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性格方法有什么不足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25:10

 传统的性格方法有什么不足呢?

  第一,不全面,不系统。以绰号为例,"绰号"法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比如"憨湘云",只能概括史湘云性格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特征,对于史湘云情商、智商的分析则无从说起。作为中年男人的吴用,"智多星"只是他职业性格的一个侧面,他的领导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我们也无从得知。很多人一辈子可能有很多"绰号",把这些绰号汇总起来,就会发现每个人的绰号都是在反映这个人性格中的一个侧面。通过"绰号"来了解一个人,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出的性格结论,也是片面和不系统的。

  第二,不细致,不精准。比如,我说某个人是"急性子",其实这种判断并不精准。因为即使一个急性子的人,他的急躁和莽撞,也不一定发生在同一时刻。有的人快言快语,毛毛躁躁,但做起事来,却磨磨蹭蹭;还有的人做事心急火燎,雷厉风行,却不爱言语说话,常常是沉默寡言。再比如,中国儒家的"君子人格",孔子说"行己有耻",这就过于笼统,直到明朝,王阳明说"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算是把"君子人格"的解释稍微细化了一些,但什么是"真是真非",又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难以划一定论。诸葛亮对刘禅说"亲君子,远小人",说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也被千古传颂,只可惜,人们忘记了一点,很少顾虑刘禅的所感,君子和小人划分模糊,如何亲,又如何远?刘禅一头雾水,千百年来我们也是一头雾水!所以,儒家的"君子人格"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是很强。由于对人性进行长期研究,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性是深藏不露的,并不像京剧脸谱一样昭示在外,而且,也不是两面的,非黑即白,而是多面的。比如我们过去总是认为"憨厚"的人,一定是个老实、忠诚、善良的人。但是无数事实说明这种判断是多么的荒诞,我们的古人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大智若愚,大奸似忠。"也就是说,人们本来认为正直的人,一定憨厚敦良,但是事实上,奸诈的人也总是憨厚敦良,越是大奸臣,就越会表现为老实和敦厚。一旦他们摘下了憨厚的面具,就会有很多人在无意中遭到他们的欺骗和陷害。因此,以"绰号法"和"君子人格"为代表的传统性格分析法,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不能全面而又精准地判断一个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