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不再是推手 原材料行情盛况难重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6:32

(本文由台湾《今周刊》杂志提供,节选自5月5日出版的当期「老谢开讲」专栏)

中国人民银行五月二日正式公告,从五月十日起调升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率O.五%,从一六.五%调升到一七%,这是中国今年第三度调高存准率的大动作。从强力打房到严控银行信贷,以及连续调升存款准备率,种种迹象都显示,中国控制经济过热及市场流动性,已取代「保成长」,「调结构」才是今年中国经济的主调。

这回中国打房下手之重,乃前所未见,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见到房价崩跌的景象,但是在中国上市的地产股老早已跌得四脚朝天了。就以台湾人最熟悉的北京万通地产为例,由于董事长冯仑经常走访台湾,大家都熟知万通地产这家公司,但是这一波打房,冯仑与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可说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万通地产股价在金融海啸前曾创下人民币四十八元天价(以下币别同),这一波打房开始,万通则从二十四.八五元跌到六.O一元,虽然打房还没有正式把房价打下来,但是万通已经大跌八七%。

另一家中国最大地产公司万科A,这回则从十四.九四元跌到七.六元,股价腰斩,如果从海啸前的高价四十.七八元起算,万科也是下跌八成。还有北京的保利集团,从打房以来,股价就从三十.九元跌到十一.九九元,重挫六成,如果从海啸前的九十八.五元天价起算,跌幅更是惊人。

这些都是中国重量级的地产股,跌势如此大,令人吃惊。中国媒体报导说,中央强力打房,将有四千亿元热钱从地产转向股市,结果是股价比房价跌得更惨,未来,股价大跌造成的资产缩水可能才会进一步重创房价。

 

**人民币将开启升值的新路**

中国这一回的打房政策意志十分坚定,与先前几次的虎头蛇尾迥异,很可能与中国整体国家战略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最核心的问题是打房与人民币升值的关系。今年人民币升值已是箭在弦上的问题,如果任令房价炒到天怒人怨的泡沫价格,一旦人民币升值,那麽中国可能重蹈一九九O年日本资产炒到最高点,日圆升值,造成日本泡沫全面戳破,二十年之内不得翻身的梦魇。

为了面对房市泡沫尾大不掉的问题,中国必须在人民币升值之前先把自己的泡沫搓掉,等房价适度回落之後,人民币再启动升值,中国先解决资产泡沫的问题,再来面对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可以预料,这一波调升存准率,紧缩信贷,资产价格回落後,人民币将开启升值的新路。

人民币的升值已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大趋势,加上二OO八年以来,中国实施《劳动合同法》,工资全面调升後,中国今年缺工缺料形势更加严峻。中国无限地调升工人薪资,一方面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城乡差距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工资调升,促成农民工所得水准提升,全面增进消费力,从而厚植中国以十三亿人口构筑成一个大市场。中国从生产基地的角色--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市场,这是调结构的核心思惟。

 

**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市场**

在这个调结构的新战略下,工资调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低附加价值的二次加工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原材料产业。中国逐渐淘汰低附加价值产业,进一步则全力扶植高附加价值产业,科技立国很可能是未来十年的建设方针。

今年中国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讯号,那就是中国不再当世界工厂,O九年中国出口值达一兆二O一六.七亿美元,首度超过德国成为全世界最大出口国,但是出口总值则是较O八年衰退一六%,中国取得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桂冠,但是出口金额却逐渐下降,进入二O一O年这个迹象更显着,中国加大进口部位,出口成长明显趋缓。例如元月出口一O九四.七亿美元,成长二一%,但是进口九五三.一亿美元,大幅成长八五.五%。因为进口急增,顺差一四一.六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六三.八%。

二月出口九四五亿美元,进口值是八六九亿美元,顺差已缩为七十六亿美元。到了三月,中国出现六年来首度逆差的景象,出口一一二一.一亿美元,成长二四.三%,但进口一一九三.五亿美元,成长六六%,三月中国出现七十二.四亿美元的逆差。为了平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增加对美进口,造成进口急增,顺差变逆差的景象。

中国过去最大顺差都逾二千亿美元,去年仍达一九六O.七亿美元,今年可能大幅下降,当中国不再积极出口创汇,顺差将急遽减少,外汇存底增加速度也会减慢,首当其冲的是原材料的牛市很可能告一段落,海啸以前奔驰不已的原材料行情,恐怕也会逐渐回归平淡。

今年以来,天灾人祸频传,全球都在关切原材料行情可能飙涨,尤其是金融海啸过後,各国政府为了救市,莫不频频大印钞票,更令人担心极度宽松的银根,会再度把原材料行情炒热到失控的地步。目前看来,当中国这只强而有力的大手不再为原材料撑腰之後,原材料要继续大涨的机率,恐怕微乎其微。

今年中国面临巴西与澳洲铁矿石寡头垄断的压力,一次性地涨价九O%,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购买国,仍无力面对巴西与澳洲的铁矿石业者漫天喊价威胁,这是中国思考产业转型的另一个痛点。

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业总量老早已是世界第一的水准,中国虽未拿下世界第一钢厂宝座,但是经过重组的河北钢铁集团,以四O二O万公吨跃升世界第二,宝钢以三八八七万吨居世界第三,除了第四的浦项,武汉钢铁与鞍钢——本溪钢铁分居五、六,沙钢则排名世界第七。换句话说,世界前七大钢铁厂,中国总共有五家,中国钢厂的威力可以想见。

**原材料行情回归平稳**

不过,原料涨价吃掉炼铁的利润,今年起,中国钢铁股股价无不大跌,像武汉钢铁从十二.五元跌到五.四四元(人民币,以下皆同),包钢从六.O九元跌到三.八元,宝钢从一O.三三元跌到六.五元,济南钢铁从八.九九元跌到四.二二元。如果从海啸前来算,宝钢从二十二.一二元跌到四.二六元,济南钢铁从二十七.三元跌到三.七一元,都是惨跌一族,这代表九O年代以来,中国钢铁业快速扩张的年代宣告终结。

其他稀有金属股也有同样情况,例如,江西铜业从最高的七十八.五元跌到八.二七元,今年则从五十一.O八元跌到三十三元。吉恩镍业一度创下一三二.六元天价,後来却跌到七元。驰宏锌锗则从一五四元跌到六.七五元,这些曾因为贵金属大涨股价奔驰的贵金属材料股,如今纷纷惨跌,可以看出全球最大原材料需求大国——中国,不再担任世界工厂後,原材料行情恐怕盛况很难重演。

这可从目前原材料的走势很明显看出端倪。例如,今年天灾地变,但是全球的谷物,除了糖价一度冲高外,其馀走势都很疲弱,像小麦的最高价在O八年三月,每英斗涨到一一一三美分,今年四月九日跌到四六O美分的最低点,目前也只有四九一.七五美分,还不到天价的一半。玉米则从七二O美分跌落,最低是三三三美分,如今也只有三六六.二五美分,也是天价一半。黄豆从一五五O美分跌到八一七美分,目前是九八九.五美分,这一年来都在十美元以下盘旋。这是全球诉求缺粮危机下的农产品行情,只能以平稳来形容。

至于在金融海啸前令全球胆战心惊的贵金属行情,包括油价,大约都只反映到金融海啸前天价的一半,例如,石油在O八年七月喷出大涨到每桶一四七.二七美元,当时喊出油价会涨到二百美元,甚至是三百美元的石油专家很多,其後油价跌到一桶三十二.四八美元,目前在八十五美元左右,距离一四七.二七美元的历史天价仍有一段很遥远的距离。油价大涨,让各国卯足全力发展节能产业,替代能源逐渐开发出来,加上省电产品愈来愈多,油价要回到三位数的目标恐有一定难度。

至于贵金属行情,最强势的是工业生产的铜,铜价在O一年从每吨一三三六美元大涨到八九四O美元,後来又大跌到二八九一.五美元,这回又涨到七九九五美元,是最接近海啸前天价的贵金属行情,其他贵金属行情走势与油价相当。像是O一年从四三二O美元涨到五一八OO美元的镍,最低一度跌到九九五五美元,这次弹升到二七七五O美元,约是天价一半;铅价最高涨到三八九O.一五美元,後来跌到七八一美元,这次涨到二六二五美元,如今在二二三O美元;锌价从七三八美元飙升到四五八O美元,目前是二二八五美元,正好是天价一半。

稀有金属中,黄金仍然一枝独秀,一九九九年金价是从每盎司二五一.三美元起涨,最高涨到一二二六.五八美元,目前仍在一一七一美元,原来黄金是对抗各国政府的「准货币」,具有保值功能,是对当前货币发行的一种「增值」,金价再度扮演了「乱世英雄」的角色。另外的稀有金属,像钯金在O一年写下一一二五美元天价後就崩跌而下,如今只剩天价不到一半的价钱;白金在O八年一度涨到二三O一.五美元,目前在一七三七美元,与白银是稀有金属中少数的强势标的。

白银在海潚前曾涨到每盎司二十一.三五五美元,海啸後跌破十美元,如今又涨到十八.五一九美元,是相当强劲的稀有金属。

海啸过後,各国大举宽松银根,像中国O九年新增放款达九.八九兆人民币,这批新增贷款跑去炒房地产,造成中国房市泡沫;但是,这批新增贷款却不去炒原材料与原材料股,很多人担心各国通货发行太泛滥,将造成通货膨胀,到目前为止看来,原材料造成的通膨压力已减轻很多。中国的有钱人跑去追逐更亮丽的标的,例如,喝一瓶少一瓶的红酒涨翻天,有助人体健康的长白山蔘、冬虫夏草,或是普洱茶价格飞涨,但是原材料已不再飙涨。

 

**谨慎看待以原材料为诉求的基金**

从CRB指数的变化最能看出这个端倪,二OOO年起,代表物价指数的CRB从一八二.八三点起涨,在海啸前,CRB指数写下四七三.九七点的历史最高点,海啸後,原材料急跌,CRB指数跌到二OO.一六点,几乎回到O一年九一一恐怖攻击时的位置,如今在二七七.三一点,显示目前的物价水准仍在O四年当时的位置,代表了通膨压力并不严重。

在中国调结构的新战略下,中国的水泥、石化、钢铁等产业发展已到了巅峰期,当中国不再是原材料行情最大推手的时候,原材料行情可能且战且走,逐渐盘软而下,而巴西、智利、阿根廷、墨西哥等国股价创历史新高的动能也将减弱,未来大家必须对以原材料为诉求的基金保持戒慎恐惧。(完)

--整理 张雅菁/曾祥进

注: 1.专栏作者老谢--谢金河,为《今周刊》发行人兼财讯文化事业执行长.

2.以上评论不代表路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