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热点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0:53
 
3月3日,媒体聚焦两会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都是媒体关注的重点。而两会今天即将闭幕,会上哪些热点是记者们关注的话题呢?我们选取了本报及全国10名两会报道记者,列举出了他们关注的两会十大关键词。希望从这些关键词中,为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的深度解读。
  关键词1:“切好蛋糕”
  关注记者:陈诚(华西都市报)
  如何“切好”考的是手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蛋糕”从名词变成了热词。它前所未有地成为了代表委员讨论的话题,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个“蛋糕”有两层:一是“做大蛋糕”,即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二是“切好蛋糕”,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今年两会的新鲜话题。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中央高层多次正式提及收入分配改革问题。温家宝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3日表示,在2010年的工作中,政协将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将就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而从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透露的信息也显示,全国人大开展国民收入分配专题调研的目的就是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切好蛋糕”是希望,而下一步如何切好,考的则是手艺了。
  关键词2:转变方式
  关注记者:赵君辉(重庆晨报)
  一词之变体现从外到内的转变
  从前几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今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式”前面变化了一个定语词,但体现了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理念的不变化。明显信号是,中央从强调单一增长的外延经济发展,转向强调可持续的内涵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下,内涵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经不是单一的货币资本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由单一的形式转化为多种发展方式,即: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以及“消费资本导向、知识资本创新、货币资本推动”的三种资本融合、三种资本联动的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3:网络问政
  关注记者:傅春荣(中华工商时报)
  一个开放的两会跃然网上
  前有温总理上网听取民意,令一众网民备感亲切温暖,随后两会期间,许多政协委员也纷纷开通微博、博客,拿出自己的提案,与网友热烈互动,一时间,点击量飙升,关注度超前,一个开放的两会跃然网上。
  “在政府公共决策中,吸纳更多的网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民智。”这是采访时,一个“微博委员”所说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的确,网络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中包括参政议政的方式。据记者了解,和往年相比,今年通过网上系统在线提交提案,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政协委员的首选,而之前在各地相继召开的各省市地方政协会议中,互联网信息化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譬如,陕西、杭州等省市在会议召开前夕,均开放了网上提案提交系统,还组织了“网上议事厅”、网络专题等,与网友充分交流意见建议。
  参政议政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网络问政、网络参政的出现,让两会朝着“全体人民的两会”方向大步迈进。
  关键词4:“尊严”
  关注记者:张静(新京报)
  更关心“尊严”如何实现
  “尊严”这个词首次出现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温家宝总理三提“尊严”,从2月12日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到2月27日与网民在线交流,再到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
  因为房价、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问
  题,让老百姓把自己放得一低再低,以寻求生存的保障。我想,这次将“尊严”写入“报告”,固然值得欣喜,但我更关心的是,在“两会”落幕以后,如何能够让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尊严”这个词真正回到每个百姓心中。这可能并非短期可以实现的,但这个目标至少给人以希望。
  关键词5:阳光政府
  关注记者:阮长安(华西都市报)
  这一次“监督”高度前所未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监督”,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阳光能杀菌消毒,是最好的防腐剂,总理的话掷地有声,令人振奋。之前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每次都提及“监督”,但这一次将“监督”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政府部门和官员“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
  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则意味着要让权力运行更公开、更透明、更公正、更合理,在更大范围内让公民参与监督,防止职权部门和一些“有权人”越轨行权、以权谋私、腐败变质。
  反腐最好的利器是让权力受到应有的约束,除了体制内的法律、规章制度方面的约束之外,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也极其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和权能部门要摆正自己和人民的关系,摆正权力和舆论监督的关系,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在这样一个“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多创造条件让公民、舆论监督政府和权力。
  关键词6:教育公平
  关注记者:张锡磊(郑州晚报)
  从平均到均衡,公平在转变
  让全国孩子尽量公平地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许多人口大省高等教育弱省百姓的心愿和渴盼,这些省份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直也在为此做着努力。
  我最早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已经是6年前的事情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接触这方面的议案和提案。关于教育公平问题,前几年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方面,人口大省的代表和委员在极力地为本省能多些重点院校的招生名额鼓与呼。
  今年的全国两会,教育公平依然是焦点话题,但内容已从不同省份之间招生比例的差异,延展到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如何均衡中小学教育,如何让孩子从小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等问题上。“教育资源均衡”是否就是把所有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这成为代表委员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成为社会和政府努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7:低碳经济
  关注记者:伍文棠(重庆时报)
  低碳火热吹出当今发展风向
  本次两会“火”了不少词,“低碳”大概是最“火”之一。温总理报告中提及,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3月3日,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列为今年“1号提案”。随后的大会发言和讨论中,委员代表就低碳展开方方面面的讨论,并迅速在民间形成“低碳热”,甚至连股市上相关概念股票都一路暴涨。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必然趋势。社会要长远发展,离不开倡导和推行低碳型和绿色型发展理念。两会代表委员对低碳、节能减排、新能源、低碳生活、低碳政策、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关注,反映出当今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这些话也许都与老百姓太远。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讲,什么是低碳?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多吃蔬菜少吃肉,多坐公交少开车”,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你我也能做到低碳。
  关键词8:房价
  关注记者:朱文强(《小康》杂志社)
  房价何去何从,需执政者抉择
  房子是中国民众绕不过去的一道心
  结。“土地财政”更加被舆论诟病为房价上涨的罪魁祸首。
  今年两会中,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其中不乏各地执政者。他们对目前房价偏离百姓实际的现实给出了还算中肯的回答。有委员强烈批评目前地方政府卖地赚钱的“土地财政”。
  对于百姓呼声很高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有地方执政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国家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地方政府不是不愿意去做这个“赔本买卖”。
  2010年,中国房价将是一个政府、开发商和百姓博弈的关键一年,中国房价将何去何从?中国百姓何时才能不再为疯长的房价而苦恼?这需要执政者以睿智的眼光作出抉择。
  关键词9:政府公信力
  关注记者:曹晶晶(新快报)
  但愿统计数据只是技术问题
  2009年,工资“被上涨”,房价“被降低”,群众对统计局一片质疑之声。两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之所以会出现房价涨幅与实际现象有出入,是因为统计的房价都是开发商报上来的。在统计方式上,统计局把12个月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就消除了一些波动和变化。他坦承,这样的房价数据收集和统计方式要改进。
  老百姓以切身感受得出真实结论,所以,用冰冷和貌似公正的数据去掩盖生活的真相,显然是在自损公信力。但愿,统计局的数据问题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技术有问题,还可以改进。
  关键词10:城镇化
  关注记者:谢良兵(经济观察报)
  未来城镇化之路越来越清晰
  两会之前,我刚刚做完我报《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专题》中“成都城乡统筹经验”的采访,所以此次两会我更关注城镇化的问题。很高兴,温总理在报告中对未来城镇化的路径作了一个阐述:即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
  在我看来,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广大农民获得尊严生活的基础和手段之一。早前,中央“一号文件”已对统筹城乡发展有明确思路,此番温总理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可以看出,中央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类似“成都经验”这样“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将逐步凸显出来。另一方面,报告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用工荒”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