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校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中外校长纵论人才培养:能力,栖居在教育何处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核心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1:16
国外名校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 中外校长纵论人才培养:能力,栖居在教育何处
2010年05月03日 06:44:18  来源: 扬子晚报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鲁、牛津、剑桥、斯坦福这些国外顶尖大学校长的眼中,中国高校当前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怎么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让高校培养出杰出人才?在昨天于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20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长,及121位国内大学校长济济一堂。记者专访了5位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校长,请他们为中国高校把脉、“挑刺”,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最快估计,需要20年。
专访大学校长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中国大学最缺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作为世界顶尖名校,理查德·莱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本科教育还缺两个内容
绝大多数的亚洲的学校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专识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和一些一流的欧洲大学及美国大学不同的是,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
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可以借鉴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切?莱文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头两年会尝试各种学科,然后会再选择一个主科。因为通过对多个学科的接触,会有不同的视角,使他们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设想一个政府的领导以前学过历史,又学过道德哲学,同时还学过经济、心理学的话,那么他胜任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目前中国有许多的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北京大学在2001年推出了元培项目,选出一些优秀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他们生活在一起,同时在两年过程中学各种各样的学科。在复旦大学,所有学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学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选定一个主科。在南京大学,也开始按大类招生,学生在报考的时候不再需要去填报某一个专业,而且第一年会有60多门通识教育的课程供他们选择。
互动式讨论让学生学会挑战
具体到教学方式上,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系统,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进行辩论。而美国的模式就是一些互动式的讨论会,或者说是一种小班授课,他们会挑战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现在美国的顶级大学的考试,一般来说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他们去解决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去分析某一个观点的两个方面,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教学风格要改变起来更困难。因为进行小班授课成本会更高,而且即便进行了小班授课也不能够保证学生就一定会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因此教师就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对于中国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尽管中国大学的校长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不少,可见对教师教学方法进行培训相当重要。而那些在国外学习过的大学教授,他们改变起来可能更容易。另外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各个大学之间校际的交流,也会加快这一个过程。总之,莱文认为通识教育对中国来说好处大于坏处,而培养学生这样的评判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对中国来说也是好处大于坏处。
中外校长纵论人才培养:能力,栖居在教育何处
2010年05月03日 15:17:37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21世纪世界大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后,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月2日,全球120多位大学校长齐聚古老而现代的南京,共同面对大学教育质量这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
大学必须能为毕业生积蓄新的 技能、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系列素质、能力,以应对一个更加复杂和相互依存的世界。而这些能力究竟栖居在教育过程的何处?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世界一流的大学校长是什么思路?我国重点大学的校长又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和发达国家的大学有什么异同?
3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1%,目前则是24%。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给高等教育的质量带来挑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代表了社会对当代中国大学的期待。
实际上,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仅是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大学共同的挑战。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开始,全球所有国家都大幅度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学率,随之而来的就是提高质量问题。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召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的教育部长、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们都认为,扩大入学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质量保障是当前高等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不仅要求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模式,而且要求促进大学内部质量和文化的发展。
前不久我国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才正在成为第一理念。作为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大学应该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以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此次论坛群贤毕至,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和企业家们坦诚交流,共同“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核心任务
2010年05月03日 18:30:56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新华网南京5月3日电(记者凌军辉、蔡玉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袁贵仁说,这一主题不仅契合当今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大趋势,而且是中国政府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正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步伐。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齐聚论坛,共析高等教育宏观形势,共商合作发展大计,这将是一个相互启迪、多方受益的过程。
袁贵仁强调,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在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袁贵仁指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08年8月,中国政府作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决策,对到2020年中国教育进行全面部署。“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的终身学习体制。”
国外名校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中外校长纵论人才培养:能力,栖居在教育何处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核心任务 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中外校长纵论人才培养:能力,栖居在教育何处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核心任务 国外名校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国外名校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国外名校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 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新闻中心 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北大原校长许智宏说中国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教育】 北大原校长:中国无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急功近利-搜狐教育 北大原校长: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原校长: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原校长许智宏: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 中华德慧智教育|广西推广中心 国学|经典|... 名校校长寄语 中国农大校长:公民意识 务实作风 北大原校长:中国无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急功近利-搜狐新闻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原校长许智宏: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原校长许智宏: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组图)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