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致敬:走在路上的于建嵘(南方周末 2004-12-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03:32
特别致敬:走在路上的于建嵘
2004-12-30 17:00:24   来源:南方周末

图为于建嵘部分著作文章

执著的于建嵘风尘仆仆地奔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致敬理由:他是一位走在路上的学者,是一位通过与无数农民交谈研究学问的人。
六年来他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乡下和厂矿度过,他甚至舍掉单位分给的住房,每日的归宿是京郊遥远的宋庄。在那里,他每天都在写日记,用相机和笔记录宋庄的每一个变化。
他与现实接触的程度,超过了绝大多数记者;自然,他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也超过了绝大多数中国人。
从《岳村政治》,到后来的农民税费抗争的调查,到后来的土地纠纷研究,再到最近的信访制度改革,于建嵘都是用腿一点一点跑出来,用一个个访谈和一个个数据支撑起他的理论体系颇有回应的建言。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无法否认他脚踏土地、心系黎民革新观念的情怀。
当然,于建嵘最让人尊敬的是他直面现实的勇气。他关注的课题,都是当下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在,是很多人发言时会顾虑重重的领域。然而,于建嵘走进去了,他调研,思考,然后真实地表达。
伟大的研究往往与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紧密相连。于建嵘给沉寂于书斋、从理论到理论的学者树立了典范,关切现实、关切民瘼的学术才是最有力量的。
于建嵘也给记者树立了典范。走下去,走下去,倾听,思考,然后发言。
吴光秋(《每周质量报告》制片人):我的目标就是把栏目办黄了,不是说压力太大办不下去了,而是什么时候我没有新的选题做了,再也无假可查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栏目就是真正地成功了
董小恒(《东方早报》记者):我又多么希望这一切都只是幻影,虽然我很清楚这是一个能让新闻人为之兴奋的题材,也将在我从业尚浅的履历上添加较为浓重的一笔。因为,这一切本不应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
张凯华(《经济半小时》记者):刘亮的故事教育了很多人,弱势并不等于渺小。
这不是一个记者的胜利,这是整个媒体的成就。
我最遗憾的是,在这次宝马彩票事件中,媒体起了急先锋的作用。按照正常人的理解来说,应该是司法部门调查在先,媒体的报道在后,但是这次事件恰恰相反。这让公众对司法部门和彩票的公信力有了怀疑。
胡国庆(《华商报》记者):我看见小女孩的小手捏着一点点卫生纸,她是那么天真又那么可怜地擦着母亲眼角无法止住的泪水。我按动了快门,我打算许多年后的一天,当我头发花白时,把这张照片送给这个孩子,告诉她:“这天是你父亲离去的日子……”
卢宇光(凤凰卫视记者):新闻在哪里,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哪里。别的都是次要的。
我没有去战地,只是去了一个特定的现场,我是记录这个现场的记者,现场突然发生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象,比如打枪,突然碰到了。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在目前的中国,单方向的错和对都是简单化的判断,更多的是难以判断和左右为难,因此,仇和是个大大的问号。
丁柏铨(南京大学教授):嘉禾拆迁事件报道的成功,既显示出媒体对于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也表明政府对于舆论监督变得更加理性和宽容,而这本身也标志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陈彤(新浪网总编辑):嘉禾强制拆迁事件本质上是权利与权力的对峙,而终以权利获胜。庶民、媒体与上级机关,在这场合作中,精诚相待,诉求相同,于是正义得到伸张。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