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生存:不断加热的水中之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30:02
“那个什么刺骨的天赋,不加也算不上冰法。加了之后,自己AOE那叫一个郁闷,怪分散点想引到一起都不行。为了让他们聚在一起放烈焰风暴,我死了好几回了。”大学生王坤一边戳着键盘,一边怪言怪语地抱怨着。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王坤成天泡在网络游戏里“练级”。王坤自称如今已是《魔兽世界》的“骨灰级”人物。每天早晨6点半,王坤准时起床打开电脑“打怪”,晚上11点半学校宿舍楼强制熄灯,他才下线。他可以连续7个小时不离开座位,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石佛”。
从大二以来,学校成绩查询网络里显示,王坤所有课程的成绩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如今已念大四的王坤最近决定戒掉网瘾,为此甚至把电脑搬回了家。但这个计划很快夭折,他开始昼伏夜出,通宵在网吧里“打怪”。
自从迷上网游,王坤就和舍友成了陌路,有时一天也不和他们说一句话。他也无法忍受舍友在房间里弄出的任何声音。忍无可忍之下,王坤的3个舍友搬走了。可新搬来的两个舍友却很快成了王坤的同盟,也过上了每天“打怪”的日子。
沉湎网络的,远不止是痴迷网络游戏的那些人。时下,网络购物、网络聊天,写博客,播放视频,图片交换……构成了众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23岁的于军最大的爱好,就是网上购物,通过网上聊天工具,跟卖家砍价。“我在网上买了一个原装的iPodmp3充电器,加上邮费才100元,要是在专卖店里,至少要300多元。”于军把自己的“网络身份认证”注册成女性,与卖家网聊时嗲声嗲气,“这样价格容易砍下来。让卖家知道我是男生,我就不好意思还价了。”
通过网上购物,于军与许多卖家成了朋友,也为下次还价打好基础。当每次网上交易完成后,他都会给卖家写上同样的留言:“日后发财了,写本《我是如何在淘宝网上成为李嘉诚的》之类的书,签名送我……”于军说:“网上购物本身就是双赢过程,幽对方一默,大家都开心,如今不是提倡网络和谐嘛。”
大学生张卫被同学戏称为“情场上剩下的孤单男孩”,他相貌俊朗,文笔优美,常把一些情感类文章放到自己的QQ空间里,引来飞飙的点击量,给其留言者众。张卫说,网上聊天和写文章给了他一种别样的温暖。收获到回复留言,说明有很多人在关注自己,这让他很满足。
最近张卫又有新动向,“我网恋啦!”张卫说。几天前,他给一个陌生女孩的留言做了回复:“你来过,我很开心。”“就这么简单,我们互留了电话,开始了两天的电话长征,由于同处一个城市,又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第二天我们就确立了关系,第四天就见面了。”不过,张卫自己也不乐观:这种关系能维持多久?
而公司职员严菲的“网恋”经历,则相对比较顺利。38岁的严菲离婚后,在朋友介绍下,在一个专门为单身男女开设的网站上注了册。网站组织单身男女们见面,在一次集体见面会上,严菲看中了她现在的男朋友。眼下,两人的交往正日益亲密。
严菲认为,网络的虚拟会让人在见面前多一份谨慎,但见面后观察人的方式和心态其实是一样的,“网上相亲,其成功率和传统相亲一样都有偶然性,都讲究机缘。虽然我在网上找到了爱情,但我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因网络而发生改变。”
有研究者认为,如今人际沟通方式看起来丰富多样,而事实上,人们在现实中却越发疏于联系,因此就有了比过去更多的孤独和苦闷。人们在网上获得虚拟的回应,容易让他们满足、安慰,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也知道,网络建立的信任和情感是脆弱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认为,网络文化是仿真文化,网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虚幻的“公共领域”,将人的一切社会属性,如年龄、性别、身份、单位等与现实剥离,允许个人匿名、随意地“生产”信息,并利用网络传递给其他人。它消解了现代社会一直以来的话语霸权,让普通公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诗人于坚也认为,不必害怕网络。在网上,无论真名、匿名,都有其一定的虚拟性、游戏性,这其实正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网络有时候看起来杀机四伏,但最后你发现它也许只是一场游戏。
不过,还是有一些人对“一旦脱离互联网,就像来到沙漠中仰望太阳的罗非鱼一样绝望”的网络生存状态无法理解。尤其是面对“超级网游狂”王坤等一类人的极端状态,蒋晓丽教授就表示了深深的担忧。她认为,网络造成了感官的“支离破碎”,“网络构建的真实已进入了网络人的内心,使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与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蒋晓丽担心,人在网络构建的“超真实的异度空间”里,享受着虚拟自由,就有可能丧失对网络应有的批判意识和警惕心理。最终,或许就像那只被放在不断加热的水里的青蛙,对环境逐渐丧失了反应能力,最终葬身沸水,上演“青蛙之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