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藏雨(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42:10

甘露藏雨(一)

——《大乘修心引导文甘露藏》广释帝青宝王论

夏日东·洛桑夏智嘉措  开示

普巴嘉  依录音笔记整理

洛桑年智  校润

 

前言

 

虔诚地顶礼、皈依胸怀无缘大悲心的诸位至尊上师!祈愿于一切时处悲悯摄受、永永不舍!

此处所要开示的内容,摄集了一切佛语的心髓,是诸佛佛子共履的康庄大道,是开大车轨龙树、无著、寂天三大菩萨的意趣,是通往一切相智境地圆满无误的正道,被称为具德阿底峡尊者的大乘修心教授,是依靠耳传教授修持两种大宝菩提心的方法。

总的说来,大乘修心教授可分两类,一为如身体一般的整体教授,一为如肢节一般的部分教授。此处所要开示的,即《修心七义论》,犹如身体一般,无一遗漏地涵盖了大乘修心的全部教言。其它如《修心利器之轮》、《孔雀化毒论》等,则如此种教授的零散部分或肢节。

此处随顺于《道次第广论》中开始的科判,前面所言“摄集了一切佛语的心髓”,它的内涵者:

大觉世尊所开演的一切法,无不是为了让所化有情成办现前、究竟的利益,无不是祛除痛苦、烦恼的无上方便。所说的法有方便、智慧或甚深、广大两部分。方便分中最主要的则是大宝世俗菩提心。智慧分中最主要的则是大宝胜义菩提心。因而所说一切法的精华可概括为两种大宝菩提心。

因此,此处开示的大乘修心所诠说的主要内容,亦是开示各种方便,令此两种大宝菩提心在内心上生起,未生令生,生已坚住,复能辗转增长;亦宣说了依靠耳传教授修持两种大宝菩提心的方法次第,所以此论又名《最胜耳传修心法》。

 

对此耳传教授的讲解分三部分:

甲一、通过讲解传承上师的源流来宣示造者的殊胜;

甲二、为令对此教授生起敬信故,宣示法的殊胜;

甲三、正式宣说教授。

 

清净的法源

 

初者,修心根本颂曰:甘露藏教授,从金洲传来。

 其义者,如佛子无著贤说:

“阿底峡尊者有一位上师名叫法铠论师(或译为法护),唯修习大慈大悲之心,常作布施,乃至割身肉施与他人,由此证得无上般若妙慧;第二位上师是慈瑜伽士,能实取他人之苦,由自己代受;第三位上师是金洲大师,此大乘菩提心法,就是金洲大师的修持之法。”

若是如此,那么,是否只是金洲大师一人的修持之法?

并非如此,犹如江河之源上溯至雪山,同样,法流的源头也一定上溯到大觉世尊,这是至关重要的。

正法的传承一定要推至圣教之主——无上的圆满大觉。以此因缘,若是一种清净的口诀,亦一定是从大觉世尊渐次传来,中间的传承大德从未间断过;亦一定完全符合佛陀的教言,没有一丝乖违;并且通过净修此口诀,更能引发对于佛言及诸释论强有力的定解。

而此大乘修心教授正是在这些情况下渐渐地传灯下来的,一者它是从大悲导师处渐次传来,中间的传承大德从未间断过;二者它是清净无谬的胜者意趣;三者依此教授,即可引发对于佛言及诸释论更为强有力的定解。

总的说来,此修心教授是寂天菩萨所著《集学论》、《入行论》二论的教授。此二部论是寂天菩萨最主要的著作:《入行论》以正理抉择一切佛子大行,《集学论》则是以正教抉择一切佛子大行。

尤其把此修心教授按一定顺序编成修心的道次第,则是无等阿底峡尊者的不共宗风。阿底峡尊者对于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大宝菩提心,在内心上生起的方便及口诀,以一定次第广为开示。

这些修习菩提心的教授也是阿底峡尊者从法铠论师、慈瑜伽士两位上师,尤其从最为主要的上师——金洲大师等许多善巧成就的大德处听闻的。

诸位师尊亦付嘱阿底峡尊者,全面地受持、弘扬菩提心教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寂天菩萨所著《集学论》、《入行论》二论的口诀——自他等换的大宝菩提心行法,阿底峡尊者即是从金洲大师处全面受持的。

阿底峡尊者虽亲近过许多上师,但其中无与伦比的上师,即金洲大师,他是独一无二的依怙处,因为阿底峡尊者所有的菩提心教授,如此的圆满无垢,皆是从大师处获得的呀!

就其它见解方面,金洲大师受持唯识实相见,阿底峡尊者则是住于中观应成见,尊者的见地虽高于金洲大师,但最重要的自他等换大宝菩提心圆满无垢的行法,由于是从金洲大师处获得的,所以执为最主要的上师。

同时,阿底峡尊者亦把法铠论师、慈瑜伽士等其他上师的零星口诀汇于一处,而著此大乘修心道次第。

要讲说阿底峡尊者的殊胜功德,最初讲说传承的历史是很重要的,这样也可显示尊者法源的清净。

尊者本人在宣说诸位上师的名讳后,这样说:

“欢聚此处的人天非天等一切有缘的大众,为了引发大众的信心,犹如一条大河显示汇合二、三条支流那样,我也显示了一下传承的情况。

“在过去的一切生世中,这些至尊的上师直接给我传受法的奥义,乃至现在,或莅临面前空中说法,或以种种的化现说法……如是诸位安住于虚空界中密行的恩师呀!我虔诚地顶礼!

“一百五十位资粮贤善圆满的恩师呀!祈愿永无间断地给予加持!

“等同如来、无边善巧成就的诸位恩师,通过宣说他们的名讳及正法的功德,我也显示了法源是多么的贤善!

“依此善根力,祈愿聚会此处的一切众生,从今乃至一切生中,追随上师的足迹,逐渐圆满两种最殊胜的资粮,最终证得大乐法、报、化三身!”

至尊一切智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宣说尊者的殊胜时,也这样说:“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可见讲说传承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用意。

我等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趣证无上菩提,中间于三无数大劫广积二种资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当应化世间调伏众生的因缘成熟时,释迦世尊在兜率天作五种观察后,于劫毗罗城入佛母摩耶夫人胎中,并降生世间。从此之后的二十九年间,住于王宫受用世间的荣华,成熟教化无数的人天大众。

二十九岁时,逾城出家,六年苦行,遂于金刚座巅示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后,依次三转无上大法轮,成熟解脱无量无边的众生。

如是释迦世尊虽应众生的根性意乐,开演了无边法门,若以类别归纳的话,可摄为八万四千法蕴,八万四千法蕴又可摄为三藏,所诠说的内容则是三学;若以乘归纳的话,可摄为三乘,三乘又可摄为大小二乘。

其中又因为所化有情根性意乐的不同,又有了义、不了义等的无边差别。如为一类有情,仅仅开示获得善趣身的方便;或为一类有情,仅仅开示证得解脱轮回的方便;或为一类有情,主要开示大乘的修心法;对于能引入全圆道体的化机,则开示大乘的全圆道体,如是等虽有无边不同,但莫非是把一切有情引入大乘、最终证得佛果的方便,因为不令众生成佛的佛语,哪怕一个词也不会有呀!

如是如《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中说:

“决定出于三乘者,

住在于彼一乘果。”

又如宗喀巴大师说:“复次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阿底峡尊者的这个法脉被称为“噶当派”,其意就是说对于佛语圣言,一字亦不舍弃,皆是用来直接或间接地令所化机成佛的方便。

大悲导师传法于法王子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传于圣者无著,如是依次为世亲菩萨、圣者解脱军、大德解脱军、胜军、调伏军、遍照、狮子贤、大小古萨黎、金洲上师,金洲上师传于阿底峡尊者。

复有大德解脱军传于古那梅扎,古那梅扎传于狮子贤,如是依次为满弘、大古萨黎。

复有世亲菩萨传于安慧论师,安慧论师传于大古萨黎。

佛陀授记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其中多数寿命长远,住世动辄上百年,广利众生,因此不要以现在人的寿数,而妄加考证其中年代似乎前后的不同。

另由释迦能仁传法于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法于圣者龙树,如是依次为月称论师、大明杜鹃、小明杜鹃,小明杜鹃传于阿底峡尊者。 

复有文殊菩萨传法于寂天菩萨,渐次传于金洲上师,金洲上师传于阿底峡尊者。

从寂天菩萨如何传承下来的次第,或许即是如《噶当宝典》中所说的这样:

“文殊菩萨、无尽慧,埃拉达热、勇金刚,

菩提萨垛宝吉祥,根本上师金洲师,

于我惠施广大行,顶礼六位具恩师!”

果真如此,从寂天菩萨传承下来的次第依次为文殊菩萨、寂天菩萨、埃拉达热、勇金刚、大菩萨宝吉祥、怙主金洲上师,最后由金洲上师传于阿底峡尊者。其中的“无尽慧”则说是寂天菩萨的异名。

 

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在无量劫前既已圆满二种资粮,复乘愿再来,作浊世一切众生的依怙主。尊者应化的地方是东方的“萨贺国”(即今之孟加拉国),王宫名“金幢”,父为法王“善胜”,母名“吉祥光”。

尊者降生之时,即亲睹至尊度母的圣容,一切事情莫不得到至尊度母的授记。在随后的十六年间,尊者主要学习工巧、医方、声明、因明四种明处,成为智者中的佼佼者,并以因明摧伏诸多仇视圣教的外道。

尊者后于黑山道场,向大成就者罗睺罗毱多前,圆满地请受了四种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另外尊者还依止了许多大成就的上师,在二十九岁内,净习了密咒四续部的一切论典、口诀,成为一位善巧的大德。同时内心上生起了无量三摩地、神通等的觉受证德。

“当以此身精进修习密咒,以期即生证得殊胜的成就!”当尊者产生这样的念头时,正安住于鸡足黑山的罗睺罗毱多上师即刻了知,其间的距离虽有数天的路程,亦以神通力刹那来到尊者面前,对尊者说:“你了知五明等的那些功德,起不了什么作用。出家吧!以大悲观世音菩萨为本尊!修习慈悲心、菩提心!将来会有一个人,正享受着往昔布施半升米的果报,他会召唤你,到他那里去吧!那里有着你许多的弟子。”这样劝勉尊者出家,并授记未来于北方雪山丛中,将会对圣教及众生作出巨大的贡献。

又一天晚上梦中,尊者梦见释迦世尊与无量大比丘僧共坐受斋,自己亦坐边座,释尊及诸大比丘僧盯着尊者说:“你还贪著什么呀?还不出家!”

由此诸多征兆,尊者产生了定须出家的决心,于是礼请大众部持律上座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魔宫震动,人天欢悦,法名胜燃灯智。上座戒铠是一位证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的大德。

随后至三十一岁间,尊者学习上下大小乘内明法相,特于法铠论师前,听闻《大毗婆沙论》达十二年之久。之后,依法铠论师,听闻修心的教授。

 

悲愿熏心的大菩萨法铠论师

 

法铠论师者,是一位悲愿熏心的大菩萨。在这位上师居所的附近,有一个人病入膏肓。医生说:“若能找到活人的肉,对此病会有帮助,但又到哪里找去?看来我是无计可施了。”由于哪里也找不到这种肉,这位病人正感到凄楚无助的时候,法铠论师生起无量的哀悯心,说到:“既然它有帮助,就由我来布施好了。”

法铠论师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施予那位病人,病人服用后,果然痊愈了。法铠论师虽然受着钻心的痛苦,但由悲心的力量并无丝毫悔意,后见到那位病人,问道:“有没有帮助?”病人说:“有帮助!太让您受苦了!”

法铠论师心想,若能利益有情,死又何憾?由于伤痛过于剧烈,晚上无法入睡,黎明时分,稍微入睡,在梦中,来了一位白衣人,对他赞叹道:“要想证得无上大菩提,就需要像你这样的难行。很好!很好!”并在伤口上吐了一口唾液,以手涂抹,刹那间连一点伤痕都没有了。

法铠论师醒来后看时,正如梦中所梦到的那样,伤痕全无。据说那个白衣人是大悲观世音菩萨。

据说法铠论师最先受持的是声闻一切有部的见解,后由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再由悲心施肉净化了诸多业障、圆满了广大的福德资粮之力,一如龙树父子的意趣,内心证悟了真实空义。对于中观理聚诸论,不待他人的讲解,也不待翻阅书本,顿然显现于心中,并作为自己日常的念诵功课。

这位上师给阿底峡尊者详细地传授了修心引导法,归纳为根本颂的话,即是《修心利器之轮》、《孔雀化毒论》这两部论。

阿底峡尊者从这位上师听闻修心的引导后,通过修习,内心生起觉受证德,诵出这样的偈子:

“舍弃家国修苦行,由昔积福值胜师,

示甘露法复灌顶,今获对治可自立。

于诸宗派无偏颇,智慧普运遍修学,

无量奇迹我虽见,浊世此法最利益!”

 

慈悲化身的慈瑜伽士

 

阿底峡尊者从另一位上师慈瑜伽士也听闻了这方面的修心教授。称其为“慈瑜伽士”者,是因为这位上师在寂静的地方,以慈悲菩提心作为修持的重点。

这位上师时常栖身于恒河岸边修习慈悲菩提心,如其所唱的慈悲菩提心道歌中这样说:

“喂喂!为度一切父母众生故,

以我所有五毒诸烦恼,

引度有情五毒令无余!

以我无贪等尽所有善,

普施六道一切诸有情!

 

以我病痛等诸苦果报,

引度同类痛苦令无余!

以我无病等尽诸利乐,

普施六道一切诸有情!

 

若是于此轮回大海中,

岂有片刻无奈漂流时?

但于未证菩提一切时,

尽其所有未来惑因果,

一切于我今生悉报尽,

复愿引至此年此月中,

今日当下无余愿受尽,

以少痛苦尽除为方便,

愿净此心呀!慈瑜伽士!”

某一时,慈瑜伽士正唱着这首歌,至尊弥勒菩萨顿然显现在面前,亲现金身,非常欢喜地赞叹慈瑜伽士说:

“仅闻能除恶趣苦之歌,

少思能断轮回树之歌,

略修能生大菩提之歌,

慈悲菩提心歌最稀奇!

 

虽视五毒烦恼如敌灭,

不及汝依此法最稀奇!

虽于病痛一切习安忍,

不及汝依此法最稀奇!

 

舍弃自利唯向利他时,

谁言:自无主宰漂轮回?

故尔刹那不杂自利意,

他人不欲我取为正士。

 

大乘圣言无边复无际,

此法不摄尘许亦难觅。

瑜伽士汝所唱金刚歌,

或听或闻或修或讲说,

皆为人天世间正依处!

十方诸佛世尊法心髓,

现于汝心稀奇最稀奇!”

由于得到至尊弥勒菩萨的赞励庆喜,慈瑜伽士慈悲的证德更加倍复增长,一切疑结冰释瓦解,证得见闻念触皆能利益他人的功能。

如是,慈瑜伽士于一切时处,正念现前,昼三夜三修心于此法,时而略示休歇之际,就唱起那样的金刚道歌,由此之力,天龙夜叉、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大腹行)、人非人等,皆如母亲慈爱呵护独子般,归服护持着这位上师。

不仅如此,当地的王公大臣、嫔妃后宫、婆罗门长者、童男童女、首陀罗等一切人民,亦拜服于上师足下,欢喜随从,见闻一切,慈悲相向。

另外,各种牛马猴类等动物,各种飞翔的鸟类,乃至各种林间猛兽,下至蝼蚊之类亦毫不畏怯,安详地来到瑜伽士的面前。

瑜伽士悯念到这一切有情,心有所感,复唱到:

“无始时来相系属,一切父母有情众,

誓愿置于大菩提,此法供养慈怙主!

 

刹那不染自利意,心中唯习利他行,

此乃成佛最必须,此法供养慈怙主!

 

随现苦乐舍何受,取为出生菩提伴,

数劫所积诸资粮,未落声闻怯弱法!

此法供养慈怙主!

 

任于不欲何显现,丝毫未丢安忍甲,

尤于恩将仇报人,含笑相向无怨怼,

此法供养慈怙主!

 

暴烈人众虽造恶,未曾刹那起恶念,

天魔鬼怪兴扰害,未曾守护一己利,

此法供养慈怙主!

 

定死病魔缠身际,未曾归心非法众,

宿习悭贪今财乏,未以邪命骗衣食,

此法供养慈怙主!

 

恶友周边竞围绕,未曾勤力为自护,

总之行住何威仪,未曾不察率尔行,

此法供养慈怙主!

 

虽则如是于诸法,谛实分别尘亦无,

此乃成佛最必须,此法供养慈怙主!

 

如是修行最胜供,为净瑜伽士意乐,

祈请慈尊哀纳受!受已祈请净此心!”

慈瑜伽士如是以广大的修行供养供于至尊弥勒怙主,此时,五位供养天女、悦耳的天乐、缤纷灿烂的光明等其它无量无边的供养品类亦充满天空。

那时候,向慈瑜伽士请求此法的人士非常之多,但最主要的就是阿底峡尊者了。尊者于此上师跟前听闻了大乘修心的口诀,内心生起强大的定解,把这位上师及法铠上师持为于己恩德非常深重的两位上师。如尊者说:

“慈悲化身瑜伽士,自肉施他法铠尊,

惠施不共发心法,顶礼二位勇士师!”

就这样,阿底峡尊者亲近了许多善巧成就的上师,广泛地听闻了无边的显密教授,并用心地修持时,一日,阿底峡尊者绕着金刚座经行,心想如何才可以快速地成佛呢?这时,虚空中出现一位老年妇人和一位少女,这位少女向老妇人顶礼后,启问道:

“若想快速地证得佛果,当学何法?”

老妇人说:“当学慈悲菩提心!”并向少女传授了一种密宗修菩提心的口诀。尊者亦驻足聆听,犹如一瓶水倒入另一瓶中一般,无一遗漏地全部领会于心,对于菩提心生起比以前更大的定解。

又有一次,尊者在佛殿内经行,佛殿中小些的泥像向大些的泥像顶礼后启问道:

“若想快速地证得佛果,当学何法?”

大些的泥像说:“当学慈悲菩提心!”,并传授了一种波罗蜜多乘(显宗)修菩提心的修法。尊者亦如一瓶水倒入另一瓶中一般,无一遗漏地全部领会于心,对于菩提心生起更为强有力的定解。

 

亲近金洲大师

 

尊者想,这样全圆开示大宝菩提心口诀的上师在哪里呢?这样的上师在哪里呢?怀着急切的心四处寻访。由于当时普遍传称金洲大师是一切菩提心教授的宗师,尊者就产生了愿往金洲(现在的苏门达腊岛)的想法,于是率领随从班智达地藏等许多班智达,踏上船只,航行在碧波连天、浩渺无际的大海上,而要到达金洲,光在海上就要度过十三个月之久。

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摩羯陀鱼、狂风巨浪、邪恶外道的竭力破坏。小小的船只时而穿梭在飓风掀起的大浪中,时刻有着被倾覆的危险,如是诸多障碍,可说是历尽种种劫难,但都被尊者的慈悲力、修持阎摩敌的瑜伽禅定力化解为无形。

为了利益圣教众生,尊者坦然地面对各种难行,最终安全地到达目的地金洲,与金洲大师见面,献上不可思议的种种供品,并祈请传授全圆的菩提心教授。

金洲大师说:“能学慈悲菩提心耶?能空住此十二年耶?”

尊者都一概应允下来。

在以后的十二年间,两位大师连枕而居,听教授,对于大乘修心的圆教授,尊者全盘地吸收,爱他胜自的广大菩提心也在内心上生起。金洲大师亦无比欢喜,把幼时拾到的释迦佛金像赐予尊者,以作为扶持尊者为圣教之主的缘起。

总之,金洲大师安排了诸多缘起,预示着尊者将成为整个圣教的一代宗师,特别是于此北方雪域,犹若杲日般极大地光显如来的大乘教法,还以偈颂的方式作了许多开示。

阿底峡尊者有一百五十多位善巧成就的上师,犹如日月般名闻普扬的大成就上师就有十二位之多,但在尊者的心目中,金洲大师一直是对自己恩德最重、无与伦比的上师。

后时,尊者每称金洲大师之名,或闻人言,莫不合掌顶上,泪水双流,每月都做金洲大师圆寂日的供养,从未间断过。

有人不解地问:“尊者有这么多的上师,为何对金洲大师有着这般不同的恭敬呢?”

尊者说:“我的这些上师,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功德有高低的差别,而导致我怀着不同的态度。实在是金洲大师于我有着极大的恩德。”

复问道:“于尊者有何恩德呢?”

尊者说:“我所拥有的可称之为功德的少许善心,是依大师的恩泽方获得的呀!”

如《噶当宝典》中佛教史上师传中这样说:“次十二年中,连枕而居,一切大乘深法尽学无余,特学三世诸佛共履之修行次第——《现观庄严论》一切大车轨教授,并《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等诸不共教授,其以清净增上意乐修自他换世俗菩提心之不共教授,亦从金洲大师获得。故谓金洲大师,为恩无等者。乃至现今噶当派光芒四射之清净修法,皆出金洲大师。”

于此情形,至尊宗喀巴大师说:

“是故,吉祥阿底峡尊者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中实相之见。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为师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

   如在《广论》中,从具足三种戒律方面赞叹尊者时,说:

 “成就菩萨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觉心不舍诸众生,具慧大悲我敬礼。’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无著及寂静天,最胜教授。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是赞叹说,依金洲大师的教授,内心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此后,阿底峡尊者返回印度,对圣教做出广大的贡献。

当时的拉喇嘛智光、菩提光叔侄前后派出嘉·精进狮子与那措两位译师,历尽千辛万苦前往迎请尊者。

这时作为圣境一切智者顶髻端的摩尼宝、作为一切王公大臣礼拜供养处的尊者,即便找机会向他陈述前往藏地都很困难。虽然如此,仲敦巴仁波且善巧方便地化现出许多化身,安排了种种机缘使那措译师接近尊者,尤其在一次清闲无人的时候,仲敦巴仁波且化现为嘉·精进狮子,把那措译师引荐到尊者面前,供上堆满黄金的曼则盘,然后向尊者详细地讲述了在边野的藏地过去法王如何应化的情况,藏王及其大臣如何地是菩萨,佛殿及佛像如何地庄严殊胜,圣教如何地兴盛复衰颓的情况,拉尊叔侄又是如何地信奉尊者,现今教法又是如何地混乱不湛等情况。这样,边说边流泪,最后复请求说:“唯愿尊者大发慈悲心,顾视一下藏地的众生吧!”

尊者说:“藏地的国王大臣是菩萨,特别是拉尊叔侄是菩萨。为了我,浪费了藏地那样多的人力财物,内心实感不安。根据目前这种情况,看来又要违背菩萨的言教了,但还要观察一下能否利益藏人?等我向本尊祈请后,再答复你们吧!”

当晚,尊者以金曼则供养度母,祈问三事:谓前赴藏地,对于教法有无利益?能否满足藏王菩萨的心愿?自己的身命有无留难?

得到的答复说,赴藏对于圣教众生有大利益,特别是依靠一位居士,广宏圣教,孙胜于子,重孙复胜于孙,法门龙象辈出,绵延无期;能满藏王的心愿;但寿数少二十年。

尊者想到:只要能利益有情,寿命仅剩一昼夜又有何妨。

尊者对迎请的藏人说:“如果我去藏地,必须把此前的一切法务安排妥当之后才能出发,而这至少担搁三年的时间,你们能不能呆得住呢?”

启白说:“再呆十年也无妨!”

于是尊者答应前往藏地。

尊者为了不让印度的僧俗大众觉察出自己的意图,于是尊者善巧方便地前往南北各大圣地朝拜,等待赴藏机缘的成熟。

随着各种机缘的巧合,尊者就说,“我们去帕跋响根(藏地边界)吧!”,于是在藏地诸位译师的陪伴下,渐次抵达了藏地,拉喇嘛菩提光向尊者详尽地叙述了藏地佛教兴衰的情况后,复请求道:“愿尊者大悲摄受!讲授一种对整个藏地有利益的法!特别是对于这些藏地刚强难调的众生,请以因果法来教化、摄受!”

依此启请,尊者不胜欢喜,遂把全部佛法编成一位补特伽罗修持的次第,而著作了《菩提道炬论》。此论一出,犹如皎皎赫日,再现朗朗乾坤,横扫一切无知、邪解,光大显明了世尊教法。

尔时,宝贤大译师亦把尊者请至他的三重密殿,做了广大的承事供养,请求各种灌顶、教授,尊者传授了胜乐灌顶等许多法。

大译师对尊者生起无量的信心,不仅身语意三依,其它的一切财物都供养给尊者。

尊者说:“你就跟随我做翻译吧!”

大译师示其满头白发说:“头发都白成这样子了!我愿专心地修习一种法!”

尊者亦勉励他说:“是啊!宝贤!你若想清净地修持,确有着诸多贤善的因缘:如有着宿世无量的善法力;得到难得的暇满人身;复得闻佛陀圣教;值遇大乘善知识;获得息灭三有病患的灵丹妙药——甘露妙法;又高举着祛除愚痴黑暗的正法光明炬,于此因缘聚会的美好时光,且莫散乱于劣心俗事!精进办道!”

大译师依教奉行,谨记于心,闭关时,把闭关的房门钉上,饮食则是从一个洞孔中送进来,并在门楣上写到:

“若于此室中,起凡愚分别,愿诸护法,裂头百瓣!”

如是依尊者悲心加持,大译师闭关专修达十二年之久。据说后来大译师亲见胜乐本尊坛城,证得光明虹身。

仲敦巴仁波且也是在阿里朝见了尊者,并以种种种善巧方便把尊者迎请到卫藏,为无边有缘的众生广转大法轮,乃至十七年间,尊者为藏地的佛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至尊宗喀巴大师说:“此复住于哦日(阿里)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见广论第六页)

就这样,阿底峡尊者对佛教做出广大的事业,特别是令此大乘修心教授,光大显扬于雪域藏地,不管从清净的行持上讲,还是从善巧、戒严、贤善方面上讲,都使以严持净戒为基础,修持大乘修心法门的“觉沃噶当巴”,成为无可匹敌的清净法流,于此雪域广为宏扬,宗风大盛,阿底峡尊者于此雪域藏人恩德大焉!

尊者传授于善知识仲敦巴。仲仁波且从最初在阿里见到尊者后,乃至尊者示寂聂塘、逝往他方世界期间,亲近尊者,对于菩提道次第,特别是其中的心髓——耳传修心口诀,更是全面继承,无一遗漏。

仲仁波且传授于三昆仲,尤其传于其中的善知识博多瓦。

    博多瓦于七年间,如影随形地亲近仲仁波且,不曾暂离,圆满地听闻了此大乘修心法并用心修持。

善知识博多瓦一方面把大乘修心的心要——大宝菩提心作为自己修持的重点,一方面结合《本生经》、《集法句经》、《菩萨地》、《大乘经庄严论》、《入行论》、《集学论》噶当六论,这些能引生菩提心定解的支分,做广大的讲听法宴,法席盛极一时。

善知识博多瓦有着不可思议的无量弟子,而其中尤为著称的即号称“卫地日月”的善知识朗日塘巴及善知识霞惹瓦二位。特别是其中的善知识霞惹瓦,受命主持圣教、弘扬佛法的事业,广宏大乘修心法门。

善知识霞惹瓦亦有无数弟子,而特嘱托菩萨伽喀巴受持弘扬此修心法门。

菩萨伽喀巴出生于宁玛派密咒师世家,通达许多新旧密法,对于法相亦长期学习,精通百多部经论,但心中经常萦绕着这样的念头,认为成佛的话,除了这些修法外,似乎总还有一种不同的,有着甚深扼要的口诀。

有一天,他看到一本关于善知识朗日塘巴修心八颂的书,其中说:“粗恶秽言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内心生起强烈的信心,于是师徒数人一路前往卫地拉萨一带寻访,可惜的是,听说善知识朗日塘巴已圆寂了。只好又去寻访其他的人谁还有这种修心法门,听人说:“善知识霞惹瓦有这种修心法。”

伽喀巴即前往善知识霞惹瓦的驻锡地——墨竹,在一年的时间里,偷偷地听法观察,但在大众法会中,除了隐隐约约有些概括性的讲说外,不见详细地宣说修心的扼要处,遂心生疑惑,他想:“我应该向善知识询问一下,确定这里有没有修心教授。若有的话,我就应该请益。如果没有,就趁早到别处参学去。”

正巧有一天,大善知识在松树林间独自经行绕塔,伽喀巴于是走到面前,把自己的披风铺在地上,恭恭敬敬地说:“请大德在这里稍坐片刻。”

霞惹瓦说:“法师!有什么事吗?现在不是说法的时候。”

“想向您探讨一下问题。”

“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吗?一切应谈论的法义,我已在讲经时的法座上解释清楚了。”

“虽是这样,只是另外我自己看过的一个法,其中有说我的安乐施给有情,有情的痛苦我来取受。这句话对我的内心有很大利益,请问它是清净的佛法吗?”

“法师!不要说什么对你的心有没有利益!若不想成就一切种智的佛果,当然不应去修。但若想修行成佛,不依赖那样的思想,是根本不可能成就的!就这样决定吧!”

伽喀巴通过这些话,感到他定有殊胜觉受,又说:“我们学法之人,应以经论为依据,不知这种法依据何种经论?”

“谁不依圣龙树菩萨为标准?如《宝鬘论》中说,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

“弟子对此法深生信仰,愿善知识悲悯摄受!”

“法师!你就坚持住下来。因缘成熟时,我会让你感受到的。”

此后伽喀巴意乐、加行两方面如法地亲近善知识霞惹瓦,十二年间,未曾相离,听闻修心方面的引导,并付诸修习,获得决定解,担当宏扬此法的责任。

对于这些情形,至尊宗喀巴大师给予广大的赞誉,如说“受命菩提心法伽喀巴。”

   大菩萨伽喀巴传授于塞·吉哦瓦。塞·吉哦瓦于二十一年间,如影随形地亲近大菩萨伽喀巴,从而获得全部的修心教授,并用心修持,对耳传修心的根本颂文,著作了《科判摄义笔记》,广为他人宏扬。

  塞·吉哦瓦传玛巴拉当,玛巴拉当传桑杰温,如是依次为法会主持云丹华,大堪布德瓦华,索南智华仁波且,佛子无著贤。

佛子无著贤毕其一生修持此法,生起真实的爱他胜自菩提心,或见其身,或听其语,或被其触及到,甚至仅仅听到他的名字,皆能扫除内心的热恼,为了利益未来的众生,著作了修心引导文(即修慧法师语译的《大乘菩提心法》)。

佛子无著贤传于至尊仁达瓦,至尊仁达瓦传于至尊宗喀巴大师,宗大师传霍顿·南喀华(虚空祥),如是依次为一切智更敦珠(僧成),持律师洛卓威巴(智隐),班禅益西泽莫(慧尖),至尊嘉却华,至尊温萨巴,善巧成就者桑杰益西(佛智),至尊善慧法幢……如是灯灯续焰,绵延无期。

 

法的殊胜

 

甲二、为令对此教授生起敬信故,宣示法的殊胜:

此教授最根本的依据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万颂《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为了对于这些经典的意趣进一步阐述,至尊弥勒怙主著作了《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等论著,圣者龙树著作了《中观宝鬘论》、《释菩提心论》等论著,无著菩萨著作了《菩萨地》等论著,其他诸大车轨师亦著作了诸多论典。

寂天菩萨依靠文殊怙主的口诀,把那些大乘经论的心要汇编于一处,成为一位补特伽罗修持的一种次第,而著作了《集学论》、《入行论》。阿底峡尊者又把这一切摄于一处,著作了融合三条传承大河口诀的《菩提道炬论》。

因此,就现阶段的教授而言,它的根本论典应是《菩提道炬论》。

如至尊一切智宗喀巴大师说:“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小明杜鹃与金洲大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此处之所以把修心根本颂另外列出者,是因为菩提道次中上士阶段的修菩提心法中,有七因果教授法、自他等换法两种。此处的修心法是依据寂天菩萨的论典,在自他等换修菩提心的方法上,有着许多殊胜的耳传口诀,因而另外列出。

如至尊一切智宗喀巴大师说:“各种不同大车轨师的菩提心修法中,大德伽喀巴的修菩提心之法,显然是依据寂天菩萨的论著而宣说的一种教授,因此应当按照寂天菩萨的宗规讲解!”

又于《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说:“此悦意相由何方便得引生?诸大论师略有二规:一、如月称《四百论释》说:【思惟一切有情从无始来,皆是父母等眷属,为度彼等故,能入生死】。大德月及莲华戒论师亦如是说;二、静天(寂天)论师之规,如余广说应知。”
  因而此论教授的殊胜有四种: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若一一详细解释,恐过于繁多,望参阅三地唯一明炬——《菩提道次第广论》,彼中有详细的说明。

  如修心根本颂所出,简单地宣说一下教授的殊胜,如云:

甘露藏教授,从金洲传来。

应知诸教义,  如金刚日树。

   五浊横流时,  转为菩提道。

暂且不要说,具足圆满无缺的金刚大宝,能够一扫贫乏,赐诸欲乐,即使稍微拥有它的一部分,不仅能横扫一切贫乏苦厄,亦能映蔽其它一切稀有饰品。

同样,若通过修习此大乘修心教授,内心生起圆满的道体,自能成就现前、究竟的一切心愿;若非如是,只是生起道体的一部分,亦是无比殊胜难得的。

圆满的道体是以中下士道为前行,在具足性相的出离心的基础上,趣入大乘,学修愿、行大宝菩提心及诸学处,并在菩提心的策励下,学修一切六度四摄等佛子大行,特别是在彻悟甚深中观见后,以无谬的修法口诀,圆满地修习止观双运三摩地。

如是的圆满道即便未能生起,只是生起其中的一部分,最低限度生起了世俗菩提心,亦获得“菩萨”的称谓,成为佛子;亦能以种姓映蔽声缘诸大阿罗汉,即便他们断尽一切烦恼,有神通、神变等无边功德;亦能遮止病魔贫乏等的一切伤害。

  如《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
  又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譬如帝释天王手持金刚兵器,摧伏一切阿修罗众。如是,菩萨发心一切智,持坚稳增上意乐金刚兵器,亦能摧伏一切恶魔及侵害之阿修罗众。”
  又说:“善男子,譬如金刚界,任如何小,然具碎一切石之性能。如是,所缘任如何小,发心一切智之金刚界,能坏一切无知。善男子,譬如大力士所射短小之箭,亦能破如何坚韧之皮革,如是,具坚毅精进之菩萨,所射发心一切智之短箭,亦无不穿破一切恶见、随眠之皮革。”

   此教授与日轮相似者,赫奕的日轮,其本身不仅根本没有被黑暗覆蔽的时处,而且一旦日光普照,那么,朗朗杲日下的大地,黑暗亦会隐迹遁形,只要有一丝微弱的日光照入,那片地方就不会有黑暗与之共存。

同样,不要说此大乘修心教授的心要——两种菩提心在内心上生起,仅仅其少许的支分在内心上生起,那些烦恼及其引发的身语恶行亦会自行息灭,没有共存的时机。

而且,当慈悲的力量越来越强,由此引发的大宝菩提心亦变得强有力之际,任做何事,皆转为善法,且不说身语的其它行为,对于他人而言,将会转成无记的行为,也会由此大宝心的加持力,转为善法,不仅如此,菩提心力无比强大的佛子大士,那些对于他人而言将是不善法的恶业,而对于这位菩萨,却能使之转成善法。

如《戒律二十颂》中说:“具悲复慈故,心善无罪恶。”如婆罗门子星宿、大悲商主的典故中所说。

十种不善法中,贪嗔痴三者只要生起,即为不善的体性。这些恶心是不可能与善心同时生起的。

身语七种,受心的控制,自无主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恶语等的身语恶行,由于是从恶劣的动机出发,所以只能是恶不善法。而诸大士佛子具有与他人迥然不同的善巧方便大幻术,所以就完全不同了。

但是,这些道理不是由推理就可证成的,唯应依靠佛语了知,聪敏贤达的诸位当依深信的经教而了知,不可草率地下决定,而且那些大士的行为,可怜的凡夫俗子万不可效仿!

大宝菩提心如日轮者,如《摄功德宝论》中说:

“日轮何时放光芒,彼时有情勤业忙;

觉心出现世间际,慧令有情具功德。”

若无大宝菩提心,大乘的地道果亦无以出生,如云:

“无热海中若无龙,瞻洲岂有江河流?

无水无有花果茂,海中无有多色宝。

如是若无菩提心,佛智岂现此世间?

无智无德无菩提,如海佛法亦绝迹。”

其中还以比喻说声缘三事(布萨、安居、解制)所摄的一切善根合在一起,也比不上菩提心摄持下仅仅随喜所积善根的一分,如云:

“世间所有荧火虫,为照亮故普放光,

众光不及其一分,一丝日光更超胜。

声闻大众尽所有,施戒修性福德聚,

众福不及其一分,菩萨随喜一心福。”

又如《入行论》中说:

“彼是除恼热  清凉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此大宝教授如药王树者,药王树,它的树根、枝干、叶子、花果一切支分,都是息灭众生疾病的灵丹妙药,同样,此教授的心要——两种大宝菩提心及其支分,亦是息灭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最胜药。

不要说圆满的道在内心上生起,即便其中一部分,亦能遮止无边的烦恼痛苦。如有了恶缘转为道用的安忍,即能遮止许多依世间八风产生的痛苦。如《入行论》中说:

“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我们这些凡庸之辈,为了今生毫无意义的一点名闻利养,心总是执恋不舍,由此恒常被多百种痛苦搞得苦恼不堪,犹如赤身掉进荆棘洞中,无有立身之处,难得安宁之日。这种现象纯粹是作茧自缚,痛苦都是自找的,又能怨谁?若具有了恶缘转为道用的安忍,任作何事,无非安乐,那些莫名其妙的灰心丧气及各种痛苦自不会产生。

不仅如此,由于对于今生名闻利养的贪著,往昔所积诸多身语的大多数善业,也由于出自恶劣的思想,而导致失坏。即便为了获得来世人天的安乐,所造的业,也多变成漂流轮回之业因,根本不会转成解脱或一切智之因。但若内心上生起大宝菩提心,由彼引发所造的一切善业,皆转成无上大菩提之因,不会在轮回中耗散,或中途失坏,犹如药王树,出果无尽。

如《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中说:

“善男子!如有药树名珊陀那,有取其皮以涂疮者,疮即除愈,然其树皮,随取随生,终不可尽。菩萨摩诃萨,从菩提心,生一切智树,亦复如是,若有得见而生信者,烦恼业疮悉得消灭,一切智树初无所损。善男子!如有药树名无生根,以其力故,增长一切阎浮提树。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以其力故,增长一切学与无学,及诸菩萨所有善法。善男子!如须弥山,若有近者即同其色。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山,亦复如是,若有近者,悉得同其一切智色。”

《大方广宝箧经》中说:“文殊师利!如山险处生大药树,不能利益诸多人众。如是,文殊师利!若从声闻法调伏者,不能利益一切众生。文殊师利!如大城中生大药树利益多人。如是,文殊师利!菩萨从于大慈大悲中出生已,不舍一切智宝之心,能多利益一切众生。文殊师利!如极好马,善护骑者,不自惜身。如是,文殊师利!住大悲菩萨,善护众生,不自惜身。”

如《圣弥勒解脱经》中说:“善男子!如树有名莱格热者,离海水之害而生长,其根乃至花,于一切时,无不滋养众生。如是,悲愿根所生菩萨,从初发心一切智,乃至究竟住于正法间,亦无不滋养人天世间。”

《入行论》中亦多次宣说,如云:

“余善如芭蕉,生果即枯槁;觉心树生果,不枯反增茂。”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迎众离恶趣。”

此教授如甘露者,犹如甘露能祛除士夫的疾病,给予不死的吉祥,此教授亦能涤尽一切烦恼的垢染,给予解脱及一切智的无上安乐。如《入行论》中说: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是此菩提心。”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世尊对于整个正法亲自称之甘露,如云:

“深静离戏论,光明无为法,

犹如胜甘露,我今幸获得。

示谁亦不解,默然住林间。”

在律典中,世尊亦数数宣说:若见圣谛,即获甘露。

而其中两种大宝菩提心,则是甘露中最为殊胜尊贵的,受到广大的赞誉,如《般若经八千颂》(第四会第五百三十九卷第四分供养窣堵波品第三之一)中说:“憍尸迦!如有妙药名曰莫耆,是药威势能销众毒。如是妙药随所在处,诸毒虫类不能逼近。有大毒蛇饥行求食,遇见生类欲螫啖之。其生怖死奔趣妙药,蛇闻药气寻便退走。何以故?憍尸迦!如是妙药具大威势,能益身命销伏诸毒。憍尸迦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具大威势亦复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至心听闻受持读诵,精勤修学如理思惟,书写解说广令流布。诸恶魔等于此菩萨摩诃萨所欲为恶事,由此般若波罗蜜多威神力故,令彼恶事于其方所,自当殄灭无所能为。何以故?憍尸迦!由此般若波罗蜜多具大威力,能摧众恶增善法故。”

  如是,此大宝教授,如《华严经》、《入行论》、《集学论》等论中所作的广大赞誉那样,有着无边的功德胜利,特别如修心根本颂中所说:“五浊横流时,转为菩提道。”其义是说,于此浊时中更为污浊的现在,如果没有这种法的修持,就很难以法趣入正道。由于时至五浊横流之世,多数有情所思无非烦恼,所为无非造恶,相互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即便他人稍受一点痛苦,都会暗自窃喜,很难想到去利益他人,稍微见到他人获得一点好处,都会生起嫉妒难忍的心,难得去赞叹随喜。

且不说一般的世间凡夫,即便进入佛门的修行人,也多被贪著现世的厉魔迷住了心窍,为了名闻利养,相互争斗、造谣中伤,自他内心上都被烦恼的火焰所弥满。

再看看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满着十不善业的增长果,风雨不调、天灾迭起,贤善的资源日渐枯竭,暴恶的有情,盗贼奸诈之辈到处都是。自身的四大失衡,又令身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等。总之,各种恶缘如倾盆大雨一般地降下,充满着整个世界。

另如善知识博多瓦的《蓝色手册》中说:

“在圣教日渐衰败的时候,欢喜黑法的邪恶势力无比强大,而欢喜善法的力量却是那样式微,由此导致,趣入非法、无恶不作之流,反而处处顺心如意,健康长寿,也没有种种的损害。而进修正法之士却与此相反。这些都是末法时的正常现象,因此我们对于正法不必畏缩懈怠。善知识仲敦巴曾对我讲述过上面的这些话。所以说,应好好地在对治法上用些功夫!”

如其所言,守护善品的天龙护法,为了守护圣教与持教大德,而前往他方清净的世界。而嗜好恶法的妖魔鬼怪等一切邪恶的势力却猖獗嚣张,向此世间有情播散着种种的灾难障碍,特别是对于进入佛门如法修习之善士,更是耍尽诡计,作种种阻挠。在这样恶缘荟萃竞技之时,如果不依这样的修心口诀,转恶缘为道用,则常常不能一帆风顺地修习彻底,往往功败垂成。

但是若依此修心法门,精进修持于两种大宝菩提心,依此善巧方便的奇妙幻术,那么,一切恶缘不仅造不成伤害,还犹如“甘蔗林中的粪亦变成药”一般,不管发生任何恶缘,都能令其转成法的助伴,一切违缘转成顺缘,不管发生什么样人与非人的损害,都如天上掉下个摩尼宝般,转成利益的最胜方便。

对于他人而言,将成为痛苦的一切因素,而对此修心者来说,都将转成安乐的因缘,从而从恶缘的层层险道中解脱出来,任做何事,无不显现为安乐的助缘,所以修习此修心法的身体,被噶当派的祖师们赞为“极乐世界”;又不管任何痛苦、损害都不能令其动摇,亦赞其为“不动世界”;又一切幸福安乐源源不断地从内涌出者,亦赞其为“乐源城”。

如果我们善加了知这些道理的扼要,那么,虽是处此五浊横流之世,但对此修心者而言,亦无不似乎转成了修法最主要的顺缘。

经言在净土中,历经多劫积聚的资粮,犹不及在此诤时,短时所积资粮的广大。在圣教纯净无瑕的圆满时,多年积集资粮,犹不及在此末法后五百年,短时所积资粮的广大。没有恶缘的扰害,长年舒适地修习,不及恶缘丛生之时,一座修心摧灭烦恼的力量强大,也没有所积资粮的广大,显然有着如是等无边的功德胜利。

故说,对于有着此口诀修持的人而言,永远是善法百千万倍增长的大好时光。

世间上,常常称那些会诅咒诛杀的人是“有功能的人”,而实际上,他们除了自害害人外,今生来世得不到一点安乐。而修此修心法,违缘转为助伴,痛苦转为安乐,对于自他都会给予无尽的利乐,所以应称此修心人为“有功能的人”。

一般的世间人连最起码的随喜都不能办到,而此修心人却能修自他相换,故亦称其为“志士”。他人不能了知的善巧方便大幻术,而此修心人却能了知,故亦称其为“大智者”。

如是依《大乘修心善慧密意庄严论》中所载,所言此教授的不共功德,我们应对此数数思惟,以获得坚固的决定解,发大好跃心修此修心法。甲三、正式宣说教授,分二:乙一、讲说造论的支分——供赞及造论的誓愿;乙二、讲说正文的次第。

初者,讲说供赞及造论的誓愿:

“于一切时处,顶礼归依这些胸怀无缘大悲的至尊上师正士莲足下,我虔诚地祈愿:大悲摄受!永永不舍:

 

由于有着殊胜的大悲大雄力,

而应化为浊世众生的依怙,

而这些众生皆是往昔诸佛菩萨未能调伏的刚强众生呀!

对于如此无等的释迦导师,我虔诚地顶礼!

 

怙主托付教法的大士,

即法王子无能胜及文殊菩萨,

依次传承下来的龙树、无著、寂天等显明圣教的大师们,

我衷心地敬礼!

 

拥有菩提心的阿底峡尊者,

胜者海众的源泉——善知识仲敦巴,

大菩萨博多瓦等噶当派的上师们,

我亦虔诚地顶礼!

 

于此雪域,

犹如佛陀再来一般,

弘扬善逝道的至尊上师善慧名称,

我发自内心地虔诚顶礼!

 

为了弘扬善慧教法,

从十方世界应愿而来的一切大德,

尤其受持文殊怙主耳传口诀的根本传承上师们,

我亦虔诚地顶礼!

 

成就一切胜者的硕实种子,

一切佛子修持的唯一心要,

大宝菩提心的修持道理,

由于大德的劝勉,

我极为清晰地书写如下:”

其义简明易懂。其中提到“由于大德的劝勉”,是说《大乘修心引导文甘露藏》这部论的劝请者,是一如宗喀巴大师的密意,以无垢的理路,传授显密诸种道要获得自在,一切持教大德中犹如法幢之顶,功德巍巍的至尊章嘉·若比多杰(游戏金刚)大师。依其殷重的劝请,第八世一切智嘉华加措大师的了义总持经师、大班智达耶喜坚赞著作了这部论,故如上说。

乙二、讲说正文的次第:

《甘露藏》中说:“一切胜言的心要……”。其义是说,一切胜言的心要精华,归摄为胜义、世俗两种大宝菩提心。过去已逝,现在住世,将要出生的一切诸佛菩萨,除此一条道外,更无余条,是他们共同践履的康庄大道。如(《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云:

“过去正觉等已说,於未来中当演说,

现在究竟等正觉,亦遍数数皆宣说,

大幻化网本续中。”

龙树、无著、寂天三大车,圆满地阐释了世尊密意,而开出大车道轨,成为一代宗师。

他们又是如何诠释世尊道轨的呢?

圣者无著菩萨著作了《瑜伽师地论》及两部摄论(《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主要决择唯识见,通过直接唯识见的决择,间接地决择究竟正见——吉祥应成见。

圣者龙树菩萨著作了中观理聚六论,开出中观车轨,决择中观正见。

寂天菩萨著作了《集学论》、《入行论》,决择见行二者。

尤其《集学论》与《入行论》的意趣,即是开示佛子广大的行持,是两部殊胜的论典。

总的说来,一切佛子大行,摄集的方式有着多种说法,如深广两种,或者三学等,但其中最为殊胜的即是六度的含摄。所以不管哪部论典,皆从六度开示佛子大行,原因即在此。

那么,什么是佛子的广大行呢?

大宝菩提心是一切佛子大行最初的地基,中间的栋梁,应以此为依,方能实践六度的修持。此中所未含摄的其它佛子大行是根本不存在的。

趣向一切种智的无谬道者,是说要想证得圆满大觉或四身的果位,定需一种支分圆满并且无谬的道体,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支分圆满,但却错谬的话,其果不生,同样,若是无谬,但支分不圆满的话,亦是如此,所以说,支分圆满并且无谬的道体至关重要。

那么,趣向一切种智支分圆满并且无谬的道体,应具备什么内容?又如何来认识呢?

那就是胜义菩提心及世俗菩提心两种大宝菩提心,实际上,即含摄于大宝菩提心及证空见两者内。

具德阿底峡尊者的所言《大乘修心》的耳传口诀,一直是口耳相传,没有录于文字,直到噶当派大善知识伽喀巴·益西多杰,大善知识感到录于文字的因缘成熟,遂录于文字,使此教授大宏于天下。

此教授的修持次第分为七部分展开,故称其为《修心七义论》。

因此,具德阿底峡尊者的《大乘修心》,依于耳传口诀,修习两种大宝菩提心的次第分七:

丙一、思惟前行所依法;

丙二、正修两种菩提心;

丙三、恶缘转为菩提道;

丙四、总示一生的修持;

丙五、修心之量;

丙六、修心的誓言;

丙七、学习修心的学处。

初者,思惟前行所依或基础法之理,分二:

丁一、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之理;

丁二、依止后,思惟四种前行法。

初者,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之理,分二:

戊一、正座时如何行;

戊二、座间如何行。

初者,分三:

己一、加行;

己二、正行;

己三、结行。

初者,加行法有六种,分别为:

庚一、洒扫禅房,摆设身语意三依;

庚二、陈献无谄清净的供品及悦目的庄严品;

庚三、于安乐座上具足身要而坐,发自内心地修习皈依发心;

庚四、清晰观想资粮田;

庚五、供养摄集积净扼要的七支供及曼则;

庚六、如教授所出,发自内心地祈请求加。

此处“六加行”中的加行,是作准备的意思,分有六支,据说是金洲大师的传承修法。

在其它教派中,称为“净化六道”、“拔尽轮回”的口诀与此加行法为同一意义。

 

第一加行法

 

庚一、洒扫禅房,摆设身语意三依:

对于修习的禅房,要善加洒净打扫,在高处供台上,供上圣教之主——释迦牟尼佛像,以及阿底峡尊者像、宗喀巴大师像、自己的根本上师像等自己有的身语意三依。

在律典中说,洒净打扫房舍,可令自心清净欢喜,可令他人心生清净,善品天欢喜护佑等。我们应忆念这些功德利益。

据说往昔常啼菩萨在圣者法胜说法的场所,洒净打扫,由此之力,圆满广大的资粮,证得上位殊胜的功德;世尊为小路尊者开示打扫的教言,并令其实践,小路尊者依教奉行,精进地做打扫之事,最后垢尽光现,手里拿着扫帚而见谛证果;善知识仲敦巴用衣衫把尊者卧榻的粪便打扫干净,并用洁净的白土擦拭时,内心顿时涌现起广大的无碍神通……我们应忆念这些事迹,怀着这样的思想动机:为了净化修习大宝菩提心的违缘罪堕,积集福德顺缘,现迎请上师诸佛并其眷属,这里就是圣众降临安住的地方。

如何洒净打扫的情况,当依师长亲自教导的那样无误而行。

 

第二加行法

 

庚二、陈献无谄清净的供品及悦目的庄严品:

在身语意三依前,尽己之力,摆上净水、鲜花、薰香、灯烛、饮食等,不要怀着染污的动机,或炫耀于他人,或随波逐流做做样子,或如应付差事般,或怀着攀比的心等,应怀着极大的敬信心,清净庄严地陈设。

此处说供养净水、鲜花、薰香等多种供品,是释迦牟尼佛顺应于古印度当时的时节因缘,在显密经典中开示的。

如农民为了庄稼的丰收而勤于耕耘,贪婪的人为了寻找财物,不知厌足般,我们做供养也应不知疲厌,尽善尽美地供养。

善知识朴穹瓦在作供养方面,可以说是一位殊胜的典范,当如他的传记那样来学习。如朴穹瓦云:“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沉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

真正的沉水香价值昂贵,极难得到。也有人说沉水香与嘟噜迦是一样的。善知识仲敦巴说:“不在供品在信心,若有信心,就连一杯净水都可用来供养。”其义是说,供养的广大或微薄,不依赖于有没有供品,最主要的是依赖于有没有信心以及信心的强弱。但是,若自己有着可作供养的供品,却由于悭吝所致,借口“不依赖于供品”而不愿供奉的话,却在表面上说“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实在是“诸生盲欺明眼者”,我们万不可如一位无眼的盲人却想欺骗一位眼睛明亮的人那样,欺骗佛菩萨,否则徒自欺尔!

如果自己资财丰饶,则能尽自己的一切资财供养最好,如果非常贫乏,也不必因为感觉自己一无所有而自惭形秽,因为若具信心,下至净水都可用心作为供养呀!

在此供养阶段,纯粹是从显宗方面来说的,若结合密宗,要说的就更多了。

 

第三加行法

 

庚三、于安乐座上具足身要而坐,发自内心地修习皈依发心:

在自己的座垫下,用白土画上右旋的万字,其上整洁地铺上百节草,其上放座垫。至于座垫的质量、长宽高度等,依律典中所说而行。在座垫上,以毗卢七支而坐:

双脚全跏趺或半跏趺,随意而坐;

两手于脐下作等持印;

眼睛不要睁得太大,也不要闭起,垂视鼻尖;

身体不可向后太仰或向前太伏,正直而住;

两肩平舒;

头不高不低、不左不右,稍微前倾,保持正直;

唇齿自然而放,舌抵上腭。如是摄念而住。

这些内容不可随心所欲地变动,要清楚地知道,若依上师详细开示的那样行持的话,会有什么功德,否则的话,又会有什么过失,从而无误正确地实修。

这样身体具备各种扼要后,在最初趣入善行时,反观内心、校正动机是极为重要的。总的说来,一切善不善法,以及善恶果报的不同情况,都依于内心的动机意乐。大小乘也是在于动机意乐的差别。

所说大乘,就是愿舍弃自己,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愿证得一切智位。小乘则只希望一己的脱离轮回。

若舍弃自己,珍爱一切有情,为了有情而愿证得一切智位,以这样的意乐为动机,即便施与乞丐一点饮食,也可称之为“菩萨行”。相反,若以求一己的解脱为动机,即便养活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也不能说是“菩萨行”。布施的东西虽有那么大的差别,但由于动机意乐的差别,前者虽施少物而能积集广大福德,转成圆满菩提之因,后者虽做广大布施,但由意乐低劣,所得果报亦不过如此。

因此。在最初我们应善加观察内在的动机,不要随逐于恶劣的动机,而应尽力生起殊胜的善心。

其作法者:身具扼要而坐,观察自己的心处于什么状态?若是处于一种贪著今生、患得患失的状态,我们应认清它。这种恶劣的心态从无始到现在,已让我于三界轮回中久受痛苦。这次侥幸获得暇满人身,又值遇开示无谬正道的善知识,对于大乘道,能随心所欲修学的这个万劫难逢的有利时节,若又被此种恶劣的心态所欺骗,定又会暇满虚度,空手而还。

这样思惟,对于那些烦恼心怀恨不舍,并发下誓愿:“从今以后,刹那也不随逐于这种恶劣的心态!”用力地呼气,同时观想胜解那些烦恼的心态从境上彻底拔出,内吸气时,胜解摄入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

然后,气息自然地流动,于此观察计数持心,尽力令心住于清明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殁不定的道理,尽力舍弃今生的贪著,生起希求后世的心;然后,思惟业果何时亦不虚诳,任生轮回的任何地方,都被惑业所束缚,超不出痛苦的自性,令心对轮回产生厌离。然后,在自己的周围,观想清楚从无始以来以恩德呵护自己的慈母有情,结合自己的感受,思惟:“我的这些思情深重的慈母,没有自在,缚于惑业,三苦恒侵,是多么地值得悲悯!”这样思惟令生起强烈的慈悲心。

“救度这些慈母有情的重担自然落在我的肩上,然就我目前的状况,不要说利益一切有情,哪怕一位有情的利益,我也不能圆满地完成,而且即便证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果,除了对有情做一些小小的利益之外,也不能把一切有情安立于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那么,谁才有这样的能力呢?只有清净圆满的佛陀才有。因此,为了一切慈母有情,我一定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宝果位!”这样发起强烈的菩提心。

这些内容,不能只是作为文字过一遍就可以了,而应以观慧一再地观察思索,生起强有力的决定解,心生变动,自自然然地现起觉受。

此处身体的坐姿,有着众多的解释,在修心的广解《大乘修心善慧密意庄严论》中有详细的解释,望从中了知。

在这里,为何把身体的坐姿看得特别重要呢?是因为如果好好地把握住了身体的坐姿要点,内心也会落于要处,有着这样的目的。身体具备了毗卢七法等要求,身中的脉络就会拉直,脉中流动的气息就会畅通无阻,这样的话,对于正念的安住有着很大的好处,心若落于要处,就有利于在内心上生起法义的证悟。比如,一条水沟,笔直平坦,灌水时,自会畅通无阻。相反的情况下,一条弯弯曲曲、凸凹不平的水沟,如何能让水潺潺而行呢?

玛尔巴译师曾说:“西藏的一切教授总集起来,也敌不过我——玛尔巴译师单纯的一个坐姿教授。”是说把藏地一切的修法集合到一起,还比不上玛尔巴译师的一个坐姿。可见这种身体的坐姿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身体具备扼要后进入善行之前,校正自心的动机比身体的坐姿更为重要。

另外,所言“洒扫禅房,摆设身语意三依”,是就一般情况下说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定要这样,如米勒日巴尊者,就没有摆上身语意三依,也没有水花香等的供品,但并不是不可以。

那么,讲“洒扫禅房”这些事情有什么目的呢?

这些事情关键还在于内在的动机上,如果怀着良好的心态,就会如“扫帚打扫罪障”所说的那样,意义极大。“洒扫禅房”就是把禅房的地面打扫干净,并擦拭桌子及板凳等家具,然后把打扫的一切垃圾扔到门外。虽是这样,若这个时候,只是想想扔掉了不少垃圾尘土,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也没有利益可言,因此我们应当知道如何校正内在的动机。

校正动机的重要性,是超越其它一切之上的。如果怀着邪恶的动机,任做了什么看似善法的事,无不变成恶业。但若怀着贤善的动机,所做的一切善事都会转成善业。如阿底峡尊者说:“譬如草木,若根是毒,则其枝叶也是毒;若根是药,则其枝叶也是药。”其中以比喻说明得非常清楚。

校正动机的方法需要通过观察自己的心续校正,我们应仔细地反观我们的内心,看它是处于善的状态,还是不善或者无记的状态?若是不善的状态,就应立即校正。校正动机的方法有下士、中士、上士三种方法。上士又有因波罗蜜多乘、果金刚乘两种。四续部亦说有不同的校正方法。

总的说来,善不善的差别是从意乐的差别产生的,如至尊宗喀巴大师说:

“意乐妙则地道妙,意乐劣则地道劣,

一切观待意乐故,故当恒勤妙意乐!”

 

 大小二乘也是由意乐动机的不同而产生的。所言“大乘”,是指舍弃自我的爱执,为了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而愿证得一切智的果位。“小乘”则只是为了证得一己脱离轮回痛苦的解脱,没有广大的意乐度脱其它有情脱离轮回,安立于究竟的安乐。由于这两种意乐差异悬殊,所以前者被称为“大乘人”,而后者被称为“小乘人”。

此处“乘”是能运载的意思,如大路、大车、汽车等。“小”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高低的低,另一种是胜劣的劣。

因此,其它的暂且不说,且就一位修习离边大中观见的行者而言,最主要的应从世俗菩提心方面发挥出力量来。吉祥应成派的宗义认为,若是一位圣者,就一定是现证空性的。是不是圣者,是从现证或没现证空性上划分的。由此因缘,小乘的阿罗汉、小乘的见道位行者、修道位行者都已现证了空性见,但不能说他们即是大乘的行者,因为只要没有世俗菩提心,就仍然处于小乘道中。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能令小乘人转成大乘菩萨的,只有是大宝世俗菩提心。

那么,世俗菩提心是怎么回事呢?

如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此中所言“发心”显示了名相(名词),“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则说明了发心的定义(性相)。其中“为利他”说明了所为事——利益他人;“正等菩提”则说明了所缘的境——正等菩提。世俗菩提心要具有这样的两种欲心所。

若没有这样的世俗菩提心,内心上虽具有除此以外的其它任何功德,值得可惜的是,即便是修习密咒金刚乘生圆二次第或者有相无相瑜伽的行者,也没办法证得殊胜的果位,因为所修的虽然是生圆二次第,但所修的支分并不圆满,又如何能证得殊胜的果位呢?

为什么不能证得呢?

有这样一个公案,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时,有一位从印度来的老乡来拜见尊者。由于阿底峡尊者很喜欢听一些新鲜的事,就问这位老乡:“我们家乡现在有什么新鲜的事吗?”老乡回答说:“有一位欢喜金刚的瑜伽士修习欢喜金刚,却证得了预流果。”尊者说:“没有堕入地狱就已很不错了!”

为什么尊者这样说呢?欢喜金刚本来属于无上瑜伽部,是最为秘密的母续瑜伽,是究竟的速疾道,但由于修习者内心上没有大宝世俗菩提心,所以没有证得无上的果位,庆幸的是,他的内心上还有着出离心,以此恩德,进入了小乘道。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只为了今生的吃喝玩乐,或者想得到来世王公大臣的荣华富贵,怀着这样的目的修习欢喜金刚,未来的走向只怕是无尽期的地狱之路了。

因此若想修习甚深的密咒金刚乘法,最初的校正动机是重要中最为重要的事了。

如云:

“唯以密咒无上法,用作今世资生具,

或祛违缘、求长寿,或祈财宝、怀、诛杀,(怀:怀柔,摄服他人。)

犹如白檀烧为炭。且莫修法向恶趣!”

其意是说,若只是为了能够健康长寿、摄服他人、诛灭仇人、财富丰饶等今生的一些事,而修习密咒金刚乘道,则是用正法成办来世的恶趣。如白旃檀,其本身的价值超过黄金,但愚蠢的人却把它烧成焦炭来卖,其价值自然一落千丈。

因此,我们做任何善事,一切的根本即在于内在动机的好坏上,若怀着这样的意乐:“为利一切有情,愿证无上正等正觉,为了这个目的……”,哪怕布施乞丐,或者饿狗一团饭食,也成为菩萨的大行,也成为大乘的佛法。

以此因缘,在前文中才这样说:“在最初趣入善行时,反观内心、校正动机是极为重要的。”此中不仅说明了它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语气说“极为重要”。“极为”这个词就着重强调了校正动机的重要性,是其它的事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我们对此内涵应明了于心,获决定解!

因此,最初,我们应好好地反观内在的动机,不让它随低劣的思想而转,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令生起殊胜的善心。如果通过反观自己的内心,发现它只是在想今生如何地享受,如何地吃喝玩乐,或者是护亲灭仇之类的事情,我们就应这样做自我教导:

“像这样恶劣的心态,从无始以来,乃至现在,令我无奈地漂流于三界之中,无有间歇地领受着种种痛苦,导致这种难堪处境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外在的其它人,而正是自己造就的,都是自心的烦恼一手策划的。既是这样,在这次获得暇满人身的大好时机里,不管是想压制烦恼,还是想减损、破坏,乃至连根拔除烦恼,都是可以办到的,若能自强不息,拿出好男儿的气概来,即便想在浊世短暂的一生中成就无学双运位,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就拿米勒日巴为例,他得到的人身和我们得到的人身并没有什么差别,但由于有没有拿出好男儿的大无畏气概,而产生出如此巨大的胜劣差异。”

总的说来,我们仔细地想一下,能得到八有暇十圆满具足的人身是非常困难的,而此处却可以说我们“获得暇满人身”,这完全是一种窍诀,是为了让我们提起心力、心生欢喜,而不是让我们自我轻鄙。

此后所说“值遇开示无谬正道的善知识”,则说明了真正的善知识应具备的条件。在显密经典中,对于善知识的条件虽有不同的多种说法,但最低限度,应一定是一位开示后世较今世更重要的人。一个执著、开示今世重要的人,一定是位恶友,我们千万不能亲近他。

因此,不管我们亲近的上师是否真正地具备上师的条件,但就弟子而言,一定要怀着这样的想法,认为这位上师是具备条件的上师,而亲近依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产生无边的利益。

善知识这方面,虽具足条件,如论中所说:“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但弟子总是把善知识看得很低劣的话,弟子得到的加持亦不过如此;相反的情况,上师方面即便不具备那样的功德,但弟子怀着净信心,能够以清净相观察上师,由此力量,弟子也一定能出生广大的利益。

当然,最初亲近上师时,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恭敬上师,或随随便便地就去听经闻法等,而应最初对要亲近的上师善加观察。最低限度,这位上师一定应是一位功大于过、现后二世中更重视后世的人。

若是已把他作为自己的善知识依止,并且获得法缘关系后,就再没有观察的余地可言。如两个人已成了母子关系,那么,即便这位母亲有着残疾等什么样的缺陷,也不能耍赖说:“这个人有着眼瞎等缺陷,不是我的母亲。”所以在未亲近之前,善加观察,值遇一位开示无谬正道的善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开示无谬正道”与“开示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开示道”有可能出现错误。

然后是这样的思惟:这次的人生,不仅值遇了开示无谬正道的善知识,而且对于大乘道——因波罗蜜多乘,能随心所欲地修学,在这万劫难逢的有利时节,若又被贪著现世的恶劣心态所蒙蔽欺骗,定又会使我暇满虚度,空手而还,而且还将背负着沉重的罪恶之担走向后世,终会令我落入这般可悲的田地。

通过这样的思惟,我们应对于那些烦恼心,心怀怨恨,伺机报仇雪恨。若问:“此处的烦恼心应理解成是谁内心上的呢?”不能说成是他人心续上的烦恼,他人的烦恼不会对我们自己造成任何伤害,实则都是主要由自心的烦恼造成的。我们应对此恶劣的心态怀恨不舍,并暗自发下誓愿:“从今以后,刹那也不随逐于这种恶劣的心态!”

此处以呼吸的方式净化内心的情况者,如《甘丹大手印根本颂》中说:“九返除陈息,善分心浊净。

先以净善意,修归依发心。”

右鼻孔吸气,左鼻孔呼气三次;左鼻孔吸气,右鼻孔呼气三次;同时吸气,同时呼气三次,合起来共九次,所以称“九返除陈息”。如果这样还不行,也可让呼吸任其自然,观察自己的呼吸并计数。计数时,不用出声,用心数就行,这样持心容易令心安住下来,使思路越来越清晰,所以说它是净化内心的方法。

鼻孔向外用力地呼气时,我们应胜解那些烦恼的心态从境上彻底拔出,或者胜解被呼出门外;内吸气时,胜解摄入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自心。

若问:“只是作胜解,到底有没有用处?”

是有用处的。因为密咒就是靠胜解修成的,胜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现在有很多修气功的人,他们能正在产生体验或已产生一些体验,都是靠胜解才修起来的。

然后,不用用力地呼吸,让它自然流畅,观察它并计数持心,会使心越来越清晰,因此,我们应这样来做,务令内心处于清明的状态,并安住在这样的境界里。

依靠那样的窍门,当生起了一种清明的心境时,但也不要停滞在这样的境界里,而应进一步思惟暇满难得、死殁无常等的道理。若这样思惟,才可遮止对于今生的贪著。

如(《三主要道》)云:

“暇满难得寿无常,串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勤思消除后世贪。”

如果数数地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期不定等的情况,就会遮止贪著今生的心,而且一定能遮止,这在我们各自的经验里也可以明白。如一个明天一定会死去的人,今天哪怕别人给他几千斤的黄金,堆积在他面前,说什么全部赠送给他的话,这个人也不会有丝毫的高兴,不会认为对自己有什么切实的利益。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 也可以知道。应当尽力地遮止贪著今生的心,生起希求后世的心。

总的说来,生起下面诸道的证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内心上生起了下面的道证,上上道的生起就是件容易的事了。下面诸道者,如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期不定等。虽然我们对于这些词义的讲解或思惟,并不是不知道,但仅仅从嘴里知道讲出来,是根本不行的,而一定要生起觉受,并且要一再地引发出这种觉受,一旦在内心坚固地生起,才算修成了所缘境。

如果不是这样,只知道嘴上说一说,是根本没有一点用处的,不过是一派空话而已,如密勒日巴尊者说:“不以对治除烦恼,嘴上说说唯空言。”这样的空话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可言,特别是不能利益他人的心续。因此,对于每一阶段、每一部分的法义,都能引发出觉受,是最为重要的事。

就我本人而言,最关键最重要的即是这个阶段。那么,是否就是说上面的诸道不重要了呢?还是很重要,只是对我本人而言,对于上面的诸道除了发愿、薰习贤善的习气外,实难付诸实践。犹如一位三餐都难维持的乞丐,却幻想着现在就成为万民拥戴的国王一样。

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如果补特伽罗自己方面能发奋图强,敢于承担,身体这方面,用它修大宝菩提心,也是可以的,用它修空性见,也是可以生起来,不尽如此,修习二次瑜伽,也能生起证悟,而且,即便想证得无学双运位也是完全可以的。总之,除非补特伽罗自己不堪胜任外,身体是无所不能的。

由于补特伽罗自己不行,虽有着贤善的身体,也不能有丝毫的利益。就像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却懈怠成性,优哉游哉,放任自流,无所事事地到处闲逛,最后抱恨终生一样。若知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正道上,定会成就一番事业,若学习文化知识,也定会成为一名饱学之士,只可惜,没有运用起来,虽有着聪明的头脑,倒落得与痴人一般。

暇满难得的道理,有多种情况,如从比喻方面难得的道理、从体性方面难得的道理、从因方面难得的道理等。

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从因方面难得的道理。若是因缘具足,就一定会生起果报,这是缘起的法性。

如《释量论》中说:“如是因安住,不见果遮故。”若因缘具足,是没办法不生起果报的,如春天田地里,种子、温度、湿度等齐全的情况下,就不由得它不生起苗芽。同样,如果我们完成了成就暇满人身的因,自然会得到那样的人身,此乃法尔如是。

但成办它的因却是非常困难,修习的人也极为稀少。为什么呢?以我本人而言,虽到了这把年纪,但回想起来在成办暇满人身的因上面,究竟有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花在这上面时,详细地观察时,说得上成办清净正因的时间,算起来有一天,甚或有一小时的,都很难得稀有。

若因缘不具,就不会出生果报,这是诸法的法性,就像不播种,就根本不可能发芽一般。

有没有在暇满义大难得的道理方面作深入的思惟,通过外在的表现也能知道,如律藏中说:

“内怀何思想,外表可看到;

不能做隐藏,音容诸相貌。”是说内在的思想活动然会表现在身语上面,是无法故意隐藏的。

  另外,有没有思惟暇满义大等道理,从外表能够知道者,如宗喀巴大师说:“若见难得无法平庸住,若思义大痛惜无义逝,

  若思死殁准备往后世,若思业果遮止放逸处。”

  若了知了暇满难得的道理,就再没有办法无所事事地坐着,也就不会过那种声色犬马、吃喝玩乐,无意义的放荡生活。

  若思惟了暇满义大的情况,就会对无义虚耗生命的现象,心生极大的婉惜之情,后悔没有修习一种清净的正法,无义地虚度此生,自然就不会无聊空坐。

比如一个极其贪婪的人,对于那些可能得到或不能得到的财宝,如何能不闻不问,悠然自得地安住呢?

随后思惟死期不定,如“若思死殁准备往后世”所说,我们都受着不思死殁所导致的过患。若经常思惟死亡,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预备后世的事情。我们现在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一味地在今世上下功夫,即是没有考虑到死亡的表现。

若思惟业果何时亦不欺诳的道理,就会远离一切的放逸处。思惟业果有四个内容:业决定理、业增长广大、未造不遇、已造不失的道理。其中最主要的是业决定理,就是要思惟若是安乐,一定是从善因而生,若是痛苦,一定是从不善因而生。

这些内容并不是讲不出来或深奥难懂的内容,关键的是,光知道嘴上说一说并没有什么用处,而应详加思惟。而且通过思惟,在内心上生起来,产生出觉受,并一再地引发出来这种觉受,即可说内心上生起了业果不虚的证悟。

因此,对于像我这般平庸的人而言,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殁无常、业果不虚等道理是最重要、最切合实际的了。因为若生起了这些内涵的强烈心念,它自然会有力地引发出一系列的功德。就像一列火车,火车头一旦发动,后面相连的许多车箱也就会不由自主地轰然前进,哪里有停滞不前的理由。

同样,对于一位已生起死殁无常心的人,不管你是多么殷切地劝勉,“您就在这样舒坦的地方尽情地玩吧!”但他一定是对于眼前的美景无动于衷的,不会就此坐以消耗时日,就像一个极其贪婪的人,对于那些或唾手可得,或遥不可及的财宝,如何能熟视无睹、安然而住呢?

因此,不管要生起上上道的何种功德,如果没有生起下下的诸道,要想生起上上道的证悟,无有是处。所以说,我们最需要、最重要的即是下面诸道的阶段。

以此道理,经典中说,一位生起菩提心与空性见的人,若修习生起次第,生起证悟的时间可以用年来计算,说是“一年或两年即可生起”。就是说内心证悟生起次第的时间还不到两年。若证悟了生起次第,证悟圆满次第的时间,就不必再用年计算,用月计算即可,不过“二个月、三个月、五个月”的时间。若生起了圆满次第的证悟,此生定当成佛。所以说,上上道虽然重要,但关键还要从下下道入手。若有了下面的道,就更容易进修上道。如台阶一般,循着低层的台阶,拾阶而上,就容易多了,一步登天的事总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心就像粗硬的皮子。我们要想利用粗硬的皮子,开始就要把它浸泡在水中,然后用力地鞣制,随后火烤令柔软,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利用它做某样东西。我们要想把梳理过的羊毛织成毛哔叽,也要经过多道加工程序。要知道,这个要净化的心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续。前面所说的死殁无常等内容,我们应一再地思惟以净化内心,直至生起真切的觉受来。同样,佛所说的一切法,以及各种释论,只要是清净的教典,这一切都是修心法,因为都是用来净化内心的。它们都能让我们断除烦恼、断除二障,证得无学双运位。

因此,通过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期不定等道理,令心厌舍今生,生起了希求后世的心,即是生起了殊胜下士道的证悟。然后,应进一步思惟业果何时亦不虚诳的道理,思惟任生于轮回的任何地方,皆为惑业束缚,超不出痛苦的自性,尽力令自己生起厌离轮回的心。此处“业果”即是“因果”的意思。“不虚诳”是说符合实际的道理。若果是安乐,定是从善因而来,若果是痛苦,定是从不善因而来。若是善,定是能生起安乐果的,若是不善,定是能生起痛苦果的。

那么,若是不善因,一定会生起痛苦的果吗?

一般说来是这样的,但并不绝对。比如,虽造下了极为深重的不善恶因,但还可以用四力的对治法净化,若能依此净化,就不会再感受痛苦的果报。同样,虽修下了广大的善因,但若不知守护,被嗔恚、邪见等所摧毁,仍然不能出生安乐的果报。

任投生于轮回六道的任何地方,皆不出痛苦的自性。或者,当我们听说“这里是苦”时,我们都应理解成那是痛苦的自性。因为轮回中的安乐,都是坏苦。例如,今天,我本人坐在这样一个柔软的座垫上,刚坐下时,是感受到舒服,这就是坏苦,因为如果坐得稍微时间长些,五小时、六小时的,就会如坐针毡,自然地很想站起来。站起来时,又会感受到舒服,而这种舒服,不过是前面的那种痛苦息灭之后妄现出来的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舒服。如果是,就应当越依赖舒服的因缘,这种舒服就越来越强烈,就如越依赖痛苦的因缘,痛苦就越来越强烈那样,但事实不然,反而都呈现出痛苦的面目。刚才的例子就很清楚。

所说“痛苦的自性”,反映了所思惟的痛苦最主要的是遍行苦,思惟遍行苦是其中的关键点。我们应当通过思惟此中的道理,生起对于轮回的厌离心。此处说“生起对于轮回的厌离心”,不是要生起对于轮回痛苦的厌离心,因为,仅仅对于轮回痛苦的厌离心,虽不特意要生起它,也是能生起来的。动物也有对于轮回痛苦的厌离心,如冬天河床的冰面上,怎么驱赶驴子过去,它就是不肯走,由此,我们知道,它是害怕在某个地方掉进去被淹死。

因此,我们应当明白,要抓住其中的核心,不是仅仅生起对于轮回痛苦的厌离心,还要生起对于轮回圆满盛事的厌离心。能令我们生起厌离轮回的要点,总结起来,即是三有的一切盛事都以四种最后边际作为结局。

如《调伏阿笈摩》中说:

“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是说生存的最后结局是死亡;积集的最后结局是散尽、空无所有;高贵的最后结局是衰败;相亲相伴的最后结局是各奔东西。

总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当厌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

随后,在修持所缘行相时,我们应胜解在自己的周围,坐着一切慈母有情,一个也没剩,全部聚集在自己的周围。如皈依发心的阶段,观想自己坐于中间,以维那师的身份,领着大众一起念诵皈依的词句。

在自己的周围,如何观想的情况?也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而做相应的调整。或在面前主要观想仇敌,或在面前主要观想一般中庸之人,但在自己面前,不要以自己的父母等亲人为主。因为,在今生,我们已经把他们作为自己最牵肠挂肚的人,所以在修持所缘行相时,就应把他们置于其他有情的后面。如果置于最前面观想,就有可能令自己生起更强烈的贪恋心。

开始,比较方便可行的,就是在自己面前观想非亲非怨的中庸有情,这样容易令心平等,如此修心后,再在面前主要观想那些仇怨的有情。

此处有着“强力斩断贪嗔的窍诀”等主要观想仇怨的多种观想方法。生起那样的胜解观想,并非空洞、毫无意义可言的,而是一种让我们产生功德利益最殊胜的方便。平时,我们所言“请求保佑”、“给予保佑”也是从此中的关键处而来。

另外,所观想的一切有情都应观想成人的样子,如牛马羊等虽皆是慈母有情,但不能观想它们本来的样子,而应观想成人的样子,这样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即由缘起的法性,对于观想者的内心上产生加持。这种道理在其它论典中有说明。

然后,推己及人,生起强烈的慈悲心:我的这些恩德深重的慈母有情,为惑业所束缚,没有自主地受着三苦无间断地煎熬,是多么地值得悲悯!

慈心与悲心二者是有差别的,欲其离苦的心,称其为“悲心”,欲其得乐的心,称其为“慈心”。

刚开始,我们应生起一种造作的慈悲心,因为就我们而言,最初除了造作的心外,很难生起不造作的心。开始,我们生起造作的心,然后,依次地用功修持,串习熟了以后,最后产生不待功用的觉受,即转成了不造作、真实无伪的心来。这种不造作的心,我们再一再地串修,令其力量越来越强烈。任何一种道的修习次第,都是这样的,法尔如是。

比如,大乘下品资粮道行者的菩提心,与大圣佛陀的菩提心,体性上虽是一样,而其二者强弱的差别,却有天壤之别,或如虚空与手掌的差别那样大。而一切相智也是从初发心菩萨下品资粮道的菩提心转变成的,完全不是成佛之后,突然从某个地方拿来放在那里的。

就拿一种花来说,最初发出的只是细嫩的芽子,随着慢慢地茁壮成长,才能抽出枝茎、叶瓣,开出鲜艳的花朵。同样,初业行者内心中造作的慈悲心,随着力量的渐次强大,终会转成不造作的慈悲心。而且在因缘都具足的条件下,增长其力量,待其力量越来越强,达到极致,就成了一切相智。

若问:最初令其生起的教授又是什么呢?

如暇满难得义大,或死殁无常等任何一种道的证悟,令其在内心上生起的方便,犹依赖于积资净障、上师瑜伽以及祈请上师三大要素。这是至尊文殊菩萨面授宗喀巴大师的教授。以此可以类推一切法。为了宗喀巴大师能够圆满地观察甚深中观见,至尊文殊菩萨传授了这样的方便:“祈请上师本尊,精进于积资净障,思惟深奥的论典,这三者结合起来修持,一旦因缘时节成熟,以我所说的这些法作为种子,就会圆满地明了其中的深义。”

因此,不管我们修哪一种道,要想让它在内心上生起来,还依赖于积资净障、胜解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而猛励地祈祷。如果这些外缘不具足,只是修习正行时的所缘行相,如出离心、菩提心、大慈大悲心等,不管你是如何地修习,仅靠这种修是不能生起来的。光靠近取因是不行的,还要具足俱生缘。这点是很重要的,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惟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我们应知道以这种道理结合一切修法。

   特别是能否在内心上生起大乘佛法,犹依赖于上师与本尊的加持。所以说能否在内心上生起菩提心,还赖于积资净障。

   有一次,赛康巴大师前往拜访贡唐旦白卓美大师,贡唐大师就问赛康巴大师:“生起菩提心的殊胜方便是什么呢?”赛康巴大师回答说:“能否生起菩提心,掌握在积资净障的手中。”贡唐大师赞许地说:“确实如此!”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佛教内部,不管哪一种教派,都有很多精进于塑造佛像、顶礼绕佛、供献供品及曼则等方面的广大行传,原因亦在于此。

甚至要想有一个优秀的经论学习成绩,仅靠长时地看书与辩论,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即便有,其内心也只会像牛角一样坚硬,难以调柔。

过去,遍智嘉木样协白多杰(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前往拉萨求学期间,从表面看起来,他主要努力地做些顶礼、供曼则、献供品之类的事。哲邦寺有位老格西看到这种情况,对他说:“你这样一个求学的人,不好好地背诵经论,却在顶礼供养上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行呢?”嘉木样大师笑着说:“您说的很对,但现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似乎都是罪障所导致的。”这句话的关键点正好落在这位格西的心坎上,顿时感到羞愧万分。自此,那位格西才知道,这一位出家人,年龄虽然幼小,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大德。因此,格西很想和他建立联系,但是格西知道,如果向他祈请法缘关系,他定会以年龄小为由而推托,只能善巧地把他请到自己的僧舍里来,再做承事供养。格西这样想着,把嘉木样大师迎请到自己的僧舍里,摆上丰盛的饮食,恭敬承事,无不备至。有着如此的传记,可见精进于积资净障是多么地重要。

救度这些慈母有情的重担落在我们自己的肩上,因为这些有情曾一再地作过自己的母亲,对己有着深重的恩德,报恩的重任不由自己去承担,还能指望谁呢?然就我们自己目前的处境,不要说利益一切有情,哪怕一位有情的利益,我们也不能圆满地完成,不仅如此,即便证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果,除了对有情做一些小小的利益之外,也不能把一切有情安立于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那么,谁才有这样的能力呢?只有清净圆满的佛陀才有。因此,为了一切慈母有情,我一定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宝果位!

这样思惟发起强烈的菩提心。此处所思惟的“为利有情愿证圆满正觉”,即是“发菩提心”。所发的菩提心也是具足性相的发心。发心中有具足性相与不具足性相两种情况。

在发心的阶段,不能只是知道说说诸多的文字就可以了的,还应以观慧数数地观察。作观察即是从观察修与安住修两者中,以观察修数数地观察。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对此生起深深的定解。如对于一切有情皆是自己的母亲、于己恩德深重、念恩等道理,应生起强烈的定解,竭力令生起无造作的觉受,使心感动。

这样校正动机令生起殊胜的善心,是一切经续释论的意趣。特别是受持宗大师耳传的历代大德们,更是殷重教导修持的。通过阿底峡尊者以及噶当派上师们的修心语录,我们也会对此道理生起极大的定解。

据说,一天内,不管与阿底峡尊者见面几次,尊者总会问:“发起善心了吗?”

阿底峡尊者对于他的弟子贡巴仁青喇嘛的开示更是直截了当:“我听说贡巴仁青喇嘛很讲修行。若修的时候,想着修行能带来更多的绸缎、砖茶,这样的话,怎么修都是罪过;若修的时候,想着修行能脱离生死大海,播下殊胜菩提的种子,仅仅这样想一下,其所积的福德,虚空也盛不下呀!”

善知识仲敦巴临圆寂时,头枕在博多瓦的怀里,博多瓦心想:“自己就像一个被护送者弃于险地的人一样,现在能依靠谁呢?”这样想着,眼泪不由自地地顺着衣襟哗哗地流下。善知识仲敦巴知道后说:“我没有看到你能依止的人,从今以后,可与三人之上、五人之下的行者结为道友,以经典为善知识,修贤善心,自会值遇殊胜的大士。”当时,正好善知识觉窝勒在跟前,请问道:“贤善心是指的什么呢?”善知识仲敦巴连着两声说:“是菩提心!菩提心啊!”

此前,博多瓦对菩提心并非不明了,但这次听到,却如钉橛子一般深深地铭刻在心间。从此以后,善知识博多瓦不但以口诀的方式秘密地开示菩提心的方便,还在法会中结合经教开示,甚至连训诫的时候,也是菩提心的内容。似乎经过两年,就有希望化解失去师长的痛苦,但后来发现培养贤善的心还是需要师长,看来是永远也化解不了失去师长的痛苦。

大宝菩提心具有无比的重要性与深远的意义,是大乘道的栋梁与地基,这样的内容,以前并非不知道,但由上师“修贤善心”这句话的加持力,从而产生刻骨铭心的感受。

“从今以后,可与三人之上、五人之下的行者结为道友”,是说我们这些初业行者,住在寂静地的时候,有道友相伴当然很好,但朋友太多又不好,所以说三人至五人间结为道友才正合适。否则,由于自己未获坚稳性,容易受恶缘的影响。但如果是一位获得坚稳性的行者,独处闲静是最好不过的了。

“以口诀的方式秘密地开示菩提心的方便”,是说结合自身的觉受而讲。总的说来,作为大乘法师,能从自身的体验上开示教授是最殊胜的。善知识博多瓦以口诀的方式秘密地开示菩提心的重要性,即是结合自身的体验而开示的。

“在法会中结合经教开示”,是说在众多弟子聚集的法会中,通过教理决择大宝菩提心,开示生起菩提心的重要性。

“甚至连训诫的时候”,也都以种种方便,令大宝菩提心未生者生起、生已令辗转增长。

“似乎经过两年,就有希望化解失去师长的痛苦,但后来发现培养贤善的心还是需要师长,看来是永远也化解不了失去师长的痛苦。”这句话显示了博多瓦无比地思念师长的伤感之情。若善知识仲敦巴还在世的话,对于大宝菩提心未生者生起、生已复令辗转增长定会有着极大的利益,而现在上师却已圆寂,什么时候才能化解这份忧伤呢?

如前,身体具诸扼要,然后校正动机,生起殊胜的善心后,修习皈依的情况者:身体的坐姿,如果如前面所说的毗卢七支那样,具诸扼要,会有着极大的利益。如双脚结金刚跏趺或半跏趺等,应这样坐的原因及目的,若不这样,又有什么过失等,在毗卢七支中的每一支都有这方面的说明,但这些内容主要应在甚深密咒的阶段,也就是在圆满次第的时候,有详细地开示,因此,在这里就暂且不提。

此处说“生起殊胜的善心”,显示了“善心”与“殊胜的善心”的差别。总的说来,善心是由观待不同的观待处而安立的,例如,以下士来说,希求未来一切生世增上果报的希求心是善心,希求证得仅仅断除轮回解脱的心也是善心,但若观待大乘的话,反而成了应舍弃的对象,因为大乘道最主要的歧途即是执爱自我的心。

因此,这里所说的“殊胜的善心”是大宝菩提心。我们应把它理解成包括造作菩提心在内的菩提心。我们做任何善事,最初都要生起这种殊胜的善心。比如,一位经忏师在开始念经时,都有念三遍皈敬颂的规矩,“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其用意即与此相应。

 

观想皈依境

 

在殊胜的善心中,修习皈依,首先观想皈依境:在自己的面前,即眉间正前的虚空处,有八大狮子擎举的高广宝座,其上敷有杂色莲花及日月轮垫。此处的八大狮子是自在的表法,表示皈依境的功德,具有八大自在。法座的四面各有公母一对狮子。八大狮子擎举的宝座不是狭窄,而是非常广大,高度也适中,并不是很低矮。在座位上铺着杂色莲花垫、日轮垫、月轮垫。这些都是要修习的内容,每一种都有着殊胜的表法。在座垫上,安住着上师能仁,周边围绕着根本传承上师、本尊、佛菩萨、勇士、勇女、护法智慧圣众。

此处资粮田的主尊,一般说是观想释迦牟尼佛,却说到观为“上师能仁”,则是显示了上师瑜伽的扼要处。我们应胜解体性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外表则是释迦能仁。这样做是有其原因的,对于观想者本人有着更大的加持力。当然,只是祈祷释迦佛,并不是没有加持,但相对来说,得到的加持力就小多了。所以,体性胜解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外表可以胜解为释迦佛,或者至尊文殊、或者度母等,随自己信解的哪位本尊都可以,然后祈祷的话,加持力自然是汹涌而至。

如萨迦根噶尖参说:“艾绒如何地晒太阳,也不会燃烧起来,但若在艾绒与阳光之间放一块火镜,当阳光透过火镜照在艾绒上时,艾绒却立刻燃烧起来。上师就像火镜,佛的加持像阳光,自己的心续就像艾绒。”

为什么是这种情况呢?

因为事物的本来情况就是这样子的,只是由世尊现前观见后宣说了出来而已,根本不是佛或者某一位有情制造出来的。比如,我们看到的野草里面就有很多的药物。

因此,这里说“上师能仁”的意义也要归因于刚才所说的要点上。上师能仁包括根本上师与传承上师两种。在这里,根本上师可以理解成直接传授给我们大乘修心教授的上师,传承上师是教授从何处依次传承下来的历代上师。

此处“护法智慧圣众”,则说明了世间的护法不可在其行列。在资粮田里,不去观想那些世间的护法,他们反而是非常欢喜的。以五位国王为例,实际说来,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旦金多勒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但不管他们究竟是何体性,即然现为世间的行相,我们就应把他们放在世间人的位置上,做供养、献食子,托付事业,他们也会心无旁骛地完成。相反,如果我们怀着他是佛的想法,以对佛的态度,做供养赞叹,他反而是不欢喜的,因为这样一来,他现为世间的行相意义又何在呢?

比如,一位国王,到他统治下的一些地方,化装成一名乞丐,微服私访,所到之处,若以乞丐相应的需求布施给他,他自然会很高兴。如果,知道了他是国王,并大张旗鼓地做恭敬承事的话,这样一来,他的身份暴露出来,失去了化装成乞丐的意义,能不龙颜大怒吗?

或者,那位国王化装成一名商人,就应以适当的饮食供给他,借给他房舍,他当然会很高兴。相反,知道他是国王,而做高规格的供养承事,破坏了国王的计划行程,说不定,还会被绳之以法呢!

因此,我们应知道,说到“护法智慧圣众”,就应把示现为世间者行相的护法分开来。

一般说来,不可以皈依世间的天神,但下面的情况也值得考虑。若是一位密咒瑜伽士,就不再分别好坏的差别。任何的显现,都应观为空乐的游戏。根上显现任何境、任何声音的传闻、内心现起何境,都一定要观为上师本尊的游戏、空乐的体性,而且这样做非常重要。同样,一位对于离边大中观见生起觉受的行者,安住在正见上,也不再分别好坏,因为要于一切杂染、清净法上,体认诸法平等性的本来面目。

因此,在这里,我们应明白无误地知道应该分开世间护法的关键之处。

然后,观想在皈依境诸尊各自面前富丽堂皇的桌子上,摆放着各自所说的教法文集,光明的体性,经函的形状。胜解皈依境诸尊慈目垂视着自己周边的一切慈母有情。若作这样的胜解,会得到更大的加持。

这样观想清楚后,我们应忆念上师、本尊、佛菩萨、勇士空行、护法智慧圣众的功德与悲心。

如何忆念呢?观想上师有两种方式:一、为普摄摩尼宝的方式;二、为集会的方式。此处以普摄摩尼宝的方式观想。胜解上师是含摄一切三宝的体性而祈祷,我们应想到上师具有成办一切胜共悉地、四喜证悟、四种事业等的功德。我们应向其中的本尊,主要祈求二种悉地中的殊胜悉地;向空行主要祈求喜、胜喜、殊喜或称为离喜、俱生喜的四喜证悟悉地,未生者令生起,生已辗转增长;向护法祈求成办息增怀伏等无边事业的悉地与加持。在这里,我们应了知每一位圣尊所具有的功德,忆念他们的悲心生起大信敬心。

世尊金口亲宣,没有一位有情未曾作过自己的父母,因此,若是有情,定曾作过自己的父母。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应说“曾作过自己的父母”,若说“即是自己的父母”,就有了词句的毛病。若有人这样辩论:“这只驴子,应是你的母亲,因为你是它的儿子。”我们就不好回答了。我们也要知道这样的细节。

然后进而思惟:我们自己与父母一切有情,无奈地被惑业所束缚,过去乃至于现在,恒为苦苦、坏苦、遍行苦三苦所侵恼,其中最暴恶的又是遍行苦。

通过这样的思惟,生起怖畏的心来,而从其中有能力救护我们的即是面前安住的上师三宝,除此之外,余皆非能。困此,我们除了寄望于面前安住的上师三宝,没有其它任何的指望处,只有一心一意地期望上师三宝的救护。

特别是救度一切慈母有情,暂时地脱离恶趣,究竟地脱离轮回、二障的重担,应由谁来承担呢?当然,责无旁贷地应由自己来承担,因为他们曾一再地作过自己的父母。而且在作自己的父母时,对自己有着无比的恩德,一如此世的父母,所有在作自己父母的时候,恩德都是无比深重的。既然于己有大恩的话,我们理应当报恩,若知恩不报,岂不成了无惭无愧之辈?以此因缘,说救度有情的重担落在了自己肩上。虽说如此,但就现在自己的处境,是没有这份能力的。不要说是一切慈母有情,就连一个有情的利益,也很难帮助他祛除少许的痛苦。如一位手脚残疾的母亲,看到小儿被水冲走,自己又没有施救的能力,只有极力地祈求他人,向他人求援,求得救助。同样,我们也应至诚地求佑于上师三宝,乞求救护一切慈母有情脱离轮回痛苦。

此处“乞求救护脱离轮回痛苦”主要是大乘皈依。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即是开示中士、上士两种皈依的因缘。

如何从中救护呢?

出生一切轮回痛苦的因或根源者,是能引业;业又由烦恼因而生;烦恼的根本即是我见无明,所以,应在连根拔除无明方面精进用功。

若无明被摧毁,如《中观四百论》中说:

“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

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摄颂》中说:

“例如,命根若灭,其它一切所有的根亦息灭。”是说命根若断,其它诸根不要特意去断除,亦会自行息灭。同理,若能从根拔除或斩断轮回的根本——我见无明,其它的一切烦恼也会自行息灭;烦恼若灭,发起能引业的动机就不复存在,也就不再造集能引业,自然的,引业所感的轮回生死痛苦就得以永息。

为了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当发自内心地寻求救护,非仅虚浮于嘴上的言词,或做做样子,或把它当作一种例行的规程,而应是发自肺腑地观想自己与周边的一切有情同一音声地称诵皈依。

此处,我们应观想自己如一座寺院的维那师(领诵师)一样,领着周边的一切有情同声多次念诵:

我与等虚空界的一切有情,

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不退转菩萨僧,众中尊。

此处说“我与等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是为了明显自己观想的所缘境,应想到自己的周边还坐着等虚空的一切有情,所以我们不用观想周边的一切有情同声念诵“我与等虚空界的一切有情”这句话。

“佛两足尊”,我们应理解成,佛是具有无为等八种功德的究竟皈依处。

“法离欲尊”,我们应理解成,圣者心续上无显明、无二等的清净谛。

“不退转菩萨僧,众中尊”,直接说的主要是住于大乘初地以上的大乘圣僧,附带着也显示了小乘圣僧,但不是主要的。

此处的皈依说是大乘不共皈依,其义与《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是相顺的,如其中的科判有说:“认识大乘不共皈依;解释胜义皈依与世俗皈依两者的差别。”

“多次念诵”者,是怎样的念诵情况呢?

或只念一遍修持所缘行相;或念二遍、三遍修持所缘行相;或随自己的好乐习惯,都是可以的。因为修持所缘行相时,由于快慢、清晰模糊、或熟不熟等因素,就有了快慢的差距。

或者,只念“皈依佛,两足尊”,一遍至七遍之间,修持甘露降净的所缘行相,然后,念“皈依法,离欲尊”七遍间,每一遍都要修持甘露降净的所缘行相,也是可以的。不这样的话,如前同时念三皈依也行。

若乐意修持甘露降净,就以那样修是最好不过的了,不修的话,也并非不可以,因为甘露降净的修持,不只是在这个阶段才有,在古德的文献里说,甚至念一句“嘛呢”的时候,也要修持甘露降净。当如班禅洛桑耶喜所著的《菩提道次第速疾道》(菩提道次第直授)等论所出的内容而修。

下面主要是对于三宝,各各执为救护处的修持方法者:

如刚刚所说皈依的阶段,“皈依佛”作为一个所缘法,念一遍至七遍而修,然后是“皈依法”,念一遍至七遍而修,最后是“皈依僧”,这样依次地执为救护处而殷重修持。有种说法说这样做比较方便。

若是一位正修皈依的行者,并不需要念很多遍,如念一遍“皈依上师”之后,就安住于将护所缘的境界里,时间的长短则要看各自慧力的速疾或迟钝了,只要能好好地修持所缘行相,就不必观待数量的多少。

皈依佛时,我们应生起这样的两种意乐:把圆满大觉世尊执为最究竟的皈依处;为利一切有情,自己愿证得圆满的大觉世尊。若是因为依靠因皈依,才能成就果皈依,那么,怀着“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意乐,以此为动机而皈依的话,就具备了因果两种皈依的扼要,其他补特伽罗心续上已成办的皈依是因皈依,未来自己心续上成就的皈依是果皈依。

皈依法时,观想情况者:从开示依止善知识理的论典,以及论典所诠释的内容,乃至佛地之间一切的教证二法,我们都至心地执为救护处。若联系道的修持,则是从依止善知识理乃至无学双运间。此修心法若纯以显宗来说,则是从依止善知识理乃至止观双运间,尤其是菩提道的心要或是修菩提心的教授。菩提道次第的开端依止善知识理乃至佛地,一切教证法的心要即是大宝菩提心,包括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两种,其中更以世俗菩提心为主。因此,对于修菩提心的教授,至心地发起无造作的信敬之心,乃至未证菩提之间,发心修持!如是思惟方是抓住了重点。

皈依僧时,对于声闻、缘觉、大乘三乘的僧众,都至心地恭敬,特别是不退转的菩萨,包括见道不退转、修道不退转的大乘圣僧,我们都应把他们看作同行的道友,乃至未证菩提之间而皈依。皈依的情况,是生起强烈的欲乐心,跟随那些大菩萨们学习。这时的僧,是修行的道友,我们不可理解成,他们只是像一种普通的同事,而应想到,他们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是可以信赖执为正量的地方。诸大菩萨听从世尊的教导,已修或正在修习诸道,并于内心上生起证悟,获得各种圣果。他们能修行证果,自己若也那样修行,自然也能得果,而且是一定的事。如是思惟,把他们看作自己修行的榜样,这才说把僧看作是修行的道友。

 

发菩提心

 

发心者:使慈悲的所缘行相,更加清楚明显,慈心的所缘行相与悲心的所缘行相,不仅令其明显,还要更加明显。慈心的所缘行相,是愿安乐匮乏的一切有情获得安乐;悲心的所缘行相,是愿被痛苦逼恼的一切有情远离痛苦,二者大致相同。

此处“观清所缘行相”,分两方面:更清楚地观想所缘境;更清楚地观想行相。更清楚地观想所缘境时,是要随自己的心量,思惟被痛苦逼恼的有情安乐匮乏、众苦煎熬的情形。若是如此,数数思惟下、中士道阶段开示的恶趣之苦以及轮回之苦逼迫众生的情形,对于生起慈悲心,定有着特别的意义。

这样更加清楚地观想慈悲的所缘行相后,“祈请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垂念于我”,如是祈请垂念而持誓愿。总的说来,我们受持誓愿,一定要有一个受持誓愿处,或者说是启白的对境。此处的启白誓愿处,即是所说的“十方一切诸佛菩萨”。“祈请垂念”是敬语,就是“请注意一下我的请求”、“请考虑一下我的请求”的意思。

然后,这样发心:

“修行者我与等虚空的无余有情,于此生所积的善根,以及于其它一切生中所积的施性、戒性、修性三种善根。”一切的善法都可摄于这三种善根里。

“如是诸善根,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类,尽所有善根集于一处,依此威力,往昔诸佛以及住于初地极喜地以上的大地诸大菩萨,如何最初于无上正等正觉发起大心。”是说他们最初发菩提心,随后积集广大的资粮而成正觉。

往昔的诸佛菩萨如何发心,“我等一切有情,亦从今为始,乃至菩提藏之间或者说未证菩提之间,发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发心”中的“心”是心王的意思,“发”是令其广大。当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意乐在内心上生起时,心量就比以前变得越来越广大,所以说是“发心”。

“未(从见断烦恼中获得)救度者令(其得到)救度”,未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修断烦恼)的有情令获得解脱;“未安慰者”,是被恶趣痛苦逼恼的有情,让他们得到安慰,即是从恶趣痛苦中救护出来;“未涅槃者”,没有超越二障,主要是没有断除、超越所知障,令他们获得彻底的涅槃,永尽所知障。[1]

如是发誓,并以强烈的欲乐心而作,尽量多地念诵。“尽量多”的用意是为了忆念相应的法义,如果自己能够忆念法义,不念文句也可以。我们还应想到,祈愿依靠上师佛菩萨悲心的威神力,周边一切慈母有情的内心上,在自己发心的同时,也生起了大宝菩提心!如是思惟定会出生殊胜的善根。此属于一种耳传教授。

意乐如何地广大,福德也会相应地广大;福德如何地广大,道的证悟也会相应地广大;道的证悟越深,对于证得菩提而言,自是广大无边。   这是发心的阶段,生起这样的意乐是非常关键的。

然后是殊胜发心之理:一般而言,发心有总的发心与殊胜发心两种。此处所言“殊胜发心”,是由于结合大乘修心的实践,才说为“殊胜发心”。为何事而发心呢?是为了利益一切慈母有情。所发的心是什么呢?誓愿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因此,说“为利一切慈母有情,无论如何愿速疾速疾证得大宝佛果”,这里连续说了两次“速疾”,前者的意思是说,愿即身即生证得圆满佛果,后者的意思是说,愿于三年三月三日的时间里证得圆满佛果。或者前者的意思是说,愿即身即生证得圆满佛果,后者意思是说,愿于浊世短暂的一生中无论如何要证得圆满佛果,这样解释也可以。

即生成佛不必是浊世短暂的一生中成佛,例如,若依密咒的甚深方便,成就长寿持明,就可以使寿量延长,从而成就菩提。

为了速疾速疾证得大宝佛果,而要以甚深道上师天瑜伽之门修习大乘修心教授。上师天瑜伽,就是观想体性是上师,外表是释迦佛等各自的本尊行相。此处的“上师”者,胜解为哪一位与自己有直接法缘的上师都可以。“天”者,应理解成各自依止的本尊。现阶段,资粮田的主尊是释迦牟尼佛。

那么,释迦牟尼佛是否此处所说的“天”呢?是的。一般而言,天有多种意思,如鬼神中的神、人天中的天、圣者、国王等。此处的“天”应理解成圣者的意思。佛身有时称为天身,也应理解成圣者之身。

所言“大乘修心”,所修的心是什么呢?是大宝菩提心。“修菩提心教授”与“大乘修心”二者,实则同义异名。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为利他人而希愿证得圆满佛果的殊胜意乐。

“当修持净化这样意乐的教授”,尽量多地念诵,并怀着强烈的欲乐心。此前是观想皈依境。

 

第四加行法

 

庚四、清晰观想资粮田:

观想在自己面前虚空处,八大狮子擎举着高广宝座,其上杂色莲花日月轮垫上,安住着上师能仁,周边围绕着根本传承上师、本尊、佛菩萨、勇士、勇女、护法智慧圣众。诸尊各自面前圆满的桌面上,摆放着各自所说的教法,光明自性,经函之形。在诸尊的外围,随应化机,幻现出不可思议的种种现象,放射向十方。这是清晰观想所缘的耳传部分。

详细的作法,则包括迎请、沐浴、供献衣服、饰品,并祈请长久安住

为资粮田这些内容。

迎请的文句可依摩揭陀国“贤女因缘经”所出的迎请文,如云:

“一切有情怙,摧灭魔军天,

遍知一切法,祈佛眷众降!

无数旷劫中,悯众修大悲,

善愿悉圆满,饶益有情故,

法界双运宫,显神变教示,

尽解脱有情,圣众降安住!”

沐浴、供献衣服、供献饰品等则依《入行论》中的颂文而作,有着这样的习惯。然后是祈请长久安住为资粮田的内容。

 

第五加行法

 

庚五、供养摄集积净扼要的七支供及曼则:

 所言“积净”的“积”是积集顺缘资粮;“净”是净化违缘罪障。积净的扼要处都可摄入七支供里。如不管哪一种仪轨,都是立足于七支供的。从开始依止善知识乃至于最后无学双运之间,一切道证生起的俱生缘即是积资与净障,因为都需要祛除违缘,成就圆满的顺缘。

如果没有这两种俱生缘,只是在将护所缘行相的修持上,即便做出一番精进用功的样子,也很难生起道的证悟。相反,若积集顺缘资粮与净化违缘障碍二者并行无缺,不管我们想生起哪一种道证,都是很容易的事。所以说,我们能否生起道的证悟,还依赖于积资净障。不仅如此,要想生起空性见也依赖于这两者。如云:“欲见心法性,亦观待积净。”因此,我们应以摄尽积净扼要的七支供净化我们的内心。

既然这样,七支供出自何处呢?

七支供在含摄《华严经》奥义的《普贤行愿品》中有宣示。从“所有十方世界中”乃至“回向众生及佛道”[2]之间,宣示了顶礼、供养、忏悔罪障、随喜善根、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共七支。有智慧、有精进力的人,最好把《入行论》中的七支仪轨全部背下来作为念诵功课,其颂文用词贴切,意思又非常明了,这样定会是件圆满的事。如若不能,也可念诵“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等供养鬘[3],以及“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乃至“愿以归命尊,求速除怖畏!”之间[4]。随文入观,对于所缘行相的明显,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令心念变动及加持力也非常大。

另外,在磕大头的同时,念诵《三十五佛忏堕》;背诵下《金光明经》中开示忏悔的颂子,用金光明忏法忏悔也非常好。何种积净的方法最为甚深,我们就应精进于这种方法。

 

百字明观修法

 

净化罪障殊胜的方便是结合金刚萨垛修法念诵百字明。其修法者如下:

 

我今皈依三宝尊,一切有情我救度;

安立无上大菩提,清净生起菩提心。(三遍)

于自顶端,榜字莲花,阿字月轮,其上吽字,

转成五般金刚杵,中间饰以吽字,吽字放光,复收摄已,悉皆转变,白色金刚萨垛,一面二手,执持铃杵,怀拥佛母,白色金刚骄慢母,一面二手,执持弯刀颅器,衣著锦绣,种种大宝庄严。佛父金刚跏趺而坐,其心间月轮之上,白色吽字放光,迎请与己相似之智慧尊,无二无别,融为一体。心间吽字,再度放光,迎请灌顶尊,祈请曰:“请一切如来现前灌顶!”一切如来手持宝瓶,甘露充满,诵:“嗡萨瓦答  塔瓦打  阿必且嘎得  沙麻亚喜耶吽。”而为灌顶。自身被智慧甘露充满,不动金刚作为顶严。祈请曰:“祈请世尊金刚萨垛,加持我及一切有情,一切罪障及誓言缺失,得以清净!”其心间吽字放光,净化了一切有情的罪障,供献供品令诸佛佛子欢喜,彼等一切功德摄为光相,融入心间吽字,威德与力量更为圆满。然后尽量多地持诵百字明:

嗡班则萨垛萨玛雅……萨垛阿吽呸。

我由无知愚,违损三昧耶,上师施救度!

主尊金刚持,大悲为体性,我皈众生怙。

金刚萨垛说:“善男子,汝之一切罪障及违背三昧耶之罪,都已清净!”言毕融入自身,自己三门与金刚萨垛身语意,无二无别,融为一体。

我们依此教授念诵,定能清净一切罪堕。

以积资净障的因缘,格鲁巴有着以四大加行引导法修持的惯例。四大加行引导法者:净化罪堕的金刚萨垛引导法;速得加持的上师瑜伽引导法;积集资粮的曼则引导法;皈依发心引导法。

七支各自的如何观想法,当依上师详细的开示,生起决定,定要与内心相溶合。

此处修持观想的次第,即便没有上师的开示,只是看看书,并不是不能明白,但又说“当依上师详细的开示,生起决定”,用意何在呢?如经教传承、讲解传承等,若从上师处得到,对自己会有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才这样说的。而且对于其中的内容,仅仅依一些文字或嘴上说说,对自心没有什么用处,而要像水与乳一般,定应与自心相溶合!

然后是观清所缘境后,供献曼则。总的说来,曼则有七堆、二十五堆、三十七堆等种种修法。因为另外有它的引导法,此处就不多说了。供曼则后,从三种大事方面祈请者:

祈请加持迅速地遮止,从不恭敬善知识乃至执著二种我相之间的一切颠倒心识;祈请加持顺利地生起,从恭敬善知识乃至证悟真如空性之间的一切清净心识;祈请加持息灭一切内外障缘。

这样三次祈祷。

 

第六加行法

庚六、如教授所出,定与内心相溶,发自内心地祈请求加:

《甘露藏》中说:“简略的话……胜解加持自己的心续。”此中“简略的话”,就是刚才所言从三种大事方面祈请也是可以的。但要想生起道的证悟,祈祷诸位根本传承上师,以期获得他们的加持是至关重要的。而加持进入之门即是祈祷、信心以及胜解恭敬。加持能否进入、加持力进入的大小等则依赖于自己信心的大小。加持力的大小不在外面的皈依境上,而在自己这方面。同样,就以身语意三依来言,说它们加持力或大或小,也不是在它们上面,而是在信士方面。他的信心与胜解恭敬心大,获得的加持力就大,他的信心与胜解恭敬心小,获得的加持力只能是微不足道。如果是一个根本没有信心的人,也就自然关闭了加持进入的大门。

比如,拉萨的等身佛,在我们雪原藏地,可以说没有比他更具有加持力的了,但若是一个不信因果、不承认前后世、根本没有信仰的人,就算他不仅朝拜到等身佛,而且还能长久肩背着等身佛像,但对于他而言,也不过是受些扛负一堆铜皮的辛苦,不可能得到什么利益。

诸位上师都极为殷重地宣说加持力的进入是那样的重要!

祈请颂文如下:

“吉祥根本大宝上师尊

安住于我顶上莲月座

由大恩德之门哀摄受

伏祈赐予身语意悉地!

 

光明贤劫他佛无奈舍

浊世刚强难调无怙众

悲悯增上世尊大悲性

无等导师释迦牟尼佛:

至诚祈请加持我心续!

 

慈氏无著世亲解脱军

胜军调伏军名称军

狮贤二位孤萨黎金洲

广大行派传承诸师前:

至诚祈请加持我心续!

 

 

至尊文殊圣者称龙树

圣天佛护以及月名称

大小两位明理杜鹃

甚深见派传承诸师前:

至诚祈请加持我心续!

 

妙吉祥及佛子寂静天

埃拉达热勇士金刚尊

佛子宝祥金洲大师等

伟大行派传承诸师前:

至诚祈请加持我心续!

 

尊者阿底峡及仲敦巴

博多霞惹伽喀巴大师

大宝胜心持为观修要

清净噶当传承诸师前:

至诚祈请加持我心续!

 

弘扬圆满清净贤善道

无等至尊上师宗喀巴

一脉相承历代诸师尊

普摄救处具恩上师前:

至诚祈请加持我心续!”

如是至诚猛励地祈请。此处的“根本大宝上师尊”,是各自有信心的上师。“安住于我顶上莲月座”,是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顶端。这样观想的原因者,如“祈请于顶端,供养前虚空”中所说,祈请时,是在自己的顶端观想。“莲月座”者,莲花与月轮分别表示方便与智慧。二者重叠起来表示方便智慧无二无别。“由大恩德之门哀摄受,伏祈赐予身语意悉地”,身语意三者中最主要是意的悉地。所言“悉地”应理解为加持。祈请加持:身的加持进入自己的身体;语的加持进入自己的语言;意的加持进入自己的心中。

“光明贤劫……”这一颂的意思为:贤劫又名光明劫,应化贤劫的佛虽有千尊之多,其他诸佛看到诤劫浊世的众生刚强难调,而无奈地弃舍。只有我等大悲的本师发起宏誓:“我当救拔诤劫浊世的众生!”其他诸佛莫不交口称赞:“您就像净洁的白莲!”有着这样的往世因缘。在此五浊极为炽盛、人寿百年的浊时,有着无比悲悯的大悲世尊,无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前,我亦至诚地祈请加持。此处“导师”是救护处、指引者、依怙主的意思。“无等”,贤劫其他诸佛难以调伏的一切众生,而我等大悲本师释迦佛,却能够勇负教化的重担,故说为“无等导师。”

“加持”就是以威德令转变的意思。“加持我心续”者,即是以皈依境的威德、神力令自己的内心转变过来。如一个非常悭贪、一毛不拔的人,祈请希望让自己的悭贪心变得越来越小,依此祈请,自己的悭贪心确实在变小,这就是加持进入的证相。若悭贪心完全消失,就是得到了最彻底的加持。

广大行派与甚深见派的祈请情况者:

世尊所说法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大般若经》,其中开示了三世诸佛共行的贤善道,直接开示的是显义空性的次第,间接开示了隐义现观道次第。隐义现观道次第,世尊传于至尊慈氏怙主,至尊慈氏传于圣者无著,无著传于世亲,如是依次为解脱军、胜军、调伏军名称军、狮子贤、孤萨黎、孤萨黎、金洲师曲吉扎巴金洲大师传于无等具德阿底峡尊者,如是等广大行派的诸位上师前,我至诚地祈请加持我的心续!

甚深见派的传承者:世尊传于至尊文殊;至尊文殊摄受龙树怙主,并传授了《大般若经》的显义——空性的安立,而且至尊文殊是以化现为大菩萨洛卓仁青的形相传于龙树怙主的;如是依次为圣天、佛护、吉祥月称、大小两位明理杜鹃师、阿底峡尊者等,如是甚深见派传承诸位上师前,我至诚地祈请加持我的心续!

伟大行派的传承者:至尊文殊传于寂天菩萨;寂天菩萨传于埃拉达热,如是依次为勇金刚、佛子宝吉祥、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等,如是伟大行派传承的诸位上师前,我至诚祈请加持我的心续!

其后一颂是噶当派的传承:阿底峡尊者、善知识仲敦巴、善知识博多瓦、霞惹瓦、伽喀巴大师等,这些把大宝菩提心持为观修心要的噶当派传承诸位上师前,我至诚地祈请加持我的心续!

最后一颂说:对于弘扬圆满清净贤善道而言,无与伦比的至尊上师宗喀巴大师父子,以及一脉相承的历代诸位上师,还有普摄救怙处的具恩根本上师前,我至诚地祈请加持我的心续!

我们若想对于历代次第传承的上师,一位不缺全面地祈请,可从《上师祈请文》中了知。雍增•耶喜坚赞(智幢)大师另著有详细的祈请文。

然后,为了迅速地生起总的大乘道次第,特别是爱他胜己的大宝菩提心,而作的祈请者:

难得具诸功德暇满身

莫令散乱无义现世业

何时亦不间断大精进

昼夜修法度日求加持!

 

犹如水泡危脆无常身

何时坏灭不定了悟已

为办今生圆满荣华事

刹那意行亦无求加持!

 

 

何时亦不贪恋三有乐

亦不追求独自处寂灭

为利众生誓愿成佛道

意乐加行无间求加持!

 

无始时来亲友诸众生

漂泊沉溺苦海观见已

犹如爱子溺水慈母意

生起无伪悲心求加持!

 

唯欲自乐出生一切过

利他之心诸功德源泉

故于他过甘愿自取受

自己善乐施他求加持!

 

自我爱执仇怨大魔头

无始时来令自他久苦

从今增长二种觉心力

连根拔除我执求加持!

 

众生无始以来相饶益

为证菩提亦须依赖彼

犹如佛陀观为利乐因

恭敬顶戴恒顺求加持!

 

恶业现前感得诸违缘

充满情器世间于此际

遍除违缘别无修法时

恶缘转为道用求加持!

 

任遇苦乐损益贫富境

犹如梦境贫富虽显现

纤毫谛实亦无了知已

无贪当下解脱求加持!

 

如是能够明了诸道要

并起证悟修行达究竟

一切根本胜乘善知识

慈悲摄受不离求加持!

如是至诚猛励地祈请。颂文的意思者:

极为难得、得已复具有殊胜功德的暇满人身,在自己侥幸得到的时候,不可放任自流,任其散乱于今生各种毫无意义的琐事上,当发大精进,无有间断,昼夜恒时地安享正法,以度时日。祈请加持能如此作到!

犹如水泡般危脆无常的身命,无常变化、何时坏灭又不决定。我们应当了悟这些道理。总的说来,仅仅是死期不定,并没有什么不能知道的。就以我们来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可以说有很多。但我们总是坚强地认为:“自己还不会死,还不会死”。这完全是执常的心在作祟。我们应祛除这种不良的心态。只是为了今生短暂无常、如过眼烟云一般的幸福安乐,所施行的一切意乐加行,祈请加持刹那亦不生起!

若想遮止希求今生圆满的意乐加行,最好的方法即是思惟死期不定。一旦生起这种无常的心,追求今生安乐的心就会自然而然地被遮止。如一位反胃的病人看到饮食一样,或如食肉的猛兽看到一堆草一样,完全无动于衷。相反,若追求今生圆满的意乐加行特别强烈,也足以说明他还没有了悟死期不定。一般而言,他人内在的证量,我等凡夫是没法以现量了知的,但以比量还是可以略晓一二的。如“由烟知有火,由鸥知有水”所说,由外在的行持是能够了知的。

以上的颂文是就下士道的证悟而说的。

什么时候亦不贪恋三有轮回的有漏之乐,亦不追求独自证得寂灭的涅槃,为了利益等虚空的父母众生,誓愿成就无上佛道,这样的意乐与加行,祈请加持能够恒无间断地生起!这一颂文开示了中士道的内容。

在诸多显密经论中,莫不作如是开示:一切有情,从无始时来,都曾是自己的亲友,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当见到无始以来,曾作过自己父母的一切有情沉溺于轮回苦海时,祈愿加持生起无伪的大悲心,一如见到心爱的孩子被水卷走时,慈母心中的哀伤。

无始以来乃至今日,唯求一己的幸福安乐,由此自私心出生了一切的过患,令无始时来一直漂流于轮回。若舍弃这种我爱执,生起他爱执的心,怀着猛励利益他人的意乐,定会出生无尽的功德。诸佛世尊即是从无始以来依止这种利他的心,才证得无上佛果的。而自己就是从无始以来,总是想着自己,所以依然漂流于轮回。如《入行论》中说: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因此,祈请加持把他人的过失取到自己上面,自己的善乐无吝地施予他人。取舍御风修的幻术是一种耳传教授。其义是:祈请加持自己能修持取舍。他人的一切罪苦取过来,放在自己上面;自己尽所有的一切安乐善根,布施给其他一切有情。

自己最不共戴天的仇敌即是我爱执大魔,这种邪恶的心从无始时来乃至现在,令自他久受大苦,因此,从今为始,我当生起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而且不断地增长这两种大宝心的威力,从而能连根拔除根植于内心的我爱执,祈求加持能如是办到!

我爱执与我执是有差别的。若以主次的关系来讲,我执是主,我爱执是次要的。我爱执的发源地,就是我执。我执就像我爱执的母亲。

生起世俗菩提心、趣入大乘道、得到大乘资粮道下品三者是同时的。证得初地极喜地、证得大乘见道、生起胜义菩提心三者是同时的。世俗菩提心最下面的界限需从大乘资粮道下品安立。胜义菩提心的下限则从初地安立。

“众生无始以来相饶益……”此颂的意思者:

不管亲仇中庸的一切有情,不只是一二次,而是数数地作过自己的父母,从无始以来,慈心呵护,皆对己有着深重的恩德。即便现在自己要成就佛道,也依赖于这些父母有情,因为没有有情,就失去了成佛的因。如大悲心需依于有情方能生起;出离心也需要依于众生。既然发心求证无上菩提亦需依于这些有情,那么,犹如世尊是利乐自己的因一样,一切有情也应是利乐自己的因缘,祈愿加持自己能恒顺众生、恭敬顶戴一切有情!

在《入行论》中,这部分内容讲得很多,望从中了知。

在五浊炽盛的末法时期,由于自己往昔的恶业所感,情器世界皆被违缘充斥着。这样的一个时候,若想断尽一切的违缘,另外找一个在尽是顺缘的状态里修习正法的时机,是极为罕有的。因此,转违缘为道用的修持在这样的时候,更为必要。以此因缘,祈愿加持能够转违缘变为生起道证的助伴。

不管痛苦或者安乐、损害或者利益、贫贱或者富贵等何种的境界显现,都观为如梦幻化一般,虽然显现在那里,却无纤毫的谛实性可言。一位有正见觉受的行者安住在这样的正见上时,一切苦乐损益贫富诸境莫不显出平等性的本来面目,一切显现皆如梦幻泡影,远离贪著,当下解脱。祈愿加持能如是作到。

如是,能够明了诸种道的扼要,不仅如此,还要在内心上生起这一切法义,而这又需要切实地修行实践。在修行时,亦不可浅尝辄止,而要直至究竟。能否达到究竟,其根本又依靠何处呢?那就是大乘善知识以大欢喜心摄受不舍。因此,祈愿加持得到胜乘善知识的慈悲摄受!

“如是至诚猛励地祈请”,是说不是浮而不实的空洞语言,而是心力猛励地发自肺腑之言。因为,心力如何强烈,得到的加持亦会相应地强烈,所以说要“猛励地祈请”。

 

收摄资粮田

 

然后,资粮田诸尊从周边渐次化光,溶入上师能仁,就像镜面上哈气后,从周边收摄一般。上师能仁溶入自己顶端的具恩根本上师。自己的根本上师外表观想为大悲观世音菩萨,即体性是自己的上师,外现为观世音菩萨。此处所观想的观世音菩萨,虽现为哪一种行相都可以,但在其它论典中说应观为一面二臂的观音行相。

此处资粮田都要摄入上师能仁的用意者:是说一切资粮田都应观为上师的游戏幻现。同样,一切坛城诸尊也是主尊的游戏幻现。就从一切资粮田诸尊皆是上师的游戏而言,资粮田都要摄入上师能仁。“根本上师”者,虽说一切有直接法缘关系的都是根本上师,而此处所说的根本上师,是圆满传授菩提道次第教授的上师,或者是随应时机,开示教授的上师,即称之为“具恩根本上师”。

 

略供七支、曼则供

 

依照普摄摩尼宝的修法,胜解自己的根本上师是一切佛法僧三宝的体性,并猛励地祈祷、供献七支及曼则者:

谁恩刹那际,令获大乐性,

如宝上师体,金刚持前礼。

 

实设意现妙供无余献,

无始所积罪堕悉忏悔,

凡圣所修诸善皆随喜,

乃至轮回未空请住世,

为诸众生广转正法轮,

自他善根回向大菩提。

 

四洲日月须弥七政宝,

大宝曼则普贤供云聚,

供奉上师本尊三宝前,

恳祈哀悯纳受赐加持!

 

颂文的意思者:

谁恩刹那际……”这一颂文是续部的文句依靠大宝上师的恩德,不需要很久远的时间,即能在刹那短的时间里,或者说在浊世短暂的一生中,或者更短的话,在三年三月三日的时间里就可证得大乐性,或者说金刚菩提、双运金刚持位。

此处把“浊世短暂的一生”说为“刹那”的意思者:对比无始以来乃至现在这么久远的劫波,“浊世短暂的一生”或“三年三月三日”不就像一刹那那么短暂,所以才说为“刹那”,不要理解为“时边际刹那”。

如帝青摩尼大宝能出生世间一切的必须品,同样,由依止上师,能出生一切胜共悉地,最主要的是能够现证双运位,所以说“如宝上师”。

“具金刚”、“菩提金刚”、“大乐”是金刚持的不同名字。恭敬顶礼金刚持足莲的原因者:身体最低的部分即是足部,能够顶礼足尘以上的部分,说明了极为恭敬的程度。这是顶礼支。

随后,实际陈设以及用意变现的一切妙供,全部用来供献是供养支。由于生的前际没有边际,所以从轮回无始以来,所积的一切罪、堕悉皆至心地忏悔。“罪堕”二者是有差别的。自性恶是罪,但不是堕。“无始所积罪堕悉忏悔”也显示了我们应受持四力对治法。四力对治法分别为:破坏力、现行对治力、遮止罪恶力及依止力。此句显示了忏悔支。

“凡”谓异生。“圣”谓圣者。随喜一切凡圣的善根,内心欢喜赞叹。此句是随喜支。

“乃至轮回未空请住世”,轮回是如何空的呢?

如“若观无我见寂边”中所说,若现证空性,并令此证悟辗转增长,终会断尽烦恼障,超越轮回。“轮回”是指有漏近取蕴生生不息的续流。若一位补特伽罗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那么,以理就可以证成,一切有情都可以解脱轮回。

祈请乃至轮回未空之际,坚固住世,“为诸众生广转正法轮”。此句是请转法轮支。

自己与他人曾积、现积、将来积集的一切善根,悉皆回向证得无上大菩提。此句是普皆回向支。

然后,四大洲、日月、须弥山王、七政宝、近七宝、大宝曼则、普贤供——由普贤菩萨神变力幻化出的供云聚,把这一切供奉给上师本尊三宝,恳祈哀悯纳受,赐与加持!

 

多番至诚祈请

 

如是略供七支供及曼则后,多次祈请曰:

祈请普摄三世皈救处、向自己无倒开示正道的大宝上师!

然后:祈请加持从依止善知识法错乱乃至执著二种我相之间的一切邪恶颠倒的心得以迅速地息灭!

祈请加持当下从真见善知识为佛乃至证悟无我真如之间的一切清净不颠倒的心得以顺利地生起!

祈请加持息灭一切内外的障碍!

尤其祈请加持,大宝上师善知识及诸传承祖师内心如何生起,诸佛菩萨如何证得,大宝了义经藏所诠的精义——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当下于我内心上生起!此是祈请迅速地生起大宝菩提心。

祈请加持不管贵贱、盛衰、苦乐、生老病死等何种境界显现,于一切时处,不忘失大宝菩提心,得以现前生起!

祈请加持不管出现何种恶缘及法障,都不令其成为法的障碍,而能转为修法的助伴!

如是多番猛励地祈请。

随后,顶端的上师化现出相同的一尊,如一处烛火引燃为两处般,化现出的另一尊溶入自己,并应胜解加持自己的心续。

 

己二、正行,分五:

庚一、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庚二、不依止的过患;

庚三、根本修信;

庚四、随念恩德;

庚五、加行令师欢喜。

如是从五方面思惟。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初者,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如《甘露藏》中说:“于顶端修习上师天的境界中…”乃至“…猛励地祈请!”意思是说:以上师瑜伽法作为道的命柱,在自己的顶端修习上师天,即是观想体性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外相或是释迦佛、或是观音大士、至尊度母等,随各自信解的某位本尊天,在这样修习的境界中,如是思惟:

若要想成办小乘及增上人天的果位,还一定需要亲近一位上师善知识,那么,希求学修大乘的行者最初重要的一件事,是一定要亲近一位一切善乐的根本——具相的上师,更何须待言?

如善知识博多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上师)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其义是说,欲成办解脱及一切智的果位,甚至是成办增上的人天果位,没有比上师善知识更重要的了。为什么呢?因为要做好任何一种事,都需要一位教导人员,即便今生一切看一看就会做的事情,没有他人的教导,也不能做好。比如拌糌巴(青稞炒面)吃,可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不学习的话也拌不好,所以我们最初一定要向他人学习。更何况,我们曾经历无数次的恶趣生死,头出头没,现在非常侥幸地刚从恶趣中逃出来。从百千万亿的恶趣生死缝隙中,在绝无仅有的情况下,间或得到一两次的善趣身,而从今前往的地方,却是从未到过的地方——解脱及大乘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位指引大道的上师,怎么可能行呢?

上师也不是随随便便哪一位就可以了的,还需要一位具相的上师。最好的情况,那就是应当依止一位如《经庄严论》中所说的具足清净戒律等十种功德的上师。但是,如果由于时节因缘,找不到这样具足圆满性相的上师,也不要无所事事地放任自流,一定要依止一位上师。依止的时候,上师的条件,最低限度,也要有清净的戒律。而戒律清净的标准,在此五浊横流之时,有种说法是说,能善加守护别别解脱戒的四根本及酒戒就可以了。也有种说法说,别别解脱戒、菩萨戒及密乘戒三戒,不被根本堕所染,若偶尔染犯,亦不怀着无所谓的态度,能迅速还净,不与罪堕过一昼夜,即可说为戒律清净。

我们要依止的上师,一定要戒律清净、对以往的上师先觉没有三昧耶戒的瑕疵、具有上师传承的教授、不教导弟子追求现世的荣华。一个教导弟子追求现世荣华的人,是绝对不能依止他的,而应称其为“恶友”。如教导弟子应多多积聚财物、建置豪宅大院、没有很多钱财的话如何不好等的歪理邪说,这样只会极大地增长弟子的贪心。这样的人只能算为恶友。所以上师一定要教导弟子来世的义利。

     过去的不少上师也这样说:“最低限度,应是一位教导来世较今世重要的上师。较来世,更执著今世的人不适合作上师。”

     善知识仲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教法,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虽有几种不同,此处所言“大乘上师者”,在讲解阐述佛经扼要的论典时,能让弟子开发广大无量的知解。其中的意思不是说上师能打开来讲得很多。若话是讲了很多,内容却了了无几的话,也不是什么好现象。所以,开示出扼要关键的话,言简意赅,比费话联篇的好。我们应理解成,这样的上师,依靠一个比喻,也能引发很多的道理,犹如开启了弟子智慧的大门,触类旁通地开示关键内涵之所在。

“若行持时”是说在修行实践时。“于后教法”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佛教住世的时期里佛教的末法时代;一种是说每讲一部分法之后的开示。若以后者来说,是指不管讲哪一部分法的最后,都要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总结,以让弟子铭记于心。

“当时能有何种义利”者,是说不管开示何种法,一定要开示当时最需要、最不可或缺的法。如“遮止过错是最殊胜的善知识,正中缺点是最殊胜的教授”中所说,弟子哪一种缺点最大,上师即特别地痛下钳锤,施以学处及教育,如利刃正中熟透了的脓疮一般,此即是开示“当时能有何种义利”的法。

一般说来,修行的情况,就自己而言,要观察自己哪方面的烦恼最大,或是悭贪、或是我慢、或是嫉妒心等,善加观察了知后,即应针对这种最大的烦恼,施以对治法,压伏或者尽力地断除。如一位大夫诊治一位患综合症的病人时,在多种病情中就应观察哪种最严重,如果是胆方面的病情最严重,最初即应施药令其缓和下来,然后依次对于其它或风病,或涎分等方面的病,对症下药,最终使那位病人健康痊愈。同样的道理,自己哪方面烦恼最大,即应针对这种烦恼,最初加以调伏。这是修行的关键处。

而作为培养弟子的上师,就应细加观察弟子哪一种烦恼炽盛,或是悭贪、或是我慢、或是嫉妒心等,对此而开示对治法。若能这样,这位上师就具备了“开示当时能有何种义利”的内涵。

因此,所言“教授”,是要观待不同的人而安立的。如菩提心、空性见自然是教授中最殊胜的,但对自己而言,顺应现阶段最实用的法才是最殊胜的教授。

善知识霞惹瓦说:“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爱乐修行”,是说若依照上师的言教,脚踏实地地修行,是让上师最欢喜的事。因为若真是一位“修行解脱之师”,他的言教绝不会超出“断恶修善”的范围,弟子若能依教奉行,定会令上师欢喜。

“于财供养,全无顾著”,才是真正的上师。相反的情况,若是一个只是顾著财物的人,对大量供养的弟子,就面带笑颜,对没有供养的弟子,就冷脸相待的话,则根本不堪作为修行解脱的大乘上师。

因此,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善加观察。若不幸遇上邪知识,则会摧残自他清净的心续,给今生来世都带来无穷的祸患。在种植一切善乐根本的此时,清净无谬地依止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若找到一位能开示清净大道的具相善知识,并能以意乐加行两方面如法依止的话,经言将会出生无边的利益。

具器的弟子若能如法地依止具相的善知识,十方诸佛菩萨都会发自内心地欢喜。比如一位国王,有了个儿子,想到江山得主、后继有人,自然会龙心大悦。同样,现在,诸佛菩萨想到,有了绍隆弘扬大乘圣教的继承者,亦会是满心欢喜。即便不特意迎请十方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亦会进入上师的身体,接受弟子的供养,作为弟子积资净障的最胜福田,并施以加持,令迅速地圆满福慧资粮。因此,供养上师比供养诸佛还要殊胜。如云:“遍弃一切供,正勤供上师。”

若能依教奉行,为何能出生那样大的利益呢?

如云:“欲知第三处,引经智者规。”(若想令了知现前分、隐蔽分、极隐蔽分三者中的极隐蔽分,那就靠引经据典来证知,此乃智者的惯例。)这种道理只有寻根探源于堪为正量的显密经典,以我们浅薄的分别慧是没办法解决的,因此,我们应对佛经圣言生起深深的信心。

今生若能在依止善知识法上不颠倒,未来一切生中,自然不会缺乏善知识的摄受,此乃不欺诳缘起的法性。

对于防护人与非人的损害而言,祈祷上师也是最殊胜的。善知识仲敦巴曾说:“我有这样的体验,祈祷阿底峡尊者比祈祷其他的本尊,加持力还要大。”是说祈祷上师所带来的加持威力,比祈祷其他本尊、空行、护法的加持威力大。

过去生中所积集的将来感生恶趣的恶业,依于梦中稍微受些恐怖、痛苦,而能得以净化。经典中说,恭敬供养上师的一毛孔,或上师的头发、衣服的布条,或者上师的亲信、座骑,甚至上师疼爱的小狗,所出生的利益与福德,比起供养十方诸佛还要大。

总之,成办佛果最殊胜的速道是什么呢?

那就是上师瑜伽法,就是观自己的根本上师为尽圆一切功德、尽除一切过失的信心。

一切经续及诸释论中,非仅一次地再再唱言赞叹,如法如律地依止开示无误大道的善知识。另外,还有着堪为我们楷模的,诸多古德的传记,如善知识仲敦巴的传记、善财童子的因缘故事、米勒日巴尊者传记、宗喀巴大师传等重要的传记。我们应仔细地翻阅这些佛书,以期生起决定解,发起极大的欢喜心亲近承事上师,并且还一定要有股坚固的心力,一旦作为自己的善知识后,不要说恶友等,即便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也不能改变自己。若不然,被魔改变了自己的心念,吃大亏的只有是自己。祈请上师天加持能够做到,魔及恶友等任谁都不能改变自己!

如是猛励祈请。  

 

不如法依止的过患

 

庚二、不依止的过患:

作为自己的善知识、怀着是自己善知识的想法,建立了法缘关系后,如果依止法颠倒错乱:今生为诸多疾病及魔等伤害;未来世中需无量劫地尝受无边难忍可怖的恶趣楚毒;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刹那刹那衰减;诸佛菩萨百般呵斥,虽供养亦不纳受等,有着如此极为严重的过患。在一切显密经续中数数宣说。

至于经续中如何宣说的、证成的道理、过去的公案等详尽的内容在《大乘修心善慧密意庄严论》中有着清楚地列示,望从中参阅!

我等大多数浊世的化机,恶业势力猖獗,烦恼又是那么炽盛,不知道依止法的扼要,即便知道一点,也不会如理地去做。这种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由此导致,听法者产生无量依止法上的罪堕。而对此罪堕,又很难生起忏悔的心与防护的心,由此罪堕摧残了自己的心续,而酿成无穷的灾祸。

因此,我们应了知前面所说的利益与过患,数数地观察思惟,对以前未能如法依止善知识的罪愆,发自内心地一再忏悔,并发起不复更造的防护心,以后,在依止道之根本善知识法上,宁舍身命,亦不违越,如法如理地学修。祈请上师天加持能这样做到!

如是猛励祈请。

 

根本修信

 

庚三、根本修信:

《甘露藏》中说“总的说来,一切功德的根本厥为信心…”乃至“…猛励祈请!”

总的说来,一切功德的根本是信心,其中对于上师的信心更是一切善乐的根本。这种道理在一切显密经续的圣言量中有清楚的宣说。此为第一缘起要门,我们应尽一切努力不可从此发生错乱。

如何对上师修信呢?

如经中说:“作意师即佛,于彼怀恭敬!”在自己的面前清楚地观想上师,我们应这样思惟:无上圆满的诸佛世尊,为了摄受我们这些无缘亲见诸佛的福薄慧浅之人,而化现为善知识的行相。我的这些善知识正是诸佛的化现呀!

而且确是如此,即便佛陀亲自降临,像我这样福薄的人大概也是无缘亲见的。过去有这样一则公案,说月称菩萨希望其他的人都能有缘份亲见文殊菩萨,悲心难耐,于是真的迎请文殊菩萨并祈请安住在自己头上。然后,他来到众人云集的城邑,到处大声说:“我顶上真的有至尊文殊菩萨,都来朝拜啊!”虽然四处宣传,其他人不仅看不到文殊菩萨,还认为这个人疯了,而争相嘲笑。只有城中一位卖酒的姑娘仅仅看见了文殊菩萨的脚。

我们应这样修习:即便世尊亲自降临,像我们这样的薄地凡夫也难以见到,善知识就是古佛再来呀!

那么,观善知识是佛的用意何在呢?

犹如我们知道是佛时,就不会产生分别过失的心,而自然而然地生起从各方面观察功德的心。同样,为了遮止对于自己的上师分别过失的心、从而生起各方面观察功德的信心,才这样观师为佛。这样生起信心的意义也是为了出生一切胜共悉地。

如果不慎生起分别过失的心,我们即应通过思惟它的过患而竭力遮止它。遮止分别过失的心,有多种道理在《大乘修心善慧密意庄严论》中清楚地开示,望从中了知。

我们应寻找各种方便以令生起观察上师功德的心,并用尽一切力量、方便令此信心辗转增长、渐趋坚固。

如经中说:“诸比丘!我及如我者,方能把握补特伽罗之量。补特伽罗不能把握补特伽罗之量,否则,自作衰损。”

世尊慈悲地唤着随从诸比丘,“诸比丘!”“我”是世尊本人,“如我者”是与世尊证量相当的其他诸佛,才能知道补特伽罗的根性、心量如何,其他的有情是不能够把握的。若不然,妄加评论,只会有给自己带来无边罪过的危险。因明中的未见不可得因的根源即是此经。

不知他人的心,而妄说对方的过错,是自作衰损,自己的功德会由此衰减下来,还会积下严重的罪堕。特别是,究竟谁心上有大宝菩提心,谁心上没有,我们是很难判断的。如果是对一位菩萨,分别其过失、宣扬其是非,就不知不觉间造下了直入恶趣最快捷的因,其异熟果将使经历无边的恶趣生死,尝受无尽期的痛苦。

其原因者,如《健行三摩地经》中说:“大迦叶启白世尊言:我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何以故?谁根成熟,谁根未熟,不能了知故。”如此的经文是那么的重要,我们应时时谨记心中。一般的人,是很能现量证知谁的心上有菩提心,谁的心上没有菩提心。如果遇上一位菩萨,我们对其发生妄说是非、分别过失的心。即便嘴里吐出的一口气也积下了不可思议的恶趣之因。所以,大迦叶对世尊说:“我对一切有情都怀着像佛一样的想法。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不能决定哪些是心续成熟的有情,哪些不是。”而且,这与对一切有情起大师想并不相违。即便对一位根性还未成熟的有情起大师想,也只会有功德,而不会有任何的过失。因此,我们修行正法之难的原因也在于此。是否真的困难,结合我们的内心反观一下就很清楚了。

总之,我们应对一切有情生起是佛的想法,如《菩萨摩尼鬘》中说:“初业于有情,当起如佛想。”我们初业行者应生起一切有情是佛的心,特别是对进入佛门,只要有皈依,包括有居士戒的具戒佛弟子,都应生起是佛的想法而修信敬心。若这样的话,对自己的上师,更不用说了。

在净修信心的时候,也不是仅仅做做修的样了,观想一下上师是金刚持或佛身就万事大吉了。最主要的是,以观察慧细细观察,尽力地遮止分别过失的心、尽力地生起思惟功德的心,方是最重要的事。否则,仅仅怀着上师是金刚持或能仁的想法,一旦分别过失的心势不可挡地现前时,也是没有办法遮止的。

因此,上师的各种行持,或严持毗尼,或广博多闻,或心怀慈悲……,如是等某方面的功德,在自己心中显现出来并作意思惟,“我的具德上师原是有着这般的殊胜功德!而且,这些功德也只是自己浅薄的智慧所能见到的一点而已,实际上,上师即是真正的佛啊!”如是数数观修,可以说是真正的关键。这样串习熟了,即便稍见一点点过失,也不会成为自己信心的障碍。比如,自己讨厌的一方即使有很多功德,但由于见过失的心太强烈,就映蔽了观功德的心。同样,即使有很多过失,若观一两件功德的心特别强烈,见过失的心也会被压伏下去。

若自己没有信心,即使亲近最贤善的上师——佛陀,也看不到他的任何功德。如佛陀有位叫善星的侍者,他不仅亲近随侍佛陀好多年,还持诵了许多的经典,但就是因为没有信心,在他眼里,佛陀一无是处,全都是过失,并诽谤说:“二十年来亲近汝,不见汝德芝麻许。”

是否佛陀真有过失呢?当然根本不会有过失。佛世尊皆是遍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大圣。善星认为得一无是处,完全是他自己的邪分别导致的。

同样,联系自己的上师。若上师没有过失,我亲眼所见这样那样的过失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应这样数数思惟:那些过失都是我自己不清净的显现而造成的,事实上,上师并没有那些过失。

另外,在诸多续部中说,金刚持在浊世示现为凡夫的样子,就如有情有嗔心、贪心一般,也示现有嗔心、贪心的样子,总之,有情什么样子,他就示现什么样子,以此作利益有情的事业。如《父子相会经》等许多显密经续中说,佛陀感到如果顺应有情的根性,化现出相应的行相,将会对有情有更大的利益,从而应机示现、随缘赴感,化现出无边凡夫的样子。在广略《菩提道次第论》、《大乘修心善慧密意庄严论》中有这方面的引经据典,望从中了知。

诸佛菩萨若是化现为畜生的样子,我们又该如何修习信心呢?确实很难修习。而现在,诸佛菩萨是化现为人的样子,为我们开示正法的扼要,我们应知道这该是有多么大的悲心呢!我们应以观察慧数数地思惟上师的功德,乃至未到身毛倒竖、眼泪横流、信心油然而生之间,从多方面净修信心。

化现为畜生的菩萨也是有的,如《三十四本生传》、《百行传》等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公案。在土观·却吉尼玛所著的《土观传记》中有这样的一则公案:过去,土观·阿旺却吉嘉措(语自在海)依止章嘉·阿旺洛桑曲旦为上师,闻思学习的时候,土观大师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维持,生活极为清贫。他为了生活条件充裕一些,于是请一位塑匠塑了一尊小小的藏巴拉像(财神像),祈请章嘉大师给予开光。土观大师把藏巴拉像放在章嘉大师的面前后,正向大师顶礼时,章嘉大师有一条可爱的小狗从外面跑进来,旁若无人地在佛像上撒了一泡尿。土观大师心想:“这下完了!缘起不好!佛像沾上了秽气。”他这样想着,请章嘉大师开光。想不到章嘉大师说:“不用再开光了!我的这条小狗可不一般!以后,你一定会拥有虚空藏一样的受用财物。”后来,确如授记的那样,土观·阿旺却吉嘉措成为清康熙皇帝的上师,自然拥有无量的受用。

总之,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只要是开示烦恼的对治法、开示解脱的功德,哪怕仅有一首偈子,就不管这个人是贵是贱,也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是男还是女,所说的话是否为佛经的原文,只要附合佛经的意思,这个人就已得到了诸佛的加持,诸佛的加持就已进入其心中,就应观其为佛。

勿庸置疑:开示圆满无谬大乘道的诸位上师,定得到了一切佛陀的加持,上师是一切佛事业的作者,一切佛的智慧亦进入诸位上师的心续。我的这位具德上师实是含摄一切佛智的体性!

如是至心修习信心。祈请加持生起无造作的信心。

如是猛励祈请。

 

念恩生敬

 

庚四、随念恩德修习恭敬心:

在自己的面前清楚观想与自己有直接法缘的上师,有多少观想多少,一位也不要落下,其中更有此处所说的开示大乘修心教授的上师。然后如是思惟:我的诸位上师于己有着无比的恩德。像我这般愚劣之人,其他一切诸佛菩萨都看到难以调伏而无奈地弃舍了,由此,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特别是在三恶趣等无暇的险处,漂泊沉溺,虚生浪死,连正法的音声都听不到,只是无有休息地尝受着生死之苦。这次,由于诸位上师的悲心,我才能得到如此难得的人身,复值遇大圣佛教,获得这般圆满无谬的教授。即便诸佛亲自降临,对于我所能做的也只能这样的事。如此深恩,何能酬报?

对比其他本来与自己处境差不多的人,也能了知上师恩德的深重。未出家之前,那些与自己处境差不多的亲人,或自认为高高在上的人,现在再反观他们的处境,大多数人如掉进了火坑里一般,受着多百种痛苦的折磨。而自己幸运地由上师的悲心得以离俗出家,身披如来法幢,语诵如来经典,心中所想的也是来世的义利,住在寂静的山林,过着仙人般清净的梵行生活。我们能够这样,不是上师的恩德,又是谁的恩德呢?就自己而言,幼小的时候,连擦鼻涕都不知道,上师即善巧方便地化现出种种的化身,有的教学拼音字母,有的给予染衣剃度,……,示现许多种不同的身体教授各种法门,一切的顺缘莫不令具足,一切的违缘莫不守护,如把一头驴子赶入人群,受人一样的待遇一般,上师的恩德,如何能报答得了?上师不仅有着直接传授法乳的恩德,即便在自己的内心上,遮止一条过失、生起一条功德在内的,尽所有的洁白功德,亦无不是上师的恩德,而且连衣食卧具等在内的一切今生必需生活用具,也是依于上师的恩德才获得的。我们应如是思惟。

如阿底峡尊者,隐藏着自己的一切功德,对自己的功德也总是这样说:“我能有这点那点称得上的功德,皆是上师的恩德呀!”

康隆巴说:“我能安贫乐道的清贫生活依赖于善知识的恩德!”

往昔释迦世尊仅仅为了一首偈子,也曾身插千钉,也曾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也曾身燃千灯,也曾跃身火坑,如是等经受不可思议的难行苦行。而现在自己不用经受任何难行,上师如慈父教导孩子一般地,循循善诱,教授一切经论的扼要,如此的恩德,又能如何报答?如《勇猛长者请问经》中所说的那样,若为了一字法语,经劫恭敬承事,尚不能报恩德于万一,更何况传授如此广大的教法,恩德如何能报答得完?特别是像这样为自己开示大乘道的心要——大宝菩提心教授,其恩德更是何时也没办法报答得完?

如是乃至未生起随念恩德的大恭敬心之间而修习。

祈请上师天加持迅速生起随念恩德的无造作大恭敬心!

如是猛励祈请。

随念恩德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信心更加强烈。信心主要是深忍信,观自己的根本上师尽除一切过失、尽圆一切功德。

 

加行令师欢喜

 

庚五、加行令师欢喜:

如《甘露藏》中说:“至尊慈氏说…”乃至“…以一切种令有义利。”其中的意思为:至尊慈氏怙主说:“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由依坚固教奉行(依善知识的教言而修行),能令其心正欢喜。”是说能令善知识欢喜之门,有三个:依教奉行、身语承事、财物供养。其中依教奉行是令善知识欢喜的最胜方式,其次是身语承事,最次是财物供养。因此,我们应主要通过依教奉行而令善知识欢喜。

具相的上师又是如何领众薰修的呢?

具相的上师定会让弟子安住在戒律的基础上,最低限度也会令受持断除十不善的戒律,进而初、中、后三个阶段,渐次地劝勉进行广大的闻思修。在这些阶段,弟子方面若能重视上师的言教,依教奉行,实在是令上师最欢喜的事,如《三十四本生中说:“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那么,是否只要依教奉行就可以了呢?

仅仅有依教奉行还不够我们还要精进于身语承事。若能为了上师的事情,堪任承当任何的难行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这将成为积资净障最殊胜的方便。过去很多的大德也是依于精勤于身语承事上师,而使内心生起上上道的殊胜证悟。这样真实的传记可以说有很多。

例如,常啼菩萨在财产受用方面是极度匮乏的,为了从法涌菩萨听闻大般若经,而寻找供养法涌菩萨的财物,但终无所获,于是为了供养,自卖身体,下至血肉骨髓,由此成办广大的资粮。如果他本来有大资财,也就不用经历那样的难行,也一定会供养无数的财物向法涌菩萨求法,但从另一方面说,资财的匮乏反而成了圆满资粮的最胜方便。所以,过去很多有证悟的成就者,他们的行传往往是这样的。

财物供养也是尽自己拥有的一切而令上师欢喜。若上师接受了少许的财物供养,我们应怀着于己恩德极大的想法。因为一切显密经续中都一致广为宣说,上师是培福的无上福田,所以,我们应竭尽全能把一切悦意美好的事物供养给上师。

如农民种地时,虽然把很多种子播洒在田地里,但不会想到自己对田地施加了多么大的恩德,而是想到田地对播种者有着极大的利益,对田地是无比地珍爱。

同样,以财物供养上师,除了是弟子自己得到利益外,万不可怀着低俗的想法,认为是为了帮助上师解决困难,或者认为是关心疼爱上师。我们的供养,是为了自己积集资粮、净化罪障,所以,若能尽己所能供养上师一切悦意美好的事物,定会成办广大的义利。

综上所述,我当生起勇于施舍的心力,为了诸位善知识,能无所顾忌地施舍一切的身命受用等。

当然,除了生起这样的心力外,事实上不是非要施舍自己的身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修炼我们的心志。

“依教奉行”中的“教”指的是什么呢?

总的说来,是指正法,特别是修习两种大宝菩提心,并且如何令修已生起是上师言教的精髓。因此,当如上师教导的那样,至心地修习两种大宝菩提心。作为具相的上师,上师最究竟的意愿唯是救拔一切慈母有情出离轮回牢狱,引至无上的大觉地。如是诸位上师一切的意愿、事业重担,我愿承担。为速速救度一切慈母有情,当殷勤猛励地修习大宝菩提心。祈请上师天加持能如是办到!

如是在顶上修习上师天的境界中猛励祈祷。

 

己三、结行:

猛励祈请顶上的上师天,所积集的一切善根,以总摄一切大愿、《华严经》的摄义——普贤行愿而作发愿回向,或以马鸣菩萨所造,有七十首偈颂的殊胜愿文——《圣七十愿》,或以《入行论》中的愿文等,怀着殷重的心回向现前、究竟一切希愿处,特别是回向大宝菩提心未生者生,生已辗转增长,发愿于此浊世短暂的一生中,能速速救度一切慈母有情。

 

戊二、座间如何行:

以正知正念守护根门,不可令眼根等的五门根识随逐于非理之境,对于贪嗔之境等,不可随心所欲、放荡不羁。

饮食知量,一方面是为了身体的安适,另一方面,主要是能够于前、后夜分,不被睡眠所覆蔽,精进于修持瑜伽;中夜睡眠的时候,也能出生善行,不致睡得太沉重。夜间分了三部分,前后二夜分不可躺下睡,中夜分以狮子卧姿而卧,这样睡着的时候,也能将护善行。

沐浴瑜伽、饮食瑜伽在显密二者中有所不同,可以三地唯一大明炬——《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出而作。

特别是依止善知识最殊胜的典范——常啼菩萨依止法涌菩萨的情况,记载在《般若八千颂》的结尾《常啼菩萨品》、《法涌菩萨品》中,另有宗喀巴大师所著的《常啼菩萨因缘记》,我们应认真地参阅。另外,《华严经》中所出善财童子依止弥勒菩萨的依止情况,阿底峡尊者依止金洲大师有情况,善知识仲敦巴依止阿底峡尊者的情况,善知识博多瓦依止善知识仲敦巴的情况……只要开示如是等依止善知识情况的经论,我们都应参阅,尽力把这些皆转成于大宝菩提心修心的助伴,使心境更为清明。

另外,在我们阅览那些高僧大德们依止善知识的传记时,若是像看小说故事似的,则全无意义,切记不要这样。

同样,座间的瑜伽也要转成正行的助伴。正行所修习的所缘行相,不可在座间时令其散乱放逸。若能时时保持正念,则能使正行产生极大的功效,而且在下一座正行时,也能产生极大的功效,有着特别的意义。

因此,精进于积资净障等座间之事,以一切种令有义利。

加行六法对于从开始思惟依止善知识理乃至暇满难得、死殁无常、业果等任何一种法类,都一定需要的,是共同的令成熟正行之法。座中正修则随各自相应阶段的瑜伽而修持。座间的饮食瑜伽、睡眠瑜伽、守护根门等则是共同的修行。

 

丁二、依止后,思惟四种前行法,分四:

戊一、由思惟暇满义大难得,劝修菩提心;

戊二、由思惟死殁无常,劝修菩提心;

戊三、由思惟业果,劝修菩提心;

戊四、由思惟轮回过患,劝修菩提心。

初者,分二:

己一、正座时如何行;

己二、座间如何行。

初者,分三:

庚一、加行;

庚二、正行;

庚三、结行。

初者,能成熟正行的六加行法,如前面依止善知识阶段所说的而作。    

庚二、正行,分三:

辛一、认识现在是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刻;

辛二、由思惟暇满义大,劝修菩提心;

辛三、由思惟暇满难得,劝修菩提心。

初者,认识现在是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刻:

 

珍惜暇满的人身

  

如《甘露藏》中说:“在顶上修习上师天的境界中…”乃至“…数数劝勉修习大宝菩提心。”

为了得到加持,而于顶上修习上师天,在此状态中如是思惟:

《入行论》中说:

“暇满极难得,既得能成利,

倘若利未办,后世岂复得?”“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未投生到八种违缘无暇处,从而有空闲修习正法,即是八有暇;顺缘自他各五种圆满即十圆满,如是具有十八法如摩尼宝般的人身,从因、果、喻、数量哪个方面来观察,都是极为难得的。这些显示了暇满的难得。

暇满的人身不仅难得,而且若依此具足暇满的人身,不管是希望成办士夫现前或究竟的任何义利,它都能圆满地完成。在我们得到有着如此巨大潜能的暇身之际,应以大精进努力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希望的义利。这些显示了暇满义大。

如果在得到圆满暇身的此时,对于自他一切有情现前、究竟利益的正因——能令证得增上与解脱的清净善法,我们没有去成办而使其无义虚度,在未来的生世中,如何再能得到如此圆满的暇身?我们大多数时间是投生且住在无暇的险处,仅仅要成办善趣的因也是极为困难与稀有的,连善趣的因都不能成办的话,成办解脱更不要说了。因此,在现在得到暇满的时候,且不可令其无义虚度!

依此教言,是要让我们知道现在是得到暇满人身的大好时光,从无始以来,我们在此三界轮回里轮转不息,尝受的唯是痛苦,造下的唯是苦因,循环往复,就这样历尽轮回的沧桑,从没有空闲来修习正法。这次偶一获得的暇身,且不可令其无义虚度!应如是思惟,自我劝勉。

表面上,我们整个一生都似乎在修法,而其实内心却根本没有用在法上;一生都似乎唯在闻思修上精进用功,可惜的是,心没有趣入于法,倒是使今生的贪著越来越大,这一切不良现象,都是没有思惟暇满难得义大所导致的。修行人,最初无比重要的是遮止对于今生的贪著,若是让今生的贪著越来越强烈,外面如何地有着闻思修的表现,都是毫无意义的。如今,我们总是认为,内心上没有生起证德,是由于没有高深的法——像生圆次第、最秘密瑜伽速道,或者没有修习这些法所导致的。这种错觉也是由于不知道此暇教授的关键所导致的。比如,刚生下来的婴儿,连站都站不起来,想跑的话,更是不可能的事。最初,学习爬着走,然后,再学习站着挪动脚步,这样渐次地学习走路,最后,才学习跑步等。最初生下来,就要跑起来,根本没有这种道理。同样,以种花来说,开始发出的不过是细嫩的苗芽,渐渐地茁壮成长,长出枝茎叶瓣等,这才有一朵鲜艳盛开的花朵。

我们应当知道此法的重要。如果我们没有精进于证道的基础——暇满义大难得这些法,只是追求某种上上道,即便如何地忙乱一生,也难以生起道的证悟。因此,我们不可好高骛远,最初脚踏实地地精进于这些道基,内心也会迅速生起上上道的证悟。如善知识铎巴说:“若长时殷重精进于暇满之法,产生觉受后,其余一切法都会由此引生出来。”

铎巴是善知识博多瓦的亲传弟子铎巴·喜饶尖赞,这句话是他长时修习暇满法之后的觉受之言。比如一列火车的火车头一旦被发动起来,由此力量,后面的车箱也就自然地被带动走起来。同样,若于暇满难得义大生起觉受,其它的法也会由此而证得。

善知识博多瓦说:“根基不坚固,虽趣入上上法,也不会有何进展,就像冰块上的城堡一样。”意思是说,若未坚固地生起下下法,虽进修上上法,也根本不可能维持下去,就像在冰面上建造城堡一样。

善知识仲敦巴对慬哦瓦(京俄瓦)说:“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是提醒慬哦瓦应时常好好地思惟暇满难得的道理:你有没有想着已得到的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宝呢?

善知识慬哦瓦(京俄瓦)也于每次修持时,必诵一遍《入中论》中的这首颂文:

“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

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

现在是得到暇满人身的大好时光,是修习大宝菩提心的最佳时机,并且修的话,也是能生起的暇身之际,不可随心所欲地把它给浪费了,应尽力地依之受取心要。如果不在得到暇满人身的这个时候,修习令菩提心生起,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以后再要得到这样的人身就无比地困难了。我们应这样一再地自我勉励。

上面这首颂文的意思为:

现在有着自在趣入(善法)的自由,又住在称心如意的环境里,在这样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好好地把握自己做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一旦堕入恶趣险处,受他控制,是没有其他的人能救拔自己的。

因此,我们在得到暇满人身的这个短暂时光里,应尽一切力量关闭堕入恶趣的大门,尽一切的力量成办持续得到暇满人身的善因,不仅如此,而且要发大精进,修习大乘道,特别是菩提心的修习,即便不能生起菩提心的觉受,也应尽力薰染令心变动的贤善习气,而现在正是时候。

我们应如是思惟。

 

暇满义大

 

辛二、由思惟暇满义大,劝修菩提心:

如《甘露藏》中说:

“在顶上修习上师天的境界中…”乃至“…猛励祈请!”

“在顶上修习上师天”是说在自己的头顶上,应修习与自己的根本上师体性无二无别的本尊。为什么要这样修呢?是为了得到强有力的加持。得到加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在内心上生起相应修法的道证。

在顶上修习上师天的状态中,如是思惟:

就我自身而言,不仅得到了具足八有暇十圆满的贤善人身,得以有空闲修习正法,而且也得到了主要的外缘——开示圆满无谬大道的善知识的慈悲摄受,从而获得圆满无谬的教授。

此处说“开示无谬大道”,是为了区别邪道。二者不同的例子可由果上安立。只要是能令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果的道,就是无谬大道,相反的就是邪道。“圆满无谬的教授”,则开示有全圆大乘道。如大乘修心七义,直接开示中含摄了完整的因波罗蜜乘道,若以直接、间接两方面说,则完整地开示了因波罗蜜乘、果金刚乘两种道的安立。

为什么说直接开示了因波罗蜜乘道?

此修心法中修道的中心轴就是为了净修胜义与世俗两种菩提心,而且这两者含摄了全部的因波罗蜜乘道。如含摄了最主要的方便分——世俗菩提心,最主要的智慧分——胜义菩提心,以及菩提心摄持下的证得无我的正见。

如是内外一切顺缘具足的贤善人身,即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如意宝,也远远比不上它的珍贵稀有、意义重大。如意宝除了能祛除今生的贫穷,但不能救度恶趣与轮回之苦,安置于解脱与一切智的境地。而在此贤善的人身上面,却能成办现前、究竟的一切义利。

能成办现前的一切义利者:比如,若想得到现前圆满的增上身,即由此身能够成办;若想得到圆满的受用或眷属,亦可由此身能够成办。如天身,若想得到像梵天或帝释的身体,由此身即能成办。天身的正因即是清净地守护以断除十不善法为主的戒律,并发下清净的愿力等,而由此身即能办到。天人中威德显赫的梵天、帝释等的地位,由此身也能成办其一切的因缘。不仅如此,即便想往生极乐世界或现喜世界等诸佛净土,由此身亦能成办一切的净土资粮;若想得到具有八种异熟功德的人身,由此身也可以;若想得到如何圆满的财物受用,其因即是布施,由此身也可以;若想得到如何圆满的眷属与权势,由此身也可以。总之,要想得到如何的轮回荣华富贵,都可以由此身成办。

为什么可以呢?因为依于此身,能清净地守护戒律,能于心续上生起戒体。如(《入中论》)云“增上生因戒非余”,不管是想受断除十不善的戒律,还是想受近事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密咒戒,都足以依于此身而得生起。其它洲如北俱卢洲人或天人等的身体,是没办法生起别别解脱戒的。

可是,我们现在,不要说成办解脱与一切智的果位,最低限度,连成办来世增上人天果报的心都根本没生起来,完全贪著于今生少许菲薄的名闻利养,时而热切地盼望着能否得到名闻利养,时而又忧虑着它是否会失去,就这样,在患得患失中虚度着美好的生命光阴。不要说有证得究竟解脱的心,连在轮回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苦乐都不知道,挑选的唯是痛苦。如《入行论》中说:“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自己犹如被他人用明咒蒙蔽了一般,是说犹如被他人放咒施行猛厉诛法时,诛杀、驱逐、蒙蔽、僵化四法中的蒙蔽一样,实在太愚痴了。

我们应这样思惟,自我劝勉。

不仅观待现前,有着如是大义利,而且观待究竟,其义利也极为重大。究竟义利中,有暂时的解脱与更为究竟的一切智果位。这两者都可依于此身而得以成办。因为一切功德的基础是戒律,诸种戒律在此人身上即能生起,而在其他身体上是难以像这样生起来的。特别是最初趣入密咒道,一定要是具胎生六界[5]的人身。如果不是这样的身体,就没有气、脉、明点,如是就没有修道的基础,所以,受戒并生起戒体只能依于这样的人身。

另外,总的别别解脱戒,其中最为殊胜的比丘戒,也只能依于人身才得生起,其他的身体是不行的。而人中的北俱卢洲人,其受用虽然富比天人,但不能生起别别解脱戒。其他东胜身洲、西牛货洲的人,生活极为富足,但观察慧特别低,大多数犹如愚人一般,在修道上难以长进。其他的任何身体,都不如我们南瞻部洲的人身,可以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别别解脱戒的戒体。

菩萨戒有十八根本堕、四十六恶作等,犹如人身所生起的菩萨戒的戒体般,其他任何身体都难以生起。所以,在《弟子书》中盛赞此人身的殊胜。

在《戒源》中说,犹如人身所生起的密乘戒的戒体般,其他任何身体都难以生起。我们一位具有胎生六界的南瞻部洲人,若先修习共通道后,然后从一位具相的金刚阿舍黎处得到灌顶,舍命守护三昧耶及戒律,以此为基,修习密咒道,即可于此浊世短暂的一生中即身成佛,其他的任何身体都没有这种能力。

另有,还说人身从福田、意乐、事物、时间[6]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力量。我们应对此道理引生定解,发起愿取心要的强大欲乐心。

此处所说的《戒源》是《胜乐戒源续》。

“先修习共通道”是说,若要进入密咒金刚乘闻思学修,一定需要共通的显宗道作为前行,从开始皈依,乃至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等,都对金刚乘的学修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共通道作为前行,只是紧紧地抓着密咒不放,说其也不会产生什么果报。因此,我们应知道,在修习正法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心量,修一种相应的法,是很重要的。一味追求高深的法,就会像建造没有地基的楼房一样。

所言“具相的金刚阿舍黎”者,如(《上师供》)“二十真实绘画讲说巧,持金刚主上师”所说,应是一位二十真实具足的金刚阿舍黎,但现在是极难找到的。从这样的金刚阿舍黎处定可获得清净灌顶,种下四身的种子。然后,如理守护十四根本堕、八粗罪、四十六恶作等守护三昧耶戒,以及饮食三昧耶戒等的依止三昧耶戒,特别是根本堕罪,舍命守护是无比重要的。以守护如是的三昧耶及戒律为基础,进修密咒道,即可于此浊世短暂的一生中即身成佛。若轻弃三昧耶及戒律,即便经劫精进修习,也不能生起证悟。如云:“无戒无誓言,无一得证悟。”最重要的即是守护三昧耶及戒律。

暇满具足的人身,观待现前与究竟都有着极大的义利。月官论师的《弟子书》中说,如果我们在得到这样贤善身体的时候,不为了成办来世的义利而受取心要,只是勤苦于今生的衣食住行,护亲灭仇、党同伐异等无义之事,以此无意义地耗费一生的话,又与畜生的行为有什么两样?得到人身与畜生实则没有差别。

瑜伽自在阿兰若师(贡巴瓦)说:“现是从畜分出之时。”我们这次得到人身之际,是区分畜生与人的差别的时候。

为什么呢?能考虑并成办未来世的义利,甚至为了来世增上人天的果报,而成办其圆满的因,若不依于人身,畜生是根本不知道来世义利的。所思所想所做无不是为了今生的话,就与畜生一样了。

善知识铎巴说:“得到暇满人身之后,不考虑来世的前途,却一味地经营今生的生计,这与畜生又有什么两样。认真地说来,在维持今生方面,畜生比人要伟大得多!”是说得到暇满人身之后,不做利益来世的事情,只是忙于今生的吃喝玩乐,是与畜生没有差别的,“认真地说来”,即全面地看来,还比不上畜生。对于维持今生的生活而言,畜生比人要善巧得多。以老鼠为例,它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说是使尽了一切办法。

因此,我们应显示出与畜生的行为有所不同的特色来。

在此处,引用这些证悟者的话,并不是他们说了什么别人不知道的话,或者说话的方式与众不同等,而是这些话是发自他们内在觉受证量的话,一方面加持力大,另一方面,语言的威力也非常大。因此,完全不同于我们一般人中,聪明伶俐、能言善辩者所说的浮华空洞的词句。这些皆是修心的方便。载于书中这些词义,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但作为修心的见地与修法,我们应结合到自己的感受上,校正我们的意乐,改变我们的三门行为。如文革期间,有份称作“改造运动”的文件,传达到群众之间后,“这样的错误你有没有?”“我有没有?”如是结合每个人审察。同样,这些修心的词句,我们也应联系自己的感受而修心。我们现在得到这样的身体,是从往昔生世中所积相应的因中产生的。

比如我本人,只能算是得到了人身,哪里称得上是具足暇满的人身?但就算是暇满的人身来说,若问:我得到的暇满人身是依于什么而产生的呢?它不是由无因生的,定是由因缘中产生的。而因也应是相顺的因,不可能是不顺因。自己在过去生中,由值遇善知识,积集广大的福德,并以严持净戒为基础,复以布施等六度作为助伴,并发下无垢的净愿等,如是等圆满的因缘方感得现在的果报。即便富有充斥如意宝的一切大地,也比不上得到如是贤善的暇满人身。如果我们只是依之散乱于今生的吃喝玩乐,无意义地虚度此生,没有用在利益自己的上面,倒是做了不少损害自己的行为,则就像一个一贫如洗的人从一座金矿中得到许多黄金后,却不加利用又随意舍弃一般。又像费尽千辛万苦到达宝洲后,却一件宝物也不拿,空着双手回家一样。以此比喻也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应有较此百千倍的惋惜之情,并以此劝勉他人,最主要的是数数劝勉自己。

善知识博多瓦说:“我的家乡‘则吉瓦岙塘’,雨水很少,因此庄稼收成不好,只是吃些粗鄙的食物而已。一次,有父子三人做了青稞面食(梅乌食)。幼子机灵,又很贪食,将自己的一份藏于身后,而分享父兄的食物。不料,有条狗从背后窜出,把他身后的食物抢了去,幼子大哭不止。父亲问道:是不是因为狗抢走了你的食物才哭?不要哭了!幼子说:好不容易才得到一次青稞面食,又让狗给抢走了!同样,我们总是漂泊沉溺在三恶趣中,这次侥幸得到人身,又得值遇圣教,如此胜法且不可投之于烦恼的狗嘴里。”是说三恶趣就像我们的根据地一样,现在,无比幸运地得到贤善的暇满人身,得以有缘值遇圣教的这个时候,且不可寄托于烦恼之犬,不可让烦恼控制了自心,应依此人身受取心要!

如是思惟暇满义大,然后猛励祈请:

偶一获得的暇满人身,不可无义地把它浪费了,应依之受取心要,为此,以清净的意乐加行依止善知识,并且修习善知识所开示的殊胜大乘教授的心要——大宝菩提心。祈请上师天加持能如是做到!

此处说“偶一获得的暇满人身”中的“偶一”,不是说仅仅这一次,以前就从没得到过。我们受取过的恶趣身无有数量,而善趣身就极为稀少,暇满的人身就更为稀少,绝无仅有的事。这样比起恶趣身,就好像只一次似的,所以才那样说。

 

难得的暇满身

 

辛三、由思惟暇满难得,劝修菩提心:

如《甘露藏》中说:“在顶上修习上师天的境界中…”乃至“…下至发愿而精进。”

在我们得到具足暇满的人身之际,定要依此暇身获取殊胜的心要,最低也要关闭恶趣的大门,若未能如此,以后很难再得到这样的贤善身体。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其义者:往昔,世尊有一天住于地上有很多尘土的地方,以手触地,指甲尖上沾了些尘土,即以此为喻开示了这样的话,从恶趣死后,再投生到恶趣的,其数量就像大地上的尘土,从恶趣死后,能投生到善趣的,其数量就像如来指甲尖上的尘土;从人天二善趣死后,投生到恶趣的,其数量就像大地上的尘土,从人天二善趣死后,再投生到善趣的,其数量就像如来指甲尖上的尘土。

总的说来,从六道之中得到善趣身是极为稀少的,我们看一下也是知道的。比如,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地狱与饿鬼,但可以真接见到畜生。畜生与人类在数量上的差别者,如夏季一棵树上虫子的数量也比一个大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得多,这可由现量来证成。而善趣中像这样暇满的人身也是极为稀少的。

为什么具足暇满的人身这样难得呢?

世上根本没有无因之果。若是一种事物,一定是从因中生起的。就其中的因来说,如自己吃饭自己饱般,我吃饭不会胀着你,你吃饭也不会撑着我。同样,别人积的业不会利益到自己,因此,就自己而言,应成办一种因。那么,要成办什么因呢?如龙树菩萨说:“施富戒安乐。”是说,要想得到圆满的受用财富,就应修习布施;要想得到圆满的善趣身,就应守护断除十不善的戒律。能清净地守护断除十不善的戒律,虽是得到具足暇满人身的正因,但仅仅这一条还不行,还需要备齐俱生缘。如田地里要想收成好,只种子一个因是不够的,还需要浇水施肥,以及适宜的阳光温度。要想得到如此的暇身,最主要的因,如“增上生因戒非余”所说,是清净地守护戒律,在此基础上,复上供三宝,下施贫困,并修习安忍、发大精进等,以如是等广大的福德作为助伴。另外,善根如马,愿如缰绳,若善根的马不被愿力的缰绳驾御着,就会不知道跑到哪里去。因此,还要发下清净无垢的愿力,这样诸多因缘的聚合才可以。

既然需要这么多的因缘,联系一下自己,自己在这一生中有没有成办如是圆满的因?

若是有的话,就推算一下,有几年几月几日的时间?到头来,很难明确地说出个数量来,“有这么这么长的时间在修习。”这样的话,来世暇满人身的希望,看来是没有了。

此处所言清净的戒律,主要是断除十不善的戒律。若是受持了三种戒律,就应如护眼珠一般地守护。这些暂且不说,即便下至近事戒也没受持的人,也应守护断除十不善的戒律,恒时地保持正知正念,好好地观照自己的身语意三门。身语二者较粗大些,容易守护。守护意门就非常困难,我们结合各自的感受也知道。

自己所承许的制界,不可有些须的违越。比如一位具足戒者,下至微细的恶作也不令有染犯,若稍有染犯,立即以还净之门令得清净,不应与罪堕过一昼夜。

以我本人为例,一生中哪怕一天也没这样戒律清净地度过,要想再得到贤善暇满的人身看来是非常困难了。

总的说来,具足暇满的人身是非常稀少的,但不管是多是少,他人得到的贤善身体再如何多,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利益。例如,自己的眼睛有利于自己看清道路,如果自己瞎了眼,别人的眼睛再多,对于自己辩识道路都不会有丝毫的帮助。

我们应如是思惟,稍有违越,即怀着畏惧异熟之心,随即作还净法令得清净。我们要想生起畏惧异熟的心,就一定要生起对于业果的深忍信心。不信业果,就没办法生起那样的心。

我们可以说受遍了一切能受的三昧耶及戒律,但在修持方面,却很难有把握说:我清净地守护了这条戒律达一天之久。这样想来,真的很难再得到暇满的人身!不管是别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密咒的学处,都像把一群羊赶到地里一般,一切都乱七八糟的,很难找到一处令自己心安理得的地方,说自己在这方面的修持很清净。也很难甚至不可能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造集这条违越学处的罪过。

总之,我们承许三种戒律的人,自己看看自己,该作的一条也没做,哪怕一条戒律,我们也想不起来,曾清净地守护了一天,不该作的,倒一条没落下。我们也许认为修了一些善法,而实际上,莫不是随波逐流,或者是做做样子,在别人面前卖弄一番,不要说是为了证得解脱与一切智,甚至为了后世增上人天的清净果报,也是绝无仅有的了。自己的思想考虑的都是今生的幸福、名誉、权力与财富…,即使我们做了多少相似的善业,也大多变成了不善。

今天这一天,乃至这一小时,又这样无意义地浪费了自己暇满的人身。从今以后,哪怕自己只有一年或半年的寿命,在此期间,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再也不自我欺骗,而且从当下开始,舍弃一切为了今生名闻利养的邪恶思想与行为,为了成办来世的义利,当昼夜无散乱地精进于善行。

我们应如是发誓并痛下决心,应像善知识慬哦瓦一样地用功。

有这样一个公案:善知识慬哦瓦不仅白天不休息,即使晚上也根本不睡眠,昼夜无分地修持不断。善知识大瑜伽士·喜饶多杰对他说:“孩子!若不适时放忪的话,身体会垮下来的!”善知识慬哦瓦回答说:“是这样!但一想到暇满人身的难得,就再没空闲睡一下。”

此处善知识大瑜伽士对善知识慬哦瓦说“孩子”,是亲切的称呼,如果修习中间,不时而休息一下,用功太过强烈,是不行的,若太过,身体会垮下来,如出现风病之类的障碍,影响身体的健康。若略微休息一下,会很好的。善知识慬哦瓦回答说,大瑜伽士您说的是对的,但是我一想到暇满人身是如此的难得,就再没有要睡眠的念头。

若我们内心上生起了这样的意乐,可以说修心已用上了功,但却是非常困难的事。就我本人来说吧,也就是跟着书上的文字念念而已,不要说自己切实地去修行,就连随喜的心也很难作到,想不到竞到了这种地步。看来我们各自应好好地发誓并自我教导:在偶一获得暇满人身的这个时候,连一分一秒也不再浪费在睡眠,以及无意义的懈怠放逸上,应依之受取心要!

依于暇满人身受取心要的方便有上中下等多种道次第,而其中最为殊胜的,即是自他等换大宝菩提心的修习,它就如殊胜大乘道的心脏、命柱、地基一样重要。因此,我们应发誓:我当竭尽全力地精勤修习!

要想生起这样的意乐,还赖于上师的加持与积资净障。佛经中说,积资净障与上师的加持作为依靠,就很容易生起那样的意乐。相反的情况下,就不会生起来。外缘不具,仅有内因,也不能出生自果,此乃因果的法则。因此,我们应猛励地祈请:祈请上师天加持,能依于暇满人身,通过修习大宝菩提心而受取心要。

像这样思惟暇满义大难得的道理,这些法类是菩提道次第的基础。通过各种比喻、诸多方面的所缘思惟,应尽力令自心变动,使僵硬的思想变得调柔。若这样发大精进修习,还是没有产生觉受,也不要放弃,更依于各种令心生起的贤善方便,如无二无别地祈祷上师本尊,净化罪堕之障,再再参阅开示暇满义大难得的无垢经论,再再作意所缘行相,下至发愿而精进:对于道的基础——暇满义大难得的思惟,何时才能产生不待功用的觉受?

同样,我们对于从开始依止善知识理乃至最终无学双运间的一切道证,发愿自己将来有缘能够证得,如是下至发愿也要尽力薰习浓厚的习气,是至关重要的。

 

庚三、结行:

如前所说,所积的一切善根,怀着猛励的欲乐,以《普贤行愿》、《七十愿》、《初中后善愿》等清净的回向愿文,回向现前、究竟的一切希愿处。

 

己二、座间如何行:

如前所说,不仅是在正修的阶段,即在座间,也要时时忆念相应正修时所修的所缘法,尽力从多方面成办它的顺缘,多方面净化它的违缘,这样会使修道的功效更为显著。若不然,正修时修持很用功,而下座后,却让心放荡不羁的话,这样进展也不大。如钻木取火般,两块木头要不间断地摩擦,才会有火。如果不是持续不断,摩擦几下就停一会,这样一百年也不会有火。说到底,我们应把一切转为生起大宝菩提心的方便。

 

(未完待续)



[1] 广论中所出受心仪轨者:“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

[2]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德。

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无上供,供养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礼供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3] 1.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2.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3.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4.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馀诸珍饰;

5.莲缀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6.意缘敬奉献  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7.福薄我贫穷,无馀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8.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9.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10.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11.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12.香薰极洁净  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  香极妙色衣。

13.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14.香遍三千界  妙香涂敷彼        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15.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16.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17.亦献金莲花  齐列珍宝灯,      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18.广厦扬赞歌,悬殊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19.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常展供诸佛。

20.别此亦献供  悦耳美歌乐,      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21.惟愿珍宝花  如雨续降淋        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22.犹如妙吉祥  昔日供诸佛,      吾亦如是供  如来诸佛子。

 

 

[4] 47.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归依。

48.如是亦归依  能除轮回怖        我佛所悟法,及诸菩萨众。

49.因怖惊颤栗,将身奉普贤;      亦复以此身,敬献文殊尊。

50.哀号力呼求  不昧大悲行        慈尊观世音:救赎罪人我!

51.复于虚空藏,以及地藏王,      一切大悲尊,由衷祈救护。

52.归依金刚持;怀瞋阎魔使,      见彼心畏惧,四方速逃逸。

53.昔违尊圣教,今生大忧惧;      愿以归命尊,求速除怖畏!

 

 

[5] 胎生有地、水、火、风、脉、明点六界;或者是从父所得骨、髓、精三者,以及从母所得肉、皮、血三者,如此六界完备,所以称瞻部洲人“具胎生六界”。

 

[6] 如《速道》中说:还可以修习福田、意乐、事物、所依、时间等诸大力门。

    其中依此暇身能修福田大力门者:如把被剜去眼睛困在监狱中的十方一切有情,从狱中解救出来,施与眼睛令重见光明,并安立他们于梵天大乐,然而这一切功德,尚不及以信敬心赡仰一位菩萨的功德大;而供养一切菩萨,不如供养佛一毛孔的利益大;供养一切佛,却不如供阿阇黎一毛孔的利益大。而这些事情,现在就可以凭这个身体来修习。

    依此能修意乐大力门者:心中想念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应当获得圆满菩提,以这样的意乐为动机,施予畜生一团食物都有着极大的善根力量。因其所要利益的是无量有情,所求的是具有不可思议功德的圆满菩提,所以能成就力量巨大的善根,这些也可由现在这个身体来完成。

    依此能修事物大力门者:较之在家者布施无量财物,不如出家布施一首偈颂的功德大,我们出家众,现在就能实行。

    依此能修所依大力门者:在家菩萨用大海般的香油、须弥般的灯芯燃灯供养,不如住在寺院的菩萨以一滴香油、针尖般的灯芯供灯的利益大。二者虽然在菩提心上没有差别,然而后者由于所依的缘故,力量巨大。这些都可由现在的菩萨比丘实行。

依此能修时间大力门者:在东北方自在王佛净土中经劫持戒,不如在此娑婆世界守护一戒的利益大;在佛教圆满住世时长时持戒,不如在教法将灭时护戒一上午的利益大。