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看好中国不良资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0:18
大经贸->2007年第1期
外资看好中国不良资产
顾列铭
共1页 [1]
字号:【大中小】

2006年12月6日,普华永道在北京发布的《2006年中国不良资产投资者调查》报告显示,投资者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仍然保持乐观,许多资金雄厚且经验丰富的外国投资者渴望未来几年内在中国投资不同类型且金额庞大的不良贷款项目。
在美国华尔街,不良资产处置被称为是“沙里淘金”的生意,尽管过程艰辛,但回报率可高达30%左右。
一般认为,中国是除印度尼西亚、日本及韩国以外最大的不良资产投资市场。
外资投行的盛宴
中国有着庞大的不良资产市场。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6月末,中国商业银行的总体不良贷款余额约1.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00亿美元)。这还未包括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所拥有、可对投资者转让的不良贷款。
2004年11月,当普华永道发布首份中国不良资产报告时,不良资产市场正处于停滞不前的关头。
当年,普华永道访问了40家国外金融机构,其中41%是投资银行,41%是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基金公司,剩下来的为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和私募 基金等。该调查的成功回复率为42%。有78%的受访者表示,有意在未来一至三年内投资每宗价值约5100万至2.5亿美元的中国不良资产。
许多资金雄厚且经验丰富的外国投资者渴望未来几年内在中国投资不同类型且金额庞大的不良贷款项目。不过,现在不良贷款已不是他们的惟一目标了,部分投资者正在积极地探索其他问题资产或“价值偏低”的投资项目的商机。
普华永道的调查表明,71%的受访外国机构认为,中国的不良资产投资在未来几年将大有作为,因为截至2005年6月,中国成立的四间资产管理 公司只处理了手中38%的不良资产和贷款。现在,四家国有银行都有清理不良资产的压力,加上商业银行纷纷计划上市,中国银监会要求这些银行在2007年前 将不良资产的比例减少至15%。因此,大部分的外国机构对投资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抱着十分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是一场“盛宴”。
海外投资者此前投资于亚洲其他不良资产市场,如日本、韩国等地的资金已经开始产生回报,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因此对投资中国不良贷款的兴趣十份浓厚。
对于收购中国不良资产的内部回报率,外资一般预期在21%至30%左右。其中,与地产、酒店相关的不良资产的投资吸引力较大,因为这些资产有 实质性业务支持。一般又以集中在广东省、北京及江苏一带的不良资产最具有吸引力。与服务业以及外贸相关的不良资产,吸引力则相对较低。
据了解,在中国不良资产交易市场,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巨头获利丰厚,他们在有的项目中的回报率超过300%。
为什么要售予外资?
中国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华融、信达、东方和长城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平均在20%左右。而财政部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 考核,主要是两项指标:回收率和回收费用。华融自己在2004年取得的成绩是:现金回收率20.6%,回收费用占回收金额的7%以下。
另据摩根内部人士介绍,2004年,摩根处置其从华融收购来的不良资产取得的成绩是:现金回收率19%,回收费用占回收金额的8.5%。
既然国际投行处置不良资产并不比中国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更好,那么为何还要将不良资产以拍卖的方式卖给他们,而不自己处置呢?
业内人士分析说,根本原因在于,尽管不良资产处置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行业,但并没有因此建立一个“本国的”完整的行业链,单纯依靠四家公 司处理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显然力不从心。一个完整的行业,不仅要有国家级的资产管理公司,还要建立地方政府级的和民间性质的资产处置公司,引进竞争机 制,建立一个市场化、机制灵活的资产处置行业。
同时,中国银行体系中不良资产数以万亿元计,买一包资产来处置也要十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一包。这么大的数额,中国企业家哪里买得起?所以 非跨国投资银行做不了。比如,2005年11月,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团表示,该集团旗下一家公司已经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同意收 购中国364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资产。此次收购规模创下外资收购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之最。
2001年11月29日,华融将账面值为108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包出售给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投标团;2002年3月,华融与摩根士丹利签署 合同,组建合作公司——第一联合资产管理公司,并向外经贸部提出申请。2002年11月26日,外经贸部正式批准这家中外合作公司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华 融与高盛公司组建的融盛资产管理公司。
而获准组建的第一联合资产管理公司,将在七年的经营期限内处置完108亿元不良资产,这些资产也就是2001年11月29日华融通过公开国 际招标向以摩根士丹利为主的投标团打包出售的价值108亿元的四个资产包。尽管华融未对外披露招标的交易结构及相关细节,但从海外投行渐涨的参与热情来推 测,其中必然蕴涵相当大的获利机会。据悉,这些机构投标前已耗资不菲,参与华融竞拍资格的“门票”高达5万美元,通常情况下,投行聘请中介机构为其作尽职 调查的费用都在几百万元人民币之上。如此巨大投入的背后,隐藏的是更大的赢利冲动。
有利就会有弊
尽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均表示,向外商出售资产是不良金融资产处置的重要渠道,但事实上,海外投资者因信息难获而无法大举买入。截至2005年6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商出售的项目仅占已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10%左右。
但中国的一些以学术界为主的有关人士和政府官员,对国际投行参加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提出了质疑。众多专家认为,国际投行在获得中国的不良资产后,其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不良资产问题,而是单纯为了投机赢利。
“税收也是不良资产处置中,一个各方都不愿触及的敏感话题”,某学者指出。目前国际投行参与国内不良资产处置,享受很多税收优惠政策,如免收 营业税、印花税,减收所得税等。如此的优惠政策,使他们从该业务中获得了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利润。这些巨额利润已被兑换成美元汇出境外,从中国 的GDP中消失。
“如果国内投资者参与,他们的最终收入都会重新用于国内投资。因此,理论上应该享受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如果国家政策对国内外参与者不一视同仁,必然将导致国内投资者缺乏参与热情。最终仍然让外国投行乘虚而入,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该学者严肃地说。
有关专家建议说,中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可将具体的收债权,按市场化运作通过拍卖等方式,出售给地方 资产管理公司和民间机构。具体的拍卖方式,可以以地区或行业打包,因为地方企业对解决本地区或本行业的资产问题比较有效率;对国内企业尽量采取分期付款的 方式,或鼓励它们以受权委托的形式参与,以此降低该行业的进入门槛。因为除了第一期付款外,未来的付款完全可以用处置回收来的资金支付。
好在国内决策层已经注意到资产管理公司在剥离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正在考虑相关的应对措施,如不良资产的证券化。
普华永道表示,其实变化早已出现在许多投资者的身上。许多最早进军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已经不再活跃于这个市场。虽然他们的服务团队 在中国的活动依然相当活跃,而且依然关注不良资产的出售,但他们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进行重大的不良资产收购,而且似乎已经把焦点转到其他方面进行投 资,如房地产和直接投资。
编辑:卢小平
存入“我的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