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颖彬:创新之心不停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50:38

从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开展婴幼儿先心病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到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胸腹连体儿分离、全球罕见“异位心”婴儿心脏复原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肖颖彬不断突破禁区、一次次站上心脏外科医学的制高点

肖颖彬:创新之心不停跳

本报记者 熊学莉 通讯员 段军军 吴刘佳

——这是张天扬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天,1997年的2月5日8时整,不到1岁的患儿被推上了手术台;8时20分,肖颖彬用支架将胸腔固定好,将一根根导管连接主动脉、上下静脉,鲜血导入进体外循环机。8时30分,在不阻断主动脉、使心肌保持不间断的有氧血供应情况下,其手术刀轻轻切开跳动的心脏,并迅速找到小洞;9时35分,创口缝合,沿着早已定下的手术路径,小天杨心脏的畸形已得到修补。10时45分,手术成功完成。

这是肖颖彬采用的冷血心肌保护法用于先心病手术通过临床应用重大考验的一天,也是无数先心病患者带来重生的每一天。

早在攻读博士的时候,肖颖彬就深入钻研冷血心肌保护法用于心脏手术的设想。此前,心脏手术中一直沿用的是英国医生于1974年发明的冷晶体心肌保护法,但这种方法风险较大,患者死亡率较高。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肖颖彬终于将自己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他新创的冷血心肌保护方法替代了心脏外科沿用50多年的冷晶体心肌保护法,这一方法的应用,使科室心脏手术死亡率由以前的7.9%大幅降至0.45%,被同行称为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奇迹。

一次次书写医学奇迹

从此,奇迹不断在肖颖彬的手中诞生。

从1997年开始,国内几家医院先后摸索心脏在不停跳下的心内直视手术,但是由于血液对手术视野的影响太大,而且手术操作难度也比想像的大,这些医院最后纷纷放弃“不停跳”技术,转而选择“停跳”技术以求保险。肖颖彬带领科室人员经过反复探索、仔细研究,创造性地采用同时吸空左心室和左心房的方法解决了血液对手术视野不清晰的问题。随后,他又与同事一道自创一套综合序贯排气技术,解决因心脏跳动易把气泡压入脑血管造成“气栓”致人死亡的问题,并在世界上首次将此用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小的出生仅12小时。心脏手术从“停跳”到“不停跳”这一历史性的跨越,让肖颖彬赢得了世界医学界的关注。

2000年8月16日,一对胸腹相连,肝、心等多器官融合的联体男婴被送上了新桥医院的手术台。肖颖彬与其他科室的专家一道,运用高精尖技术,苦战12个小时闯过了重叠心脏剥离、共用肝分离和胸腹闭合关,成功施行了分离手术,此举轰动了全球。

一年以后,肖颖彬再次在高原成功地创造了心外科史上的生命奇迹。众所周知,心脏手术本身就难度很大,而到海拔3700米的高原进行心脏手术就更是难上加难。在国内同行屡屡受挫的情况下,肖颖彬于2001年11月带领手术组飞抵世界屋脊拉萨,挑战这一国际难题。经过3天精心准备,成功地在高原上实施了世界首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再次站在了国际心外科的前沿。

2006年7月,一个心脏长在肚皮外面的男婴被送到新桥医院。专家们检索各种相关资料表明,这种心脏畸形程度非常罕见,其发病率是百万分之五到七,近50年来,全世界报道的不到200例,手术成功率非常低,而且手术难度超过新桥医院曾实施的两例联体婴儿分离术。肖颖彬临危受命,又一次书写奇迹。

就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映秀镇最后一个幸存者、地震中掩埋时间最长达178小时22分钟的患者马元江被紧急送到了新桥医院进行救治,肖颖彬勇挑重担,担当起马元江特别治疗专家组组长,与其他的专家一起彻夜不眠地努力,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在医学的道路上大胆创新,一直是肖颖彬从医生涯的执着追求。正是这股子创新的执拗劲儿,让他百折不挠,勇担风险。

创造“零死亡”的佳话

肖颖彬任科室主任之初,心外科仅有5名医生,平均年龄仅28岁,被人戏称为“娃娃科室”。当时,科室每年心脏手术只有120余例,死亡率高达10%左右,没有科研课题,研究生招生资格也被亮了“黄牌”

面对如此困境,肖颖彬没有退缩,他清醒的认识到,要带好、管好科室,光凭自己一个人有本事是不行的,如果不培养一大批事业上有成就、学术上有见解且能独挡一面的高素质年轻医生,将无法推动学科发展。“要将这些年轻人带出来,必须先要将他们每一个人的那股创新劲儿提起来。”他规定,科室每周至少选择一项国际医疗新技术、新业务进行讨论,研究制订出消化吸收的对策和程序;每位出国学习的医生,至少带回3项前沿技术;每人每年至少提出5项立体新颖的研究课题。这些做法,硬是逼着一批骨干迅速成长起来。

高素质的人才群和巨大的团队力量把科室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肖颖彬上任仅一年,就基本实现了预定的5年目标,科室手术例数迅速攀升至200例,并且达到100%的成功率,创造了被国内同行称为“零死亡”的佳话。5年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娃娃科室”,跻身全军四强、全国八强,成为全国尖子科室。科室连续4年被重庆市授予“青年文明号”。2005年成为全军专科中心,2007年牵头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并为第三军医大学外科学二级学科整体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做出了贡献。

迄今,该科已成功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0多例心脏病人施行心内直视手术,手术成功率98%以上,科室先后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

让冰冷的手术刀热起来

肖颖彬常说的一句话是:“患者将唯一的那颗心脏都放心地托付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用生命去认真对待他们每一个?”在肖颖彬看来,攥在医生手里的手术刀是用来救人的,是带给人生命和希望的,因此,金属质地的它也应该是炽热如火、能够温暖人心的。“让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热起来”是肖颖彬最朴素的愿望。

从当医生踏人病房的第一天起,肖颖彬就长期以病房为家,妻儿说他把家当成了旅馆,而患者说他把医院看得比家还重。一天至少上两台手术,多至六七台;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为了抢救病人,还常常推迟几小时下班,甚至通宵达旦。有一次他为了抢救一位心脏外伤病人,肖颖彬通宵未眠,次日上午和医院范志民政委一起出差,飞机还没起飞,他就头一歪,倒在范政委肩上沉沉地睡着了。

几年前,一名因患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第22天被父母抛弃在医院,当时这个孩子仍处于危重昏迷状态。孩子的亲人放弃了,肖颖彬没有放弃。他每天第一时间赶到孩子床前察看病情,随时根据变化亲自调整、下达医嘱。术后第43天深夜3点钟,这个孩子终于醒了过来。当心外科的医生将这个康复的孩子送回家时,孩子紧紧抱住肖颖彬的腿,怎么也不肯松开。

每逢节假日,肖颖彬都要巡视病房,探望病人。一位在心外科过春节的老人说:“大年初一我儿子都还没有给我送早饭来,他就给我端来饺子、稀饭了,还热腾腾的。”在肖颖彬的身体力行下,心外科的医护人员都养成了“泡”病房的习惯,成了一群难得与妻子、儿女见上一面的“不回家的人”。

在当今医疗行业屡受质疑、医患矛盾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肖颖彬带领的心外科却被患者称为一方净土。为了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肖颖彬嘱咐病人连锦旗也不能送,为此他特地将科室悬挂多年的上白面锦旗全部取下。他把“红包”和“乱用药”定为红线,通过公示每台手术的时间、主刀医生、责任护士的名字以及将“红包”交到病人住院费中等方式,有效消除了困扰科室多年的“红包”现象。

在患者和家属眼中,肖颖彬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希望,更多的是深入心底的温馨和感动。是他手中那把早已攥热了的手术刀,温暖了无数患者的心。也正是有了这份感动,才让每一位患者的心坎油然升腾出一股感恩的暖流。

记者手机:15岁考上第三军医大学,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2岁成为全军全国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34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8岁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44岁成为三级教授——这就是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一直在努力用年轻的生命创造生命的奇迹,而在患者和家属眼中,肖颖彬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奇迹,更多的是融入心底的感动和温暖。   

每次与肖颖彬谈话都是轻松的,他没有咄咄逼人的锐利,也没有语惊四座的哲思,就像平平静静的一潭水,温温和和的一阵风,成败得失,进退盈缩,他都能够像解方程式那样一步一步娓娓道来。面对自己在短时间内带领团队创造的一个个“第一”,肖颖彬似乎并不满足。在他心中,向上攀登的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