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零:酒酣胸胆译康德[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8:35
李秋零:酒酣胸胆译康德 陈 洁 刊发时间:2010-05-01 06:37:14 中华读书报  翻译的心得

  李秋零翻译康德,语言的挑战其实并不大,思想的理解也不难,真正的困难还在于国人对康德的熟悉,在全集翻译之前,《纯粹理性批判》已经有5个译本,《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实践理性批判》都有7个译本。专家基本上都可以读原文,新的译本拿出来,谁都可以拿着原文对照“审读”,稍有差池 ,都看在眼里。

  所以,李秋零谨遵苗力田老师确立的翻译标准:确切、简洁、清新、可读。以谨慎为基本原则,不强调“雅”,只重“信”和“达”。比如,康德文中有一句“我们不能因为空气脏就不呼吸”,他自然想到“因噎废食”一词,但考虑再三,还是照着字面意思翻译了,这样至少能告诉读者,德国人是如何表达“因噎废食”这一层意思的。翻译界常说的一个笑话,是将“银河”译成“牛奶街”。李秋零却认为,这至少透露了一个信息:西方如何表达我们眼中的银河,从这个意义上说,“牛奶河”不算十足错误的翻译。西文的俗语“说魔鬼魔鬼就到”,是否要翻译成“说曹操,曹操到”?“鳄鱼流眼泪”翻译成“猫哭耗子”吗?李秋零对此是有不同意见的。

  依此原则,李秋零充分尊重学界的习惯译法,比如继续将transzendental译作“先验”,将apri鄄ori译作“先天”。他举例说,我们开始将God译成“上帝”,有人提出批评,认为与中国固有的“上苍”“上帝”概念相混淆。但时至今日,我们说“上帝”一词,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那么就不必改动了。“先天”“先验”等概念的情况就属于这类。

  又比如Sein这个概念,英文的being,德文的dasein,拉丁文的esse,本来就没有统一的译法,同一个概念,在黑格尔那儿是“有”的意思,中世纪哲学指的是“存在”,而逻辑学家当做“是”,这些研究者都很清楚,所谓得意忘言,就不必过于死抠译名。

  但是,对于可能导致误会的概念,李秋零却很慎重。他翻译康德的名言“扬弃知识以便为信念腾出地盘”,用“扬弃”取代以前“限制”、“抬高”等译法,将“信仰”改译为“信念”,都受到了学界的肯定。Erscheinung和Ph?nomenon是康德哲学中一对语义接近又有区分的概念,蓝公武均译作“现象”,韦卓民则分译为“出现”和“现象”,邓晓芒译作“现象”和“现相”,李秋零则分别译作“显象”和“现象”。

  当然,这些译名能否得到学界的承认,尚需拭目以待,毕竟既有理解的差异,也有长时间养成的用语习惯问题。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学术版多卷本《西方哲学史》虽然认为把Erscheinung译作“显象”是“使它回归本义”,但仍“为照顾到以往的习惯用法”而采取“现象”的译法。

  另外,李秋零的翻译也非常精细。在康德的美学部分,也就是《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用了lust和gefallen两个词,意思差不多,但既然是两个词,他便译作“愉快”和“愉悦”两个不同的词,以示区别,事实上,在康德那里,愉快是愉悦的一种。

  翻译和研究不同,研究者可以超越康德,但译者不能,译者的最高境界,就是追踪康德,最终变成康德。回到他的时代,像他那样思维。翻译中最难的部分是前批判时期的文章和自然科学的部分。常常为了一个现在早已废弃的度量衡单位,要查好几天的资料。日文翻译这些专有名词,可以直接用片假名,汉语则必须字字落实,不能生造。李秋零在翻译中,几乎完整地“复习了18世纪的自然科学史”。

  张志扬比较了邓晓芒翻译的三大批判和李秋零的翻译,认为邓译属意在言先,理解在先,而且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翻译,李译则是言在意先,康德怎么说,他就怎么译,还尽量让康德说中文,翻译是让原文再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翻译风格。

  熊伟先生曾说,翻译是给懂外文的人看的。确实,翻译不仅是帮助不懂外文的读者阅读外版书,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学术需要建立中文的术语体系,韩水法提到,翻译其实是在创造学术术语系统。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就是从翻译开始的,中国现代学术语言的形成也是通过翻译实现的。

  之前,译者往往不注意译名的统一性。apriori一词被译作“先天”、“先验”、“验前”不等。康德的重要伦理学概念Neigung,关文运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便没有通译,分别译作“好恶”、“爱好”、“喜好”乃至“情欲”。基本概念译法不统一,不仅给读者和研究带来极大不便,有时甚至会产生致命的误解。邓晓芒一人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加上其他康德译著,对译名的统一作出了很大贡献。《康德著作全集》尤其注意这一点,虽然个别概念随语境的不同有所变化,但核心概念总的来说保持一致。这非常有利于术语体系的建设。

  无疑,在百余年的康德中译史上,《康德著作全集》的出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意义,将在未来若干年内,慢慢彰显。

《康德著作全集》出版,赵汀阳在出版座谈会上作画以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