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之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9:24
王蒙
做一個好編輯的條件作者王蒙為中國大陸著名作家,曾任文化部長。本文闡釋前北京《讀書》雜誌主編沈昌文饒富趣味的「三無 」經驗,讀來興味盎然。「三無」不是知識定律,是智慧心法,也只有像沈昌文這種具有文化夢想的老一輩讀書人,才可能 生發出這樣的妙用。
有志於出版編輯事業的人,很值得一讀。(編者)
讀二○○○年十一月九日《南方周末》上沈昌文公的逑回憶讀書逜一文,浮想聯翩,感慨係之。那些年的《讀書》,實在是一個亮點,如果不說是一朵月月開放的奇葩的話。而且,現在回想起來談起來給人以俱往矣的不勝今昔之感。
沈公總結說,或者更正確一點沈公與吳彬女士共同總結說,辦這個刊物的經驗是三無:無能、無為、無我。這就把問題提升到老子哲學上來了。
《道德經》上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沒有比用出版家編輯家作例子更能說明老子的這個繞脖子的命題了。出版家編輯家只有進入兼收並蓄的「無」的狀態,即無先入為主,無偏見,無過分的派別傾向,無過分的圈子山頭(有意或無意的),無過多的自以為是與過小的鼠目寸光,無太厲害的排他性,無過熱的趁機提升自己即為個人的名利積累的動機,才能兼收並蓄來好稿子,也才能真正團結住各不相同的作者,才能真正顯出一種恢宏,一種思稿若渴一種思賢若渴的謙虛和真誠,才能具有相當的凝聚力吸引力容納力酖酖港台說法叫做磁性。
有時候,一個很好的很可愛的很純潔的很用功很執著認真的學者卻硬是做不成一個好出版者好編輯,就是因為他們太「有」了,他們有「有」的功夫酖酖有定見,有一派或一種觀點,有很強的學派烙印和思潮色彩,有來歷有淵源有自己在學術思想上的固定位置或預期的固定位置,有一撥學友一撥以類聚以群分的應和者配合者合作者切磋者,他們更有自己的個人的學術活動學術預期學術名望學術項目學術出訪學術時刻表與學術自信和學術風格學術個性,他們是「這一個」,他們習慣於做獨膽英雄,他們習慣於單挑獨鳴,與眾不同,與俗鮮諧,自成一格,放在哪兒都顯出個人的光芒來。
然而編輯與出版更多的是一種組織工作,群體的工作,服務即伺候人的工作,太「有」了就幹不成了。上述的那些清高和自愛的學人們則沒有至少是缺少「無」的功夫,他們從不把目光注視到自己的「無」上。他們不可能虛懷若谷地去團結作者服務作者,他們自己就是優秀的作者,他們憑什麼跑來跑去為他人做嫁衣裳?他們自身就是行家裡手,憑什麼再去請教別人傾聽別人?他們的師長、同學、同行、同道、私淑弟子至少是跟隨者信奉者崇拜者已經很多很多,何必再去擴大作者的隊伍與心維繫原有的隊伍呢?像「讀書服務日」這一類勞什子,清純優秀的學者們是不屑於去做的。
這裡所說絕無揚編輯而貶學者之意。學者有自己的無,不跑腿,不看人眼色,用不著太左顧右盼也用不著四面八方統籌兼顧,不費太多的時間做行政公關方面的俗事,也絕不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酖酖不論你是泰山壓頂還是蛤蟆鬧坑,能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一條道走到黑;這樣,才能我行我素做得成學問成得上至少是希望成為一代學人的代表人物,最後還能成為一代宗師一代崑崙。這樣也才能明辨是非,臧否清晰,黨群伐異,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這樣的好學者也許可以對學術思想思潮本身做出精彩的貢獻;他們也許能寫出好文章寫出好書;也許他們能提供一種獨特的聲音獨特的角度;也許他們能編好一種學派刊物學派叢書或者同仁刊物流派叢書,但是他們無法像三無人士沈昌文吳彬一樣編出那樣的寬闊、影響和質量來。
有之以為其利,無之以為其用。老子的這一命題用在這裡就是說,「無」並不真是什麼都沒有,你真找幾個大草包,別說編《讀書》,就是編《麻將指南》也不會編得好的。他們的「為其利」的「有」是有追求,有操守,有容量,有熱情,有大的思路,有服務精神,敬業精神。他們是有一種真正珍惜編輯這個事業的態度的,他們不玩票,不會採取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的高雅的,不讓他們編了,他們確實很失落很悲哀,這是不可以嘲笑的。當然,為其利還因為有前輩和有關領導的支持愛護,有沈文中提到的眾師長和同仁的支持,有這麼一個刊物,有三聯書店的影響和領導,更有以北京為基地的這樣一個人文環境(各地奮起效《讀書》之尤者多崑矣,都有不小的成績,但是整體上看,差多了,原因即在此);如果這些主客觀條件都是無,你還能鬧出個啥來?
有了上述這些好條件,那就看你能不能無之以為其用了,不能無之而是太多的主觀性自我性,就會把好端端一個利,一個已有的「有」漸漸糟蹋掉。
有之以為其利,無之以為其用,說明的有與無的互補關係,叫做「有無相生」。還可以說,「無」是「有」的一種存在方式,是「有」的一種昇華。「無」是一種趨向於零的心態,並不就是零。那麼趨向於零的心態又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態呢?一曰以無限作為參照,有極大的胸懷。如果以零作參照只有極小的胸懷,就只能趨向於無限大了。二曰這種無是一種彈性,不是剛體的不可入性。三曰容受性,如老子講的,一所房屋,因為它的四壁之內是無,才能使用,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心胸的庫房已經滿滿堂堂,必然喪失了一切容受的可能。四曰服務心態,自己既然是無,其用便在於為眾人的有服務。最後是無我狀態,無欲則剛,有容乃大;也不可能絕對無我,然而,老子說得好,無私,故能成其私。太私了呢?便只能鬧笑話啦。叫做:有到無處漸應手,有到無時正得心。叫做:無是一種大有真有的狀態;更是一種真有萬有而不是私有獨有的契機,是萬有的生長點萬有的源泉酖酖是故有生於無並且有無相生,是有的最高形式。馬恩也是這樣論斷的,無了產才有未來,無了鎖鏈而將擁有全個世界。治大國如烹小鮮,何況辦一個刊物乎?沈昌文和沈以前的《讀書》諸君,其實辦刊物辦得平平淡淡,狀態似是老農收麥子,麥子熟了收割就是啦,這就近於無為了。來了好稿子,有時候帶著泥巴帶著草屑照用不誤就是了;有一點點辛苦,但算不上什麼大事。而撅著←努著勁捶著胸急赤白臉割麥子的都是力巴頭。力巴(苦力)也沒關係,肯於學習肯於繼承一切好的東西就大有希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明無其實也可能即是一種有,承認無知其實正是一種知,換句話說真正的知必然認識得到自己某方面的無知,自知之明恰恰是最可愛最難得的知。而最可怕可厭可笑的是明明無知卻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強不知以為知,是一種愚蠢更是一種成事不足壞事有餘的罪過。
無能云云,一種是真無能並承認自己無能,這是中上。有一定的能力但更看到自己的無能方面,從而團結和聚集所有的有一得之見者,並把他們的力量集中起來發揮出來,這是上上。自己有能並從而以自己為中心搞自己個人的一套,雖然自己有所建樹卻失去了助力失去了磁性;這是中下。而自己無能,偏偏作有能狀作教訓旁人狀呢,那就是下下了。
用抽象一些的語言來說,上善以有為無、存有用無、知無守有;中善以無為無,無用無害無咎(這是無的低級狀態);下善以有為有,終無大用(這也是有的低級狀態);甚惡以無為有,欺世盜名,害人害己。
至於無我,對於某種類型的人就更痛苦更困難一些了,嗚呼,三無亦大不易矣,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