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2:19

科技事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洮南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技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弘扬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使科技工作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75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所18家,从业人员178人,固定资产100余万元,工作场所和实验室面积5000余平方米,共拥有科技成果31项。农村专业技术研究机构9个,会员70余人。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发展迅速,各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4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33项,地级科技项目30项,市本级科技项目41项。先后获国家、省、白城市科技成果34项,并获相应级别科技进步奖;县级科技成果30项;取得专利25项。开办了星火学校,培训农村劳力3万余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8项。全市引入了敖东、马应龙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了九阳、北方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民营企业,农业方面逐步形成了杂粮杂豆、辣椒、玉米、水稻、山杏、桑蚕等特色产业。科技工作在全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洮南市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强化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稳步实施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彰显出洮南教育工作的新特色。
    加强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维修D级危房共计10230平方米;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投资127.5万元建设5个远程计算机室、3个卫星教学点、159个村小播放点;加强局域网建设,农村15所中学建成了局域网,30所学校连入因特网;校本教材的编制,也是紧紧围绕洮南市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区域性;农村幼儿教育形成了以中心园为核心,辐射全乡镇的格局;建成了“洮南教育信息网”,为洮南市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扩大了洮南市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宗教发展概况

    我市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四种宗教,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约1.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8%。其中,信仰基督教人数为10.500人,伊斯兰教1.200人,佛教5.800人,天主教500人。
    全市宗教教职人员有5人,其中基督教牧师2人,伊斯兰教阿訇和刀师傅各1人,佛教寺庙“住持”1人。到目前为止全市经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8处,其中,基督教15处、伊斯兰教1处、佛教1处、天主教1处。分布在洮南城内5处,农村乡镇13处。
    全市规模较大的寺庙、教堂有洮南市德安禅寺、洮南市清真寺、洮南市基督教会、永康基督教会。全市爱国宗教团体有2个,即洮南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洮南市基督教协会。
    洮南设治初、境内已有喇嘛教,蒙古人信仰此教居多,以后汉、回、满其它民族增多,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传入。宗教信仰自由是人民政府的一贯政策,但由于历史原因、教堂、寺院一度被毁或占用,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佛教 洮南设治前、境内已有喇嘛教(藏传佛教),解放前,蒙古族均信仰此教,“活佛葛根”为该地区最高精神领袖。解放前,境内喇嘛教寺庙有梵通寺、释成寺、平顶庙、圣宗佛寺、老父庙(福顺乡)、茂好庙等,各寺院喇嘛数人或数百人不等。解放初寺庙被毁,喇嘛教活动停止。清朝末期,汉传佛教传入境内,主要寺庙有镇安禅寺(俗称老爷庙)、慈云普寺、法华寺等,僧、尼、数人至十余人不等。解放初,寺庙被毁或占用,宗教活动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佛教在我市恢复活动。现有佛教信徒 约5.800人,1996年开始重新修建德安禅寺,占地6000平方米,投资达百万元,现已竣工使用。
    伊斯兰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族开始迁居洮南,当时回族居民不足千人,皆信伊斯兰教,境内有清真寺1所,“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八十年代初,落实宗教政策,伊斯兰教恢复活动,现有信教群众1.200人,1975年开始重建清真寺大殿,占地 平方米,投资80多万元,于1997年末竣工投入使用。
    天主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平天主教会在洮南设立天主教分会,信徒27人。1928年建天主教堂,由加拿大传教士敏哲贤主持,附设博爱施医院和教会小学----光化学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教会人员撤回加拿大。80年代初开始恢复活动,目前信徒已达500人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洮南城内和车力、大通两乡,在洮南城内有一处活动场所。
    基督教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英国传教士瑞那特在洮南设立基督教分会,信徒33人,后因历史原固停止活动。1982年恢复基督教会,当时在洮南城内有东西两个教会,后合并在一起。1997年重建基督教会,占地1000多平方米,投资40万元,现有信徒约3.000人。这些年基督教在我市发展较快,全市约有信徒10.500人,分布城乡各地,除城内2个教会外,农村乡镇有13处基督教活动场所。
    道教 民国初期,道教传入境内,主要道观有三清宫、保安宫、龙王庙等,道教人数甚少,一些云游道人走乡窜屯,居无定所或在寺院“挂单”。解放初期,道观被拆除或占用,道士远离他乡或还俗,现我市境内没有道教信徒。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保持了宗教领域基本稳定;广大信教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各种宗教之间,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家乡,振兴洮南经济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全市现有市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结核所、红光医院市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乡(镇)卫生院21家,城乡个体卫生所366家,有卫生技术人员1447人,其中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305人,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业务人员25%,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资格的有729人,占业务人员50%。全市共有病床260张。年门诊量288375人(次),住院病人8500人(次)。
    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不断促进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培养。全市先后承担白城市、省、国家医疗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医疗科研成果20余个,学术论文1000余篇。仅2004年,全年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余项,引进万元以上设备32台(件),外出进修人员31人,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设备保障和智力支持。目前,全市拥有美国产全身CT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脏监护仪、彩色B超、动态心电、碎石机等一批高精尖现代化大型设备,全市医疗设备总价值达1300余万元,可以开展开颅手术、肝肺切除术等大手术,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填补省、白城市空白,有的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医疗专科特色明显。全市卫生工作在全面发展同时,坚持走专科特色,特别是中医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全市有18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工作,配备了中医药人员,10家达到验收标准。2003年11月,洮南市中医工作通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的评审验收,被评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成为洮南中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基础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我市完成了市医院传染病区改建工作,把病房改造成家庭式病房,从而改善了传染病人的就医环境。为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建造花园式医院,提升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能力,几年来,全市共投资近600万元,新建了二龙、黑水、洮府等10个乡(镇)卫生院的办公楼,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永茂、兴业等11家卫生院还配备了小型救护车,免费接送患者,使偏远村屯的急症病人能够得到及时就治。2005年,全市还将投资130万元,建造安定、永茂卫生院办公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农民的就医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市卫生系统现有固定资产4143万元,房屋总面积433961平方米,总造价2311万元,医疗设备总价值1314万元,职工年工资总额1200万元。

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我市总人口为44.1万人,辖区有蒙古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29095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6%。所辖有两个民族乡,即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和胡力吐蒙古族乡,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屯有9个,分别为:那金镇瓦利村(蒙古族);那金镇向阳山村(蒙古族);巨宝乡宝泉村(蒙古族);野马乡双河村(蒙古族);向阳乡民主村(蒙古族);二龙乡兴义村(蒙古族);洮府乡长龙村(蒙古族);蛟流河乡先锋村(满族);大通乡长安村(满族)。
    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全市各民族之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乡村的面貌换颜一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市少数民族教育主要以蒙语文教学为主,全市有蒙古族中学1所,开设蒙语文课的中心小学2所,村小8所。全市蒙古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为380人,共设有蒙语文教学班47个,其中,中学3个班,小学44个班,全市从事蒙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有18人,学历合格率达100%。
    回族民族经济异常活跃,回族人口在我市少数民族人口中居第三位,有1.200人,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洮南城内。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我市回族人口的经济活动非常活跃,清真饮食服务行业迅猛发展。清真食品加工业、清真商店、清真饭店、清真摊点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全市清真饮食商业网点有20余家,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经济充满活力,不仅为回族群众带来了财富,也以其独有的特色魅力给古城经济注入了勃勃生机。


文化工作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形势。
    各项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每年的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都组织开展“党政军春节联欢会”、“元宵灯展”、“焰火晚会”、“大秧歌汇演”等20余项节日文化活动,活跃了节日气氛。“草原之夏”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已经连续开展4年,已经成为我市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欢乐、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今年将继续开展好各项群众文体活动,扩大活动规模,增强群众参与意识,提高活动水平和档次,使活动向经常化、特色化、普及化方向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从2007年3月份开始,组织实施了农村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制定了《洮南市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和《“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方案》,对全市18个乡镇文体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论证,确定在那金镇、福顺镇、东升乡、万宝镇4个乡镇首批建设农村文化站和18个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到目前为止,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毕,等待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到位后即可开工建设。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做好规划选址工作,等待专项配套设施到位的情况下,即可完成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和50个农村基层网点建设。2007年7月,天恩地局和吴大帅府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年来对这两处进行了修缮,2008年2月1日,成立了市博物馆,设在天恩局,举行了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目前正在对天恩地局进行恢复原貌。
    文化市场管理走向规范化。几年来,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原则,开展了网络市场、娱乐市场、音像、书刊市场的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加大了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净化了全市文化市场环境。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规范城乡文化市场管理。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市竞技体育水平逐年提高,2004年以来,在国际、国内、省、市各项赛事中共取得33枚金牌25枚银牌36枚铜牌,多年来在白城市四个县(市、区)一直名列前茅。向上级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从2004年以来,共向上级输送优秀运动员40人。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千乡健身工程”已有1个镇和2个村投入使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结合全民健身运动会的机会,发现和选拔优秀运动员,为向上级输送优秀体育人才和参加省、白城市各项比赛做准备。加强运动员训练,提高竞技水平,争取在国家、省、市各项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广播电视工作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我市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新闻宣传工作卓有成效。在对内宣传工作上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集中区建设、奶牛、山杏、辣椒和高油葵花等产业进行了重点报道。对外宣传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几年来,新闻宣传工作缕创佳绩。在全省广电系统“创新立业”业务综合评比中,连获“六连冠”。在省电台发稿数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县(市)级发稿数量第一位,在省和白城电视台发稿数量始终名列前茅。上稿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一些自采稿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和吉林卫视《吉林新闻联播》、《早安吉林》、《乡村四季》等节目中播出。对外宣传的巨大成果有力地扩大了洮南的知名度,提高了洮南的影响力,对全市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有线数字化转换、无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等项工程逐年实施。目前,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4300户,无线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3000户,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用户5000户。

残疾人工作发展概况

    多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市正科级以上领导 “帮、包、带、扶”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加快了脱贫步伐。开展了“光明扶贫行动”、“助听、助视、助行”等活动,自2006年以来,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193例,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34例,培训残疾人218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43个,为130户贫困残疾人进行了危房改造,切实为残疾人解决了实际困难。

老龄工作发展概况

    近几年以来,通过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保百岁老人、“三必到” “百老寿星宴”、“金婚银婚庆典”、“五老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全市尊老敬老氛围空前高涨,一些特色的老龄工作和活动在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制度和传统。老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市连续三年被省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市、市老龄委被评为全省老龄系统先进单位。

档案工作发展概况

    档案规范化管理步伐逐步加快,档案服务水平、管理手段得到了提高,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和档案基础工作信息化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档案馆“四个基地” 建设工程于2004年开始逐年实施,2007年3月份通过省档案局评审验收,均达到AAA级别。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试点1镇5村建档工作任务。举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精品展览,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了全社会档案意识,利用档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史志工作发展概况

    从2001年开始修编了《洮南市志》(1988-2000),目前通过了省和白城市专家组的评审,经费到位即可印刷发行。在此期间,编辑出版了《古城人物》、《洮南农村特色经济》等书籍和大型画册《百年洮南》完成了《洮南人才传略》一书定稿出版工作,年底前出版发行。完成了《洮南市志》的修改工作和《百业星光---洮南商务生活指南》一书出版前的准备工作。

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工作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美德在农家活动已成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开展了“五到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和“巾帼创新业”培训活动,使城乡妇女参与经济建设能力不断提升。儿童工作迈出新步伐。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推动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讲座进社区、进学校、进村屯、进机关。加强了贫困儿童救助工作,实施了“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助学工程,保障贫困地区儿童的就学权利。下一步继续组织和带领全市妇女在实施“和谐洮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集中力量解决妇女儿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的权利。继续实施 “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助学工程,保障贫困地区儿童的就学权利。


老年体协工作发展概况

    几年来,不断加大老年体育协基础建设投入,配备了活动场所和设施。2007年以来,加强了各级老年体协队伍建设和基层老年协会组织建设,成立了8个专项协会。组织开展了台球、乒乓球、中老年健身秀电视大奖赛和老年人健身展示等活动,丰富了广大老年人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