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特:壮哉,现代老人!----07春节献给老年朋友的祝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07:02
壮哉,现代老人!
----07春节献给老年朋友的祝愿
沈敏特
9.11事件的前夕,我接受一个部门的邀请,参与一个老年刊物的策划与编辑工作。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要为这个刊物确立一个宗旨。思考再三,这宗旨是:更新老年观,创建现代老人生活方式。这前半句是观念的创新,后半句是创新观念的实践;前后两个半句,互为因果,关键词是:现代。
按60岁作为划分老年的标准,中国已有十分之一的人口进入老年行列。按国际通例,老年超过全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国家就进入老年社会。此事很让相当一部分人悲观。他们悲观的理由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负担愈来愈重。再加上中国是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问题更为严重。所有的悲观论的背后有一个基本观念:老年不再是生产力,老年是一个单纯的消费群体。
果然,不久前一位重要人物对一位热衷于网站的老人说:你们老人嘛,主要是关心关心保健,打打太极拳,把生活搞得好一点!可见,悲观也好,“关心”也好,观念却是一致的:老年不再是生产力。
这个观念其实来自于老传统:颐养天年。这“颐养天年”翻译成大白话,即是“坐吃等死”。“颐养”呢,就是养得好一点,让生命拉得再长一点,我的理解即是:死缓。
于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老年还是不是生产力?老年是不是单纯的消费群体?这恰是新旧老年观的分水岭,是更新老年观的核心问题。对此,我明确回答如下。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需要临终关怀的只占极小的比例。其实,在各个年龄段中,如青年,如中年,都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如重残,如绝症患者),这并非老年这个年龄段所独有。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保持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等级的劳动能力;要强调的是,作为劳动力,每个年龄段各具优势;老年也不例外。让老年人去和刘翔比跨栏,和杨丽萍比舞蹈,到仓库去扛大包,恐怕是不行了,但是,老年人自有优势。是的,这个群体具有独特优势的劳动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其贡献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
改变中国历史的邓小平理论,完成在小平同志的晚年。
多养活几千万人的杂交水稻,完成在袁隆平先生60岁以后,而过了七十的他,仍在创造更新的品种。
因最新成果,获得500万最高科学大奖的科学家,6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
齐白石有著名的“衰年变法”,晚年不断的创造新的画法、画风。毕加索晚年六次改变自已的绘画风格。
我们日理万机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哪个不在60岁以上。
不能设想,如果上述的人物一过60岁都去打太极拳了,这世界,这国家会是什么样的!我知道,马上会有人说,这些都是杰出的老人人,与一般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我的回答是:他们是杰出的。但他们的杰出不能引出其他老人的无能与无才的结论;相反,他们的贡献恰好证明,当老年人具有一定的条件和机遇的时候,具有不容忽视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问题的严重性不在于老年人有没有生产能力、创造能力,而在于我们陈旧的观念和机制压抑和阻碍了老年生产能力、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实现。
我坚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推动生产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是进步还是落后的基本标准之一。所以,我赞成这八个字:老当益壮,老有所为!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恰在于,它为老年人生产能力、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实现,开辟了和正在开辟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里,我要提出几个问题与老年朋友们共同思考:
第一、 老年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能不能养活自己,是不是只能依靠中青年创造的财富,在他们那儿“分一杯羹”?
第二、 老年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创造者,还是一帮只能“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坐享其成者?
第三、 老年人是不是充其量只剩下了“余热”,老年人是不是还能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创造更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余热”论是否可以作为对于老年人的贬抑,予以排除?
第四、 是否需要建立一种专门的机制和机构,来组织和发挥老年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有一个个人的表态:正因为我也进入老年的人生阶段,因此生命更加宝贵,时间更加珍贵,今后“炒冷饭”的事情将尽量不做或少做,具有创新意义的事情要集中精力,义无反顾,锲而不舍!
出处:老顽童网站 作者:沈敏特 时间:2007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