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生命中的女人们(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5:19
格老影响世界 女人改变格老
“美国总统跺跺脚,打颤的不过是白宫:可格老一打喷嚏,全球就得下雨。”《格林斯潘传》中的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格林斯潘在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任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自1987年8月上任,至今已掌管联储局18年。他自己宣布将在明年1月31日退休。
格林斯潘所执掌的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担负着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对于美国人来说,格林斯潘无异于他们的“掌柜”。
实际上1987年格林斯潘首次被里根总统提名为美联储主席时,所有人都感到出乎意料。因为在美联储的历史上,主席向来都从内部产生,而格林斯潘以前从来没有在美联储任过职。他自从1954年在纽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就投身于商界,并在华尔街赢得了精明证券商的声誉。
经历四任总统更迭,而格林斯潘的地位却岿然不动,足见其在美国经济中所起的“定心丸”作用。在担任美联储主席的十几年里,格林斯潘一直紧盯着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只要各项经济指标过热,他就会作出调高利率的暗示,为过热的股市降温。通过对利率的调节,他成功地将通胀这头“猛虎”在美国经济不断扩张的状态下仍然驯服。
有着“经济沙皇”、“美元总统”称号的格林斯潘,有极其顽强的独立性和坚定的性格,人们也一直习惯于将焦点放在格老在经济学界呼风唤雨的成就上。可是,影响他一生轨迹的却几乎都是女人。
母亲戈德史密斯
相依为命终身铭记

格林斯潘于1926年3月6日出生于纽约上曼哈顿的华盛顿海兹区,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本特·格林斯潘,是个自学成才的股市经纪人,母亲罗斯·戈德史密斯结婚的时候只有17岁,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喜欢唱歌跳舞。从格林斯潘后来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父母对他潜意识的影响。
格林斯潘3岁时,父母离婚,他这个独生子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由母亲拉扯大。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经济危机让母子二人饱受饥寒之苦。格林斯潘深爱母亲,直到1995年罗斯去世前,格林斯潘每天早晨7时都会准时打电话向母亲请安,每逢周末还要乘飞机前往纽约看望她。
母亲曾对小格林斯潘说过:“在适当的时候就应该放弃某些东西,全都要做好,是不可能的。哪个是自己擅长的,哪个是自己最喜欢的就要去追求哪一个。”正是这句话让格林斯潘终身铭记,受益匪浅。
1952年,格林斯潘有了一份好工作,他和母亲搬进了森林小丘一所复式公寓,但年底母亲就搬出来了,取而代之的是格林斯潘的新婚妻子,年轻的美女画家琼·米歇尔。米歇尔来自加拿大,属先锋派画家,两人相识于格林斯潘于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期间。
结发妻子米歇尔
婚姻短暂昙花一现
也许是对于音乐的喜好让他对于艺术有很自然的亲近感,两人很快结婚。不过因为性格不合的关系,这段婚姻维持了不到一年。1954年,这段昙花一现的婚姻没有给他们留下子女就很快结束了。
2000年,米歇尔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尽管已经70岁高龄,但米歇尔看起来还是一如往常地迷人,金黄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优雅的仪态。她坐在皮质扶手椅上,拍了拍怀里的狮子狗示意它安静下来,回忆起与格林斯潘的第一次见面:当时,米歇尔刚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搬到纽约,不久后一个热心的朋友为她安排了一次相亲,对象就是格林斯潘。“第一次约会很有意思,因为此前在我们第一回打电话时,他安排了三个节目供我选择。一是去运动,二是去百老汇看表演,三是去卡内基音乐厅听音乐。我说,‘毫无疑问,当然是去卡内基音乐厅听音乐。’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疯狂地向往那里。那是个令人非常愉快的时刻。
我们谈了很多关于音乐的东西,他告诉我关于“亨利·杰罗姆乐队”(格林斯潘当时所在的职业爵士乐团)的事情。后来,他带我去了乐队表演的酒店。乐队成员告诉我,他们知道艾伦不会永远跟他们待在一起玩音乐,因为他帮他们算所得税实在是算得太好了。”
米歇尔发现格林斯潘聪明、可爱又有魅力。经过8个月的热恋,格林斯潘和米歇尔在纽约的皮埃尔大酒店举办了一个小型结婚仪式。但结婚后,小俩口发现事情并不像他们计划的那样。
米歇尔说:“这与相互尊重对方、甚至喜不喜欢对方都无关,真正的分歧在于我们对生活的需求是什么。我发现婚后的生活有点枯燥乏味。我喜欢多姿多彩的日子,他却喜欢高尔夫;我不想住在森林小丘,他却喜欢那里……诸如此类的事情。”
共同生活了10个月后,这对新婚夫妇和平友好地分手了。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时不时会聊聊天。
20世纪50年代初的纽约,离婚的唯一依据是出轨,但格林斯潘和米歇尔都不想背负这样的不贞罪名。
米歇尔解释说:“我们发现申请婚姻无效比离婚更快捷。这就是为什么格林斯潘成为大名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他以前曾经结过婚。”
与格林斯潘分开后,米歇尔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无独有偶,她现在的丈夫也是叫艾伦,全名是艾伦·布伦曼舍尔,他是一名精神病专家。
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在格林斯潘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直到40年后,格老才敢再次走进婚姻这座围城。虽然米歇尔离开了他的生活,但米歇尔介绍给格林斯潘认识的一个女人,却对他的一生造成最大的影响,这个女人就是哲学家艾因·兰德。
红颜导师兰德

生命中真正的主角
艾伦·格林斯潘的名字首次出现在《纽约时报》上并不是作为一名政治或经济方面的强势专家,而是给时报书评编辑写了一封73字来信的读者。几个星期前,《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措辞充满敌意的书评,主要是针对艾因·兰德的小说《地球颤栗》,格林斯潘正是对此提出抗议。
当时是1957年秋天。这时的格林斯潘已经放弃了成为一名爵士乐萨克斯管演奏家的梦想,进入纽约大学商务经济专业深造,并顺利拿到硕士学位,此后他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到了28岁格林斯潘又放弃了博士学业,开始股市、债券的咨询业务,而令他改学经济、转入神奇世界的引路人正是艾因·兰德。
同样是在1952年,26岁的格林斯潘初遇艾因·兰德,这个女人在格林斯潘的故事中才真正称得上主角,她的影响给格氏的人生带来了180度的大转弯。
兰德1905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6岁时靠自学学会读书写字,9岁立志当作家,司哥特、雨果是她的目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她与家人逃往克里米亚,在那里读完高中,后来到美国定居,迈上了好莱坞剧作家之路。1932年她完成第一个剧本《红色质草》,接下来又一部《1月16日夜》上了银幕。有关她的传记、评论她的思想的书也大量出版,颇受欢迎。但是,后来她逐渐把自己的思想作为哲学去定位了,倡导“人与动物一样,因为在追求快乐上所肩负的使命而无所不能”这一近乎宗教的论点,并很快作为超越哲学领域的拉迪卡尔资本主义的旗手,被推举为时代宠儿。
当时,学校里兰德思想的学习小组风起云涌,她的影响力在全美扩展开来:如何忠实于自身利益地生存?其核心内容就是“食、性、权”,一种独特的教义诞生了。这一教义中“追求自身利益”、“客观个人主义”等常出现的词汇经常被格林斯潘引用在论文中,人们都说他的文章很大程度受了兰德的影响,媒体因此称他为“兰德经济学家”。
自从米歇尔介绍格林斯潘认识兰德后,格林斯潘马上被兰德的思想给迷住了,觉得兰德的观点和自己的思想完全能交融。兰德的哲学观的核心是自由资本主义。在格林斯潘与她刚开始交往的年代里,她是当时客观主义运动的中心,客观主义哲学对格林斯潘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兰德经常搞周末集会,必定到场的最热心成员就是格林斯潘。米歇尔回忆说:“艾伦一到周六就起得很早,把各种数字拍进脑袋里,为夜里的集会发言做准备。这种时候和他搭话,他经常是面朝天。对他来说数字就是一切。‘数字不会欺骗自己,能让自己如愿’,这已成了他的口头禅。”
兰德当时被前男友纳萨尼尔·布兰登抛弃,在这期间及以后,格林斯潘一直是兰德内部圈子的成员。兰德与布兰登分手后,格林斯潘坚决站在兰德身边支持她。刚刚离婚不久,格林斯潘就与兰德交往十分密切。
格林斯潘和兰德并不是一拍即合,但格林斯潘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实证主义和凯恩斯理论,与其他人一起投入到兰德的理论体系中来,成为集体(兰德的追随者这样称呼自己的团体)的一份子。
布兰登的未婚妻芭芭拉·维德曼也是集体的成员,她回忆说:“艾伦开始变得热情起来,更加开放,平易近人。我的意思是,艾伦永远不可能成为热情先生,这不是他的性格。但跟我们刚认识他的时候相比,他的阴沉、冷酷、严肃已经逐渐消失。我认为这是因为他已经接受我们,而且知道我们所有人也都接受他,包括兰德。这里就象一个大家庭一样,而他就是家庭的一部分。”
但不是所有人都赞同维德曼的观点。其中一名集体成员回忆说:“毫无疑问,他是个非常冷酷的人。你根本无法知道他的脑袋在想什么。在他那厚厚的镜片后面,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他是醒着的。”
集体里不少成员都为格林斯潘吸引漂亮女性的魅力感到大为惊讶。维德曼回忆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身旁总有一个美貌女子。我想也许是他的渊博学识以及保守谨慎散发出了巨大的吸引力。即使你不停地对着他眨眼,也无法电倒他。对女人来说,他确实有着深邃的影响。”
另一名成员推测说:“也许他很懂得接吻,因为他吹了那么多年萨克斯管,总会学到点什么。”格林斯潘的前妻琼·米歇尔则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他是个相当有智慧的人。他通晓一百万种东西,而且极富幽默感。艾伦是那样的迷人、有趣。”
在集团里,格林斯潘成了不合群的人。兰德喜欢年轻人,而且作为集体的一分子,还要可塑性强。但因为格林斯潘的成熟和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他还是破例得到了兰德的宠爱。后来才加入集体的成员伊迪斯·埃弗龙说:“他(格林斯潘)是她(兰德)特别的宠物,因为他年龄大而且还来自工商界。她对于其他商人并不是很了解。我认为这对她来说相当重要……相对于别人来说,她给予格林斯潘更多的思想自由。”
有一个领域,格林斯潘显然拥有意识形态背离的特权,那就是经济。“官方”经济客观主义理论认为经济预测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此前显然没有被讨论过,但自从认识了兰德后,格林斯潘作为一名经济预测学者一直非常成功。
维德曼说:“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很聪明。加入集团后,他依然能够保留自己的私生活,但我们却不行。”另一名成员回忆说:“无论发生任何事,他都来得很晚,而且很早就离开。他与兰德有自己的关系,这让他显得高人一等。对其他人,他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是相当明智的做法。”虽然格林斯潘与兰德很亲密,但他们的关系并不像外界推测的那样有越轨行为。
对于其他人来说,格林斯潘就象个谜。有一个成员这样说:“艾伦·格林斯潘是个简明扼要的人,简洁的程度令人简直难以置信。好像所有他要表达的信息都是在发电报,每个字都要算钱似的。他故意保持低调,显得非常沉闷。另一方面,他是个音乐家,所以他明显有热情、情绪化的一面。我要说的是他的警惕性非常强。他一定是个出色的扑克牌玩家。”
但维德曼却给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说法,“艾伦没有闲聊的天赋,他对此也没有兴趣。所以如果身边的人在聊天,他们不会从艾伦口里听到什么东西。我的意思是,他只会站在那里,一语不发。但如果有他感兴趣的话题,他就会变得非常特别。”
格林斯潘与兰德的友谊终身不变,直到1982年兰德去世,格林斯潘一直是兰德的信徒和朋友。格林斯潘的前妻琼·米歇尔说:“艾伦对兰德非常忠诚,现在,他依然会满怀深情地会想起她。”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引咎辞职后,福特执政期间格林斯潘出任经济咨询委员会主席。宣誓仪式上最前排就坐的兰德作为监护人代替格氏母亲出席,面对媒体的采访她说:“(格林斯潘)作为我的教子,他让我备感自豪。”
红颜知己芭芭拉

保持数十年默契关系
正如集团成员所说,格林斯潘身边永远不会缺少女人,而且是漂亮能干的女强人。1974年,格林斯潘有了新恋情。他开始与电视新闻史上第一个女主播———NBC的芭芭拉·沃尔特斯交往。
认识格林斯潘的时候,芭芭拉正陷入第二次婚姻失败的打击之中。她和格林斯潘之间的交往虽然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不过一直保持着非常默契的关系。1997年,芭芭拉还参加了格林斯潘与新婚妻子的婚礼。
对格林斯潘后半生影响最重要的女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这又是一个米歇尔,而且又是一个美女记者。
妻子安德丽亚

“斗牛犬”被格老驯服
1983年,格林斯潘遇见安德丽亚·米歇尔的时候,他还没有当上美联储主席。当时,安德丽亚为格林斯潘做了一个关于社会保障未来的专访。两天后,格林斯潘就主动联系安德丽亚。1984年12月的一个晚上,格林斯潘和安德丽亚在纽约一家餐厅第一次约会,然而两人感情升温一直很慢,两年后才开始正式交往。
恋爱关系持续了12年,真是名副其实的马拉松恋爱。期间格林斯潘也先后两次求婚,可他那含混不清、充满暗示的语言,还是没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明白。安德丽亚说,对于这场爱情长跑,她从来没有担心过,“我知道他对我是一心一意的,我们早就计划下半生要一起渡过。”安德丽亚比格林斯潘年轻21岁,但她说年龄在他们之间从来就不是个问题,“他很孩子气而且充满活力,艾伦的好奇心是他性格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能接受任何事物。”
1997年4月6日,71岁的老格林斯潘终于再次当上了新郎。两人在华盛顿一所最昂贵的城堡式酒店里设宴款待宾客,美国最高法院女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主持了婚礼。与会宾客包括芭芭拉·沃尔特斯、参议员约翰·华纳以及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时至今日,每当谈起自己的丈夫,60岁的安德丽亚脸上还是闪耀着新婚妻子的光彩。她说:“我们已经在一起很多年了。以前我从未意识到婚前婚后的生活会有多大差异。结婚后的生活真的跟原来有太多不同了,比我想象中的要浪漫很多。”
看来,在格林斯潘和安德丽亚之间的关系中,主角并不是冲突,而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安德丽亚曾经以为自己要获得事业就意味着牺牲私生活。安德丽亚说:“那时候,作为一名在网络电视工作的女性,我根本承受不起丢下工作,哪怕是一天的时间,更别说请假或者是放长假了。我希望能每天都守在那里,如果哪个男的哪天请假了,那我就可以填补他的空缺了。”
在常人眼中,格林斯潘是个难以捉摸的人。但在安德丽亚心里,格林斯潘却是个本性温和的浪漫主义者,这令他非常迷人。看来,曾被同事们尊称为“斗牛犬”的才女记者安德丽亚如果不是完全被婚姻软化了,就是服食了婚姻挥发出来的“镇静剂”。
安德丽亚表示,每个不能尽职的已婚妇女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愧疚,她相信这存在于每个女人的DNA里。但安德丽亚又说:“我和格林斯潘之间有一条桥梁,让我们的婚姻不被疯狂的工作拖跨,即使是分隔两地也不例外。”
安德丽亚说,有一次外出工作,当天晚上她抵达目的地时已经是美国东部时间的深夜,不能够打电话回去跟丈夫说晚安了,于是她打开手机接受电子邮件或短信,当她看到丈夫发过来的绝妙信息后,她开怀大笑起来。
很难想象格林斯潘——“非理性繁荣”先生会是这么一个搞笑短信的始作俑者。从安德丽亚的笑容里可以看出,以前的她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是这样一条短信的接收者。
格林斯潘和安德丽亚目前住在一栋三层楼高的村庄别墅里,这栋别墅是1976年安德丽亚刚刚搬到华盛顿时买的。格林斯潘每天早晨5时30分就起床,然后花一到两个小时时间泡在浴缸里,一边看看书、写点东西。这样的生活在常人听来似乎有点虚幻缥缈,但对于格林斯潘来说却是真真切切的。
70岁的时候格林斯潘的背部受了伤,从这以后,他就开始了这种神仙般的生活。格林斯潘发现水能帮助他思考,他经常说自己早晨5时30分的IQ比下午5时30分的IQ要高出15个百分点,他的许多重要演讲稿也都是在浴缸里构思和改写出来的。难怪安德丽亚说:“纸张全都变湿了,我真的很奇怪他的下属竟能读懂他那些鬼画符似的字。”
当安德丽亚没有采访任务时,她就会和格林斯潘在家里共进晚餐,当然对于他们这种大忙人夫妻来说,所有的饭菜都是由管家准备好的。安德丽亚是个美食家,但格林斯潘却喜欢便餐,有烤鱼与蔬菜就行,偶尔他也会喝上一杯。格林斯潘和安德丽亚是华盛顿上流社会的常客。对于格林斯潘和安德丽亚来说,工作和娱乐是分不开的。他们蜜月就是在威尼斯度过了一个周末,然后格林斯潘就匆忙赶到瑞士参加一个银行家会议。
众所周知,米歇尔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记者,她表示,她并没有因为嫁给了一位人称美国第二个最有权势的人,而在新闻采访上有更多便利,有时候她也为此深感无奈。她和格林斯潘都很小心,避免谈到后者工作上的事情。
身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言一行都是全球财经金融界的焦点,他说一句话,全球的财经市场人士都要竖起耳朵注意听。多年来他以谨言慎行为信条,遇事要么不说,要么说得模棱两可,他的“说话含糊”也是出了名的。有这样一则趣闻:在一次社交活动中,证监会主席随意向他寒暄了一句“你好吗?”而他竟拘谨地回以“我现在无法告诉你”。记者问道,他在家时候,也用“格林斯潘式”的语言讲话吗?安德丽亚说,他在家说话同样拐弯抹角,就像他在听证会上的证词一样,天知道他在说什么。而他老是说,在她听懂前,他已经讲了三遍了。
2005年10月的一天,安德丽亚·米歇尔一身黑色套装、顶着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迈着娇小的步伐走进了丽兹·卡尔顿大酒店的咖啡馆接受美国《太阳时报》的采访。虽然还只是上午,但她已经完成了好几个电视采访,并推销了自己的新自传。可以想象,她下午的安排也一定是滴水不漏。看都没看一眼菜单,她点了份芝士煎蛋和一杯咖啡。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安德丽亚不习惯被别人采访。她说,经历让她更习惯于跟自己的访谈主角在一起,包括总统、独裁者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人物。正如她的采访对象那样,对于某一特定话题,她也在心中建起一堵“隐形墙”。安德丽亚抢在前面说道:“很多人心里存在这样的疑问,我身为一名记者,怎么会和美国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结婚。”但瞬间功夫,她就把话题切换到其他政客身上,成功避开了那些“敏感”问题。
所谓“隐形墙”指的就是回答似乎说了一些东西,但实际上什么也没说。当然,因为她现在仍然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记者,仍然是联邦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妻子,这也许是她唯一能做出的反应。安德丽亚解释说,她一直避免接触丈夫的工作领域,小心翼翼地让他们的社会生活不留痕迹。安德丽亚表示除非经过深究,否则她从不在饭桌上引用或谈论某人对她说过的话。当服务员为采访者呈上燕麦片时,安德丽亚笑着说:“那是我丈夫最喜欢的早餐。”
最新一期美国《时代》杂志最近刊登专访安德丽亚的文章。在专访中,安德丽亚谈到格林斯潘退休后的打算。她说,格林斯潘目前还未决定,但肯定不会专职在家做饭,很可能会专心著书。安德丽亚曾经表示:“这(格林斯潘)是个不懂得退休的人,他太活泼,对任何事情都太感兴趣了。”
格林斯潘今年5月在美国宾州大学商学院演讲时首次指出,他和商学院准毕业生们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明年1月以后,他“也要找工作”。此话透露他退而不休的意愿。安德丽亚在专访中,再度证实格林斯潘明年退而不休,她说,“如果他待在家里,我会很惊讶”。他尚未决定下一步做什么,但“在家煮饭”肯定不是最好选择。比较肯定的是,他会写些东西。
说出来也许很多人会不信,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的薪水比做私人经济顾问时少得多,年薪远远低于他的同行、德国联邦银行行长蒂特迈耶和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所以格林斯潘虽然搞了一辈子金融,但其个人总资产只是刚刚超过千万美元而已。
格林斯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财观,他的家庭开销不大,而且本人不怎么爱花钱,音乐和网球是最主要的开销。格林斯潘在投资和家庭开支方面一向比较谨慎,他会选择合适的伴侣支持自己的理财计划。家里发生理财方面的事情,格林斯潘都是和安德丽亚协商决定的。第一任妻子琼·米歇尔帮助他花费10.5万美元买下了第一套住宅。现在的妻子安德丽亚·米歇尔也很会理财。她在股市中的投资仅在1998年就比上一年翻了一倍多。退休以后的他,可能要靠妻子安德丽亚来帮他多投资多赚钱了。
“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格林斯潘对其含糊其辞语言的解释
“我只想做大多数学院派经济学家从未干过的事情,检验一下我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是否真正行得通。这就好比吃花生,只有不停地吃,才不会觉得累,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克林顿邀请他第四次出任美联储主席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也许我应该对创造了以下条件的人表示感谢:从不上涨的通货膨胀,永远牛气冲天的股票市场,低利率和高就业。有了这一切,今后4年的日子好过多了。”
——1987年8月11日,格林斯潘在白宫宣誓就职时说。
“我会从这方面说一点,从那方面也说一点,结果使他们全然迷惑,无法报道。”——这是格林斯潘应对媒体的杀招
格林斯潘——美国的经济支柱
1926年
出生于纽约上曼哈顿,虽然年纪轻轻就显示出数学天分,但他首先津津乐道的却是音乐。
20世纪40年代中期
在纽约著名的吉拉德学校接受了两年培训,因为他演奏低音单簧管和萨克斯管的技巧过人,因此就进入“亨利·杰罗姆乐队”当了一名爵士乐演奏员。后来,他离开乐队,改行学经济,此后一直走在快车道上。
1968年
开始涉足政治。
1974年
被尼克松总统选为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
1977年
拿到在纽约大学攻读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3年
被美国总统里根任命为社会安全改革委员会主席。
1987年
被里根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但是在他上任仅仅两个月以后,一场暴风雨就迎头泼下。10月19日,纽约股市大崩溃,引起全球金融恐慌。面对危局,格林斯潘力挽狂澜,一改美联储长期奉行的紧缩政策,转而向市场提供充足资金,为此化解了当时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的这一成绩当然获得了民众的信任。
1991年
被老布什总统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0年,美国经济滑入轻度衰退期,但因为有格林斯潘,到了1992年,经济又出现大幅度增长,同时通胀率和失业率保持很低水平。
1996年/2000年
两度被克林顿总统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美国经济持续适度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均呈下降趋势,人均收入上升。
2004年
布什总统第五度提名格林斯潘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