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规则(世博会为何能赚取4000亿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8:05
上海规则(世博会为何能赚取4000亿元) 发表时间:2010-5-1 14:29:00 阅读次数:28     所属分类:未分类

  “世博会”让上海变了!
    因为两句话。第一句是:“一切为了世博”。上海为承办“世博会”付出了巨大努力,上海市人大曾向全市发出“动员令”,集全市之力,举办世博会,有史以来第一次。
    第二句是:“一切源于世博”。最近,上海在国内外声誉鹤起,源于世博;这几年,上海超常规(迅猛)发展,源于世博;将来,上海城市发展模式成功转型,源于世博。
    上海将世博会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发挥到了极致,世博会将改变上海的未来。


(肩题)一切为了世博,一切源于世博
(主题)上海规则

 


    “从开始申博到现在,10年时间,高举世博会大旗,上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城市面貌、市民观念都提高了一个层次,城市发展模式也顺利转型。”4月21日,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教授告诉记者说,“因为世博会,上海变了!”
    接受记者采访前,郁鸿胜教授刚刚举办了一场讲座,题目是《世博会对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意义》。郁教授认为,世博会打破了国家、地域、民族、宗教的限制,促进了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而且,上海世博会为中国,特别是上海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
    “与世界上其他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相比,上海世博会是全民动员,并把举办世博会看成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举措。而在国外,世博会就是一个项目,远没有我们这么重视。”郁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影响了整整一代上海人,对上海未来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上海智慧

    纵观世博会的历史,许多城市把举办地点选择在城市郊区,或者是中小城市,甚至是大山里面,就像乡村集市,大家摆摊设点,集市结束后各地“收摊回家”。这样做主要考虑大量的游客会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行。譬如,日本的爱知世博会设在名古屋市的县城。而上海世博会则“首吃螃蟹”,将场地选址位于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地区,横跨黄浦江两岸,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在特大型城市的中心城区举办。
    “将世博会场馆放在中心城区,可以借机进行旧城改造、工厂搬迁、市民动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施凯认为,世博会对上海具有独特意义,是城市升级、经济转型、观念革新的契机,“提升上海这个城市的软实力。”
    上海世博会场馆面积为5.28平方公里,为历届世博会之最;围栏区面积为3.28平方公里,也为历届世博会之最。两项合计8.56平方公里(12840亩),还不包括黄浦江流域面积。此前,这里是中国工业的发祥地,驻有江南造船厂、上海钢铁三厂等特大型企业,码头,还有数万名市民。
    “如果没有世博会,要让江南造船厂搬迁,几乎不可能。”郁鸿胜教授告诉记者,上海用了26年时间,才找到了一个大项目,不仅让黄浦江两岸8.56平方公里陆地上的工厂和居民搬迁,还让上海成功转型,这就是世博会。
    “对上海来说,世博会是实现城市升级和转型难得的契机。”上海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上海世博会第一次历史性地将园区选址于市区,黄浦江两岸,一个直接目的就是想借机改造黄浦江两岸庞大的工业基地,并借机实现城市经济转型的根本目的。“当上海迈出由传统制造业向金融和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时候,上海不得不面对连续两年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尴尬现实,经济总量由全国第一,下滑至第二、第三,甚至落后于辽宁,各种经济指标排名也都下滑,由老大变成了小二、小三,上海的发展到了历史关键时刻,再靠中央优惠政策不行了,但事情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推手,世博会就是最佳选择。自2004年至今,世博会平均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另外,有关部门估计,世博会还将对上海的零售、旅游、餐饮、酒店等相关行业贡献高达1000亿元以上的收入。”
    无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都认为世博会将成为上海经济转型的一个巨大引擎,助推上海经济加快向现代金融和服务业转型。“当然,这也是国家战略。”郁鸿胜说,去年国务院专门发文确定了上海“两个中心”的地位(全国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上海抓住了这个机遇。
    “世博会对上海的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这位政府官员举例说,“以地铁为例,以10号线开通为标志,上海已有420公里的地铁运行里程,位居世界第一。第二是伦敦,408公里。而修地铁需要国家批准,没有世博会的由头,中央不会给上海这么多优惠政策。”
    上海市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郑祖安在媒体上公开承认,“国家一下子批给上海10条地铁指标的特例恐怕将不会再有了。”借助于举办国际盛会的契机,在较短时期内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做法,被冠以“盛会模式”,“说到底,就是短期内集中资源投入建设的过程,缩小了一般的城市演进周期。从这一点上说,上海不是始作俑者,‘盛会模式’早已在包括昆明、西安、济南等二线城市推广并实践了,但上海确是集大成者。”
    “上海建造了这么多地铁,没要中央一分钱。”上海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只要地铁项目规划一公布,地铁沿线的地价、房价就会飙升。地价上来了,政府就用卖地的钱建地铁,有时国家发改委的审批还没下来,地铁就造好了。没有一个城市,有这样的大手笔!” 
    上海是典型的土地财政。根据今年3月份的统计,上海市财政2010年2月卖地收入达300亿元。以此标准推算,一年光卖地的财政收入即可达到3600亿元。不过上海市有关领导认为,“卖地”的收入大都用于“市政建设”了。
    今年3月16日,耗资超过115亿元的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正式启用。“公路、轨道、航空三大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上海的世博效应显现出来。”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世博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办世博会对经济有直接拉动作用。对上海来说,很多人到这参观,我们的旅游业等等都会兴旺,涉及旅游板块的一些公司的股票,市值可能会上升。我们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实际上是利用世博会的机会,解决上海居民出行难问题。
   

世博会经济账

   “上海把世博会作为化解金融危机的总抓手,当作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经济转型的由头,这是上海主政者的智慧和谋略。”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郭华认为,上海当政者不仅在大事上有谋略,在具体事情上还显出了精明。以世博会场馆为例,上海世博会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一届世博会。
    此前,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长韩正说,上海世博园区的总投入为286亿元,其中包括180亿园区建设和106亿园区运营费用。
    “韩市长没有把拆迁的投入计算在内,也没有计算地铁等城市基础建设的投入。”上海一位财经类媒体记者说,拆迁补偿有200多亿元,1亿美元支出帮助发展中国家参展,加上地铁等基础设施投入,世博会投入共计有4000亿元左右。根据资料,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总投资额102亿马克,约合人民币526亿元。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总投资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05亿元。显然,上海世博会是投资最多的一届。
    美国《纽约时报》也估算,上海世博会总投资在450亿美元上下。对此,俞正声表示,“要看这个账怎么算了。其中投入最大的,是轨道交通。我们轨道的交通通车420公里,如果1公里算6个亿的话,就是将近3000亿了。”
    这些投资来源主要有三块:第一,上海市政府的财政投入;第二,向上海国有企业发行建设债券;第三,从市场营运中获取,就是106亿元园区运营费用使用市场营运手段解决,除了门票外,有70亿元是56家企业赞助的,有媒体还搞了一个“世博会赞助商排行榜”,但没有公布具体的捐款数字,在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上,也没有公布捐款数字。
    由于上海世博会的整个财政预算早在2001年就得到中央政府的全面承诺和财政担保,因此许多网友关注的是投资能否收回?有人推算说,仅就园区内而言,扣除投资后,上海世博会将获利9.2亿元。资料显示,爱知世博会盈利50亿日元,1998年葡萄牙世博会收入是投资的8倍;而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亏损3亿美元,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亏损5.5亿美元,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亏损10亿美元。
    如今,面对高达4000亿元的投资(包括地铁等基础设施投资),上海世博会如何保持盈亏天平的平衡?
    上海世博局发言人徐威此前告诉媒体,“世博会究竟会给上海经济带来多少效果,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和世博会相关产业太多了,我们作为组织者拿不出一个可靠数字。”
    而俞正声则认为,世博会场馆所在地是市中心,将来开发价值很高,这能为上海带来大量税收等财政收入。“当然,世博会后这个地方还要开发,开发之后,我估计这个钱是能收回的。”“上海就是利用债变成土地储备,然后将来开发后偿还,我们的目标是持平,不赔不赚。”
    因此,上海还是“打土地的主意”。由于上海主城区的土地资源已微乎其微,几乎到了没地可批的阶段,作为世博园区8.56平方公里土地,将来开发价值几何?
    市中心寸土寸金,以去年1月25日上海市中心“近九千平方米土地招标起价7.4亿”计算,每亩土地价格达到5500万元。现在的世博园区,位于黄浦江两岸,即使打六折,8.56平方公里土地(剔除一些永久性建筑)也价值4000多亿元,而世博会投入共计4000亿元,这样就达到了“不赔不赚”的目的,等于修建地铁等基础设施“没花钱”。当然,这是保守估算,如果地价不打折,或者再上涨,赚取4000亿元的可能性都有。
    “上海人敢想、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但上海规则比较特殊,别的地方学不来。”郁鸿胜说,“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时尚。”


世博后的上海

    如果你到德国汉诺威旅游,一踏上汉诺威火车站的站台,今天仍会从广播里听到亲切的问候:“欢迎来到世博会之城——汉诺威”。
    汉诺威只有50万人口,正是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为未来世博会的主题定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调——即“汉诺威原则”。联合国副秘书长蒂贝琼卡在2009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到,在汉诺威世博会之前,并没有太多人会谈论环境改善、环境投资、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话题,汉诺威世博会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把世界引向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许多城市因世博会而闻名全球。而更多的城市,吸收了世博会的某一部分成为城市的精神象征,如1889年巴黎的埃菲尔铁塔、1904年圣路易斯的艺术宫、1929年巴塞罗那的民族宫。
    那么,上海世博会后能给世界留下什么?给中国和上海留下什么?
    “上海的地理位置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个大写的T字,剑在弦上,不得不发。”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副主任陶希东告诉记者,“从国际上讲,世界经济从西方向东方发展,上海被称作东方巴黎;对中国来说,早期的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南宋以后转向长江流域,而上海处在江和海的交汇处,长江又伸到内陆,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容易形成生产要素的集结。”
    陶希东认为,世博会后,上海仍是中国内陆城市的“老大”,但上海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体制应当转变,要像东京、香港一样,对城市不再“管理”而是“治理”,“管理是政府的事,而治理的主体则是多方位的,是互动的、协商的、合作的。”
    据悉,上海已对对世博会后的“总结工作”作了详细安排。譬如,安保由哪个部门总结,场馆建设、立法工作有哪些经验,皆作了具体安排。“强势政府的空间不多了,与香港相比,上海至少落后20年。这20年不是土地,而是软实力。”上海一位官员分析说,“上海市政府曾委托中介机构做过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称上海的软实力只相当于纽约的60%不到,上海在政府效率、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所以,提高上海的软实力被定为这次举办世博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上海,“软实力”一词成了流行语。郁鸿胜教授则认为,“中国加入联合国,标志着在政治上融入世界;加入WTO,标志着在经济上融入世界;举办世博会,则标志着中国在文化上融入世界。文化就是软实力,上海与香港的GDP相差不大,差别大的就是文化。”
    “我认为,世博后,上海不会留下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样的标志性建筑,除了名声之外,世博留给中国和上海的主要是一种精神,一种规则。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利用举办世博会的契机,成功寻找到了一条发展的道路。”上海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没有了中央的优惠政策,没有了土地,上海靠什么发展?如何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世博会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些问题。”
    上海一位资深记者认为,世博后20年是上海发展的黄金时期,将有第二个陆家嘴(世界金融中心)出现。“改革开放前,陆家嘴工厂、码头林立,经过20年的发展,世界上50多家金融机构聚集在这里,形成了著名的陆家嘴金融圈,成了上海金融城的标志。世博园与陆家嘴一样,同处黄浦江两岸,从陆家嘴沿江而上,就到世博园了。我预测,未来10年内,将有一些跨国公司驻足世博园,这里将是一个世界商务中心,许多上海市民将会以在世博园内上班而感到荣耀。”

最后修改时间:2010-5-1 14: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