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3:59
 




摄影艺术的创作,在对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谁都想拍摄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当
你很熟悉了解自己的照相机和各种感光材料的性能并掌握了一定的用光,布光知识和技法;
当你把镜头对着人物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对着雄伟的建设场景和壮丽的山河风光,你考
虑的一定是如何构成一个理想的画面,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来。也许就在这个决定作品命
运的一瞬间,你深深地感到构图是那么重要,那么关键。在很大的程度上,构图决定着构思
的实现,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因此,研究摄影构图的实质,就在于帮助我们从周围丰富多彩
的事实中选择出典型的生活素材,并赋予它以鲜明的造型形式,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
完美形式的摄影艺术作品。
一、构图的概念

1、什么叫“构图”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
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
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
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这个术
语中包含着一个基本而概括的意义,那就是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在有限的空间
或平面上对作者所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借以实现摄影者的表现意图
。总之,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
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构图还需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在我国传统艺术里叫“意匠”。意匠的精拙,
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意境的高低。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
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
,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概括地说,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
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用
光、明暗、色彩的配合。

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则作品中全部摄影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它
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
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2、构图的目的

每一个题材,不论它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视觉美点。当我们观察
生活中的具体物象—人、树、房或花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而把它们看作是形
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物的结合体。通过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
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
合人们的视觉规律,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视觉美点。也就是
说,构图要具有审美性。正象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作为摄影者,不过是善于用眼睛渤视大自然并把这种视觉感受移于是
画面上而已。

但构图不能成为目的本身,因为构图的基本任务,是最大的可能阐明艺术家的构思。

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
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
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
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这话可真切地表达了构图的目的。

3、构图的性质

构图和设计可以通用,因为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设计的精确概念和它的原始含义是
构思,即艺术家为了明确而动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适当安排各种视觉要素的那种构思。

构图不仅指具体操作,而且还意味着把整个形态作为与复杂的摄影规则相联系而描绘
的对象,把自然物象引入到一个现实的境界,成为不同于自然的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任何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一个复杂的思想艺术的统一体。作品的复杂性是由生活的复杂性决
定的。然而在画面处理上贴切自然,五彩缤纷,浑然天成,绝少斧凿痕迹,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在就在于摄影者在创作时,就象“工师之建宅”,经过一番选择提炼,筹划安排,组织
结构上下了功夫,在“经营位置、置阵布势”中体现了摄影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匠心独运。因
此,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安排,巧思结构,精心布局,突出主要的方面,
强调出本质的东西,并把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到鲜明的形象组织中去。

构图学就是要研究一切构图的结构形式和规律,研究构图结构的原理和原则,研究构图和
各种思维形式的对应关系。构图学必须建筑在全部思维科学的基础上。

但构图是否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至今人们仍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画无定
法”,因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情感思想内容更是纷纭复杂,所以谁也讲不出构图结构的规
律。恩格斯说“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因此可见,规律就是普遍性的形式。
实践证明,构图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中国画论时的“经营位置、布置、布局、结构、
光色”等都是有关构图规律精辟论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
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
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
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

因此构图称为画面总要,所谓总要就是纲要、概要的意思,画面构图象写文章一样,做到
有章有法,有次有主,相互呼应,虚实对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疏密无间等的构图规律
,服从于主题表现的要求,同时又要取得整体形式感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这就是构图最终的
目的。

二、创作与构图

摄影创作是一种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规最多变化的精神劳动。当一个摄影者的头脑
被一个真实的情感意象所吸引、占有,又有能力把它保留在那里并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时,
他就会创造一个好的构图。摄影创作离不开构图,就象上面所谈的和写文章离不开布局和章
法一样,它是作品能否获得成功和重要因素之一,创作与构图的关系就是那样密切。

1、主题的形成

创作原意是艺术家形象的活动,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生活的复制主要饮食着创造和想象,包
含着摄影者观的激情和创造力,包含着形象思维力和概括力。无疑地,每个摄影者在他生活
的任何瞬间,都有可能被某种思想感情所占据或激动,有时候这些思想感情使他难以摆脱。
于是就开始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热心地寻觅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摄影者在生活的瞬间中创造
出摄影艺术作品来,这是一种奇特而高涨的激情形式。因此有些人把这种激情称作为“灵感
”的东西。这种灵感,心理学家认为是在创造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是因思想高
度集中突然爆发出来的创作能力。但灵感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出现的
,灵感的来临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是在无意之中被触发的。激发灵感的机缘很多,
各种启发因素的作用实际上是促使摄影者在想象中流动的,瞬间的未定形的思想感情明朗化
并找到感性显现的美的形式。周恩来同志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他解释,“这种
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唯独天才的艺术家才
能够发现美创造美”。正象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只有真诚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发现
它”。生活和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一切无不饮食着美的因素,关键在于艺术家的敏
感和想象力。艺术家的高于常人的敏感来源于不断地努力观察生活和艺术修养。

摄影创作的主题挖掘是来自于生活的。主题的形成引起摄影者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
动。主题是灵魂,是属于思想性的东西。“意在摄先”是说在摄之前必须立意,意也就是主
题,主题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主题一是摄影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二是从
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2、主题与构图的关系

主题确立后,艺术构思是形象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虽有形象,但不是实践阶
段。因此,事实上还有若干细节或人物形象可能尚有疏漏,而要完成创作意图,必须具体地
把在构思中的形象和画面描绘出来。如何表现是个技巧问题,但技巧正是整个构思的组成部
份,而构思的成熟又取决于认识的深度。为了获得表现力,艺术家在画面上说寻找“造型动
机”物体结合和各种变化,以便找出其中最优秀的一种,这就是构图。

作品的构思正是从构图上体现出来的,没有构思也就没有构图,构图的过程正是构思发展
和深主题的过程。

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有自己扎根的土壤—人民和生活。离开了这沃土,生
命之树就会枯萎,艺术之光就会熄灭。作品总是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思索、判断和结
论,透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素养、思想、性格、情趣、要求和愿望,在作品的后面是作者
的个性,在真正的创作活动里,形象是具有强烈个性的。

构图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摄影者根据他们内在的敏感来进行构图,造型艺术是视觉的
艺术,靠眼睛就能分辨出构图的好坏。构图在其品质上的特征,首先应当使观赏者不用去看
作品标题,也无需介绍和注解,凭视觉直觉立刻可感受到作者的意图。作者不能靠文字达意
,用标题说话,靠人、物、景和整个画面的结构去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炽热
的爱。作品的主题思想,正是通过作者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体现出来
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使观众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真切感。

所以我们在摄影创作进行构图过程之前,先要寻找创作动机(立意的动机、造型的动机)
,而构图则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一个过程,构图是艺术作品一切因素的综合。这种综合,是能
够更全面地、更有力地表现作者思想意图,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体现到可以感触到的艺术作
品形式的过程,所以,构图正是按照艺术作品的内容把形式的一切因素连接在一起的。

三、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组织到画面
上来的对象有的是处于陪体地位,它们与主体组成情节,对深化主体内涵,帮助说明主体的
特征起着重要作用。画面上由于有陪体,视觉语言会准确生动得多。它的作用有如下几个特
点:

1、陪体深化主体的内涵。从作品《技革迷》来说明,画面的主体是两个工人,陪体是机
器齿轮和桌上的饭,机器与工人和饭一起构成了生产技革的情节。由于作为陪体的大型机器
旁边,工作桌上摆着的盛饭、工人正在聚精会神的研究,使情节中潜藏着许多的内涵,机器
和桌上的饭,是工人的形象语言,它反映了工人在四化建设中,废寝忘食地搞技革的真实写
照,这里陪体所帮助表达的视觉语言是文字难以表达的。

2、画面处理好陪体,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情节。陪体的选择要能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说明事件的特征,也就是要有典型性(如《晚年乐》)。

3、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多少
,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
于主体之外。由于画面布局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陪体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要留
下能够说明总是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陪体全,主体会削弱,不要贪大求全,要从实际效果出
发,取舍人有分寸感。

4、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和间接处理,有时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的情况,我们说陪体虽是
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在画面之外
。画面上主体的动作神情是与画面以外的某一对象有联系,这对象虽然没有表现在画面之上
,却一定会出现在观赏者的想象之中,这种表现我们叫作陪体的间接表现。

陪体的间接处理,重要的在于必须巧妙地安排好引导想象的媒介。

陪体的间接处理是结构画面的一种艺术手法,它可以扩大画面的生活容量,创造画外之画
,让观赏者的想象来参加画意的创造,引起欣赏的兴趣和回味的余地。所以结构画面要做到
像外见意,画外有画,画幅有限,画意有限。一些经典画例给我们以范例,如《深山藏古寺
》,只画了小和尚下山溪边挑水;《竹锁溪桥卖酒家》,只在竹梢上写一酒字;《踏花归去
马蹄香》,马蹄的香都不在画面之内,画面只见蝴蝶飞扑在马蹄之中,只留给观众去想象。
绘画中的这些艺术构思很值得摄影者在立意和结构中学习,在选取素材,经营画面时,同时
要考虑抒情性、哲理性及含蓄的审美要求,要学会利用间接处理陪体的手法,加强摄影画面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在许多的摄影艺术作品里,我们常常可以从画面上看到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
主体、情节起着烘托的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
体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称它为背景。

1、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在的
四周边缘,前景通常运用的物体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

A、利用一些富有季节性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
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用春天的挑花、迎春花作前景既交待季节性,又使画面充满春意;
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用冰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眼前,亲
临其境。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国情调;用竹、红棉,具有南方的乡
土气息。这些前景对主题常常是有力的烘托。

B、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

结构画面对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呈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
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视觉的
效果画面就好象有了纵深轴线,使人感觉不再是平面的了。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
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求找到适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
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树、山等。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
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C、突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的时候,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有特征的部分放置
在前景位置上,是加强突出画面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为了一个数据》和《新炊间黄梁
》)。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展示农村生活日益富裕的景象,前景是两只新的铝制
水桶,上面摆着等着要下锅的鱼块、肉类、蔬菜、白米等,由于它们处在画面的前面,呈像
大而鲜明,给了人们强烈的视觉印象,加强了对内容的概括力,增加了画观视觉感。

D、运用前景与背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如《差距》
、《第一接触》),形成令人深思的主题。

E、前景给予人们一种主观的地位感。加强画面的地位感,如用门、窗、建筑物等鲜明特
征的景物做前景,让其在画面上占有较大的位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影响,无形中就会缩短
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对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是很有利
的。给观众以地位感,在其它艺术文学创作中都是很重视的,要引人入胜,先要引人入境。
象李白的诗句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诗中第
一句很重要,先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是在床前看明月,所以后面引发出来的思故乡的情感
才自然、真实。而摄影艺术会做到这一点,就常常借助于前景来达到。

F、前景的运用可增加画观的装饰美。

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以及一些具有图案形状的物体,用来作前景,使画面象装饰了
一个精美的画框或花边一样增加了美感,显得画面生动活泼,跳跃(如《宝钢圆舞曲》)、
《新的高度》),将人物镶嵌在中间,十分优美、优雅、自如。

G、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

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
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
,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

H、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近年来,在很多的摄影艺术作品中,很多人在前景的运用上,常常运用虚焦点,杂乱的景
物来作前景,虚而且乱,观众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觉得有意思,这是由于人们对摄影艺术
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和发展,越来越趋向自然、真实、要求有现场的气氛。前景的虚和乱可
以强调出这种现场气氛而且前景的虚也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实,以虚衬实。前景的乱也是要打
引号的。事实上是乱中有治,形似乱,却是以不妨碍主体突出为原则的,如果乱得边主体都
淹没了,恐怕观众也难以接受,你自己也不满意,所以它的原则是:“虚中求实,乱中求治
”。

以上说的是前景的八个作用。事实上,前景的运用往往是同时起其中的几种作用的,最好
一箭射几雕。总的来说,运用前景的意义是丰富画面的词汇,增加画面的文采。但是切记,
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另外,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要
尽可能优美,与主体紧密联系和呼应,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表达主题思想。

2、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于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
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
烘托。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
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摄
影艺术家同样懂得,背景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有举足轻重之势。往往有这种情形:拍摄一
幅作品,主体、陪体、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不好而告失败。摄影画面的背
景选择,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抓特征;二是力求简洁;三是要有色调对比。

A、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
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抓取其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人们了
解时代背景。

如用冒烟的火车头或工厂的烟囱作背景,在五十年代还是使人感到生意蒸蒸日上,祖国欣
欣向荣的景象,能启发人们的审美感情;但八十年代的今天,仍然这样作背景,就会被说成
是污染,反映码头工人也是如此。拍摄人像也很重视选取富有特征的环境作背景来衬托人物
的职业和性格特征。(如少女不能先用大红大花作背景),这称为环境肖像。环境对人物的
烘托,背景的衬托也有正衬、反衬之分,如幸福的儿童用鲜花盛开的花园作环境衬托,是正
衬;如饥饿贫穷的儿童处在花花世界的繁华街道上,是反衬。

B、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绘画和摄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于
绘画用的是加法,摄影用的是减法”,因为绘画反映生活总是给画面上添上些东西,而摄影
反映生活则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其中重要的是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妨
碍主体突出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炼。

从很多摄影作品上分辨出来,发现许多有经验的摄影者都充分调动各种摄影手法以达到背
景的简洁。有的是用仰角度避开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将主要对象干干净净地衬托在天空上
;有的用俯角度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使主体轮廓清晰,获得简洁的背景;有的利用
逆光,将背景杂乱的线条隐藏在阴影中;有的用晨雾将背景掩藏在白色的雾霭之中;有的用
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景物排除在画面之外;有的用虚焦点柔化背景线条。这些方法都可以
收到简洁背景的效果。

C、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在彩色摄影中要有色调对比),使主体具有立
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上的力度。

处理轮廓形状的法则:暗的主体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在暗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
主体衬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
要有亮的轮廓线。因为摄影是平面的造型艺术,如果没有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和间隔,主体
形象就要和背景溶成一片,丧失被视觉识别的可能性,所以有人把画面景调色调的对比,比
作运载手段,有了它,画面形象才会凸出来送到观众面前。

背景的处理是摄影画面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拍摄中细心选择,才能使画面内容
精炼准确,使视觉形象得到完美表现。

五、空白的留取

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
组成,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
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原因,它们已失去了原来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
色调来衬托其它的实体对象。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
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
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下
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1、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
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拍人物也总是避免头部、身体与树木、房屋、路灯及其它物
体重叠,而将人物安排单一色调的背景所形成的空白处,在主体物的周围留有一定空白,可
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因为,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就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
精美的艺术品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

2、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一幅画面如果被实体对象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画面上
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思路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人们常说:“画
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空白处,常常洋
溢着作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华。

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实处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互
相映衬,才形成不同的联想和情调。比如齐白石画虾,几只透明活泼的小虾周围大片空白,
没有画水,但人们觉得周围空白处都是水。摄影画面空白处与实处的经营,也应能激起观众
丰富的联想,利用空白来创造意境,在其它艺术中都有创造性的作用。

3、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

不同的空间安排,能体现不同的呼应关系。所谓呼应,总是由两个对象之间有一定距离构
成的,如两上对象紧挨在一起,也就无所谓呼应。一切物体因开头不同,使用情况不同,线
条伸展方向不同,光线照射不同等等情况,都会显出一定的方向性,有向背关系,要仔细观
察物体的方向性,合理地安排空白距离,以组织其相互的呼应关系。

4、空白的留取与对象的运动有关

一般的规律是:正在运动的物体,如行进的人,奔驰的汽车等对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
处,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上也觉通畅,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
人的视线也是一种具有合乎人们欣赏的心理要求。总之,我们要善于灵活地,具有独创地运
用空白。

5、画面上的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还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

要防止面积相等、对称,一般来说,画面上的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对象所占的面积,
画面才显得空灵、清秀。如果实体对象所占的总面积大于空白处,画面重在写实,但如果两
者在画面上的总面积相等,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呆板平庸,这是一个形式感觉的问题。

我国古代绘画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就是说在疏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
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空白的留舍及空白处与实处的比例变化,的确是一项
创造性的画面布局的重要手段。

六、画面要达到整体的均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最后一步是要审查一下画面是否均衡,因为
均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一种心理要求和形式感觉。画面均衡与否,不仅对整体结构有
影响,还与观众的欣赏心理紧密地联系着。

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如果三条腿则一定
将它形成均衡的鼎足足势才会稳固;盖房子如果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
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使人走路不便;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
动特点的姿态……。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
程中起作用。

一幅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利用人们要求
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

1、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时,要求画面的均衡平稳,甚至有意地采取对称式的均衡
,从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2、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及生动活泼的人物、情节画面中,要
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

3、均衡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加以运用。即有意地违反均衡的法则,使画面人不均衡中造
成某种动荡感,象受到外界冲击一样。利用不均衡的变格形式来深刻地表达主题。

以上我们详细谈了关于画面构图与布局的五个关键的问题,可概括为:

1)主题在画面的位置和地位;

2)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3)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4)画面空白的留取;

5)画面要达到整体的均衡;

这对今后我们在摄影创作中很好地去运用和实践,找出画面布局的规律、重点手法,提高
我们创用上的成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