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Live Hotmail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28:08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与社交禁忌
姜小园
(湖南工学院   外语系   湖南  衡阳  421002)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进展,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在此进程中,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日显重要。 人类交际需在一定的物理环境和认知环境当中发生,构成环境的诸多因素对交际的过程、性质、效果均有很强的渗透性影响。其中,隐私作为认知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待所禁忌的事物以及禁忌的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禁忌的这种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就导致了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理解障碍,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外国文化来应对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 隐私 ; 社交禁忌Privacy and Taboo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JIANG  Xiaoyu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421002, china)Abstract: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the frequenc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creasing in all amazing speed.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s then of great importance.
All human communication occurs within a physical and perceptual environment.These environments have a pervasive influence on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Several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rivacy,which belongs to the perceptual environment,influences the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nd its importa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neglec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 the things and degree of taboos that people encounter are different. So, the uncertainly and diversity of taboos induce some mistakes of each other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is, we need learn something from foreign culture and take some measures to deal with.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ivacy,taboo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0  前言传统观念认为中国文化是绝对的崇尚集体主义,中国人在特定的集体内部是没有隐私的,同时,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在敏感问题如隐私方面是和西方的价值观是绝对冲突的。这观点是不恰当的,也是对中国隐私文化的误解。特别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之间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融合也进一步加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所谓禁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所忌讳的某种言语或某种行为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约束与限制,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禁忌,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在本文中通过隐私与习俗禁忌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1  “隐私"的内涵与外延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因为无意识的干涉他人隐私而引发的尴尬。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隐私的理解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对的。那么,究竟什么是隐私呢?隐私是一个心理概念,它是人们对于客观环境的态度,信仰和如何在该环境中生存的看法。隐私揭示了一种心理环境。传统观念认为东方文化(如中国)是不强调个体隐私的,个体的义务多于权利。《韦博斯特辞典》对隐私的解释是:1.私人的,免于公众注意或陪伴的状态;2.独立的,避免未经同意的。总之,隐私是一种属于个体独立的。关注个人私己利益的,且不被其他因素或人所干涉。注意的状态。而阿尔特曼(I.Altman)认为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其群体的选择性的控制机制。
[Zl韦斯丁(A.Wostrn)曾把隐私分为四类:独处隐私(solitude),隐名隐私(anonmity),心理超脱隐私(reserve)和群体亲密隐私(intimacy)。从隐私的主体划分又包括大的群体的隐私和小的个体隐私。事实上,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存在是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显示,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比如在传统意义上,中国人通常通过物理形式表现自己的隐私,通过与外界的隔断来保护隐私。比如围墙和篱笆。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长城,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河,南方客家人的圆形土楼等等都揭示了中国人的隐私观:即群体隐私高于个人隐私,反映了中国文化重群体或集体而轻个体的特点;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需要。在西方社会,隐私的一种个体心理状态,是个体对其作为人的状态的认可和保护,是从人权和个主义角度出发得的一种主观认可。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其更加注重空间领域。比如美国与中国文化崇尚围墙的隐私心理相对应的是其对空间的极端崇尚和高度的敏感,也就是说个人隐私的范围不是物理障碍所能限定的。可见,隐私是一种具有独占性和领域宣称性的心理活动,是将自我与他人隔绝的一种心理状态。2  中西方的隐私观英美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privacy,这体现了中国与英美等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美等社会不同的特性。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里:
2.1 西方人的隐私观
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m from unauthorized intrus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westin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同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以目前西欧、美国的社会来看,虽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随处可见,但对待个人隐私权,都有一个界限不甚模糊的最小范围。这个范围若被侵犯逾越,个人便会抗争,法律也可能会进行仲裁干预。
2.2 中国人的隐私观
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源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
社会是文化产生和生产的基础,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生活在乡村,一个家族往往几代人在村庄繁衍,大家非常熟悉,互相关心,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见面问候常是“where are you going?”等,交谈起来也是有关家庭、薪水等私人问题。然而随着中国日渐融入国际社会,世界通行的价值观也逐步在国人心中扎根,银行、车站悄悄画上了”一米线”,商家不再敢随意搜人的身,在隐私保护之下的交流愿望使QQ的火暴让业内同行艳羡不已。
2.3 隐私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因为中国长期的传统观念给人们留下的定式是:个人要归属集体,要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乐于坦诚相告。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中国人见面寒暄,一声“你好”以后,总还要补问“你上哪儿?”、“你在干什么?”之类,还常常谈及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这在西方人眼里则被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privacy)。因为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强调隐私,英语国家的人们最大的禁忌,就是个人的隐私。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而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因此诸如“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income?”“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等涉及私事一类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应该尽量避免涉及到的。
由于各种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与环境各不相同,造成了各民族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致使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日常交际领域所涉及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问候语、餐饮礼仪、称呼语、客套语、隐私观念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差异,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习惯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这些差异又是造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问题出现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换言之,在掌握不同语言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力保证。
2.4 隐私观的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对隐私的不同理解反映出西方人注重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个人隐私极端的崇尚和高度的敏感,注重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这与西方社会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西方人从小接受“变化就是进步”的教育思想,这使得他们很少固守某种生活、职业、社交方式和社会活动等。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两方人极度推崇自立、自强和自由。早期的西方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让他们深切地感悟到:生存的权力在自己手中。
东方人对隐私的理解反映了他们的集体主义倾向,尤其是中国人,这也是根植于中华大地很深的儒家和道家“人人和睦”、“天人合一”思想被继承和发扬的见证。王宗炎解释道: “几千年来,中国人绝大部分都住在乡村,少数住在小城市。他们聚族而居,经常见面,彼此互相关心,几乎无话不谈。在西方工业国家,这样做可不行了。人们大部分住在城市里,彼此不相识,也不相闻问,甚至在乡村,邻居之问也隔膜得很。中国人注重集体和谐,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多,就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个人的事也就是集体的事。“布罗斯纳安”通过对中英非语言交际的对比调查,认为两种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本质差别是中国文化的聚拢性(togetherness)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离散性(apariness)。东方文化的聚拢性和西方文化的离散形,使得东西方在隐私观和空间理念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3  隐私与交际3.1 隐私与交际中礼貌的关系
礼貌同隐私的关系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是不同的。如在中国人看来,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人等是对他人的关心,是礼貌的,但在英美人看来,自己的隐私遭到了对方的粗暴干涉。由于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强调各展其才,这样,中国式的“牺牲”精神自然成为发展自我的绊脚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的礼貌原则与西方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美国,不管在什么场合人们都很讲礼貌,“Thank you”、“I am soory”、“Excuse me”等等,随处可听到的礼貌语,对美国人来说,都是一件很平凡的事。而到了中国,在大城市还好,尤其在乡村,有些人时不时的口出粗言,即使帮了别人很大的忙,很少听到一句“谢谢”,不是说明他们不懂,而是,根本上就没形成这种习惯。这也是中西方一种明显的礼貌差异。
3.2 隐私与交际中工资的关系
中国人喜欢问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赚多少钱?”但在西方,即使在家庭成员中互相也不了解精确的工资数,这并不是说家庭不团结,而是表示一个人的“隐私”和“独立”。在西方个人收入的多少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同时西方社会又是一个贫富悬殊、嫌贫爱富的社会:再者,富有的人为了自身以及家庭和财产的安全,对自己的这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但并不是说他们不谈及工资。比如,年轻人在开始找工作时就会谈论不同工作的不同待遇。工作相同的人也会比较一下他们的收入,以便弄清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即使这样,问题也要小心提出,让人自由选择是否愿意披露他的收入。
3.3 隐私与交际中空间的关系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与个人私密感。由于这两种要求,他们经常用墙、门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隔起来。如果门敞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你这时便可轻轻敲门以示对办公室主人的尊重,随后自然的就会受欢迎,如果门关着就意味着此时主人需要享受私人空间,有不希望被打搅的意愿。中国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具有共享地域空间的能力,所以,中国人的门不管是开还是关都没有其特殊的意义,因此很少意识到空间对美国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可随意侵犯的财产。
3.4 隐私与交际中年龄的关系
在我国,“老”象征着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因此,一般而然,中国人不会认为自己老是一件很难堪的事,又加上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于是,帮助老人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西方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个人奋斗的社会。他们不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年老,更不愿得到别人的帮助,即使很老,他们自己也不这么认为。在西方社会,人老了就意味着从社会竞争的舞台上退了下来,对女性来说,“老”还意味着魅力丧失,这对个人来说是件既痛苦悲哀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她们更不愿听见别人说”老”字,由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老。而且老人的独立意识很强,有一种不服老的自尊心,所以年龄也便成了一个人的隐私。4  社交禁忌4.1 拜访禁忌(taboos in visits to others)
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甚至拒绝晤谈。。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受访者的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一条社交禁忌。中国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常常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预约访客也变得愈来愈重要了。实际上,在中国大中城市的公务员界、商贸界、教育界、科技界等行业人也愿意听。对双方都有好处。预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不可提前或迟到。但在习惯上,尤其是宴请或聚会,美国人习惯晚3-5分钟到达。一般说来,比预定的时间晚10分钟到达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早到了,最好等一会儿,因为女主人忙于准备饭菜,直到开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装,早到会使主人感到难堪。迟到自然会使主人或其他客人久等,也是一种失礼的事。英美国家的这种习惯和中国人的做法正好相反。我们通常习惯于早3或4分钟到达以示尊敬,对年长或位高者尤其如此。
4.2 话题禁忌(taboos in conversations)
在英语国家,人们还有一个最大的禁忌,那就是个人的隐私(privacy)。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非本人乐意,他人绝对不可触犯。个人隐私大致包括个人的年龄(age)、财产(property)、工资收入(income)、婚姻 (marriage)、恋爱(1ove)等。所以与他人交谈时,切不可涉及属于隐私领域里的事情。如果这样做了,会引起对方极大的不快和反感。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上述西方人的隐私是极为平常的事,而且在社交中常常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而绝没有西方人的那种感觉。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那主要是涉及个人尊严的“短处”。(shortcoming weakness)、“痛处” (sore spot/ tender spot)、“缺点” (defeat)、“毛病”(trouble/failure/blunder/mistake)等方面的事情。中国有句俗话“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4.3 公共场合禁忌(taboos in public places)
在英语国家,人们在公共场合活动要严格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严禁别人打扰。比如到邮局或银行办事,或到某处参观,人们会根据先来后到的顺序排起队来,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人不能加塞儿(queen—jumping)。到餐馆用餐,如果人多客满,后到的人不能打扰先到的人,必须在门口等候,也不可到餐厅内任意游走,或自己找位子。其实中国人在公共场合也有自己的禁忌或规矩,只是不少人不在乎。比如排队加塞儿、上公共汽车拥挤抢座、出了事爱围观等等,其实这都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举动。
在公共场合与他人交谈时,英语国家绝对禁止大声喧哗,这和中国人的规矩是一样的,但就一般的正常说话音量而言,他们讲话听起来也比中国人声音要低。这一点在公共场合尤为明显。说话声音低也是不想打扰别人的一种表现。4.4 饮食禁忌(taboos in diet)
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中国人善吃也会吃,但中国人的饮食禁忌多数表现在饮食规矩上,而不在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甚至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都可以拿来做成美味佳肴,供人享用。在这一点上,英语国家的人要逊色得多。他们忌吃肥肉、粘骨和鸡鸭类的皮(烤鸭、烧鸡的皮除外),忌食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做成的食品,忌食某种特殊动物做成的肉类食品,如狗肉、蛇肉等。忌食中国的臭豆腐、虾酱之类浓味食品,忌食大蒜或某些酸辣味道。在饮食规矩方面,也有许多禁忌,比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大吃大嚼,狼吞虎咽;用刀叉取菜时忌叮当作响;尤其忌讳刀叉弄响了水杯。餐毕,刀叉要在盘中按规矩放好,忌乱放;饭后忌当众剔牙;口中满嘴食物时,忌说话;中国人认为“食不言,寝不语”。虽然中国人忌吃的东西几乎没有,但饮食规矩却很繁杂。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又超过了西方人。中国人吃饭座位很有讲究,有上座下座之分。上座是留给主宾或年长者的,入座时,尤其是宴请,不可不分主次乱坐。
在英语国家,咖啡和茶是两种常用饮料。有人喜欢浓咖啡,什么都不放;有人在咖啡里加奶和糖。加入奶和糖时要用茶勺搅拌,然后端起杯子饮用,但忌用茶勺向嘴里送饮。咖啡或茶一般在休息或饭后饮用,忌饭前或吃饭时饮用。中国人虽然也在学喝咖啡,但更普遍的是喝茶。中国人喝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中国人喝茶讲究“清洌淡香”,要喝出茶的味道来,忌讳将其他佐料,如牛奶、糖之类的东西放入茶汤内。
关于饮酒的禁忌,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差异就更大了。西方的酒类繁多,讲究什么场合喝什么酒,吃什么菜喝什么酒,不可滥饮。比如饭前要喝开胃酒,饭中要喝佐餐酒,饭后要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隆重豪华的宴会,他们还会上道菜换一种酒。如果是庆祝胜利或成功,人们则喝香槟酒。中国人不论是家中便餐还是较隆重的酒宴,主张喝一种酒,忌讳几种酒混饮,西方人把几种酒调在一起的喝法对中国人来说更是少见的
4.5 送礼禁忌(taboos in giving presents)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各国人民都有送礼的习俗,但都讲究送礼得当,这就产生了某些有关送礼的禁忌,不了解这些禁忌,就有可能弄巧成拙。英语国家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他们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朋友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送些小礼品是常有的事,但忌送重礼。因为花费较多送重礼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贿赂行为;另外,重礼意味着还礼时也要重礼,但他们没有这种习惯,也不想这样做。其实中国人送礼也是主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
英语国家有用鲜花送礼的习惯,以花送礼是一种高雅文明的礼仪行为,但须明白什么场合什么人需送什么花。首先,送花忌送双数,因为双数的花会招来厄运。另外,送花忌送白色的花,如白色的百合花和白色的山楂药花,因为这种颜色被看作是厄运的预兆或死亡的象征。由此,给医院的病人送花忌送白色或红白相间的花。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红色的花象征生命力和炽热的爱情,粉红色的花象征忠诚的爱,橘黄色的花象征蓬勃和朝气,紫色的花象征敬意和良好的祝愿,黄色花象征轻蔑,白色的花象征死,等等。因此,给什么人送什么花要酌情而定,不可按自己个人的意愿行事。在美国,送礼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习俗,比如忌讳业务交往中送礼,以避免行贿的嫌疑;忌讳送有自己公司标志的便宜东西,好像你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忌讳在公共场合送礼;忌讳在众人面前只有你一个人送礼,而使别人感到不堪;忌送一些不值钱的项链之类的物品,使受礼者感到你瞧不起她
。在英语国家,人们送礼一定要有缘由,忌讳毫无意义的送礼。通常,在婴儿出生、个人生日、男女结婚、相互拜访、重要的节日等情况下才送礼,中国人有大致相似的礼俗。毫无缘由地送礼常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弄不清送礼者的真实意图5  结语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不同民族对隐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根植于不同文化现象的历史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对隐私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东西方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交际方式和各自所遵守的不同交际规则。世界的多维性和一体化要求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因此, “地球村”里的人们在进行不可避免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深入地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尽量减少或避免文化冲突,让跨文化交际变得轻松、愉快、舒畅、和谐。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尊重和理解彼此所关切的社会文化关切是成功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在尊重各文化模式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以包容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开展跨文化交流是一种趋势。可以预见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往来的密切和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中西方在隐私问题上的共识肯定会越来越多,理解和尊重彼此,入乡随俗,用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各国文明。由此我们看出,禁忌在人类的社会交往中几乎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在中西跨文化交往中,无论禁忌是消极、迷信、愚昧的,还是积极、合理、科学的,我们都应进行了解和研究,尽量消除和减少跨文化交往中可能带来的误解和磨擦,努力达到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翟石磊,李灏.隐私与跨文化交际[J].大连大学学报,2007,28(5)
[2]蒋晓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与习俗禁忌[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2(1)
[3]程红波.中西隐私观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08,(44)
[4]尚云鹤.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3)
[5]马刚.东西方不同的隐私观及折射的文化差异[J].东京文学,2008,(11)
[6] Altman,I。Privacy Regulation.Joumal of social Issues,1997,66·84.
[7] Hall,E.T.The Hidden Dimension.New York:Doukleday.1966.
[8] Hu,wenzhong.(ed)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unan:Hunan Education Press,1990
[9]Scollon,Ron&Wong Scollon Suzann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sarch Press 2000.
[10] Westin,A.Privacy and freedom New York:Atheneum,1970.
[11] Sarah Trenhol,Thinking Throug Communi-
cation .Pearson Education,Inc.,2005(1)
            
致  谢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是所有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一直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但雅琼老师。但雅琼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但雅琼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其次要感谢湖南工学院学院所有曾经为2006级商务英语专业任课的老师,尤其是肖东波老师、唐巧慧老师,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
感谢我的父母亲,你们是我力量的源泉,只要有你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的困难,我都不会害怕。
感谢段艳丽,因为有你的帮助,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周秋香,大学里给我了那么多的帮助与鼓励,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总能让我开心起来。不会忘记,大学里我们一起渡过的欢乐时光,那些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对老师,同学和家人再次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