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情境记忆与压缩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55:58
11:41:15   作者: 唐韧     来源: 文汇报

博览群书:情境记忆与压缩记忆

  《北京日报》载文回顾人民大会堂建设的往事,提到设计师为了解决让“能装进整个天安门城楼”的万人大礼堂的顶棚不但绝对安全,而且不让人产生压抑感的难题,敲开了西花厅的门,去向周总理汇报。总理沉思片刻,吟出两句诗文,是《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总理提议“从天水一色的意境出发,去做抽象的处理”,“大礼堂四边没有平直的硬线,有点类似自然环境的无边无沿。顶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征天体空间。顶棚和墙身的交界做成大圆角形,把天顶与四壁连成一体。没有边、没有沿、没有角,就能得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冲淡生硬和压抑感。”

  过去真不知道我们所拥有的这个既“波光盈盈”又“繁星点点”的中国特色人大会堂穹隆,竟还有这么个来历。

  不妨问问:如果周恩来当年不喜爱《滕王阁序》,因而早已不记得这两句诗文呢?

  一定会有人说,没有理由要求一个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去记这些小“零碎”吧。现在考公务员都不考这些;歌手大赛考查古籍常识,还遭非议;大学校长讲错了典籍成语被攻击,“仗义”解围的声音也不少……遑论总理!

  也许有人会说,这位建筑师也奇怪,竟然拿这种建筑问题去打扰国家总理!建筑问题嘛是他份内的活儿呀,他自己去想好了……
  还会有人说,我们知道你什么险恶用心,不是就想叫我们小孩再多背点书吗?

  也许有人会大受启发,认为当公务员是得多背点东西。

  但即使多背点书,“小零碎”真的能构成周恩来这样的素养吗?一位公务员,就算能把古代名句倒背如流,他又能在片刻之间,将“秋水共长天一色”和大会堂顶棚设计这样的问题沟通联接吗?

  在谈到文艺创作时,周恩来曾说过一句十分耐得咀嚼的话:“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他当时的关于大会堂的构想,看来也是属于一种“偶然得之”。周恩来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于“秋水共长天一色”,恐怕早已从“知识结构”进入“情感结构”“性灵结构”了。恐怕还偏偏就是没有急功近利的倒背如流。那应该是先检索到与大会堂顶棚相对应的意境,然后才检索到文句的。也就是说,这种灵性是长在形象思维土壤中的,不是背出来考出来的“文句资料库”。要想让中国的新人,特别是公务员,能有这样的素养,可能首先就应该改变让今天学子接触典籍遗产的心理情感状态。

  周总理成长的那个年代,读私塾的孩子们肯定要背诵书写典籍,当时那些宿儒们是以一种摩挲沉醉如数家珍的口吻和姿态在诵读和解说的吧。在这样的富于情感美感的教学状态中,像“秋水”这样的句子,初一接触,就是一种极美的景象,以至吟诵中不知不觉就已经记牢得挖也挖不出去了。宿儒们何须像今天有些语文老师,照教学参考略一串讲,立即急急如敕地命弟子把名句勾画出来,到期末更造好了人手一册《高中第×册古诗文名句》敲门砖,把一切功课打包成最利于记忆的压缩文件呢。

  经典学习不走情感情境途径而走速记途径,必定速成而速朽。所以,有些读过高中、大学的歌手,他们曾经存盘过的典籍早已干干净净定向删除了。

  一定有这样的疑虑发生:现在学生得学多少门课啊,叫他速成还不是为升学着想吗,不是时间精力不够没有办法吗。

  但是,对因备考而记的东西和因喜爱而记的东西,大脑从来都是两种处理态度。试问谁还需要花工夫费精神去记忆爱人的一颦一笑呢?喜欢的东西容易记,所以先让他喜爱,这才是减负省力之正道呢。

  所以,本文之意不在让今天的小孩再多记一些经典名句,而是说,如果教育能多走情感情境之途,同样数量的学习资料,学习必定是高质长效省时的;如果教育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美感,国学遗产学习只走绕过学生的情感结构的压缩记忆之途,一定背得又累效果又差,更不要想产生周总理这样的应用奇效了。 (编辑:李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