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报国诗的阅读与解题技巧(文章作者:郭春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9:16:29
一、阅读点拨,把握方向
    南宋后期起,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经常南下,进犯中原,从而结束了汉族一统天下的格局。于是出现了许多不忍外族入侵,挺身而出与之展开不屈不挠斗争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像张元干、陈与义、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岳飞、顾炎武等;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征战报国的诗篇。
    这些诗篇的主题主要有:描写将士们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的激战场面;反映统治者压榨人民,荒淫享乐,战时惊惶失措,卑躬屈膝,贪生怕死,投敌求荣的现实;表达诗人为光复故国,为民族利益而慷慨悲歌,及自己救国救民的肝胆和决心,对软弱无能的投降派的辛辣讽刺,对敌人的无比痛恨,对将士们及流离失所的难民深深的同情……
    这些征战诗篇,或运用环境渲染,或借用古代仁人志士或神话传说,或通过对比衬托,及比喻、拟人、夸张、象征……或直抒胸臆等艺术手法表现主题。
    二、直击中考,解题指导
    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下列题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3.反复诵读具有丰富内涵的尾联,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2006年泰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题)
    4.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 联。(1分)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律诗的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 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上的特殊要求是。(2分)(2006年河源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题)
    7.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8.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2006年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题)
    【解析】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被俘后过零丁洋,南宋降元将领张洪范逼他写信劝降正在海上浴血抗敌的张世杰,文天祥毫不领情,写下这首诗作答,表示决不投敌的崇高气节。最后两句大义凛然,悲愤慷慨,光照千古。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中考有十几个省市选用这首诗命题。拟题是多角度的。第1题是根据语境理解词语。“一经”指儒家经典,这里指读书求取功名。完成第2题要善于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再现原句的内容,用语要形象生动,如“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第3题和第5题考查的内容完全相同,都是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要透过字面领会诗人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而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第4题和第6题,考查的是律诗的基本知识。律诗每一联的名称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第7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一般选取含义丰富或一语双关的词语拟题。像“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国破家亡的现实。颈联当中的“惶恐滩”“零丁洋”一是指地名,二是说国家形势到了非常险恶的境地,三是写出了作者的危苦境况。第8题其实是第4题和第5题的拓展,在前两题理解的基础上再举实例就可以了。示例: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具有这样民族气节的人不仅仅有文天祥,闻一多就是如此,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待续)
  三、中考仿真,实战演练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注释】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②庙堂:朝廷。平:击败。戎:金人。③坐使:致使。甘泉:汉行宫,在今陕西三源县。夕烽:夜晚报警的烽火。④上都:京城汴京。⑤穷海:僻远的海上。飞龙:比喻皇上,指宋高宗赵构。⑥烟花:春天百花盛开。⑦向延阁:指向子湮,时为长沙太守。⑧犬羊:指金兵。
    1.从诗中你捕捉到了南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2.分别从朝廷、金人、爱国将领的角度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孤臣霜发三千丈”写为国事而忧,“每岁烟花一万重”写每年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这两句矛盾吗?为什么这样说?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释】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力主抗金,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成就也很高。②梁州:在今陕西南郑一带。③关河:关塞与河防。梦断:梦醒。④尘暗旧貂裘:意思是尘土盖满了过去穿过的貂皮裘。⑤天山:指南宋抗金前线。⑥沧州:水边,作者晚年退隐的地方。
    4.词人年轻时期的理想抱负与晚年时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请简要说说具体情况。
    5.“尘暗旧貂裘”仅仅是表层意思“尘土盖满了过去穿过的貂皮裘”吗?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6.“鬓先秋,泪空流”中的“空”能改成“已”“横”或其他字吗?为什么?
精 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释】①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原名绛,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人。清兵南下,参加抗清斗争,奔走南北,致力边防,不忘复国。这首诗写于顺治晚年(1647年),当时清兵顺利南下,南明势力纷纷失败。②尔:指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传说炎帝幼女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填东海。③窠:鸟巢。
    7.这首诗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问一答,第二问是“我”发感慨,请用“‖”在诗中标出。
    8.诗中借精卫填海远大的胸怀来表明诗人的雄心壮志,你知道诗人的理想是什么吗?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主题?
    10.请你谈谈对“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一是南宋末年朝廷腐败无能,无计可施;二是皇帝不善于用人,听信谗言;三是金人横行霸道。
    2.通过对朝廷腐败无能的谴责,对金人入侵中原的无比痛恨和对爱国将领向子湮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3.不矛盾。这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前句写作者忧伤国事,痛恨敌人,愁白鬓发三千丈,后句写每年春天百花却照样灿烂开放,好像根本不知道时局的动荡不安,更进一步反衬作者的伤痛之深。
    4.年轻时期胸怀收复失地、为国立功、杀敌成仁的理想,可如今壮志未酬,人老泪空流,但是仍然抱定报效天下的决心。
    5.不是。还有深层含义:自己已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却无法施展。
    6.不能。“空”有双重含义。第一指白白地,无人知道,写出诗人虽有忧国忧民之心,却无法落实于行动,以致无人知我心,让自己愁上加愁的心态。第二指泪已流干,写出金兵入侵,朝廷无能,空有志向而伤心痛苦之极。换成其他的词,这些表达效果全部消失。
    7.“呜呼”的前面。
    8.诗人的理想是光复故国,像精卫一样“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9.借用神话,运用拟人、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主题。
    10.这一句含义丰富,一是说精卫填海决心大,可是那些鹊呀燕呀只是各顾各地搭建自己的巢,二是说“我”也要像精卫一样坚信复国之志,三是讽刺降清者向别人俯首称臣,不能团结一致,四是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作者单位:江西万载县康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