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专家频出雷人语句的真正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7:57
[原创]“专家”为何频频语出“雷人”?

  2月19日,《羊城晚报》刊发消息,说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应邀到广州举办健康讲座,不时引经据典,指出“病由心生,心理压力是百病之源,76%的疾病是情绪性疾病。他列举了贪官命短的例子:‘腐败的官员都活不长!’”

  姑且先不论洪老专家此观点对错与否,但此文一发,马上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且舆论一边倒却是事实。有的网友说:“唉,懒得骂你,去农村看看佃户的寿命再看看那些享受良好医疗待遇的腐败者,比比他们谁活的长,你这不是成心找骂?”有的网友说:“感谢卫生部砖家给我们一个成为阿Q活下去的理由。”有的网友说:“还有的网友甚至嘲讽:“见过不要脸的专家,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专家。”其实近年来,广大专家频频语出惊人对广大网友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这里我们不妨帮“专家”把把脉,为何他们会一而再的大放厥词。

  一是得“红眼病”而“棒喝”之。

  有些专家在学术领域默默无闻数十载,突然见有人“走红”,猛然醒悟,原来自己从事的行业也能成为日进斗金、众目聚焦的“名人”,于是犯了“红眼病”。君不见“学术超女”于丹迅速蹿红后,北大清华等知名大学十名博士联名抵制于丹。他们认为于丹“极度无知”,要其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

  二是不甘寂寞而“炒作”之。

  有些专家本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造诣,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偏偏不甘寂寞。一有风吹草动,就乘机造势而为,用最少的“热量”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实现最佳“性价比”。呵呵,即“少花钱,多办事”。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播出后,赵本山和他的徒弟小沈阳的精彩表演给广大观众送来了欢乐,并且众望所归获得了小品类一等奖,但偏偏有人不买账,如我们熟悉的著名巴蜀鬼才魏明伦和性学专家李银桥。前者高调批评“男服务员”欠道德,后者更是批评“屁精”涉嫌同性恋癖。

  三是不懂装懂而“应付”之。

  这些专家本来是所从事领域的行家里手,可成为专家后再也不愿深入一线实践了,一旦遇到问题只能不懂装懂、胡言乱语了。去年在汶川震后重建问题上,被称为“史上最牛专家”的张信宝教授“大放异彩”。在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问张:“你去过汶川吗?你了解那里的情况吗?”张说:“不用去现场调查就知道那里的情况,因为我是专家。”张教授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四是“拍脑门儿”而“乱言”之。

  这些专家平时不爱调查研究,不爱问计于民,但每每在关系到民生的社会矛盾时就会想当然地、别出心裁地、不切实际地“建言献策”。像前几年只考虑“大政方针”而不懂“穷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了“春运票价应该上涨”的建议,曾一时间遭到广大民众的“口诛笔伐”。又如最近国家统计局专家毛盛勇,在根本不了解广大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情况下,提出了“鼓励农民工以‘房屋券’形式进城买房”的“建议”。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跳将出来,什么“买房爱国论”、“刚性需求论”、“降价查处论”等等,无非是为苦等房价下跌的老百姓布道灌迷魂汤。

  “专家”为何出语“雷人”,且频频“雷人”?说到底,都是“名”和“利”若的祸。试问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专家”能甘于寂寞?又有多少“专家”能够潜心钻研业务。想当年,“专家”,顾名思义就是“某一专业的行家里手”的意思,“专家”的话也往往是“一言九鼎”和“绝对权威”,但今天却沦落到被人嘲弄“砖家”、“叫兽”,真是悲哀。

  “自己跌倒了,还得自己爬起来。”“解铃还需系铃人。”望各位“专家”、“教授”好之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