脏六腑外,脾最主要统领还是周身之血液与津阴,所以隐白穴所止之血并不局限于脾经,而是周身皆可。中医称功能性子宫出血为“崩漏”。隐白穴为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脾为统血之脏,灸法施术于其处有健脾统血之效,故而该穴乃历代医家治疗崩漏的常用经验效穴。推至一般情况,就连月经不正常之类也可按摩之以作调节,以及肺气不足所致的鼻出血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前面我们说过,脾统领周身之津液,并不局限于血这个范畴。有些儿童甚至大人都会有睡觉流口水的情况,这是典型的脾虚不摄津液,如是女性则常伴有月经不调的现象,这个时候不妨每天按摩一下隐白穴,每次五分钟,不出一个月就见效了。
        特别地,据报道本穴更能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等证,同时具备明显的开窍醒神作用。中风后肢体麻木是临床上中风患者常常伴有的证状,主要以前臂至指端及小腿至趾端部位麻木为主。选用少商、隐白穴,用点刺放血的方法治疗此证,每获良效。

        天枢穴
        此穴当脐旁两寸,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是大肠经的募穴。但从经络走向上看,天枢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与带脉交汇处,针刺或按摩此穴,对此二经有调节作用。
        募穴的分布都在胸腹部,而且大体位置和脏腑所在的部位相对应。所以募穴其实就是五脏六腑之气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也是为各经募集能量的地方。按摩天枢可以增加肠道的良性蠕动,对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有很好的作用。若要化湿一般采用艾灸,这是取温能散湿的道理,但募穴一般禁灸,以防其一边化湿另一边却在散损正气。但如果非要艾灸不可,则只要把握好时间,也不妨灸之,只要病中即止则又无碍。毕竟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是优先于祛邪的,最初艾灸时的热能人体会调动它去驱寒化湿。
        《黄帝内经》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这就是说天枢所在之部位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是一个人体天地之枢纽分界点。说白了就是中转站,一切气血在此分清浊,清之精微物质归上变成血液之类,浊者如垃圾一般归下从大肠尿道排出体外。作为经属大肠经的天枢,它主要控制着两个枢转的功能,一个是排泄大便,一个是通利小便,它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都有调节作用。比如现在很快就到夏天了,这天气一热,肠胃也会跟着“热闹”起来,不是没有食欲,就是吃了东西感到胃胀、恶心,有时候吃多了瓜果冷饮,还会因为脾胃受凉、消化不好而产生腹痛等现象,这个时候找天枢穴就对了。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梁丘穴
        穴当膝肉隙中,曲膝取之。梁丘者,是膝梁上起肉如丘,故以为名。
        本穴是胃经的“郄穴”,“郄”是“孔隙”的意思,郄穴就是经气深藏之所,也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时,在四肢出现明显压痛等异常现象的部位。一般来说,阳经主要用来治疗急性病,而阴经则经常用来治疗血证。并且郄穴就更是多用于急证,所以梁丘一类穴位治疗急性疾病效果是最好的,比如说急性的胃炎、肠胃炎、乳腺炎以及突然的膝盖疼痛等,按摩一下梁丘,马上就能缓解。郑幅中前辈谓其还有一个额外的效果,那就是能止胃酸可疗胃酸过多之类的疾病。总之,本穴是治疗一般胃肠病的常用穴位。按照郑前辈的说法,对于急性胃痛或慢性胃痛的发作,马上点按梁丘穴有立时止痛的疗效;如果疼痛的位置偏于胃脘,要再多揉足三里。偏于小肠部位则多揉下巨虚。若属于慢性胃肠病的治疗,丰隆穴则效果最好。
        梁丘既然善疗急性证候,那么对于那些慢性胃炎等疾病它是否也显著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相比之下它在对付急性病的时候显得比较快捷而已。所以,本穴无论是急或慢,是补或泻,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由于郄穴就是经气深藏之所,因而一般情况下就尽量不要去打扰它,按藏者类于脏也,不可屡发越之。所以对于慢性胃炎之类还是建议找丰隆穴好一点。

        商阳穴
        商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属金。穴在手太阴肺经少商穴的外侧,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性属阳分,故以为名,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的功效。
        取法:在食指桡侧,指甲旁0.1寸取穴。此穴循经食指,所以如果食指有发现异常状况,往往首先反映大肠的功能,如果食指上可以见到青筋,这往往预示着消化与排泄的功能失常,以便秘多见。
        商阳穴与列缺、合谷相差不远,所以它们的功能多有相似之处,唯本穴位居末梢,与少商之类更是雷同,故而常功偏别用,在开窍方面则更为显著。由于本穴从属大肠经,所以它开的自然是大肠的窍,说白了就是肛门,所以它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具体说来,治疗什么类型的便秘呢?它的作用有点像开塞这种感觉,就是好像大便已经到了肛门这块了,这个穴就管用了,以之来开门嘛。所以大家食指上都可以见到青筋,这往往预示着消化与排泄的功能失常,以便秘多见,这个时候如厕时不妨一边蹲着,一边按摩商阳穴,会有较理想的通便效果。
        或许你会问,商阳在手上,肛门在臀下,它们相隔甚远却还是能够产生这样明显的功效,这是什么道理呢?该经络如气泵,这边一打气,那头就通了。在物质能量的角度,这边增加能量,要传到另一头,根据祝华英道长的论述,这只是半个循环而已,只肖四分之一的呼吸时间就到了!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有的人手指断了而没有商阳穴了呢?举个例子,如其人手断而合谷穴犹在,则此时合谷穴就替代担当行使了前面所有穴位的义务与权利。

        鱼际穴
        此穴在手拇指下,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 由于此处形如鱼腹,又穴当赤白肉际处,故以为名。系肺经之荥穴,从属火类,却是一个善于退热的穴位,这是什么道理呢?按大凡肺经火类之能量因共振而大多会聚于此,针灸或按摩之可改善此处机体循环,从而使得这个部位能够于天地更好地交通起来,故而多余之火类能量微粒就从此穴孔窍逸出体外,则热随之而退。此乃从治之法,与尺泽之直泻其火有所不同。
        所以说,鱼际善于退热泻火:心里有火,它能去;肺燥咳嗽,它也能去。什么是肺燥咳嗽?就是夜里两三点钟那会儿老爱咳嗽,比较烦热,睡不着觉。其实大家不用担心,这种咳嗽非常普遍,通常就是肝火引起的。因为肝火在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比较旺盛,从而造成这种咳嗽,这时候按摩鱼际穴就会得到缓解。此外,鱼际穴还是一个治疗哮喘的要穴,究其原因,还是不出其善于退热泻火的范围。
鱼际在幼儿科里又叫板门穴,专门调节小孩因肠胃功能不好而不爱吃东西的,这是由于五行火能生土的缘故。总而述之,本穴主治发热,咳嗽,咯血,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以及小儿营养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