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缘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31:40

 

 一、缘观(约10世纪在世)        籍贯、俗姓不详。六祖慧能九世法嗣。出家后师事同安道丕禅师,住朗州(今湖南省常德)梁山,人们都称他为“梁山缘观”。在曹洞宗传承中,缘观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后世曹洞宗著名禅师,几乎全出自缘观的一支。
        鼎州梁山缘观禅师法嗣(六人见录) 鼎州梁山第二世岩禅师 潭州云岩山清眺禅师 澧州药山利昱禅师 鼎州罗纹得珍山主 夹山大哥和尚 襄州石门山惠彻禅师。(《天圣广灯录》)        二、鼎州梁山缘观禅师公案        鼎州梁山缘观禅师,(园头)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益阳水急鱼行涩,白鹿松高鸟泊难。”
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
曰:“识得后如何?”师曰:“贬向无生国里。”
曰:“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也无?”师曰:“死水不藏龙。”
曰:“如何是活水龙?”师曰:“兴波不作浪。”
曰:“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师下座把住曰:“莫教湿却老僧袈裟角。”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龙生龙子,凤生凤儿。”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葱岭不传唐土印,胡人谩唱太平歌。”
问:“如何是从上传来底事?”师曰:“渡水胡僧无膝裤,背驼梵夹不持经。”
问:“如何是正法眼?”师曰:“南华里。”
曰:“为甚在南华里?”师曰:“为汝问正法眼。”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朗月悬空,室中暗坐。”
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密。”

师与瑞长老坐次,僧问:“二尊不并化,为甚两人居方丈?”
师曰:“一亦非。”
有偈曰:“梁山一曲歌,格外人难和。十载访知音,未尝逢一个。”
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亡僧几时迁化?”
曰:“争柰相送何!”师曰:“红炉焰上绦丝缕,叆叇云中不点头。”

上堂:“垂钩四海,只钓狞龙。格外玄机,为寻知己。”
上堂:“垂丝千尺,意在深潭。一句横空,白云自异。孤舟独桌,不犯清波。海上横行,罕逢明鉴。”
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众圣莫显。”
师后示偈曰:“红焰藏吾身,何须塔庙新。有人相肯重,灰里邈全真。”

元音老人讲述:梁山缘观禅师座下,有个园头,是管菜园子的,种菜供大家吃。他是个开悟的人。有一天,有个僧人去挑逗他,要他露个消息。说他:“你怎么不去问堂头和尚?问一、二则话,结结缘嘛。”园头说:“除非我不去问,我要去问,须教堂头和尚下禅床立地在!”第二天,梁山禅师上堂,园头站出来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就是说,妄念纷飞,不可收拾的时候,怎么对付?梁山说:“识得不为冤。”意思是,你既已知道妄念纷飞,不必睬它,任它自生自灭,不跟它跑。跟它跑是流浪,压制它是“搬石头压草”,都不行。跟它跑、压制它,都是用的冤枉功夫,认识清楚,不跟它跑,就不冤枉了。园头说:“识得后如何?”认识清楚了,怎么处理这妄念啊?梁山说:“贬向无生国里!”本来无生,有就是没有,不睬它就是了,久久妄念自然不起,这就是贬向无生国里。园头说:“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么?”意思是,妄念不起就是安身立命处吗?这样就究竟了吗?梁山说:“死水不藏龙。”意思是,死住于念头不起的境界,是走了错路。死定就像一潭死水那样,不藏龙——没有什么用处。园头说:“如何是活水里龙?”梁山说:“兴波不作浪。”什么事都可以做,就是“兴波”。但毫无挂碍,一点也不往心里挂,做了就等于没有做,这就是“不作浪”。园头接着说:“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倾湫倒岳,把山岳都冲倒了,好大的波浪啊!就是说忽然大发脾气,怎么样啊?梁山果然从法座上走下来,一把抓住园头,说:“阇黎!莫教湿着老僧袈裟角。”发脾气只是“菩萨心肠罗刹面”,吓吓对方,教育他人而已,毫无瞋怒之心。看似倾湫倒岳之势,还不曾弄湿袈裟角呢!看他古人一问一答,相续得恰如其分,如箭锋相拄。若非见地透彻,焉能如是?

 三、鼎州梁山缘观禅师诗

             梁山一曲歌,格外人难和。
            十载访知音,未尝逢一个。

            垂钩四海,只钓狞龙。
            格外玄机,为寻知己。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
           一句横空,白云自异。
           孤舟独棹,不犯清波。
           海上横行,罕逢明鉴。

           红焰藏吾身,何须塔庙新。
           有人相肯重,灰里邈全真。           四、忘惶·投子义青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品析: 曹洞宗经过五代传到了大阳警玄时,发生一件极为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大阳警玄和投子义青禅师。大阳警玄禅师是武汉人,少时出家,十九岁就成为“大僧”,饱学经纶,当时无人能及,但他感到虽有才学,而无实际,于是四处参访,后终于在梁山缘观禅师那里悟道。到了宋仁宗年间,大阳警玄禅师已经八十有余,而座下无人,眼看曹洞心法要在自己手里成为绝响。于是,他将曹洞宗传法的重要文献、法器等寄给了当时刚刚展露头角的、比他小四十八岁的临济宗浮山法远禅师,意为“托孤”。浮山法远禅师不负重托,在三十七年后,为之培育了一位极其出色的接班人——投子义青。
  大阳警玄圆寂时,浮山法远禅师只有三十六岁,但已是名震朝野,德高望重,连排佛最力的欧阳修对他也是佩服至极。法远禅师门下几十人,没有一位比得上投子义青,但他却让投子义青继承了大阳警玄,而甘于自己门下寂寞无人,这种高风亮节,旷世罕见。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春光正好之际,正是“朱夏”来临之时,夏意正浓,蝉鸣翠影之日,恰又是秋风肃杀之时。时节的变换,往往在人的感觉之前,冬至不为冷,夏至不算热,而立春、立秋之时,恰是最冷最热的时候,但不知春和秋已经在其中运行多日了。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禅师在这里,真不知他说的是春夏秋冬的哪一季,禅门柴扉,不知哪一天就是破的,怎么会是“夜来风”吹破的呢?“满地霜”不知是秋霜还是月光,“落叶花”也不知是春还是夏秋,所以禅师自己都弄不明白了。这首诗的题目是“忘惶”,对时间的忽略,引发淡淡的惶惑。真的是如此吗?其中滋味,读者自可品尝。

五、父母未生之时,你在哪裏?是飘渺的一缕塵?还是幽冥的一痕影?生来世上,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能带走什么?

      大陽警玄和尚,十九岁受戒,聽住持师父讲《圆觉经》時,即問:

【何以称圆觉?】

金陵崇孝寺住持和尚笑著回答:

【圆,是圆融有漏,把一切烦恼是非都消弭包容了;觉,是觉尽無馀,天下人都受到感化,得到解脱。有限的烦恼都圆融了,無尽的眾生都觉悟了,便是圆觉。】

十九岁的警玄微微一笑:

【修行到超脱人间的境界時,無有一切烦恼罣礙,空有空無,还有什么好圆觉的呢?】

聽到的人都折服,感叹,认为是卓越的见识。

大陽警玄因此崭露頭角。

後来他到四川梁山,拜谒缘观禅师時,低心请教:

【如何是無相道场?】

一個道场千人修行,要大衆都能祛除执著烦恼,谈何容易?缘观禅师随手指著墙壁上垂掛的观世音菩萨像,問:

【這是有名的吴道子畫的,你看如何?】

警玄凝神看了半天,揣摩吴道子的笔法,鉴赏画像的构图之後,正要開口评许,缘观禅师忽然打断:

【这些都是有相。如何才是究竟的無相?】

山崖忽崩,洪流尽去,警玄脑中轰然響了一阵,所有的言语文字都流失了,只剩下壁墙上的一片圆光,真是[無去無来亦無住,了卻本来自性空]了。

警玄一凛,大悟,拜起侍立。

缘观點點頭:

【何不用偈语纪念你的悟觉?】

警玄摇頭:

【我刚刚逃出火海,怎能再靠近火苗?您要我说偈,我并非推辞,只是怕又上了纸墨文字的迷障。】

缘观抚掌大笑:

【何必在意?不过是為後人指點迷津而已。】

警玄把三千执著都放下,顿觉内外两空,衷心甯静。想了想,便念:

【我昔初机学道迷,萬水千山觅见知;

明今辨古终难会,直说無心转更疑。

蒙师点出秦時镜,照见父母未生時;

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鳥鷄带雪飛。】

一時聲價大扬。

父母未生之时,你在哪裏?是飘渺的一缕塵?还是幽冥的一痕影?生来世上,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能带走什么?人生草草,警玄终於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