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当世界的主人_薛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0:06:09
 家长对孩子有抚养权、监护权、教育权;孩子对家长则有被抚养权、受教育权。两者的关系当然是不平等的。家长对孩子拥有的是权力。孩子对家长所有的是权利。在关键问题上,孩子无法为自己作出明智的决定,必须由家长来为自己作决定,接受家长的保护。 

这些都是我们的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对此我也无意挑战。但是,当家长行使自己的权力时,必须注意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常青藤的教育是对话式的、讨论式的。前提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完全可以置疑、挑战老师。满堂灌的原则是权威式的。前提是师生不平等: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老师讲,学生听。在家庭教育中,贯彻满堂灌的原则比较容易。因为这种原则适应着家长和孩子之间不平等的现实,自然而然,天经地义。贯彻常青藤的原则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本来就是不平等的,你非要以平等为前提教育孩子,明显违法了自然法则。不过,家长还应该明白,在这个“自然法则”之上还有另外一个自然法则:教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标是将他或她培养成和所有人都平等的、能够为自己负责的成人。如果你习惯了以不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永远会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上,不可能为将来与人平等的生活作好准备。

举个例子。我们社会普遍接受的教子智慧是:两个家长面对孩子,可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要严格甚至严厉,让孩子有些纪律和规矩;一个则温存体贴,给孩子足够的感情满足和安全感。所谓严父慈母,讲的就是这种智慧。家长不管有什么角色分工,彼此之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有冲突,必须高度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传达始终如一的信息。如果家长两个人彼此之间都不统一,孩子就更管不了了。

这套道理,其实也是满堂灌原则的体现:家长如同老师(当然是传统中国式的老师)一样,一定要绝对正确,不容孩子怀疑其权威。如果家长两个人意见不统一,家长的正确性、权威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孩子就觉得自己也可以挑战家长,就越来越不听话了。

我们虽然并不完全反对这样的作法,但在教育孩子中却引入了“常青藤原则”。这种原则讲究讨论。讨论的前提则是大家意见未必一致,而且没有谁是绝对权威。老师可能是错的;学生如果真认为老师错了,就应该挑战。所以,从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注意提醒她家长可能犯错误。而且每次我们犯了错误、委屈了她,都要向她道歉,并且强调她常常是对的,我们是错的,鼓励她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我们之所以这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一些大原则问题上,家长确实必须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明确地、不容置疑地告诉她一些基本的是非。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家长不可能完全一致,也很难在孩子面前掩盖这种不一致。比如,我还很少见过不争吵的夫妻。夫妻争吵当然要避开孩子。但有时侯避不开怎么办呢?

我们家就出过这样一件事。夫妻争吵,殃及孩子。于是两人尽力补救。补救的办法,则证明常青藤原则比满堂灌原则更有效。

我们的争吵,起源于我教妻子开车。许多美国家庭,都尽可能避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教开车,宁愿花钱出去学。其中的一个原因是,驾驶教官监督新手上路,工作状态高度紧张,常常悬在千钧一发之际,需要常人没有的耐心和冷静,关键时刻必须沉得住气。否则新手一旦有点失误,教官就着急甚至恐慌,说话声音自然大起来,有时甚至可能会嚷嚷。新手本来心里就慌,教官脾气一不好,自己感觉就更坏、挫折感更强,最后两人吵起来。我第一次学开车,就和教官吵翻,后来换了一个才学好的。

我们夫妻都是中年学开车,肯定比一般人还慢得多,心里的挫折感也更大。妻子出去学,换了两个老师,但觉得人家缺乏耐心,于是就让我教她,最后拿到驾驶执照。不过,她不久就因为很简单的驾驶错误,出了个小事故。我要求再指导她一次,明确一些基本技术。争吵就是这么发生的。我看着她驾驶,发出指令,她有疑义,不太愿意听,我就火了:你刚刚出事,怎么不听人讲?车在路口、情况紧急,还有什么商量?她则觉得我口气太粗。结果两人吵起来。没想到这次双方都真动了气,吃饭时还争得面红耳赤。我妻子觉得我实在不可理喻,甩手就走了。这时,坐在我们中间的女儿,觉得事情不好,突然哭起来。她一哭,我们两人才醒过来,知道孩子因为我们受了惊吓,情绪立即冷静下来。

不过,光冷静下来并不够。孩子情绪已经变得很坏。她不能理解父母之间出了什么事。而父母正是她最可信赖的人。我们不能让她在惶惑不安甚至恐惧中睡觉,要保证她的心灵绝对不受伤害。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灵机一动,干脆让她参加我们的争论,只不过是平心静气、不再吵架而已。我们两人,都尽可能以最温和的口气,向她陈述自己方面的理由,然后让她判断是非。她一开始还抵抗,觉得很糊涂害怕,不过在我们的鼓励下,渐渐开始思考我们之间的是非。于是,一个小家庭会议,象一个小法庭,孩子成了小法官,我们夫妻两人向她反复申明自己的理由,希望这个“法官”把案子判给自己。女儿听完我们的陈述,认为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一定的错误。她把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也大致都一一指出。最后象个小大人一样感慨地说:“我觉得你们两个都是很好的人,怎么就不能好好相处呢?”我们俩也都很虚心听了她的意见,彼此道了歉,而且都特别感谢女儿,说这次多亏了她为爸爸妈妈化解了冲突。女儿一下子心情就好起来,最后安然入睡。

我们当然不应该当着孩子吵架。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的。但是,当事情已经发生了后,让孩子参与也许是最好的补救办法。要知道,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最终的庇护所。如果夫妻当着孩子吵架,她就可能觉得这个庇护所要塌了,一下子觉得世界脱离了她的控制,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对孩子的这种感情和心理的安全需要,任何家长都不应该掉以轻心。把孩子请进来、判断大人之间的是非,并在必要时帮助她作出判断,最后听从她的“权威”,孩子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觉得家长关心并听从她的意见、能够被她说服,事情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一下子就有了安全感。同时,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鼓励和培养她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信心,让她切切实实地感到她是多么重要,她能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庭。她没有被动地听家长解释、教说,而是主动地进行评判、说服,最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番经历将使她觉得自己不仅不是无助的,而且具有驾驭世界的能力,并由此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责任感。

这就是“常青藤原则”的优越之处。平等的对话式教育,不仅鼓励孩子提出疑问,而且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培养他们以理性的、讨论的方式解决不同意见的习惯。要知道,即使是想让孩子听话,独断的指令也并不能达到目的。独断常常是懒惰的结果。家长让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无可非议的。其实这正是家长的职责。不过,独断的家长,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向孩子解释这些价值和规范背后的道理,只是简单地让孩子接受,即所谓“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自以为孩子长大后自己就会理解。死记硬背的读经文化,也是一个来由。可惜,这些家长忘记了,帮助孩子理解自己所信奉的价值和规范,是当家长的基本功能。当你逃避这种责任时,孩子就可能反叛。比如,你在孩子小时候呵斥孩子,吓得孩子按你的意志行事,短期内似乎省了不少事。但是,孩子长大一点后,有重要的事情就不会找你商量,甚至隐瞒、反叛,惹出许多让你头疼的事情。最后你省下来的时间,要加倍偿还。结果,让孩子听话的教育,常常造就了很不听话的孩子。

父母更应该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有许多缺陷的人,视野也很受经验和学识的限制,常常犯错误。给孩子的指令,也不可能永远正确。要孩子绝对地听话,是不近情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让孩子认识到父母是有缺陷的人,会犯错误。这样,日后真犯了错误,也更容易求得孩子的理解和原谅。如果你一味要在孩子心中把自己塑造成永远正确的英雄或权威,那么一旦孩子长大、发现你犯的许多错误后,就会有幻灭感,产生对父母的“信仰危机”,双方的关系就会出现更大问题。我的女儿从小就被告知:父母未必正确,父母愿意听她的意见;甚至父母有时也在她面前意见不和,或者拿不定主意,最后要跑到她这里征求意见,并经常为自己的错误向她道歉。另外,妈妈经常告诉她爸爸的弱点是什么,爸爸则经常告诉她妈妈的弱点是什么,让她帮助父母注意。结果呢?她是个乖得出奇的孩子,非常信服父母的权威,从来没有不听话的问题。我偶尔也向她发火,妻子对此经常抱怨,不时要求我控制脾气。但有一个底线我们都是坚守的:要她作的事情,是说服了她、经过她同意的。我们不会让她按照自己并不信服的道理行事。孩子和大人一样,当她自己参与了决策过程时,即使决策的结果不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愿,也觉得自己有责任合作。总而言之,“常青藤原则”不是教孩子服从,而是教她如何成为世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