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9:04

 介绍

徐志摩 (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 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 《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 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

 情感 :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再论他的三个女人

   1931年11月19日,济南西南郊的党家庄一带突然响起一声巨响,一架飞机失事了。机师王贯一、梁璧堂,以及搭客35岁的徐志摩,同时遇难。在上海万国殡仪馆里,无数徐志摩的崇拜者络绎而至。在徐志摩的灵柩旁,有两位女性哭得尤其悲恸,一位是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另一位是现任妻子陆小曼。此时在北京,还有位美貌的女建筑学家林徽音,因为事务缠身,不能前去送别。她请丈夫梁思成捡了一块飞机的残骸木板,带回北京,挂在家中。面对徐志摩的意外早殇,三位女性的心态各有不同。林徽音是“憾”,张幼仪是“怨”,陆小曼是“悔”。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名嘉玢,名门望族之女。张幼仪是一位非常贤淑的女子。熟识她的人回忆说:“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亲故多乐于亲近之,然不呼其名,皆以二小姐称之。”徐志摩和幼仪是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结成伉俪的。婚后第二年,徐志摩北上求学,小两口离多聚少。张不愧为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孝敬公婆,掌财理家。徐家是江南有名的富商,家里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开始张幼仪是帮助公公理财,后来公公干脆全权委派给儿媳全面经营管理。徐志摩和张幼仪生有两子,一子乳名阿欢,学名积锴,是由张幼仪抚养成人的。另一子夭折于德国。

徐志摩婚后从北上求学又去美、英留学,这段时间内,徐张二人是和谐的。后来徐志摩致父书信,恳盼其妻到英国陪读。

1921年张幼仪到达英国,和徐志摩住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名叫沙士顿的山村里。徐志摩和张幼仪在这里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另一个才艺双绝的少女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徐志摩是1922年3月在德国柏林和张幼仪协议离婚的。证人是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界名流的吴经熊和金岳霖。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出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张幼仪不愧为“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徐志摩语),看到徐志摩已移情别恋,便毅然答应了离婚。她在德国学业有成,回国后又是在上海静安寺路开办第一个新式时装公司——云裳公司,又是创办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委实红火了一阵。后来甚至从政,当过民社党的执行委员兼财务部长。1949年后,张幼仪移居香港,和中医师苏季子缔结了一段良缘。所说徐张离婚以后书信通得更多了,“感情更好”。不知确否。

徐志摩和林徽音是一段“无言结局”的未了情。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林长民很有个性,锐气逼人,能言善辩,谈锋极健。他和徐志摩一见如故,并成忘年之交,常以“小友”称志摩。1921年初春,林长民赴英,一是游学,二是送爱女林徽音到英国读书。林徽音正值芳年,徐志摩一见钟情,又是写诗,又是通信,又是约会,两人朦朦胧胧却又热热闹闹地恋爱起来。林徽音知道徐志摩是做了丈夫的人,她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徐志摩果真离了婚,可林徽音不知为什么却悄悄地随父亲回国却了,落得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林徽音回国不久便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并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这又使徐志摩旧情复燃、紧追不舍。没有马上订婚是梁启超老先生的意思,一是检验一下林徽音的感情。梁启超是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的,林又深受西式教育的浸染,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基于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留学,学成之后再订婚、结婚。二是怕梁、林订婚给热恋中的徐志摩以重击,毁了他的这位心爱弟子。他要用时间冷却徐志摩的情焰。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中国,从家乡到北京。林徽音既然已然答应做梁家的媳妇,徐志摩的追求自然落空。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音相伴于左右,还同台演出了泰戈尔的短剧《齐德拉》。日日相见却无言再通衷情,只能徒增烦恼了。1927年林徽音和梁思成订婚,第二年在加拿大结婚。林徽音对徐志摩的感情到底如何,为什么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为什么又藕断丝连,频频书信往返?身为大家闺秀、梁府之媳的林徽音一直到死三缄其口。而且徐志摩写给她的大量书信和诗文,至今下落不明。想来此中定有难言之隐吧。据说,这位才女写的《别丢掉》一诗是纪念她和徐志摩的用人,兹录如下: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地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临死前的几年,徐志摩生活得非常狼狈。交际花出身的陆小曼挥霍无度,徐志摩只得应老友胡适之邀兼教于北大,挣些外快以贴补夫人的花销。为了省钱,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飞来飞去。其实,1931年11月19日这天,徐志摩在北京本来是没有课的,但,此晚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的建筑艺术,徐志摩非要去捧场不可,这才登上了南京飞往北京的济南号邮政飞机。结果飞机遇雾,失事身亡。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徐志摩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也是由林徽音的恋情引发而起的。他在《猛虎集·序》中谈到自己的写诗经历时说:“整10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又说,这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爆发,不分方向地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到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篇序文是1931年写的,整10年前正是徐和林在伦敦热恋的时节。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陆小曼,名眉,江苏常州人,卒业于北平法国圣心学堂。自幼聪慧活泼,中西文学根底扎实,又通音乐绘画,且有小说、剧本行世。其父陆宝早年留学日本,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二十年。小曼自幼在上海幼稚园度过,八九岁时方才随父到京。1920年由其父母选中王赓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陆小曼生性活泼好动,其夫却严谨有度,不苟言笑,葆有军人之风。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平交际场相识大约在1924年冬或1925年春。这段时间正是林徽音芳心已定,徐志摩极度虚空之际不。郁达夫说:“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为话柄的时候,我就佩服志摩的纯真与小曼的勇敢。”后来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顶有意思的是结婚大典,那真是旷古的“古怪婚礼”。他俩要请梁任公为他们证婚,梁任公不肯,志摩坚持,任公答应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徐志摩应允。不想梁任公真的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得二人抬不起头来——“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做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便携陆小曼匆匆南下,定居上海,过起了神仙一样的日子。

有记载说,新婚后有一段时间徐志摩每天一大早要到花市上去买一束鲜花,献到他心爱妻子的床前。陆小曼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徐志摩便雇来厨师、车夫和女佣;陆小曼要去戏院演越剧,徐志摩非但陪同前往,兴致来了还粉墨登场,和夫人同唱一台戏;陆小曼长期生活无度和不加节制,造成“心口疼”,有人建议吸食“大烟”止疼,徐志摩也应允购置。

小曼的挥霍无度,自然使志摩入不敷出,尤其是因为他离婚再娶,触怒父亲,断了经济的后援。徐志摩渐渐体味到了操持的艰难。他拼命地创作,教书,后来兼着几个大学的课仍然无法补足家用,甚至靠借贷度日。尤其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两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学浑浑噩噩地吸。徐志摩多次耐心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结合无疑是悲剧。徐志摩的单纯、浪漫、不擅驾驭,陆小曼一味的任性无度与风流,使他们的合欢不能久长。有意味的是,徐志摩的遇难,敲醒了陆小曼的灵动。自此,戒了烟瘾,逐了翁瑞午,青灯守节,闭门思过,潜心搜罗志摩的诗文,后来编成《徐志摩全集》。全集的跋《编就遗文答君心》一文,也可看到陆小曼的悔恨之情。

背景材料:

林徽音(1904-1955)现当代著名女诗人、建筑学家,后改名徽因,福建闽侯人,生于杭州,梁思成夫人。曾参加新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活动,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曾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并在张学良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时以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住宅概说》等课;并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曾调查研究景泰蓝生产工艺并设计出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景泰蓝新图案。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老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作)。文学作品主要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