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随笔:教师角色转变系列(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01:37
2007-02-05 21:51, 郑金洲, 1181 字, 0/104, 原创 |引用
教师角色转变的第四个方面,是由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教师不再一味地展现由他人设计好的课程,而是经由自己的设计、开发将教材转化为教案,实现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由课程实施者转向课程开发者
郑金洲
 
实施课程,本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许多教师看来,只要自己把已经由他人设计好的课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去掌握,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实施者的角色,在过去也许是合理的,而在推进新课程的今天,却无疑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教师猛然发现,自己对课程的支配权增大了,课程给自己的存留的空间扩展了,由课程转向教学还必须经由自己的设计、筹划、加工。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以往教师在餐馆里承担的是类似服务员的角色,把别人配好的甚至是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让他们去享用也就可以了;而今天,却发现盘子里没有现成的菜,要让学生完成用餐的任务,教师需要从各种原材料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口味做进一步的加工,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请学生一道走进厨房,共同设计菜肴,否则的话,就难以完成预期的任务。
教师的课程开发与专家的课程开发不同。后者是依据学科领域、根据社会要求、依循学生的身心特征,对课程进行第一次开发,开发的结果是我们看到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前者是教师根据自己所面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等,对课程进行的第二次开发,开发的结果是自己的教学设计,表现的物化形态就是教案。换句话说,教师的每一次备课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他所进行的深度设计或者二度设计,是他走进课程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的前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操作要领。
有些教师在理解新课程所提出的课程开发理念时,仅仅将自己的课程开发职责定位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在我看来,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校本课程当然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因为它是在学校中生成、实施、评估的课程。但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蕴含着大量的需要开发的“矿藏”,没有开发,拿着教材走进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发不到位,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教学就有可能缺乏效率、弄巧成拙。所以,课程开发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理念与操作之间架设起桥梁,在教材与教案之间形成必要的张力,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构起分享、对话的机制。
教师在以往也存在着课程开发行为,但新课程队教师课程开发的要求,与以往教师的类似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一,新课程将课程开发看作是实施课程的前提条件,没有课程开发,相关理念就难以体现,而以往的课程要求并不见得如此;其二,新课程要求教师经常性实施课程开发,没有课程开发,就难以胜任有效的教学,而以往的课程要求即使包含开发也是偶尔为之的行为;其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把课程开发当作自觉性行为,有意识地将自己当作看法的主体,不坐等他人的指导,不依赖现成的教参,以往的课程要求在开发上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愿望,教师很少将自己当作开发主体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