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教与训练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06:54

  

         现行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教”还是“训练”,是一个很迷惑人的问题,如果说是“教”,那么学生每学科都与课本配套的同步训练,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总想到“训练”。如果说是“训练”那么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便又处于了被动的地位,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义。为此,本人就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教”还是“训练”谈一点看法。

        1、“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从“训练”的定义看,“训练”有两个特点:(1)、有一定的模式让受训者重复的“练”以达到预期的要求,(2)、未明确规定或限制受训的对象必须是人。

      “教”概括的说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事实上,“传道、授业”可以理解为“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那“解惑”又指什么呢?其实就是指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解决学生 出现的疑难或问题,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 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也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教”的定义应为:“传道、授业、解惑、启疑”,这是近几年有人提出的“教”的完整定义,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如果不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即使加上“启疑”也只能是“教”者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自己主观上的“疑”,而不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疑”,从这层意义上讲,学生的“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3、“训练”和“教”的异同:

      (1)、从“教”和“训练”的对象看,两者有所不同,“教”的对象是人,而“训练 ”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动物。

      (2)、从“教”和“训练”的内容上看,“教”的内容涵盖 更宽更广而深,比如,许多知识可以通过“教”来传给人,而只能通过“训练”传给动物。

      (3)、“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教”的内容因有许多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如绘画)。因此,只需“教”给对方即达到目的,在许多时候对方对传授的内容 可接受也可不接受(学生有主观性)。而,“训练”是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种特长,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受训者对此是没有选择的,不接受也得接受(压抑主观性)。

      “教”与“训练”这一最微妙的区别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一个压抑主观能动性。传统意义上的“教”由于数千年来把学生看作知识“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 。因此,便抹杀了“教”与“训练”这一微妙的区别,使得“教”变成了“训练”。

        有人说亚洲的大学需20年才能跃上世界级学府,因为亚洲如中国的学府至今缺乏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学术界应该是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所谓提倡“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就是鼓励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而“传道、授业、解惑”从其方式到内容,学生都别无选择,不接受也得接受。这样,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都成了被动的被“填”的“鸭子”。

     (4)、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教”混同为“训练”会产生一种隐性后遗症。“教”指教者与被教者同时在场,“训练”包含教练不在场时受训者按照“计划和步骤”自己进行的练习。如把“教”变成“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把“教”变成“训练”这是中国在贯彻素质教育时必须要改变的重要环节,而要改变它需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教育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校长工作或教师工作的评比方法一定要改变。否则,三年任期的校长要想使所任学校的学生成绩出众以求“短、平、快”出成绩,其唯一方法是“训练、训练、强化训练”。同样,教师要想在一年或一学期或几个星期内使学生的成绩发生根本改变也只能是“训练、训练、再训练”,到最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完了,只是教师争分数的工具。

     (5)、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教”什么?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4倍的速度变化着,学校的教育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要,学校教给学生的许多东西与外部世界毫不相干,只与学校有关,学校并不能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从所有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解决办法是使我们的孩子们成为终身学习者。这就是说,不管学生学习什么科目,教育体制面临的真正考验,是教育体制怎样激励学生,并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

        这就提出了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即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比学生学习什么重要的多,这里面贯穿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激励。请记住:教育的本质是激励。“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窗口,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学习方面,学生自由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于学生,我们教师要时刻激励他们,“用很多小小的成功的步骤填满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与能力就会猛增”。因此,“对于每个学生都应在短期内设定他们力所能及的目标,一旦他们达到目标,自信及学习动力会成倍的激励他们”。

 请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