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在大观园中的“反常之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40:03

黛玉在大观园中的“反常之举”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中,黛玉妙语连珠,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好几次甚至可以说是掀起了欢乐的高潮。先是比喻刘姥姥为“母蝗虫”,“大家都笑起来”;接着谈到惜春作画,“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又要照着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随后给画作“题跋”,“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的前仰后合”;虽然打趣李纨反被李纨打趣了,但其后宝钗谈画,长篇大论,正襟危坐,令人肃然起敬,而黛玉巧妙接话:“铁锅一口,铁铲一个”,“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啊”,颇有戏曲中常用的插科打诨之妙;最后和探春悄悄耳语:“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起这些水缸箱子来,想必胡涂了,把她嫁妆单子也写上了”,更是引得探春“笑个不住”。可以说,整部《红楼梦》中,黛玉这样活泼开朗,成为众人欢乐的中心和关注的焦点的场面,仅此一例。与通篇黛玉病弱孤独的形象大相径庭,虽然依然巧妙犀利,却并不刻薄尖酸,连连引起众人欢快的笑声和赞誉。 
    
    每当读到这里,都不觉有些心酸:如果没有那样孤苦的身世,没有那样绝望的爱情,没有这一身的病,黛玉原也是一个活泼的焕发青春活力和朝气的少女,爱笑,幽默风趣,机智敏捷,拥有众人的赞赏和宠爱。正因为全书着力刻画了她无以把握爱情把握命运的悲苦和哀愁,如秋雨霏霏黯然阴冷,这仅有的一道明亮的阳光反而让人看了不忍卒读。 

    黛玉的这番看似反常的表现,细细咀嚼也在情理之中。首先,黛玉本来就是一个青春少女,聪慧灵秀,对生活对爱都有着强烈的热情。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出她对情感的追求是那么热切——“尺幅鲛绡劳解赠, 叫人焉得不伤悲!”,对命运的抗争是那么执著——“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样的诗句绝对不是一个丧失了生命活力和感受力的人能够写出来的!黛玉的孤芳自赏多半是由于个人身世和气质所致,而她性格的另一面——热情随和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即绽放出本性的光芒。这是青春的光芒,也是生命的光芒。 

    其次,黛玉的这番表现,是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之后。因为宝钗发现黛玉无意中把所谓“禁书”(西厢记、牡丹亭)说了两句,就私下里教导她,言语恳切,委婉入理。以黛玉的天性,对宝钗评价女人读书的那些话未必赞同,但是她对宝钗感激不尽。为什么?因为这是黛玉从父母去世后,唯一一个好心教导她的人,孤苦无依的黛玉对爱的渴望埋藏得多么深,如今一旦看到一点温暖,立刻就俯首低伏,把全部信赖交了上去。即便这个人一直以来是她的“情敌”,是她的种种小性儿清高的参照物,她也全然不顾。看她对宝钗说的话:“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饶人的!”——一副小妹妹的惹人怜爱侍宠撒娇的模样。可以说,宝钗的一番“忠言”黛玉丝毫不觉逆耳,反而因此感受到了类似亲情的关爱和温暖。这使她孤单的心仿佛有了依靠,她依恋这样的体贴和爱护。一点点的来自他人的好意就让她放下了一贯的戒备和冷漠,所以接下来才有这样身心放松、快语连珠的表现。 

    再次,宝钗发现了黛玉看“禁书”的秘密,黛玉“满脸飞红,满口央告”,是真的感到很难为情。她毕竟也是一个封建礼教下成长起来的少女,对于自己“越轨”的行为被拆穿,难免不惴惴。我们看到即便在"雅谑补余音"的一番笑声之后,她央告宝钗时,犹说:“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做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我还求谁去呢?”——旧话重提。其时宝钗已经放下了这件事,见她语带双关,反而不好意思追究下去。由此可见,黛玉的反常表现是在宝钗那里经历尴尬之后急于跳出负面情绪的一个本能反应。也许是要掩饰自己不愉快的情感,也许是要摆脱掉刚才的事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也许是要证明自己的不在乎无所谓。而这些都会导致言行稍微有一点异样,别人未必觉得,自己先就觉得了。这也说明曹公在把握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上的确是一个大家。写“反常之举”读来丝毫不觉反常,反引起读者想到相同的情感体验,真是钻到人物乃至读者心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