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和她东边的邻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14:53

 

我的家庭和她东边的邻居

                                                    ---我的中日观

我的家庭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处亚洲东侧,太平洋西岸。她的名字就是中国。由于国土面积大,再加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因此许多灿烂的文明在很早的时期内就孕育而生,并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儒学思想,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黎庶的的头脑当中,可说是根深蒂固,并成为“在位”2424年的封建阶级维系统治和巩固政权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进入东汉的时候,我家的东边产生了一个拥有狭长岛国的邻居,它的名字叫日本,在最初的几百年间我家和他家并没有什么联系,各家过各家的日子,一直到隋朝时期,我家和他家才才开始产生了联系,一开始只是一些贸易往来,到后来我国的儒家思想开始进入日本人的头脑当中,并依然成为其统治者统治国家,奴役人民的工具。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正是由于掌控国家政权的都是封建统治者,只不过身份不同罢了,我家的是皇帝,他家的是将军(幕府)。就这样,两国相安无事,又过了几百年的安生日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的情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6世纪,由于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海运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地球是圆的,他们进行海外贸易的野心也因此而大大膨胀。随着英国,荷兰,西班牙等一些国家海外贸易的逐渐繁荣,他们的生产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封建体制已不能满足生产力的需求,于是,推翻没落的封建体制,建立新兴的资本主义共和国已成为当务之急。终于,英国的克伦威尔首举义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当政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法国大革命,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改革,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一个个资产阶级政权相继建立,这使他们本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体制,最重要的,还是本国人民的思想意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良,这几点都为他们本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其生产力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原有的殖民地已不能满足这一发展要求,于是,其扩大市场,开辟殖民地的矛头也就指向了亚洲,中国也就首当其冲地成为其这一战略的牺牲品。

  1840年,英国的军舰开到了中国,在广州,镇海,吴淞击败清军后直指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赔偿白银2100万两,并将沿海的五个城市交给英国作为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第一次遭到践踏。然而,这一变故并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普通百姓也对此漠不关心,依旧经营者自己的土地,只有极个别人(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注意起西方的事物,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撰写出一批最早介绍西方事物的启蒙读物(如《海国图志》等)。然而,这些读物并没有起到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清国的统治者依旧在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13年之后,也就是1853年,4艘美国军舰开到了日本的江户湾。美国来日与英国来华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在中国开辟海外市场没有雨美国来华需要横渡太平洋,而船上所载的燃油不能将其送到终点站,因此,他们不得不在中途找一个补给燃油的地方,于是,日本就成为了他们最佳的选择,他们这次来日是为了逼迫日本签订通商条约,为其补给燃油与粮食。由于日本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国力远不及美国,因此不得不于翌年被迫签订《日美通商条约》。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佩里舰队来日事件大大刺激了日本士农工商每个阶层,甚至连天皇都受到震动。基于爱国心理,当时日本的很多人都主张“尊王攘夷”,即开始重视天皇—日本精神的大家长的作用并坚决抵制外来侵略。然而,随着美国通商程度的加大以及一些藩地在同列强的战斗中惨遭失败,日本的一些藩(以长洲藩与萨摩藩为主)开始倾向于“开国”主张,日后在日本的一些开明人士(如吉田松阴,伊藤博文等)不断引进西方文明的情况下,西方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这些终于导致日本一些幕藩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并将政权重新交与天皇并成立了日本也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

 明治天皇上台之后,立刻颁布了五条治国纲领,即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怠倦;破除旧来之陋习,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振皇国之基础。这五条纲领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日本民众的思想,并使日本政府不断引进外国先进的文明和制度,使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各个领域不断与西方模式相吻合。同时,明治政府还不断将学者派往西洋考察其风土人情,甚至还将自己政府一半以上的官员组成使节团,遣送到欧美各国考察其政府,学校,法院,医院等组织的体系结构与办公模式,然后将此作为日本改革的参考。终于,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下,日本开始摆脱落后的封建制度,并走上了建设资本主义的道路。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中国依旧在沉沉昏睡,对世界的发展形势依旧毫无所知。结果,在1860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被英法联军所击败,与此同时,南方的太平军也如火如荼,马上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清政府完全处于内忧外患当中。于是,。满清统治者不得不召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中央如奕,地方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展了洋务运动,以继续维系其腐朽的统治。虽然这些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引进西方的先进器物,使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批先进的学校和武器,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不引进外国先进政治制度与拔出中国民众思想劣根的情况下,腐朽的封建制度将无时无刻不侵蚀着这些先进的器物。

 有一件事情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洋务运动中期,在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大力倡导下,清国组建了其海防军---北洋水师,经过几年的发展,这支水军无论是在器械质量还是在水兵的战斗力水平上在当时仅次于英国,法国,荷兰等沿海国家,比日本,美国还要强大。有一次,北洋舰队开到日本的横滨港巡游,当日人看到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舰时,不禁为其庞大的船躯与巨大的炮塔所震慑。于是,日本的统治者开始发现,要想在朝鲜和中国攫取权益,势必要消灭北洋水师。于是,日本开始购买铁甲军舰,并不断训练自己的海军,但这却需要庞大的财政开支,当时的明治政府维新伊始,国力尚不雄厚,财政部不足以应付如此大的财政支出,因而,明治天皇睦仁决定每天只食一餐,并从皇室私人财产当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军费,这笔钱款虽然不多,但却大大鼓舞了全日本的每一个人:王公大臣,政府官员无不慷慨解囊,普通民众也也纷纷购买政府发行的战争债券,日本全国万众一心,誓将北洋海军彻底消灭。甚至连当时日本小孩玩的击船游戏都以“击沉定远舰”为口号,这样的民族,的确不可小觑啊!

 与此相反,大清国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在这个时候马上就要过她60岁的生日了,因此她决定将颐和园修葺一新,但这却需要庞大的资费,于是,她便在清国的海防军上打起了主意,将资建北洋水师的大部分费用挪为己用。因而,从这以后北洋海军就再也没有购置过军舰,部队的操练也趋于松散,战斗力大大降低,而同期的日本却是平均每年就增加两艘军舰,同时还聘请了德国的教练官来训练海军,部队管理丝毫没有懈怠。

  有一次,日本派遣官员来到中国海军驻地巡视,发现没有一直部队在进行演练,而且,北洋舰队的炮身上还挂满了士兵浆洗的衣物,那些日本官员一眼就看出了中国海军疏于操练和管理的深层次问题。

 朝鲜在爆发“甲申政变”之后,中日之间的矛盾已激化到一定程度,日本的驻华公使森有礼前来会见李鸿章以试探这位北洋海军也是大清国国防军的最高统帅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当两人见面之后,李不禁对眼前这位公使的形象感到震惊,因为森有礼一身西装革履,这在李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当李问及此事时,森有礼答道:“敝国的明治维新主张全力引进西方事物,当然服饰也不例外。”李追问道:“你们这样改,就不怕影响到贵国的祖制吗?”森有礼答道:“我想,假若我们的祖先在天有灵的话,他们也会支持我们这样做的。”李鸿章怎会知道,日本的明治维新,变革的不仅仅是器物,更重要的还是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而自己国内的洋务运动,只知道引进外国的坚船利炮,或是开设一些新式学堂,教授一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而不撼动腐朽的封建根基,这样的改良运动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

 果然,在随后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军队的枪炮声彻底将这些洋务派的富国强兵之梦击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日本海军袭击中国的运兵船“高升”号开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战场在朝鲜,李鸿章派叶志超与聂士成5营6000人到朝鲜协防,没想到在与日寇作战的过程中,贪生怕死的叶志超竟带着随从连夜狂奔500里,主帅逃走,军无斗志,清军不得不败走国内。第一阶段的作战以日军占领朝鲜全岛而告终。

第二阶段的作战是对制海权的争夺,主战场是中国的黄海。黄海大战刚一开始定远舰所发射的第一炮就令在场的所有官兵哭笑不得,由于舰船年久失修,发射炮弹的时候炮塔的后坐力竟将指挥塔震断,北洋舰队的最高统帅丁汝昌从塔上摔下来后被摔伤。北洋舰队平时对舰船的保养与维护,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平时疏于管理,舰队士兵的战斗力已经大大降低,所发射的鱼雷有很多都没有击中日舰。不只如此,北洋舰队发射的炮弹中有的还没有装炸药,有了上述这些情况,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三阶段的作战发生在中国境内,主战场是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在李鸿章的投降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官兵斗志全无,因此日军在辽东登陆之后,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并且一路攻城略地,最终攻下远东第一军港---旅顺港,并在该城大肆屠杀中国居民,暴露出其在文明外装掩盖下的野蛮筋骨。可是就在这时,慈禧太后却在颐和园宴请文武百官,庆祝她的六十大寿,此时的北京城可说是河晏海清,丝毫没有战争的气氛,慈溪还大声宣布:“赏戏三天!”像这样的政府,焉有不打败仗的道理。日军在攻下旅顺之后,又在山东半岛登陆,目标直指北洋海军司令部所在地---刘公岛。由于丁汝昌坚决执行李鸿章的命令,使北洋舰队坚守不出,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本人也在悲愤交加中服毒自杀。自此,中国国防军的主力损失殆尽,清政府不得不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与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同时将重庆,沙市,苏州等地划为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中日两国的格局,中国已不再是亚洲的强国,而日本却得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中日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国部分有识之士的觉醒,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腐败的清王朝终于被推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神州大地上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然而,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他么所发动的旨在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并不彻底,中国仍残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果然,在随后的20年中,中国一直处于军阀混战的动乱局面。可以说,正是由于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以及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才导致当时的中国贫弱到了极限。

而此时的日本在全力建设自己的国家的同时又趁着中国的动乱不断攫取利益,有了这些物质基础,日本得以和欧美国家一样,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进入到了最高的发展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极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当然日本也不例外。尤其是1931-1932年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损害严重之强都是世界前所未有的。日本本国的经济建设收到了几道大影响,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其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最终完全占领了东三省;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逼迫南京国民政府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在上海夺取了部分权益;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企图将中国的华北地区划为日本的殖民地。中日矛盾的不断升级,终于导致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8年之后,日本军队在中国的领土上投降,于是。中国就顺理成章的成了胜利者。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真的是被中国打败的吗?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说一下的。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在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下了平津地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攻下上海(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曾经提到:日本曾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可是他们攻打上海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于是,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我就不明白,这种“粉碎”有什么意义可言?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而言,像淞沪会战这样的战役其结果可以说再明显不过了,日军夺取中国的大中城市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出现上面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当时上海守军作战英勇罢了。再说了,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伤亡了多少人?15万之众。而且,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因为在淞沪会战进行的过程中,蒋介石眼看胜利无望,开始与日本政府媾和,并在日本提出最后的条件前命令撤兵,可是,当他看到日方开出的过于苛刻的条件之后就立刻取消了撤军命令,并由将几支军队派往前线,可是当时已经有部队开始往下撤,他们与开进的混杂在一起,使得当时的秩序非常混乱,幸亏当时国军副总参谋长白崇禧苦苦哀求才使蒋取消了增兵命令,要不然,集结在上海的这数十万国民党军队,恐怕就要有灭顶之灾了。)到1937年年末的时候,日军攻陷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并在随后的半年中,一路南下,相继攻克武汉,广州,将国民政府压向了东南一隅。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富庶之地已全被日军占领,剩下的只有西北,西南等一些荒凉的地区。此时要说日本已经灭亡了中国似乎并不为过。

在这期间,载入史册的我方获得成功的战役有两个,一个是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我方歼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另一个则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发生在李宗仁任总司令的第五战区,这场战役歼灭敌军1万余人,并首次粉碎了日军南进的企图。余下的胜利大多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游击战中取得的。可是,这些零敲碎打的胜利又有什么价值呢?顶多是牵制部分敌军,消耗敌人的部分物资,对敌人在占领区的建设造成破坏罢了。况且,中国共产党并不被国际所认可,是一个非法的政党,而且被蒋介石集团成为“共匪”。既然是匪,就肯定懂得在消灭敌人的时候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避免给自己造成较大的伤亡。因而,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还得要看当时中国的正规军,即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可是,他们又取得了哪些胜利呢?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日本投降前几个月他们连一座重要的城市都没有收复,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上没有出现具有转折点意义的战役了。

我们在看看同时期的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情况。苏联红军在1943年冬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举击败入侵的德军,迎来了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迎来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毕竟参战双方是当时世界上两支最大的陆军集团,而二战又是以陆战为主的。在随后的战争中,苏联红军一路攻城略地,接连击溃莫斯科与列宁格勒外围的德军,收复基辅与明斯克,并在库尔斯克大败德国装甲集团军,继而解放东欧一些国家,最终直捣纳粹德国的老巢---柏林,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英国的第八集团军在司令官蒙哥马利的率领下在北非战场上打败“沙漠之狐”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并最终将其赶出非洲,使自己获得了进攻欧洲大陆的基地,并在随后的战争中与美国联手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成功的开辟了抗击德军的第二战场,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战争,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虽然处于劣势,但很快就扭转败局,迎来了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在这场战斗中,美军击沉了日海军联合舰队四艘航母,全歼其担任主攻的南云舰队。自此,日海军元气大伤,并在随后持续了半年之久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与重要物资,使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易手了。在随后的战役中,美军相继攻占菲律宾群岛,马绍尔群岛与马里亚纳群岛,并在莱特湾大海战中全歼日本联合舰队,随着攻克日本的南大门硫磺岛与冲绳岛并建立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最终迫使日本投降。

像上面介绍的这些战役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可是这种性质的胜利却从未在中国战场上出现过,思之真是令人痛心。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形式普遍良好,可唯独中国例外。当时日军为了打通中国大陆的运输线做最后一搏而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从河南的郑州一气打到广西的桂林,中国军队依旧像往常一样没有抵挡住日军的凌厉攻势而出现了千里大溃败的惨景。想一想,在哪一个时间段,在中国军队中依然出现这种惨败,又怎能说明他们有能力战胜日本呢?战争永远都是各个国家国力的竞赛,二战也是如此。然而,中国在这次竞赛中可说是丢尽了颜面,举一个例子来说:在美军攻占硫磺岛的前夕,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已将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提上了作战日程,可是当时美军攻占的岛屿与日本本土上的重要城市之间的距离都超出了当时美国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于是美国便决定在中国建立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可是当时中国的沿海地区仍然悉数被日军占领,于是美方便决定在重庆建立这样的基地,可是重庆与日本重镇的距离依然超出了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与苏联交涉在苏联东部领土上建立基地的问题,可是当时苏联尚未对日宣战,因而不能答应美方的要求,于是美国的这一构想便又化为了泡影。于是,美军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轰炸日本本土的梦想。在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不知道造成了多么深重的苦难,像轰炸日本这种任务本应交由中国来做,可是日本却丝毫没有能力来完成它而不得不交给美国来做,这难道不是莫大的耻辱吗?

那么,到底是谁战胜了日本呢?不用问,肯定是美国和苏联。中国顶多是对日军造成了很大的牵制,使其不能抽调更多的兵力向南进攻,中国有如此大面积的国土,有如此众多的人力,要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可中国要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日本赶出国门,那却是不可能的,而只有美国,才是真正给予日本以致命的打击。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后,剑锋直指东南亚各国,马来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爪哇相继陷落,日军甚至将战火烧到了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口,真可谓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将下一步进攻目标指向中途岛,以完成在偷袭珍珠港的时候未竟之目标——消灭美军的航空母舰,全歼美国中太平洋舰队。山本这次可说是倾全国之力与美国一战。然而,这次他却失算了,美太平洋舰队在战争前夕破获了敌军的情报而在中途岛做好了部署,由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以及其手下将领的正确指挥,使得他们以失去一艘航母,一艘巡洋舰的微弱代价重创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击沉日本4艘航母,全歼担任主攻的南云舰队,使他们失去了大量的战斗机和优秀的飞行员,在这次战役之后,日军在太平洋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但却仍保持有一定的优势,后来,美日双方又在所罗门群岛大打出手,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易手了。所罗门群岛战役以瓜岛争夺战为代表,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战役结束后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不仅粉碎了日本打算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的企图,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其军事实力,并最终完全使日军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局面。在此之后,美军乘胜追击,没有给日军以丝毫喘息之机:单刀直入直取夸贾林,罗伊岛-那慕尔岛,埃尼维托克诸环礁,并在随后采取蛙跳战术,展开了首次进攻日本领土的作战计划:马里亚纳群岛作战行动。结果,在马里亚纳群岛大海战中,日本海军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得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彻底落入美军之手,日军在以后的战争中陷入了更为被动的局面;在马里亚纳群岛历时三个月的登陆作战中,美军先后攻占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全歼守岛部队,直接导致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严重恶化,日军大本营规定的“绝对国防圈”也由于核心地区的丧失而面临崩溃,间接导致日本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更加激化,迫使当时的内阁首相东条英机的下台。美军又在随后的菲律宾群岛登陆作战中相继收复失地,并最终在莱特湾登陆,基本上实现了解放东南亚的夙愿。1944年10月,日本海军第一,第二机动舰队全部出动,对莱特湾美军登陆滩头实施向心突击。结果,由于日本担任主攻的指挥官栗田键男战术上的失误,使得日本海军几乎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从而也就失去了战场制海权,使陆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1945年3-6月,美军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占领了硫磺岛和冲绳岛,建立了空袭日本本土的基地。从此,美军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就一直没有中断过。7月26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领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拒绝接受,结果美国分别于8月6日和9日将两枚原子弹投向广岛和长崎,苏联也于同月8日对日宣战,分兵三路向中国东北挺进并于9日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击,中国军队14年没有赶走的日本精锐部队在苏军的攻势下短短几天内就土崩瓦解,全面崩溃。可怜的中国,在无力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情况下只能以承认外蒙古独立,将大连,旅顺作为苏联的军事基地并承认1940年日俄战争中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的利益重新划归苏联等屈辱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这些条件可谓影响深远,外蒙古至今也没有回归祖国,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正是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以及美国旷日持久地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才使得日军斗志逐渐丧失,同时,由于日本国力有限,再加上美军轰炸造成的破坏以及战争的不断消耗,最终使得日军的战术装备和战斗人员日趋减少,最终不得不从自己的殖民地上撤出并宣布投降。也就是说,日本的败降是由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促成的,中国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决定性的。

日本本是一个岛国,其强大的兵种本应是海军与空军,而陆军则属于较次的兵种,可为什么就是这个较次的陆军竟将中国击打到灭亡的边缘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多年积贫积弱的现状所致,毕竟战争打的就是金钱,所谓民心士气使居于次要地位的。在战场上能给敌人造成巨大杀伤的是坦克,火炮和战机,却不是步枪,然而这些先进的武器在中国的土地上可谓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台儿庄战场上出现中国士兵把手榴弹绑在腰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的情景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中国战场上所发生的历次重大战役中,中日双方的伤亡比例一般都是10:1甚至还要大,可是在缅甸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在配备了美式装备后,却将这个比例倒置了过来。由这一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导致中国士兵战斗水平低下与严重伤亡的,不是其战斗力的问题,而是其装备太过简陋。而造成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贫苦羸弱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两国都是由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封建国家。然而,当两国在几乎同一时间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时候国内的群众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反应:日本一些藩地在开明领导者的指导下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并随即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明治政府。新政府全力引进西方文明,使本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都得到了彻底的改革,并最终使日本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依旧做着他那“天朝上国”的迷梦,自以为本国的儒学思想先进无比,夜郎自大,裹足不前,忽视本国物质文明的发展,终于导致本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封建时代日本的教育体制呈多元化趋势,而中国却极其单一。

美国佩里舰队来日之前,日本的各式学校除了教授汉学(儒学)外,还教授国学,兰学(通过荷兰书籍讲授西方知识,由于日本在锁国时期只允许中国和荷兰来日贸易,而要进行贸易就必须懂得荷兰文,因而日本政府也就开设了教授荷兰文的学科---兰学,这样,西方的一些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进了日本),而中国却主要讲授儒学。儒学被中国的统治阶级奉为“神学”,已完全成为其统治民众思想的工具,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国的民众也安于封建阶级的统治,同时还使他们产生了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以为中国是文明上国,是世界的中心,周遭国家都是夷狄蛮戎,当然就没有必要向他们学习,而只有他们向我们求教的道理。这就不难说明在两国遭受外国文化的冲击之后采取了不同态度的原因了,正是日本有兰学等西洋学科,才使得他们很容易接受西方的思想并拜西方为师,而中国自恃文化比世界其他国家占有优势而从不注意西方的发展,因此,即使中国被西方来的夷狄一而再,再而三的击败,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仍不愿承认西方文明在某些方面优于中国文明,仍不肯虚心求教。

第二,中国有长达1318年的科举制度,而日本却没有。

 中国自隋唐以来,就有了科举考试的制度,但是考试的范围却仅限于以儒学为主的四书五经,而没有西洋知识。同时,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要想在以后出人头地,也只有科举一途。因此,他们就把毕生的精力灌注在儒学当中。 久而久之,就使得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完全成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品。这样的结果产生了两个主要影响。其一,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丝毫的创新精神。振兴祖国的重任应交由知识分子来做,而创新意识却是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条件,知识分子没有了创新精神,一国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然而,儒家思想只要求他们恪守孝悌忠信,封建纲常,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创新意识的成长。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只顾研习儒学并缺乏创新精神,才使得他们在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实用学科上很难有建树,最终也就导致了我国严重缺乏实用型人才而使本国的物质文明发展陷于停顿状态。

其二,也是最为深刻的影响。由于每个家庭都学习儒学之故,使得封建思想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样也就使国人不能够支配自己的灵魂,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只要国家一出现事端就立刻向统治者看齐,而自己却没有丝毫主见,也就是说失去了独立精神,而没有独立精神的人是不会爱国的。与之相反的是,由于日本没有科举制度,本国的教育又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因此当西方的先进文明被引进之后,他们很容易就培养起自己的独立精神,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时时事事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因此日本人的爱国心理异常强烈。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上有如此众多的叛国投敌之人(光大规模的傀儡政府就有两个,即溥仪的伪满洲国和汪精卫的伪南京国民政府,地方的傀儡政权更是多如牛毛)而日本却很少出现投降的事例了。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国家”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国家遭受外来侵略,那是统治者应该考虑并处理的问题,与我无关,我只要过好自己的安生日子就行了。中国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最重要原因还是由于长期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奴性心理的缘故。中国人在爱国这一点上可以说不如其他任何一个大国的人民。还是以二战时期的大国为例,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男子应征入伍被派往前线,妇女,儿童和老人虽然呆在后方但却不是无事可做,他们除了在乡间种好土地之外,还大量制造军火弹药,每个工厂都给每日设定了生产目标,虽然这些要求有时候很苛刻,但英勇的苏联人民却总能超额完成目标,而且他们从来不怕牺牲,有时候德国的坦克距离工厂仅有数百米,但他们却依然做着手中的工作,在管理员的屡屡催促下他们才决定转移。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科学家,战争爆发前夕,由于苏联高层领导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而使一大批科学家蒙冤入狱,战争爆发后,这些科学家的生活条件更为恶劣,但是这却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在狱中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通过不断地钻研,终于使一批先进的武器相继问世,其中以图波列夫博士发明的另德军闻风丧胆的“图2”歼击机最为驰名。希特勒的纳粹德军在横扫欧洲大陆之后,制定了侵略英国的“海狮计划”,在进行这个计划之前,为了威慑英国人民的心理,希特勒开展了轰炸英国的不列颠空战。然而,英国人民并没有被德军的轰炸所吓倒,他们除了做好相应的防空准备工作外,还自发组织起义勇军以对付德国的侵略,美国在卷入战争前虽然一直盛行一种孤立主义思潮,但是日本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却空前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使本国的各个领域全部纳入战争轨道,与法西斯轴心国展开了殊死搏斗,增强了同盟国其他国家对胜利的信心。对于上述这些国家的行为,从没有或极少在中国大地上出现过。中国军队每每打一次仗,被俘者不计其数,而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每次打了败仗,官兵上下却大都选择自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因为两国的信仰有着显著的不同,简而言之,就是日本人的爱国心比中国人强烈的多。以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素质,又怎么可能战胜日本呢?现在看来,科举制度对中国人心灵的毒害简直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啊!

第三,日本的统治阶层是武士,而中国却是士大夫。

在日本,武士是统治阶层,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负责统治与打仗,他们从小就习得一些打仗的技巧,骑马,射箭,剑道,柔道一级兵法,因此,当有外患来临时,这些武士基于捍卫祖国的使命感,必定会首先挺身而出,用不同的方式抵御外来的侵略。

日本的统治阶层---武士从小就在尚武的环境下生长,由于长期信奉武士道精神,再加上明治维新后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很高程度,因而就产生了军国主义的怪胎,而甲午战争日军的大获全胜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实施更使得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并大大刺激了其军国主义的发展,使得这个民族更具侵略性。那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向任何国家开战。正是由于日本政府被这些军国分子操纵,才使得日本成为一部装备精良的战争机器并将战火烧遍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

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的统治阶级是士大夫,即那些满脑子之乎者也的读书人,他们对战争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更不能有效地领导本国民众反对外来侵略,因此在近代抗击外侮的过程中也只能连吃败仗了。

第四,中国近代一直是战乱不断,兵争不止,而日本自推翻幕府的统治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乱,一直致力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自鸦片战争岛抗日战争之前,来自国内或国外的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新旧军阀混战,北伐战争----,这些战争不管正义与否,均使得当时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耗,使得原本就发展缓慢的国民经济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重创,帝国主义的干涉,封建势力的阻止,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不足,使得我国的资产阶级一直举步维艰,根本无力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而战争却又是劳民伤财之举,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国在与日本进行战争的时候才变得穷困潦倒,几乎没有丝毫物质能力与之抗衡。

而日本却大相径庭,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本国从未发生过动乱,再加上本国正确的维新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使得日本最终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发动并实施侵略战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其在战争初期的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拥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实力。

时至今日,中国的国力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日本,这里面究竟有多少因素值得我们研究呢?为什么在甲午年我们这个自恃文化雄霸全球的泱泱大国会被一直被我们蔑称为“蕞尔小邦”日本打败?为什么在二战初期日本能在瞬间占领我国的大部分领土并且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攻克东南亚诸岛,其强大的作战力量(光航空母舰就有12艘,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舰载攻击机,轰炸机,鱼雷机更是不计其数,连美国都望尘莫及而中国的海军与空军的力量却薄弱的可怜?为什么在战后日本能迅速的崛起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发展成为今日的世界第二强国,而中国却一直在挫折与风浪中前进并且到今天还积累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很难回答,可是看一下当今中国的现状,便很容易找到答案。

咱们这个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名人到凡人,实在是太喜欢象征性了,政府领导到一个地方视察工作,新闻媒体一定会毫无顾忌进行夸大式的报道,大有唯恐天下不知之意,真不知道这些象征性的视察有什么意义,自己组织得力的助手多解决一些人民内部的问题,不是很有必要吗?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一大主题,可是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有余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了呢?在我看来,像我在上面提到的独立思考的精神相当多的民众仍然不具备。而且,大多数的民众也依然具有奴性心理,而独立精神不具备,奴性心理不祛除,势必导致国家的风气不能得到改善,更为糟糕的是,长此以往终究会阻碍国家的发展。而且,这30年来在文化界所发生的变化好像也仅仅是西方的一些文化理念渗透到我国,使得我国的文化作品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而已。说到文化作品,不禁让人想起了大陆的电视节目,这些电视节目,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大部分都以影视作品为主,而很少有以其他主题为宗旨的节目,而很少有以其他主题为宗旨的节目。我们在看看香港,他们的电视节目基本上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军事,历史,科技,人文,经济,地质无所不包,尤其是那些以政治或历史为主题的节目,真可谓是经典之极,其对所涉及的政治或历史问题的分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精细入微。试问,大陆的那些影视作品就是再精彩,能像香港电视台的纪录片那样科学而又正确的说明问题的本质吗?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那些大陆播出的历史影片,其政治性往往非常淡薄,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政治性,而其民家故事的风采却是非常浓厚,在观看的时候觉得非常精彩,可是在观毕不久,就彻底将其遗忘,有时甚至连它的名字都忘了,这样的节目可以说是最失败的也是最没有价值的节目,因为它们没有丝毫值得回忆品味的地方。

在我的生活环境中,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人们在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而很少有人关心关于国家的问题,国家的发展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问题似乎离自己非常遥远,即使这些问题多么复杂和严重也与自己没有关系,顶多是看看热闹罢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严重问题的发生呢?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人缺少民族意识造成的。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如其他国家的人民强烈,才使得他们在遭遇外来侵略时不能齐心协力共御外侮,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自然也就不能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发展了,那么,中国人民什么时候能提高的自己的民族意识,能不能提高,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201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