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后果严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8:52
通货膨胀带来后果严重 经济学人中文    发表于 2010年03月18日 23:37 阅读(116610) 评论(86) 分类: 财经 相关搜索词: 理财 后果 通胀率 债务 债券 本文已被推荐到腾讯博客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经济焦点

通胀式解药

发达国家以通胀作为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优点很容易被高估

2010年03月11日  摘自 《经济学人》印刷版
中英对照     译者:D-shu  @ECO中文网(www.ecocn.org

通胀通常被认为是种灾难,阻碍投资且对节俭的人赋税。而现在发达国家正在鼓吹通货膨胀将是解决他们经济问题的一个办法,这看起来就很奇怪了。乍看之下这还是有些道理。如果各国央行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通胀率,那在危机中会使实际利率下降更多。更快的通胀还使那些不景气的产业和地区恢复成本竞争力。并且还有助于减轻发达国家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债务负担。但实际上,放任价格快速上涨有收益也有成本。

对待通胀的传统观点确实正在改变。最近由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合著的一份报告指出,极低的通货膨胀对经济体弊大于利。经验性研究已经非常清晰地证实两位数的通胀对产出的恶劣影响。所以4%的目标通胀率可能比2%要好,因为这能使货币政策对经济“震动”有更强劲的回应。如果预期通胀率升高了一个或两个档次,那工资和利率也会相应上升。正常时期所要求的高利率就会给萧条时期的利率创造一个更大的下跌空间。

这种观点通常与另一个捆绑在一起:较高的通胀是经济的润滑剂。理想的工资应该是与生产力挂钩的,但是工人们通常都不情愿接受有时保持这种联系所导致的减薪。而一个更高的通胀率可以使相对工资更容易地做出调整。实际工资的缩水在通胀率为3-4%时比1-2%时要容易被掩盖。如果欧洲央行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通胀率,那么希腊、爱尔兰、西班牙就能够重拾竞争力,而不用削减名义工资,从而避免了民众的反感。

对债务的担忧使得通货膨胀看起来更加吸引人。只要发达国家的家庭还在忙于还清他们为购买昂贵房产所借的债务,那他们的消费就会在一直低处挣扎。而通胀的爆发会通过降低抵押贷款的实际价值来加速还款的过程。通胀也可以在政府负债上施展同样的魔法。它也会刺激财政收入。税收的免税额和起征点并没有很好地指数化,所以通胀会将纳税人推入一个更高的收入级距,而他们将面对更高的税率。

原则上适度的通胀控制会产生惊人的效果。但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并且产生的效益也不会那么明显。以公共债务为例。通胀确实帮助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减轻了债务负担,但强劲的GDP增长和基本预算盈余也有很大的缩水。布兰蒂斯大学的George Hall和纽约大学的Thomas Sargent估算,1945至1974年间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的减少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是因为政府债券收益的负实际利率。

Hall和Sargent的计算显示,几乎所有的通胀税都由那些持有5年或更长到期期限债券的人承担。(这是因为短期债券投资者能更快速地要求更高的利率,以此弥补通胀带来的损失。)这种把戏在今天很难重复了。在40年代联邦债券的平均到期期限长于7年。根据Bloomberg的说法,现在美国公债的加权平均到期期限是5年左右。当政府的大量借贷来自过去时,利用通货膨胀来欺骗投资者效果最好:只要政府要通过新发债券来弥补巨额的预算赤字,他们就有动机将通货膨胀(和债券收益率)保持在低位。


较高的通胀的另一个障碍是发达国家对他们价格水平稳定的承诺。如果央行自己破坏了将通胀率维持在2%左右的承诺,那他对目标通胀率4%的保证就不那么可信了。债券投资者因为要对未来目标通胀率的上升承担风险所以会要求一个利率溢价,同时, 他们也因为要耐受变动性更大的回报率(高通货膨胀率容易引致通货膨胀率的高波动性)而要求一个额外回报率。另外,很多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都是与价格指数挂钩的,这也是一块很大的公共债务,所以高通胀还会助涨公共支出。

向老人们征税

同样对于私人部门来说,通胀是一件好坏掺半的事。比如英国,她看起来可能是一个通胀政策的实施者:政府制定了央行的通胀目标,并且已经发行了很多长期债券(见左表)。一些家庭债务快速增加的另一面是其他家庭储蓄的增加(见右表)。利用通胀将存款人的财富转移给负债人可能会有助于刺激消费。但在想英国(或者爱尔兰,西班牙)这样的国家能到做多少是有限制的,这些国家的储蓄和抵押贷款都与短期利率有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胀会减少债务的实际负担但利率成本会上涨得更快。所以他在政治上并不受欢迎:储蓄者往往是老年人而老年人更常投票。

一个难以预料且在人们看来无法持续的通货膨胀的爆发是那些麻烦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的一剂良药,但策划它并不容易。即便如此,如果通胀率短期内超过了2%后投资者丝毫不紧张,那即使是央行里的鹰派又有多后悔呢?最佳政策应该嘴上对通胀表示强硬,同时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低利率。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 ))仅同意ECO (www.ecocn.org)翻译其杂志内容,并未对上述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