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金三角:“经济特区”中西部突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44:06
    持本人身份证、工作证、驾驶证、学生证等任何一种有效证件,就可以在鹳雀楼、华山、函谷关、壶口瀑布等58个国家级景点,享受半价门票的优惠政策。与普通的旅游优惠项目不太一样,这是一个跨越3省4市的区域工程:纳入优惠政策的景点分布在山西运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山西临汾,而优惠对象是这4市的常住居民包括在当地就读的大中专学生。

    “一证游”项目刚推出时,不少景区担心“票价低了,又赶上金融危机,旅游收入会不会减少”。但实施一段时间后,他们开始尝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甜头:2009年1月至9月,4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343.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3.2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04%和25.97%;接待境外游客195897人次,创汇5084.6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12.36%和16.87%。

    “争取建设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综合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陆世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证游”只是黄河金三角探索区域发展之路的缩影,在文化旅游项目之外,包括运城等4个市在内的黄河金三角地区,将积极争取在果业、铝业等更多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两年多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争取建设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黄河金三角试验区),成为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发展的“头等大事”。2009年,温家宝、李克强对建设试验区作出批示。2009年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开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协调发展试验区相关工作”。目前,试验区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陆世生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打破省际行政区划的试验区、唯一一个欠发达地区的试验区,黄河金三角试验区对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崛起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为中西部共同发展探索新路

    一直以来,“经济特区”似乎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专利,但在建设黄河金三角试验区的发起人之一、运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建合看来,现在,中西部也应该开始建设自己的“经济特区”了,“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来,要实现中西部的发展,就必须走‘重点突破’的路线。事实上,东部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经济特区’的主导下完成的。”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中西部接合带,由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和三门峡市组成。这4个市分别位于山西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南西北部,除了地域上的接近性,它们在经济上所处的落后地位也很相似。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发展诉求日益强烈。经过漫长的探索,现在,他们找到了一个发展的突破口:4市抱团突围。

    “黄河金三角区域突围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我们自己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为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接合带,探出一条新路,寻求一种发展模式,促进带动中西部的整体发展。”张建合告诉记者。

    张建合认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发展状况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几个市的平均经济水平与中部整体平均水平基本相当,黄河金三角地区探索出来的道路,能给其他中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用的经验。“而横跨三省、中西部的特殊区域优势、产业基础良好的成长优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则决定了黄河金三角有能力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他说。

    与有些地区简单地互相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互相开放一些市场的经济协作模式不同,黄河金三角试验区最重要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是“六个统一”:统一规划,该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由国家层面编制;统一产业政策准入门槛和政府政策执行标准;统一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如通信、供(输)电、交通运输等网络建设;统一组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如行业协会、担保公司、技术政策咨询服务公司等;统一环境治理和监管,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统一资源配置,提升资源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要能实现‘六个统一’,金三角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金三角,甚至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对更大范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有好处。”陆世生说。

    区域协作由来已久,面临新瓶颈寻求突破

    其实,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由来已久。三门峡市市长杨树平介绍说,早在1986年,在原国家计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山西省运城地区(2000年撤地设市)、陕西省渭南地区(1995年撤地设市)、河南省三门峡市便成立了“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区域合作开展20多年来,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在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开展区域协作期间,在山西、陕西、河南三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运城、渭南、三门峡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农业合作、旅游产业优势互补、能源产业初步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共建方面,三市联合建设了三门峡、风陵渡等5座黄河公路大桥和其他基础设施,使该区域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目前,“黄河金三角”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为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张建合告诉记者,由于黄河金三角地跨三省,在合作的时候无法跳出行政区划的藩篱,很难实现高效率的共同发展,制约区域合作的各种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已有的合作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张建合列举了几个合作难题。黄河金三角区域虽然濒临黄河,但如果区域内需共建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就要分别由各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审批,手续繁杂,效率低下。

    另外,为谋求行业共同发展,原本4个市有成立旅游、果业等行业的产业合作协会的想法。但根据现行《社团登记管理条例》规定,“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登记”,“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类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不予登记。这样,黄河金三角地区就无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产业合作协会,而只能以其他形式共谋发展。

    而在产业布局上,突破原有区域协作、建设黄河金三角试验区的要求更为迫切。因为4个市分属3省,都有自己的发展重点和规划,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竞争和重复建设,大大影响了各产业的发展。

    多方整合,积极探索初见成效

    2008年4月2日,运城等4市召开“争取建设黄河金三角试验区”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争取建设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办公室。1年多来,4市召开了多次联席会议,在加快争取成立试验区的同时,在旅游、果业等行业进行了多项区域发展模式探索。

    “一证游”便是于2009年1月12日4市共同签署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旅游合作协议书》之后推出的。4市旅游行政部门、主要景点、星级饭店和有实力的旅行社组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旅游协作会,每年年初召开一次协调会,每年年底召开一次总结会。陆世生表示,此举意味着4市打破行政区划障碍,全面开放旅游市场,这对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树立区域旅游形象产生了很大影响。

    而为促进另一个共同优势产业——果业的区域发展,2009年7月,运城等4市成立了由各市、县果业负责人、果树专家、经纪人、销售公司和加工企业等组成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果业发展联席会,确定在品种培育、购销信息、果品加工、区域内市场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

    加强果业区域合作发展,是4市经历过教训后意识到的必须之举。据陆世生介绍,此前,由于缺乏协调机制,优质商品果标准不一、果品价格大起大落等问题曾深深困扰着4市的果业发展。

    陆世生说,运城、临汾、三门峡和渭南都处在北纬35度地区,各方面条件都适合苹果生产。专家称,这一区域是世界苹果主产区中“唯一符合苹果七项生态指标的最佳优生区”。目前,4市已有苹果种植面积400万亩,年产量达到40亿公斤,同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苹果浓缩汁加工生产基地。但就是因为缺少协调,前几年,4市苹果及浓缩苹果汁的价格经常坐“过山车”,果农利益和企业利益均极大受损。

    成立果业发展联席会后,4市启动了果业服务体系建设、果业出口基地建设、加工果品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并在区域内联合推广果园管理技术。2009年,区域优质果品率达41%,比上年提高6%,果品总产量比上年提高8.6%,为果农增收23.8亿元。而在苹果加工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措施的约束下,现在,浓缩苹果汁的价格也趋于稳定,果业发展趋于健康。

    对于下一步的区域发展规划,张建合告诉记者,相比于旅游业和果业,工业的整合难度更大,更需要耗费时间、成本加以协调发展。接下来,4市将进一步规划对氧化铝、电解铝及铝合金材料业,金属镁及镁合金工业等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优势工业进行整合,以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