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苹果iPo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7:58
我们承认,所有产品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iPod也不可能没有瑕疵。然而,“一分钱一分货”,如果这些瑕疵出现在廉价产品上,完全可以忽视;但出现在高价的iPod上,便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些瑕疵对不起它的价格。面对娇柔,你要有颗刚强的心iPod从上市之初,就以白色作为它的主色调,在大家厌倦了市场上那些花里胡哨的MP3 之后, iPod的雅致的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但是从来没有人会想到过,这种美丽是完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苹果公司最新推出的iPod Video 吧。这款 iPod Video 基本上是沿用了以往 iPod的经典外观,纯白色的塑胶机身搭配具有镜面效果的金属后盖,确实比较抢眼。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如何小心谨慎,那块抢眼的镜面金属后盖也会迅速布满划痕和指印。曾经有朋友针对iPod Video机身容易造成划痕的问题向苹果公司投诉,而苹果公司客服的回答则颇具幽默感:“iPod Video 是容易留下划痕的,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划痕就有了不同的iPod Video ,属于每个不同性格的人的 iPod Video。”更加有趣的是,苹果公司也对 iPod Video容易造成划痕的问题心知肚明,它推出的那些价格不菲的硅胶套就是专门为防止划痕而设计的,我们暂且不谈硅胶套的价格,给iPod Video 套上硅胶套无疑会影响机身的手感,而且还会影响机身的散热(iPod采用了微硬盘,发热量不容忽视)。极易磨花的后盖我们有理由相信,划痕问题并不是单个产品的偶然现象。除了iPod Video 之外,苹果公司的另一款新近推出的 iPod Nano,它的划痕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iPod Nano的正面是有机玻璃的材质,背面仍然是镜面金属后盖,由于采用了超薄机身和全镜面设计,所以视觉效果相当强烈。但是这次的划痕却让所有购买了iPod Nano的用户大感伤心,划痕甚至不仅出现在后盖上,连机身正面也不能幸免 ——看上去晶莹剔透的镜面机身却无比的娇嫩。一个用户投诉道:“我仅仅用一块纸巾在iPod Nano播放器的屏幕上摩擦了一下,就发现屏幕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绝大多数用户的iPod Nano在一周之后就会被磨损得面目全非,损坏速度之快堪称世界之最,以至于苹果公司最近也悄悄地在iPod Nano 的包装盒里附加了一个皮套,以平息 iPod Nano用户的愤怒,不过即使 iPod Nano装在皮套里使用,又可以保持多久的美丽呢?
使用仅仅一周的 iPod Nano以目前苹果公司的技术实力,采用坚固耐磨的材质来制造机身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试想,如果苹果推出了坚固耐磨的机身,不仅成本有所增加,恐怕那些昂贵的硅胶套也会无人问津。种类繁多、价格不菲的iPod 附件。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 iPod 不具备一些常用功能了吧?
简约理念还是JS 本色? iPod Nano 作为一台便携式 MP3播放器,其功能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基本的 MP3播放功能,它还具有游戏、时钟、秒表、记事本、电话簿、备忘录、日历等多种功能,可谓是功能众多,但是这些功能看起来却很难和MP3 播放器联系到一起,比如 iPod Nano的时钟、秒表和日历功能,这些功能在通迅发达的今天,任何一部手机都可以实现。iPod Nano的连续播放时间也只有十多个小时,如果把它当作时钟使用,可能每天除了充电就别想做别的了;至于电话簿、备忘录和记事本之类的功能,对于一个不支持录入的MP3 播放器来说,究竟有多少朋友会去使用呢?滑稽的是,作为一个 MP3播放器, iPod Nano用不上的功能挺多,却偏偏不支持一些听歌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不支持复读功能,想要重复收听一首歌曲的用户,就麻烦您多操作几次吧;不支持歌词显示功能,想要对着屏幕学唱歌的用户,免谈;不支持录音和FM 收音功能,喜欢这两个功能的用户,最好还是再考虑一下吧。高贵的iPod Nano 啊,怎么就忘记了如此实用的录音和 FM收音功能呢?后来,当我们看到苹果公司迅速推出了让 iPod Nano支持录音和 FM收音功能的附件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苹果公司的设计人员也长着和我们一样的脑袋,他们并没有忘记录音和收音功能,只不过这些功能被苹果公司单独拿出来卖钱了,高,实在是高!再来看看苹果公司iPod Video,作为一台带有视频功能的播放器,它的视频播放时间仅仅只有两小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看完一部大片都很勉强,而且它也不支持目前MP4 播放器使用最为普遍的 AVI格式,这使得它的视频播放性能大打折扣。而且其它视频播放器里很常见的数码伴侣功能,iPod Video 也没有提供支持,这样空有几十 GB的大容量,却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如此明显的设计缺陷,居然会出现在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的最新产品里,不禁让人怀疑苹果公司是否别有用心。——《 中国计算机年鉴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