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意“味”(一)----含蓄(原创)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0:14

欣赏一首好诗靠的是什么?先打个譬喻吧:

大家都知道,会钓鱼的人对饵料是相当讲究的。要想让鱼上钩,饵料的好坏至关重要。只有那些投其所好或经过刻意加工的饵料才有可能让鱼上钩。而且往往越是具有馥郁醇香之味的饵料,在水下就越能引起鱼群的感应。所以,掌握了这点,聪明的钓鱼者一般都会让鱼儿轻易上钩的。

 诗呢?其实也一样,赏诗靠的是什么?还不是那个味吗?也就是诗的味道。只有那些意味深长、嚼过多遍后还恋恋不舍的味道才是经典。

 为什么许多老字号如茅台酒之类的作坊经久不衰,可以说它们真正的味道到现在还是谁也说不清,所以它们能久远!诗呢,也是一样。似“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意味常会让人遐想,就是得不到。其实,这也就是诗的味道----诗味吧。

 而要制作好的诗味关键在那里呢?我觉得那应该就是今天的主题:含蓄了。

“含蓄”这个表达委婉、耐人寻味的家伙,看起来有些象女孩子:矜持、羞答,说话时总是不愿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它总是扭捏作态,容纳,深藏,对说话直来直去的家伙当然是特别反感了。

 在诗中,它常表现得意未尽露,耐人寻味。总是故意将好好的叙述意味,挑选精要,制作成留有回味的思考。

 有必要说的是:受现实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传统文学都比较的含蓄!

 推究历史,中国是礼仪之邦,凡事都要讲究内敛、含蓄。自古以来我国古人都推崇含蓄,认为含蓄淡雅是美的代表,它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距离与美成正比!它常常与低调严谨为伴,使人与人的交往一直保持着友好。见面后寒暄便可略见一斑,东方的文化要求是委婉,而西方的是直截了当。当然地,它也就成了是中国一大特色。

 含蓄的魅力是无尽的。无论在时装设计上,还是在戏剧故事里,在随意的交谈中,它都大有讲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含蓄,就没有艺术。坚实的土地,裸露的岩石,金色的海滩,有一种直率的美;而青纱薄雾,如泣的细雨,朦胧的黄昏,却有一种含蓄的美,而且这样的美,不正是诗意追求的吗?!

 含蓄有时还能帮助我们避免尴尬。如:法师要求鲁智深不近女色不饮酒,他能做到,当要他不惩杀世间的恶人,实在难办。但若此时回答“不能”,法师肯定不许他剃发为僧了,这样他就无处藏身,因此鲁智深来了一个灵活应付,一句“知道了”,在法师面前过了关,又没违背自己的本意,真上两全其美。其实运用到诗中,它不也可以转换方式吗?

 要找到含蓄不难,其实就蕴藏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有人会使用一些故意游移其词的手法,给人以风趣之感。如谈到相貌时,不会直接说“长得丑”,而用“长得困难点”、“长得有些对不起观众”这样的话来代替;谈到不喜欢某人时,就会说对他有点“感冒”等等。

 不过,在诗中的含蓄可能真的要较一般文字要“含蓄”些了。它总是让人感到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总是舍不得花费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它常常可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表意无限,用富于概括性和丰富内涵的形象去遥指天外,打开读者无尽的想象;有时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风过三日,不绝余息”啊!

 所以,人们喜欢它,是因为它简洁、精炼和含滋隽永。它总是能将诗人深刻炽热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生动鲜明的形象水乳交融起来,它好比深山中的幽兰,总是耐人寻味而余味无穷。有时“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有人知道“蜻蜓在上头”了;有时“无边落木萧萧下”当然的就会“不尽长江滚滚来”了。

 所以含蓄总是留有余地,让你回味、让人思考、让人欲求不能、欲禁不止的,它就是这样吊足了你的胃口,让你也学会着含蓄些“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