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3:02
',1)">',2)">
健君文荟 欢迎光临

',3)">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 骆玉明 主编下载
〖点击即可欣赏〗
**** **** ****
前 言
导  论
概  说
**** **** ****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貌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第二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第二节 《左传》
第三节 《国语》
第四节 《战国策》
第三章 诸子散文
第一节 孔丘与《论语》
第二节 墨翟与《墨子》
第三节 孟轲与《孟子》
第四节 庄周与《庄子》
第五节 荀况与《荀子》
第六节 韩非与《韩非子》
第四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第三节 《离骚》和《九章》
第四节 《九歌》、《招魂》及《天问》
第五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宋玉等其他楚辞作家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说
第一章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第一节 楚歌的流行与早期的五、七言诗
第二节 辞赋的兴盛
第三节 散文的变迁
第二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
第二节 《史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 汉代乐府民歌
第一节 乐府的概况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第三节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
第四章 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诗赋与散文
第一节 五、七言诗的进展
第二节 辞赋的新特点和新题材
第三节 《汉书》与《论衡》
第五章 东汉中期至后期的诗赋与散文
第一节 批判性的政论散文
第二节 辞赋的转变
第三节 以五言诗为主的文人诗歌的初步兴盛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  说
第一章 魏晋诗文
第一节 建安诗文
第二节 正始诗文
第三节 西晋诗文
第四节 陶渊明及东晋诗文
第二章 南朝诗文与民歌
第一节 刘宋诗文
第二节 齐代诗文
第三节 梁代诗文
第四节 陈代诗文
第五节 南朝民歌
第三章 北朝诗文与民歌
第一节 北朝诗文
第二节 北朝民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志怪小说
第二节 志人小说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 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三节 钟嵘的《诗品》
第四节 萧纲、萧绎及其他
第四编 隋代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 隋代诗歌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和律诗的完成
第三节 初唐四杰的崛起
第四节 陈子昂
第二章 盛唐诗歌与李白
第一节 张说张九龄
第二节 孟浩然王维
第三节 王昌龄李颀
第四节 高适岑参
第五节 李白
第三章 杜甫与中唐诗歌
第一节 杜甫
第二节 大历、贞元间诗人
第三节 孟郊、韩愈及其周围的诗人
第四节 元稹、白居易与新题乐府诗
第五节 刘禹锡柳宗元
第四章 古文运动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韩愈与古文运动
第三节 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第五章 唐代的小说与讲唱文学
第一节 唐传奇的兴起
第二节 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唐代话本小说
第五节 讲经文与变文
第六节 词文和俗赋
第六章 晚唐诗文
第一节 杜牧与许浑
第二节 李商隐
第三节 晚唐前期的其他诗人
第四节 晚唐后期诗文的演变
第七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起源与敦煌曲子词
第二节 唐代文人词的创作
第三节 西蜀词人
第四节 南唐词人与李煜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第一节 北宋初期诗歌的三大流派
第二节 北宋初期的词
第三节 北宋初期的散文理论与创作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
第一节 道统文学观的盛张
第二节 梅尧臣、苏舜钦的诗
第三节 欧阳修与诗文变革的完成
第四节 王安石
第五节 北宋中期的词
第六节 苏轼
第三章 北宋后期文学
第一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二节 北宋后期的词
第四章 南宋初期文学
第一节 陈与义、曾幾等人的诗歌
第二节 南宋初期的词
第三节 李清照
第五章 南宋中期文学
第一节 杨万里与范成大
第二节 陆游
第三节 辛弃疾
第四节 辛弃疾周围的词人
第五节 朱熹的文论
第六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一节 南宋后期词人
第二节 江湖诗人
第三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
第四节 文天祥及宋元之际的诗人
第七章 辽金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辽的文学
第二节 金诗词与元好问
第三节 《西厢记诸宫调》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关汉卿与元代前期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起
第二节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第三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四节 白朴的杂剧
第五节 马致远的杂剧
第六节 《赵氏孤儿》、《李逵负荆》及其他
第二章 元后期杂剧
第一节 郑光祖的杂剧
第二节 秦简夫的杂剧
第三节 其他作家与作品
第三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第二节 元代前期
第三节 元代后期
第四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元代前期
第二节 元代中期
第三节 元代后期
第五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高明的《琵琶记》
第三节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第六章 宋元的中短篇小说
第一节 宋、元说话及其话本的时代
第二节 宋、元话本的特色
第三节 宋、元的文言小说
第七章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二节 《水浒传》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前期文学
第一节 高启与吴中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宋濂刘基
第三节 台阁体
第四节 明代前期的戏剧
第五节 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
第二章 明代中期诗文
第一节 前七子
第二节 吴中四才子
第三节 唐宋派及归有光
第四节 后七子
第五节 徐渭
第三章 明中期戏剧与《西游记》等小说
第一节 明中期杂剧
第二节 明中期传奇
第三节 《西游记》
第四节 明中期的历史小说
第四章 明代后期诗文
第一节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
第二节 从公安派到竟陵派的诗歌
第三节 明后期其他诗人
第四节 晚明小品散文
第五章 《金瓶梅词话》与明后期长篇小说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第三节 《封神演义》及其他神魔小说
第六章 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第一节 明后期的文言短篇小说
第二节 冯梦龙与“三言”
第三节 凌濛初和“二拍”
第四节 其他白话短篇小说
第七章 汤显祖与明后期戏剧
第一节 汤显祖的戏剧
第二节 沈璟和吴江派
第三节 吴炳等其他剧作家
第八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第一节 明代的散曲
第二节 明代的民歌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诗歌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词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散文
第二章 清代前期小说
第一节 《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
第二节 《水浒后传》等长篇小说
第三章 清代前期至中期的戏剧
第一节 以李玉为首的苏州剧作家
第二节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第三节 吴伟业尤侗嵇永仁
第四节 洪昇与《长生殿》
第五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六节 清中期戏剧
第四章 清代中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中期的诗歌
第二节 清代中期的词
第三节 清中期的骈文与散文
第四节 龚自珍
第五章 《儒林外史》、《红楼梦》及其他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第二节 曹雪芹与《红楼梦》
第三节 《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第四节 文言及白话短篇小说
第六章 弹词、鼓词与民歌
第一节 弹词与鼓词
第二节 民间歌曲
第七章 清代后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后期的诗
第二节 清后期的散文
第三节 清代后期的词
第八章 清代后期小说
第一节 侠义小说
第二节 《海上花列传》与一般倡优小说
第三节 谴责小说
终章 向新文学的推进
',4)">
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
(2004.11)
南志刚 于时
100年前,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林传甲先生和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黄人先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面世,这是中国学者最早撰著的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两部文学史著作,它们开启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世纪大门。为纪念“南黄北林”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卓越贡献,检视一个世纪以来国内文学史研究状况,展望文学史研究走向,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苏州大学文学院2004年11月5日—8日联袂在苏州大学举办了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国际研讨会,来自大陆六十多家院校、科研机构和香港、台湾高校以及日本、韩国的学者近150人汇聚到黄人当年写作文学史的地方——苏州大学红楼,回顾百年文学史写作的经验教训,在多学科视野中,探讨当前文学史写作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呼唤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开放融通、更有个性化的文学史著作的问世。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跃红教授和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罗时进教授共同主持了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
一、国人撰写“第一部”文学史之争。本次会议既是一次讨论会,也是一次纪念会,面对黄人和林传甲的文学史,自然就提出中国文学史写作第一人的问题。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陈国球教授通过细密的考证、严谨的研究,描述了黄人和林传甲文学史的写作过程和成书过程,认为不能仅仅拘泥于成书的时间先后,而应该从“学术史意义”来评判这个问题。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以《被遗忘的文学史》为题,介绍了他在法兰西汉学研究所发现的吴梅《中国文学史》讲义,并分析了该讲义与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吴梅本人的关系,引起了代表们极大的兴趣。苏州大学王永健教授从分析黄人与吴梅个人交往入手,认为吴梅参与了黄人的文学史,而吴的讲义可能就是黄本的一部分。
台湾佛光大学黄维   教授提出《文心雕龙·时序》 是中国第一部文学史,而引发了“什么是文学史”的讨论。文学史观念是西方近代文学文化的产物,不但要描述文学发展的过程,还要勾画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其中,而《文心雕龙·时序》尽管也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但不具备勾画民族精神史的意义。因此,有些代表认为《文心雕龙·时序》是古代文学史研究,还不能算是文学史。
二、打通文学史。打通中国文学,破除学科界限,是本次会议代表们的共识。至于怎样打通,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时间上的打通,主要指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打通的问题、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打通的问题。其二是空间上的打通。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介绍了章培恒教授主持的“古今演变”研究和复旦大学开设相关课程的情况,揭示了打通古今的必要和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研究员提出从民族文学问题、文学地理学问题、文学文化的融合问题和文学图志学问题等四个方面,把汉民族文学的中心凝聚力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边缘合力结合起来,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在空间意义上打通中国文学。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古今演变和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史研究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现在进行时”,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对待通俗文学,如何阐发通俗文学的文化功能,也是文学史转型、打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从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对打通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入手,寻找整合现当代文学的“新路径”。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认为要打通中国文学史,关键是要有统一的文学史观念。没有统一的文学史观念,对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分析评论总是在打架,就不可能真正地打通中国文学。苏州大学方汉文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提出中国文学史的写作也应该参考西方文学史写作的新成果,在文学史写作的层面上,打通中国和西方,为中国文学史写作引入新的思路。对此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和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分别以英美著名汉学家魏理和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例,作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引证分析。
三、回到文学史发生的原点、还原文学史发生现场。这是与会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围绕着如何回到文学史现场,怎样处理回到文学史现场、文学史史料和文学史叙述者的主体性、个性等问题,代表们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意见。北京大学陈跃红教授通过国内文学史研究和国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比较,提出了两个问题:中西颠倒和如何回到文学史现场?他认为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文论的理解更有现场感,更能引导人走向自由的境界,而国内有些学者的研究漠视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意美,反而远离了中国文论发生的现场。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的斋藤茂教授以南宋文学为例,分析了根据自己的时代来评判前人文学的问题,认为“如果不把一个时代文学的个性特征放在那个时代中,如果不把那个时代的文学动向交给后人的话,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文学史”。朱立元、陈子善、朱晓进、曹旭、曹虹、杨乃乔、周建忠、方长安、诸葛忆兵等学者或从文学史大叙事和知识分子小叙事身份的矛盾入手,或从文学史资料与文学史观念的角度、或从文学史写作中编写者、史和文学的结构性矛盾的角度,提出了回到文学史原点和文学史写作主体性的关系问题。有的代表谈了“回到文学史现场”的体会,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尝试,中国社会科学院戴燕研究员通过对鲁迅内在精神和生活习惯的探讨,解读鲁迅有关魏晋文学的论述,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从对唐诗发生和演进的实际诗史动向的考察入手,提出“前李杜”时代和“后李杜”时代的界标及其意义,都引起代表们极大的兴趣。
四、文学史的学术规范与霸权。许多代表论述了朱自清、王瑶、唐   、夏志清、司马长风等文学史论著,认为文学史应该坚持必要的学术规范,坚持文学的审美性和历史的逻辑性相结合,也有代表认为文学史首先是文学,然后是史。也有代表提出文学史的真实性问题,质疑“是否存在文学史”?认为文学史是“真实的谎言”。暨南大学朱寿桐教授质疑文学史的话语霸权,认为需要重新考虑文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不是文学史,提出把文学从文学史中解放出来,把文学家从文学史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多样性,引起代表们热烈的反应。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胡明、王保生研究员在发言中,从不同角度总结了文学史编写和研究中的存在问题,一致强调文学史的学术规范,认为文学史写作应该避免急功近利,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文学史家要保持的独特的审视眼光,保持对文学作品审美风采与审美特性感悟,既注意第一手资料的考辨,又善于吸收他人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学史。
作为本次研讨会一个特色专题,“通俗文学史”的研讨现场气氛也非常热烈,包括中国作协著名作家苏叔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胡晓伟研究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于洪笙教授、北京大学商金林、孔庆东教授和苏州大学学者汤哲声、刘祥安、陈子平在内的一批与会者的见解,显示出中国文学史研究应有的多样性、丰富性。
乔治·桑塔格曾经说过:我们需要的是艺术的生命欲望。文学史应该是一种生命的过程,是人类文学智慧的动态叙述,而不仅仅记录文学的知识,我们期望的文学史应该是融文学的灵动与优美、哲学的思辨与智慧、历史的逻辑与使命为一体的文学史。这就是本次会议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本次会议带给我们的期待。
【原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5)">
当前在线健君文荟人数
您已欣赏本篇

',6)">
',7)">
',8)">
',9)">
',10)">
',11)">
',12)">',13)">',14)">',15)">
',16)">
当前在线本馆人数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