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青“蜗居”想到房价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1:26

 

中国的知青的一生几乎经历过各种蜗居。记得刚下乡那年,住的是房子是土坯砌的墙草苫的房盖,用火墙作间壁,5个人住一铺土炕。还有的知青住的是干打垒或拉合辩的土房,后来大家又搬到砖柱的土坯房。最后全部住进全砖砌的的房,虽然10个人一间房,但是都是单人木床,集体蜗居也高兴。

知青返城后,不少连队的老职工开始向场部搬迁,有的还住进场部的楼房。留下没有搬走的人,居住面积也比较宽裕,人均住房面积大多都在2、30平米以上。

近两年农场向城镇化发展,除了统一盖楼外,还建了一大批别墅,使用面积大都在100多平米,售价才20万。看到农场职工住房问题解决得这么好,这真令我们回访知青感触颇深。略算一下,一家包上几百亩水田,2年的收入除了生活费外,余下20万很正常,小日子过得很滋润。

可回到城市的知青则不然,摊上工作单位好的,能分得到一套福利房,大多数工作单位不好的,只能和父母挤在一起,甚至10多平米的屋子中间用纤维板间壁一下就成了新房,开始几十年的蜗居生活。房改后,这些人没法子,只好拼命攒钱准备买房,生活可谓拮据,平时,真是有豆腐不吃肉;有白菜不吃豆腐。可是从牙缝里抠出的钱实有数的,哪里坠得上房价的暴涨,原来可以买一套房子的钱,今天连半个卫生间都买不来,身上的蜗牛壳还是甩不掉。

近几年终于听到中央的声音,要抑制房价飞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高拿地首付金、银行收缩房贷资金……所谓组合拳一个接一个出台,大家心里乐开了花,可是雷声大雨点少,对旱情的影响极小,房价仍我行我素,甚至一天就涨几千甚至上万。我们的总理在北京刚讲完要抑制房价的飞涨,身边就堂而皇之出现地王,而还是一些央企所为。有人说:“总理不如经理”这话不无道理。不用想,果然不出所料,地王之后紧接着就是更高的房价。

有人说“房价那么高,反正也买不起,再涨也与我们老百姓没关系。”这话的目的我不知道,我觉得这就是在自欺欺人,国家的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买不起房怎么能说与自己没关系?我们土地是有限的,就应该按人民的意愿把它用到正地方“建得广厦千万间”让大批寒士俱欢颜。

按经济学分析,一个国家的房价与家庭年均收入的比例一般在3-6倍之间,房价冲到户均收入6倍左右的区域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泡沫区。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10至30倍。在美国一套普通住宅大约等于城市居民3-5年的收入,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大约是10至30年,甚至一辈子也还不起。上海中环以内的房价已远远超过了这个水平。这也表明,已经有96。4%的人无法承受中环线以内的房价。中美之间的住宅条件和定价方法的差异,中国和美国的房价很难进行直接的比较。美国的房子多为一两层,建筑面积多在200—300平方米之间,堪与中国的别墅相媲美。这样的房子售价一般为20—30万美金。对于年收入在五六万美元(这是美国工薪阶层的中等收入),双职工收入在十多万美元的家庭,年收入与房价之比不过2比1。 而且中国住宅只有70年的居住权,相当于年折旧率1。4%,而美国人纳税之后享有对住宅永久的所有权。

原因在哪?我觉得首先就是中央下手不狠,很多政策就像痒痒挠,只能掩人耳目根本不起作用。卖地是地方政府很大一块收入,涉及地方的财政收入,自己的到削不了自己的把,这块肉不好割。明眼的人都知道如果市场上要是某种物价高,只要政府一道手谕,画道红线定出价格原则,不信有谁敢超过?都乖乖地把价格降下来,而对于飚涨的房地产政府却不去这么做;其次是有权的人,能制定政策的人自己并不缺房;再则是有的官员可以从开发商那里来点灰色收入,这是当今来钱最便捷的途径。卖地建房对他们是有千利无一弊,何乐不为?

这使我想到前段时间的朝鲜货币改革,货改失败后,朝鲜居民对此产生了不满情绪,因此朝鲜政府把对此有责任的计划财政部长朴南基枪毙。我们房价如此状况,怨声载道,有谁来承担责任了?我们的一些领导对不断高涨的房价总是说大家不要过急,各项政策的显现需要时间才能奏效,那些软绵绵的政策还在出台,难道没有比挠痒痒更好的办法?是不是拖延一下,让那些靠房地产来钱的人脑满肠肥后再下狠招?

中国不乏有名的经济学家,是否听听他们的观点。我们的政协会不能走形式,那些委员中有的发言还是代表老百姓的心声,他们的意见有的还是切实可行的,看看政府有没有决心来务实了。

在各个国家中,如果多数老百姓要买房就当房奴,要不买房就蜗居,这样的国家再强大也是不光彩的。到今天,我还是寄托中央对此现状一定会拿出真正有效的整治办法来的,重庆那么复杂,我们都给整顿好了,况且小小简单的房价?蜗居的朋友们准备搬家吧!一年不行就等两年,两年不行就继续等,大家都不想继续再当蜗居里的软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