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滞后?地震发生后如何逃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05:47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滞后 地震发生后如何逃生?

(2010-04-22 11:37:49)[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的7.1级地震,再次向居住在城市高楼大厦中的人群敲响了警钟,地震离我们并不遥远!据相关专家透露,经过玉树7.1级强地震后,中国大陆将进入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近期中国大陆仍然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性。

    地震发生后,面对东倒西歪的楼群,我们该往哪里去?当然是就近逃离到远离楼房和空旷的区域。但我们是否有够近、够多的空旷场所可供逃生?

    2008年的汶川、北川地震,由于地理环境特殊,交通阻塞,根本没有合适的空旷场所可供选择。小城玉树可谓不幸中的万幸,还有一个大型赛马场和40多亩的体育场可供群众临时安置。而在许多大中城市,可供就近逃生的大型场地并不多见。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但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起步较晚,防震害措施和投入不足,城市防震害整体能力薄弱的现状没有改观。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城市以建设“特大城市”为发展目标,人口定位动辄数百万,体育场馆和大型广场一般被迁往郊外。因为中心城区寸土寸金,有限的空间都被房地产商拿去建设高层楼盘,使得人口聚集区楼群密布、广场空间狭小。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要求科学配备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也得不到有效落实。一旦地震灾害来临,紧急逃生撤离安全系数不容乐观。

    即将到来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纪念日、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汶川、玉树强地震死伤同胞无数的血淋淋教训,我们是否该考虑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合理预留多个空旷场所作为地震疏散安置用地?

    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虽然人口密集程度相对较低,但急需安置的大量灾民,仍是一个巨大挑战。对照国外的相关经验,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应当根据人口密度开辟应急避难场所,一旦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群众可以迅速就近撤离,政府也可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救援。这些应急避难所,可以是公园、文化体育广场、操场、绿地等室外开放空间。地下配备生活用上下水管、电线等设施,地上有公用电话、消防器材、水井口、临时厕所、物资储备库等。

    我们一直以来都强调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而长期以来恰恰忽略了地震避难疏散场所规划。汶川地震后,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推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工作,但不少避难场所达不到标准,只能算是一个疏散的场地。地震避难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震区的城市必须合理规划建设地震避难场所。当地震来临、道路阻塞时,按照避震就近疏散的原则,我们要有足够的广场和合理的辐射半径,在最短的路程、最快的时间内将人群撤离到安全区域。

    设置应急避险场所,既然是防震减灾法等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是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加大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力度,在城市中心区域预留足够的地震逃生空间,像大型广场、公共绿地等。让生命高于利益,还空地于民,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现实民生需要,更是对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减压与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